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直击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十大热点内容。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互联网借贷平台的责任、民间借贷合同与买卖合同混合情形的认定、企业间借贷的效力、民间借贷的利率与利息等。
★以审判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切入,从【法条规定】【适用解析】【实务指导】【疑难解答】四方面展开全面解析,指导法官类案适用规则。
内容简介
《最高人民法院民间借贷审判实务指导与疑难解答》由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起草人员编写,以新司法解释和审判疑难问题为主脉络,将司法解释条文和关联规定相结合,主要针对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规定的新问题新规则进行理解适用和疑难解答,对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准确适用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书针对新司法解释,但又不局限于司法解释,对最高人民法院在民间借贷审判实务中的司法观点和意见,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梳理和讲解。
目录
第一章民间借贷主体的界定
第一节 金融机构的界定
如何理解《规定》第一条中的金融机构?
第二节 非金融机构的界定
如何理解民间借贷的主体及非金融机构?
第二章民间借贷案件的受理与管辖
第一节 民间借贷案件的受理
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否提交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
民间借贷纠纷的原告如何确定?
第二节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管辖
借贷双方就合同履行地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如何确定合同履行地?
第三章民间借贷的担保
第一节 民间借贷的担保类型
民间借贷存在哪些担保类型?
第二节 民间借贷保证人的诉讼地位
提供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诉讼地位如何确定?
提供一般保证的保证人的诉讼地位如何确定?
第三节 保证人的民事责任
借款人涉嫌犯罪或者被认定有罪,担保人是否仍需承担民事责任?
借款人涉嫌犯罪或者被认定有罪,保证合同是否必然无效?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如何确定?
第四章民间借贷中民刑交叉的处理
第一节 非法集资的罪与非罪
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犯罪的界限是什么?
第二节 民间借贷涉嫌犯罪的程序处理
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案件涉嫌犯罪问题处理的类型与沿革是什么?
民间借贷案件中涉及犯罪的程序处理?
第五章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
第一节 民间借贷合同的成立与生效
自然人之间的民间借贷合同何时成立与生效?
除自然人以外的民间借贷合同的成立与生效时间如何认定?
第二节 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认定
民间借贷合同在何种情况下会被认定为无效?
企业间借贷合同是否应当认定为无效?
第六章民间借贷的事实审查与举证责任
第一节 民间借贷的事实审查
如何确定民间借贷的事实审查标准?
民间借贷案件中欠条与借条有哪些区别?
第二节 民间借贷的举证责任
欠缺借款合同的案件如何分配举证责任?
负有举证义务的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法律后果如何确定?
精彩书摘
■民间借贷合同在何种情况下会被认定为无效?
【法条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十四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一)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又高利转贷给借款人,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二)以向其他企业借贷或者向本单位职工集资取得的资金又转贷给借款人牟利,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三)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提供借款的;(四)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五)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五十八条 下列民事行为无效:(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三)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四)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五)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六)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适用解析】
本条为《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关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在民间借贷合同领域的具体体现。应当明确,违法性并不必然导致合同无效。人民法院判断私法上的行为无效应当结合规范目的予以考量,否则将可能侵害私法主体的意思自治和契约自由,这在市场化的今天是一个重大的利益考量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之规定,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所涉法律、行政性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仅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所谓强制性规定,是指通过直接规定人们的意思表示或事实行为,不允许人们依其意思加以变更或排除适用,否则将受到法律制裁的规定。在此基础上,效力性强制性规定更进一步,它是指对违反强制性规定的私法行为,在效力后果上以私法上的方式予以一定制裁的强制性规定。换句话说,一旦违反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私法主体所预期的私法上的效果将会受到一定的消极影响,或无效,或效力待定等。参见崔建远:《合同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7~88页。对此,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下发《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十六条的相关意见认为“如果强制性规范规制的是合同行为本身即只要该合同行为发生即绝对地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合同无效”。从《合同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规定的精神看,对于合同无效的认定应从严把握。目前,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判断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大多采取正反两个标准。在肯定性识别上,首先的判断标准是该强制性规定是否明确规定违反的后果是合同无效,如是,则该规定属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其次,法律、行政法规虽然没有规定违反将导致合同无效,但违反该规定如使合同继续有效将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也应当认定该规定是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在否定性识别上,应当明确的是,如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仅关系当事人利益或目的仅为行政管理或纪律管理需要的,一般不作为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处理。具体来说,否定性识别应考虑两个方面:第一,从强制性规定的立法目的判断,倘若其目的是实现管理的需要而设置,而并非针对行为内容本身,则可以认为并不属于效力性强制性规范。第二,从强制性规定的调整对象判断。一般而言,效力性强制性规定针对的都是行为内容,而管理性强制规范大多单纯限制主体的行为资格。当然,上述两方面的判断不能以偏概全,还要结合合同无效的其他因素考虑。具体到民间借贷领域中,除了要考察合同内容是否违反侵害他人人身、财产权利的法律、法规外,还需考察合同是否违反如《商业银行法》等维护国家金融管理秩序的法律、法规,以达到既维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又保障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健康稳定的目的。
合同效力问题反映的是一种价值判断。通过有效和无效设定,一定程度上划定了人们意思自治和契约自由的边界。本次《规定》第十四条明确了民间借贷合同无效的认定。应从严把握,严格依照该司法解释的规定来认定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
【实务指导】
一、关于将信贷资金转贷牟利无效认定应予注意的问题
这涉及《规定》第十四条第(一)项,所规范的对象为出借人利用自己的信贷额度和信贷条件,从金融机构套取信贷资金后,再高利转贷他人,严重扰乱信贷资金市场秩序的行为,目的是维护国家对信贷发放及利率的管理,防范高利贷转贷行为给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条款内容的理解上,应该注意如下几点:第一,规范的主体应主要限定在享有信贷配额和使用信贷资金的企业。所谓信贷配额,就是银行监管机构对银行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的银行信贷额度进行控制。所谓信用资金即指信用贷款,该种贷款的性质是以借款人的信誉发放的贷款,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担保即可取得贷款并以自己的信用程度作为还款保证。信用贷款是我国银行长期以来的主要贷款方式。因为这种贷款方式的风险大,一般要对借款方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前景等情况做详细的考察掌握,以降低风险。因此,本款规范的主要是符合《贷款通则》要求的信贷资金使用条件的非金融机构法人和有关组织。虽然银行在实际操作上为防范呆坏账已极少向自然人发放信用贷款,但根据《贷款通则》等规定,银行并不绝对禁止向个人发放信用贷款,而且部分银行为发展业务对小额的自然人借款趋向于采取信用贷款的方式,因此,自然人个人并不排除在该条款之外。第二,有信贷资金的转贷行为。依据2006年《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十九条之规定,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或者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有关主体对信贷资金进行放贷,与上述规定相冲突。在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法治化程度还不高、监管还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当下,尽管受到理论界的质疑,但司法对转贷行为予以限制的态度是可取的。第三,转贷的目的是牟利。银行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需要向具有信用资金使用条件的企业发放贷款,目的是支持产业发展,而借款人将之转贷,首先是违背了与银行约定的贷款使用用途,使信用资金脱离监管或难以监管,资金安全难以保障。其次通过银行管制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利差牟利,扰乱了国家对资金投向、利率宏观管控等政策的导向,可能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需要注意的是,要理解我国司法对此的限制态度,首先要充分认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法治水平,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另需说明的是,条款本身只规定了转贷牟利,但对牟利未作出限定。但转贷约定的利息高于银行贷款多少才构成牟利,需要有一个具体判断的问题,不宜“一刀切”,因为借款人除支付贷款利息外,仍有其他投入损失。第四,本条款并未区分该转贷行为的偶发性还是营业性,而是认为只要具有信贷资金转贷牟利行为,司法即持否定态度。因此,本《规定》虽对之前司法解释和实务操作中的矛盾予以解决,但还难以胜任对营业性转贷行为予以规范的任务。当然,一旦条件成熟,如《放贷人条例》出台,具备资金实力的企业经申领放贷牌照予以放贷则另当别论。
二、关于企业集资转贷牟利无效认定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三、关于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犯罪或者从事其他违法活动而导致民间借贷合同无效的理解
【疑难解答】
1.非金融机构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外发放贷款是否作无效处理?
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规定企业以借贷名义向社会公众发放贷款应当认定无效,但本《规定》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本条第(五)项“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作无效处理的原则,原则上应做无效处理。但在本《规定》第十一条已承认企业间为生产、经营需要订立的民间借贷合同有效的情况下,完全禁止此类合同的效力似有不当。我们认为,司法实务中,非金融机构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外发放贷款应区分有关情况处理。如果是信贷资金或向其他企业的借贷或向本单位的集资借款再行对外贷款,根据本条第(一)项、第(二)项之规定,应属无效。但企业以自有资金对外进行的偶发性和临时性贷款同时收取适当的资金占用费用,目前法律及司法解释均无强制禁止性规定,不宜认定为无效。实践中,有观点认为如果允许非金融企业对外出借款项并收取利息,一些企业将会逐渐抛弃原有业务,向金融企业转化;且因金融机构和经营金融业务需要经国务院银行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未经批准从事发放贷款业务会扰乱正常金融秩序,干扰国家信贷政策的贯彻,削弱国家对投资规模的监控,应依法予以取缔。我们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的正规金融机构还难以满足这一需求,为解决生产经营继续,拥有闲散资金的企业临时性的对外贷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压力,目前是必要的,也得到本《规定》第十一条的肯定。同时,偶发性、临时性向特定对象的贷款活动与经营贷款业务尚有区别,贷款业务的经营是面向社会不特定公众进行的提供货币资金赚取利息的经营行为。其特点是借款对象的不特定、出借行为的反复性和借款目的的营利性。这与现实中非金融机构和其他组织进行的偶发性、临时性对外贷款活动存在差异,属于企业自担风险的范畴。当然如果企业涉嫌向其他企业集资、向单位职工集资及向企业外其他自然人借款集资后对外贷款,则违反了本《规定》和其他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属于无效行为,甚至会涉嫌刑事犯罪。
……
前言/序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总体目标。这就要求人民法院必须积极响应中央的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充分发挥司法的裁判功能、评价功能、指引功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民间借贷是一种历史悠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民间金融活动。当前,在我国经济生活和金融市场领域,民间借贷活动的发展如火如荼。在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方兴未艾的民间借贷,以其自身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同层次中小微企业融资的矛盾,满足了企业高速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促进了多层次信贷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新的支持和帮助。
客观上讲,我国金融和法律体系尚不完善。民间借贷风险的渐增、隐患的突出,使得对民间资本的有效监管和健康引导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尤其自2011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等全球经济形势和我国宏观政策调整的影响,部分地区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因民间借贷相关债务不能及时清偿,导致债务人出逃、中小企业倒闭等事件,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较大冲击。规范民间借贷的立法,在《合同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都有零散的规定。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还颁布了《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这些规定构成了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与经济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催生出了大量新鲜的金融事物,但也衍生出许多新的法律问题。与此同时,民间借贷相关立法过于原则、抽象、滞后,缺乏指引性、规范性与可操作性。司法实践中民间借贷问题荆棘丛生,产生了诸如诉讼程序、刑民交叉、事实认定、案件定性、法律适用等大量疑难、复杂的问题,凸现出现有的法律规范已经不能适应审判工作的现实急迫性。为此,社会各界和各级法院强烈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尽快制定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以统一裁判尺度,为司法实践提供指引。
民间借贷司法解释是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重要司法解释之一。在解释起草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了以下几项指导原则:
第一,依法制定解释的原则。民间借贷涉及法律法规众多,关系复杂。我们立足于司法解释的功能定位,严格按照《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物权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的原则和精神,确保司法解释的内容符合国家立法目的和原则。
第二,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原则。2010年5月,国务院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三十六条”;2013年7月20日起,央行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并于同年10月推出贷款基础利率机制;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2015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以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的目标。这些政策举措为司法解释的制定发挥着方向性指引作用,确保了司法解释的内容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三,平等保护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原则。鉴于司法解释更多地是针对民间借贷纠纷处理的程序性问题和实体性标准作出规定,在制定过程中,特别注重平衡借贷法律关系各方当事人对合法权益的关切,严格按照程序和实体并进、事实和法律同步、标准和尺度统一的步骤进行,力求实现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总体协调与动态平衡。
第四,坚持民主科学起草解释的原则。起草本司法解释的三年多来,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我们认真研究了立法机构、全国工商联、银行业协会等部门的书面建议,还与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商务部等单位就有关条款进行了深入密切协商;认真听取了各级、各地法院的意见,以及中小微企业代表、专家学者的各种建议。我们先后在各地召开研讨会、专家论证会12次,先后14次修改稿件,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共计进行了五次专题讨论,努力做到兼听则明。
最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于2015年6月2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55次会议通过,并于9月1日起施行。为使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更好地理解与适用《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组织相关同志编写了本书。本书立足于审判实践,以问题为导向,力求探讨、解决审判实务中存在的难题,为人民法院处理此类案件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希望本书的出版,对于民间借贷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有所裨益,对实务界和理论界的人士,包括法官、检察官、学者、律师,以及金融业从业人员、投资者和广大市场经营参与者了解、认识有关问题都有所帮助。
是为序。
杜万华
2015年9月19日
最高人民法院民间借贷审判实务指导与疑难解答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最高人民法院民间借贷审判实务指导与疑难解答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