編輯推薦
入選2016年中國教師報/中國教育新聞網全國教師暑期閱讀推薦書目 教師專業成長類!
餘文森老師繼《有效教學十講》之後又一全新力作,闡述瞭現在及未來的教學走嚮教學。
非常優秀、與眾不同、超齣一般,代錶著永不滿足、永無止境。
如果說有效教學是對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學則是對教學的理想要求——讓教學更有人性、更有意義、更有意境……
編輯推薦篇章:
P 1 前言
P 207 智慧型教師
P 34 教學的基本特徵
內容簡介
本書是餘文森老師在《有效教學十講》基礎上的全新學術成果,以深入淺齣的錶達方式,闡述瞭現在及未來的教學走嚮——教學。作者以教育學為思考的立足點,同時又有課程學、學習學、人類學、社會學的視野,且長期深入一綫,堅持做課堂的考察,其著述頗受一綫教師歡迎。
作者簡介
餘文森,教育學博士,現為福建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師教育學院院長、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傢組核心成員、國傢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傢工作委員會委員、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教育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福建省中小學名師培養專傢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等社會職務,榮獲新世紀百韆萬人纔工程國傢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入選者、全國優秀教師、福建省百韆萬工程領軍人纔、福建省首批優秀人纔、福建省五一勞動奬章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在《教育研究》等知名學術刊物上發錶論文200多篇,齣版專著和教材20多部,曾獲基礎教育國傢教學成果奬等多項國傢和省級優秀成果奬。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從有效教學走嚮教學,不僅是要讓教學變得效果更好、效用更高,而且要讓教學變得更有人性、更有意義、更有境界、更有內涵、更有品質、更有精神,使師生通過教學不斷實現自我、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從而使人變得更有人性、更有意義、更有境界、更有內涵、更有品質、更有精神。
——餘文森
目錄
第一章 有效教學的意義與反思 /
第一節 有效教學的內涵與意義 /
第二節 有效教學的實踐反思 /
第三節 有效教學的理論反思 /
第二章 卓越教學的基本理念和特徵 /
第一節 卓越教學的基本理念 /
第二節 卓越教學的質量觀和目的觀 /
第三節 卓越教學的基本特徵 /
第三章 從機械學習走嚮有意義學習 /
第一節 有意義學習的理論基礎 /
第二節 有意義學習的實踐要點(一) /
第三節 有意義學習的實踐要點(二) /
第四章 走在發展前麵的教學 /
第一節 發展性教學的理論 /
第二節 發展性教學的實踐探索 /
第五章 “能力導嚮”的教學 /
第一節 能力的意義和特點 /
第二節 三大核心能力的內涵和培養 /
第三節 三大能力導嚮的教學與學習方式 /
第四節 學科能力及其教學的特殊性 /
第六章 “素養導嚮”的教學 /
第一節 人是教學的對象 /
第二節 知識的育人價值與精神意義 /
第三節 核心素養的內涵和意義 /
第四節 價值引領、思維啓迪與品格塑造 /
第七章 從知識型教師走嚮智慧型教師 /
第一節 知識型教師(教書匠) /
第二節 智慧的意義 /
第三節 智慧型教師 /
第八章 從經驗型教學走嚮思想型教學 /
第一節 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關係 /
第二節 教學主張的意義 /
第三節 教學主張的研究(理論和實踐研究) /
第四節 教學風格的意義 /
後記 / 從有效教學走嚮卓越教學
精彩書摘
卓越教學的基本特徵
一、有深度的教學
有深度的教學指的是讓學生學得深、學得透的教學,學生“學得深、學得透”不同於“講得深、講得透”。講深、講透是以教師為主的傳授式教學。有些教師為瞭實現“講深、講透”的目的,對教材中所有內容巨細無遺地講述、闆書,有時還要加進教材中沒有的內容,課堂安排得很滿很緊;教師講課節奏、語速很快,闆書密密麻麻。這實際上是“滿堂灌”的教學,隻能讓學生學得膚淺。隻有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基礎上的教學,纔有可能讓學生“學得深、學得透”。總之,學生“學得深、學得透”根本原因是由於學生想得深、想得透,也即它是一種學生思維深度參與的教學。從學科的角度講,有深度的教學指的是體現和反映學科本質的教學,按照成尚榮先生的理解,所謂學科的本質,應包含以下三方麵的內容:一是學科的本質屬性,二是學科的核心任務,三是學科的特殊方式。用學科特有的精神和文化去打造學生的學科素養,用科學特有的魅力和美感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這就是課堂教學的深度!
從知識的角度講,有深度的教學指的是超越知識錶層結構而進入深層結構的教學。現代知識論告訴我們,所有學科的知識就其結構而言,都可分為錶層結構和深層結構。錶層結構揭示的是知識的錶層意義,即知識(語言文字符號)本身的描述性或解釋性意義,它所反映的是“物理世界、社會世界和觀念世界的對象、情境和概念”。深層結構則是蘊含在知識中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嚮,它揭示的是知識的深層意義,即知識背後的智慧意義、文化意義和價值態度,反映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價值世界。就語文學科而言,任何文本都有兩個層麵,“一個層麵是具體實在的文學層麵,叩問作品文本意義的生成過程;另一個層麵是博大精深的哲學層麵,揭示人的自我存在,探索人生的價值意義,展開對生存世界的理解。”
從教師的角度講,有深度的教學指的是教師對教材鑽得深研得透的教學,教師隻有鑽得深研得透,纔能深入淺齣,教到點子上。一位教師曾指齣:語文課改來改去,在教法上花樣翻新,卻不在教材的鑽研上下功夫,以至於無論教多少年,教多少遍,對一篇課文仍無新的發現,仍無獨到的發掘,一如既往地停留在對教學參考書簡單重復的淺層次、低水平上,這種教學怎麼可能有深度?學生怎麼會買賬?文本教材一定要細讀、深讀,讀齣教材的深意和內涵,讀齣自己的個性和智慧,這是深度教學的“物質”基礎。停留在學科知識的錶層、現象和簡單的結論的教學不可能有深度。
總之,所謂深度,其本質是思維的深度。“學習就是要學會思維。”(杜威)我們知道,教材的編寫因為受到書麵形式等的限製,總有一定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突齣錶現在:當教材以定型化、規範化的形式把學科知識內容固定下來時,它必然省略瞭隱含在其中的有豐富內容的思維過程,這樣就帶來一個矛盾,即內容上包含著深刻的思維和豐富的智慧,形式上是簡單、呆闆的,也就是說,以書本(教材)形式齣現的知識,它的思維和智力價值是潛在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傳授教材知識內容時,不能隻停留在對教材錶麵的結論和說明的錶述上,而是要進一步深入,挖掘和揭示這些錶麵結論和說明的産生與形成的思維過程,並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的思維深入到知識的發現或再發現的過程中。如數學中的公式是怎樣被提齣來的,又是怎樣加以證明的;語文中每篇課文的中心思想,作者是怎樣體現的,為什麼要選擇這些材料來錶達中心思想,作者在課文中為什麼要用這個詞,而不用其他同義詞?這些在教材中往往不容易直接看到,但常常又是創造性思維的典範,是學生最需吸收的精神養料。
還原,讓學生看到瞭不曾預想的精彩
《守財奴》有這麼一句話:
老頭兒身子一縱,撲上梳妝匣,好似一頭老虎撲上一個睡著的嬰兒。
學生閱讀時一般都認為這幾句文字淺顯,一看便懂,沒有值得深究的地方,因而不大重視。一位老師在課堂上這樣引導學生來理解:
師:“老頭兒身子一縱,撲上梳妝匣,好似一頭老虎撲上一個睡著的嬰兒。”這句話中的“縱”“撲”兩個動詞,本來是用來形容什麼的?
生:老虎。
師:對,是形容老虎的,這兩個動詞寫齣瞭老虎撲食嬰兒時的迅猛。那麼用在葛朗颱身上閤適嗎?
生:不閤適。
師:為什麼?
生:因為前文已經提到,此時的葛朗颱“剛剛跨到七十六個年頭”,是一個十足的“老頭兒”,而76歲的老頭兒一般是不可能有如此敏捷的動作的。
師:看來“縱”“撲”這兩個動詞用在葛朗颱身上確實不太閤適,可作者為什麼要用這兩個詞呢?
(學生沉默瞭一會兒)
生:不是,應該閤適吧?
師:為什麼?
生:錶麵看來,這兩個動詞用在76歲的老頭兒身上不太閤適;不過,仔細想想,這是用在葛朗颱身上,他有如此不正常的舉動,完全是因為看到瞭金子做的梳妝匣。因此,從這兩個動詞中,我們看到瞭他為金子可以不顧一切的性格。可以說,“縱”“撲”恰恰錶現瞭葛朗颱對金子的強烈占有欲。
師:有道理!兩個看似不閤適的動詞其實蘊涵著作者的良苦用心。下麵請大傢進一步思考:老虎一般會在什麼情況下纔做齣這樣的舉動?
生:應該是在看準瞭獵物的情況下。
師:那麼,“老頭兒身子一縱,撲上梳妝匣”時,他清楚梳妝匣裏是什麼東西嗎?
生:從下文“什麼東西?”一句可以看齣,他根本不知道裏麵是什麼,“他拿著寶匣往窗前走去”也說明他當時根本就沒看清楚。
師:對,葛朗颱在沒看清、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的情況下,眼前金光一閃,便做齣瞭近乎瘋狂的舉動。如果他知道裏麵裝著兩斤重的金子,真不知道他還會有何種令人驚駭的行動。由此可見,“縱”“撲”應該是葛朗颱的本能反應,他對金子的占有欲可以說是深入骨髓瞭。正如作者所說,“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颱的執著狂”,葛朗颱就是這樣一個嗜財如命的人。
二、有廣度的教學
教學的廣度指的是學科知識與生活的聯係以及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貫通。生活是知識的源頭活水,要想把知識學活,就不能不聯係生活。課堂教學不僅要有學科味,體現學科特有的文化和特徵;也要有生活味,反映學科知識與生活的有機聯係。生活是湯,知識是鹽,鹽隻有溶入湯中纔易於消化和吸收。
《第三次國際數學和科學研究》(TIMSS)指齣,學生對科學的消極態度會隨著年級的增加而增加,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除瞭被動的教學方法,主要因為課程內容與生活無關。現實生活是教學的源泉,是科學世界的根基,隻有聯係現實生活的教學,纔能使人真正體驗和理解知識的意義和價值。
例如:有這樣一個算式:“100-50-20=”。這是一個抽象的算式,在小學二年級,如果教師對學生說:“這叫連減,第一個數叫做被減數,我們現在就是要從被減數中減去第一個減數,然後用它們的差減去第二個減數,再得到它們的差。”這就把簡單的問題搞復雜瞭。
教師不妨對學生說:“你可以把它看成生活中的一個小例子。你媽媽帶你去超市,帶瞭100元錢,買瞭一箱蘋果,花瞭50元;又給你買瞭一個玩具,花瞭20元。那麼還剩下多少錢呢?”這樣一解釋,學生馬上就明白瞭,因為學生有相關的生活經驗,他們把這個算式與頭腦中的形象記憶聯係起來,就會容易理解。
進而,如果要進一步教學“算式中減50再減20,也可以把50和20加起來再減”,教師可以這樣說:“我們去超市買東西,超市是怎麼收銀的呢?是一次性收的,先把你買的所有東西的價格加起來以後,用100元去減這個數,這個一起減的過程就是找錢的過程。”教師這樣一說,學生很容易就懂瞭。
這還不夠,教師在學生理解題意之後還應進一步講解:“這個題目問的是還剩多少錢,因此它和人物、地點就沒有關係瞭。‘媽媽’‘你’‘超市’可以刪掉,也可以改為‘爸爸’‘小明’‘商店’。因為是問還剩多少錢,所以與買的什麼東西也不相關,題中的‘蘋果’‘玩具’也可以改為‘橘子’‘書籍’。”這樣通過其一,瞭解其二、其三,以至無窮,就可以使學生舉一反三,掌握“100-50-20”這個算式的抽象含義瞭。
案例一:為什麼往煤裏灑水
一天早晨,我在一傢點心店吃早餐,對麵坐著一對母女。正吃著,對麵的小女孩拉拉她媽媽的衣角,指著正在給煤爐子加煤的服務員,奇怪地問:“媽媽,你看那位阿姨怎麼往煤裏灑水?加濕的煤,爐子是要滅的呀!你快去跟阿姨說一聲。”
媽媽看瞭服務員一眼,說:“不用擔心,爐子不會滅的。”
“為什麼呀?”
“因為濕煤加下去以後會燃燒得更旺。”
“這不可能,濕柴不是不會燃燒嗎?”
“因為濕煤中含有水分,在高溫燃燒時會産生一氧化碳和氫氣,這兩種氣體都能燃燒。”
“一氧化碳是什麼樣的?氫氣是什麼樣的?那阿姨為什麼隻加一點點水,而不多加些水,那樣爐子不是會燒得更旺嗎?”孩子似乎想打破砂鍋問到底。
“好瞭,好瞭,小孩子管那麼多乾什麼,你不好好讀書,長大後沒齣息,就跟她一樣當服務員!快吃!吃完我還要去上班。”這位媽媽終於失去瞭耐心。頓時,這個孩子被媽媽的斥責搞得惶惶不安,再也不敢吱聲。
案例二:迴歸生活的政治
政治課在學生的記憶中通常是枯燥乏味的,更體會不到它跟實際生活的聯係,然而,教師真正將生活引入政治,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一的第一堂政治課上,老師沒有急於講書本上的內容,而是先讓我們談談:什麼是政治?政治對我們有什麼用?一些同學壯著膽子說:“政治沒什麼用。”“政治就是《新聞聯播》上每天大官開會。”“政治就是很無聊的東西……”沒想到,老師聽到大傢的迴答不但沒生氣,還哈哈大笑起來,說:“同學們對政治有誤解。其實政治既不枯燥也不神秘,政治就是講人為什麼要生活在一起,以及如果人一定要生活在一起,怎樣纔能不吵架、不打架、不發生矛盾並且和睦相處的學問。隻要你不能忍受一個人生活,那麼就一定離不開政治。接下來,大傢可以想一想,你一個人待著的最長紀錄是多長時間呢?你能永遠一個人生活嗎?”突然間,“政治”兩個字不再像以前那樣拒人於韆裏之外、遙不可及,一下子變成瞭生活中離不瞭也甩不掉的事。我不由伸直瞭脖子,對接下來的課充滿期待。
其後6年的政治課堂中,這位老師經常把社會熱點新聞、校園大事、班級小事引入課堂,時而用書本上的知識講解我們身邊的事,時而又讓我們展開聯想,把不同單元甚至不同年級的知識聯係起來。在我的記憶中,老師從來沒有跟我們提過考試分數,但我每次都名列前茅,這裏既有對知識本身感興趣的因素,也有對老師敬佩和感激的因素。上大學甚至研究生後,我還多次主動選修政治學原理、中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社會學等課程。事實上,這裏所說的僅僅是我遇到的眾多擁有神奇力量的教師中的一位。但我發現,好教師最重要的共同點在於,他們深刻理解課程與學生生活的聯係,並能將這種聯係有效地傳達給學生。
課堂教學的廣度還意味著教師不能固守學科壁壘,要打開學科的邊界走嚮綜閤,讓學生在綜閤地帶、邊緣地帶進行知識探險。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徐思源對此深有感觸地說:“許多教師將學科或某一知識係統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容不得一點改變和突破。殊不知,這樣的固守,恰恰隔絕瞭學科或知識之間原本融通的聯係,阻礙瞭學科的進步,更可怕的是禁錮瞭學生本來活潑的思想,關閉瞭跨界之門。其實學科之間是可以也應該跨界融通的。我教語文,語言本是思想情感的外殼,學生學習語言不可能隻讀文學,還要以其他學科文本為媒介學習閱讀寫作說話,增強語言感知應用能力。這樣的語文學習纔是接地氣的,與現實生活聯係更密切的,其他學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但是,當我引導學生在學習議論文論證推理時找找數學推理的感覺時,感到詫異的不在少數,可見學生已建立瞭嚴格的學科壁壘,讓人心寒。”為此,徐老師呼籲:“解放思想吧,將跨界理念引入教學,讓原本毫不相乾甚至矛盾的元素相互滲透融會,擦齣靈感火花和奇妙創意,為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創設更好的環境。”實際上,語文學科的綜閤性是顯而易見的,“語文教材的選文和一般文化課教材中的選文似乎沒有區彆,都分屬於一般人類文化的各個方麵、各個領域,比如《鬆鼠》屬於生物學的領域,《趙州橋》屬於物理學的領域,《蘇州園林》屬於地理學的領域。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將它們歸屬到各自的文化領域。”教師不聯係相關學科的知識,想要教好語文是不可能的。另一位優秀中學語文教師也強調說:“我覺得語文課不必教得太窄,太趕,太死,應充分發掘教材中的各種有益的‘教育因素’,圍繞教學中心,閤理拓展,古今中外縱橫捭闔,把語文課教得豐厚一些,從容一些,大氣一些,更有語文味一些。課堂中閤理巧妙的延伸拓展、聯係比較,可加大教學的廣度和深度,使課堂顯得豐滿厚重,生動活潑。體現教師深入發掘、舉一反三、旁徵博引、縱橫捭闔的教學風格。學生通過延伸拓展、比較鑒彆、同中求異,加深理解,訓練思維,豐富知識,獲益匪淺。”被稱為“史上最牛美術老師”的鄒華章認為:“美術不應該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她是學科的點綴使者。我在嘗試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研究,美術和語文的共鳴,美術和數學的聯係,美術和生物的溝通……把美術的元素引進其他課堂,學生將會擁有一顆發現美創造美的心靈。”學科內部更應該打通,教師要以整體聯係的眼光(一盤棋的思想)組織、設計和處理各章節、各單元和各知識點的關係,讓學生在整體中、在聯係中、在比較中進行學習,從而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將知識“竪成綫,橫成片”,或“由點構成綫,由綫構成麵”,形成由點、綫、麵築成的立體式、開放式的整體知識結構。曾經有位初中生這樣評價自己的數學學習:“關於數學,我現在已經不認為有多難瞭,我已經閱讀完瞭初二年級的數學教科書,雖然還有不會做的題,但我認為這是很正常的,因為我隻是涉獵。所謂涉獵,就是粗略地閱讀。這讓我可以站在全局的角度來看數學瞭……”“現在我已經自學完瞭初一到初三的課程。可我覺得一點也不稀奇,反而感到自己非常笨。迴想我的小學數學課程,隻有一點內容,可要用六年的時間來學,多可惜呀!如果看透瞭,用全局的眼光對待,那就太容易瞭。如果非要死盯住一個知識點不放,即使有瞭好的成績,但數學思維還是遠遠不夠。見解、總結、歸一、反復是不能少的。如果遵循這些原則加上胸懷寬廣,那自己就具備瞭良好的素質,會更好地挖掘知識寶藏……”
用對聯和謎語的方式教物理
物理學中的許多概念和規律都可以用一些對聯、口訣、謎語來加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我從生活中和教學實驗中搜集瞭許多對聯、謎語用到物理課上,收到瞭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講解牛頓第三定律時,給學生齣瞭這樣一副對聯:
他蹬地,地也蹬他,雙方運動為何地沒動
我打你,你也打我,等值二力為何你覺疼
橫批:說清有奬
同學們立即活躍起來,利用牛頓第二定律和牛頓第三定律解釋瞭這一現象。
還有如:
未受外力運動狀態永不變
沒有摩擦機械能量總守恒
橫批:注意條件
這副對聯是描述慣性定律和機械能量守恒定律的,朗朗上口,很容易理解和記憶。
下麵這一對聯:
兩球落斜塔雙音一響
八馬拉半球一聲雙分
橫批:學史奇觀
上聯是描述比薩斜塔實驗研究自由落體運動的,下聯是描述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一副小小的對聯將物理學史上兩大實驗有機地聯係在一起。
物理學中的物理量數不勝數,物理概念更是多如繁星。我采用謎語的形式方便學生記憶。如屢教不改——慣性,一對紅——赫(赫茲),異口同聲——共鳴,鬧矛盾——摩擦,景德鎮的作坊——磁場……這些豐富多彩的對聯和謎語,使學生對物理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實現瞭由“厭學”到“愛學”的轉變,課堂氣氛活躍和諧,形成瞭獨特的教學藝術和風格。
前言/序言
追求卓越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徵和要求。
按照詞典的解釋,卓越的意思是非常優秀、超齣一般、與眾不同。實際上,卓越代錶的是一種精神、一種品質、一種氣質、一種個性、一種態度、一種境界、一種文化,卓越的本質是“超越”:永不滿足、不斷追求、永無止境。
如果說有效教學(教學的有效性)是對教學的基本要求,那麼卓越教學(教學的卓越性)則是對教學的理想要求。
從有效教學走嚮卓越教學,不僅要讓教學變得效果更好、效用更高,而且要讓教學變得更有人性、更有意義、更有境界、更有內涵、更有品質、更有精神,使師生通過教學不斷實現自我超越、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從而使人變得更有人性、更有意義、更有境界、更有內涵、更有品質、更有精神。
顯然,卓越教學是一種教學思想、一種教學理念,而不是一種教學模式、一種教學方式;卓越教學是一種教學精神、一種教學境界,而不是一種教學行為、一種教學水平;卓越教學是一種教學態度、一種教學品質,而不是一種教學錶現、一種教學成績。對教師來說,卓越教學首先需要確立的是卓越的思想、精神、態度,而不是去尋找一種具體的模式、行為和錶現。可以說,卓越教學是所有優秀教師特彆是名師共同的教學
大夏書係·從有效教學走嚮卓越教學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大夏書係·從有效教學走嚮卓越教學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