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三度出版集团2015年度力作,记录日本设计的现在进行时。
设计大师深泽直人、靳埭强、李永铨连袂推荐。
香港EDITED首席书籍设计师胡卓斌担纲设计。
《对话日本设计》收录了与“负建筑理论”的建筑大师隈研吾,MT和纸胶带创意指导居山浩二,NDC新锐色部义昭,以“爱和关怀”进行设计的SPREAD,当代日本一流广告创意人青木克宪,平面设计大师、真正的视觉创作者中岛英树的对话。
特种纸张,全彩印刷,精美装帧,一百多张高清彩图,分享了日本设计大师较新的案例、创意、思考以及哲学,领略日本一线设计工作者的坚持与追求,以及对传统与新生的思考。
内容简介
《对话日本设计》收录了与建筑大师隈研吾,MT胶带创意指导居山浩二,NDC新锐设计师色部义昭,风靡日本及欧洲的生命色带创意人SPREAD,当代日本一流广告创意人青木克宪,以及真正的视觉创作者中岛英树的对话,通过他们兼具传统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思想,编者试图寻找日本设计的理念和源头,萃取出有深度的思想和有价值的资讯,并展现日本设计更为完整的面貌。
作者简介
王绍强,著名设计文化出版人及设计师,三度传媒创始人,2006年创办《Design360°观念与设计》杂志并任总编辑,2003年创办《APD亚太设计年鉴》并任总编辑。长期从事设计、教育、出版及研究工作,主编出版设计、生活、艺术书籍过百部,其中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版式设计+》、《书形:138种创意书籍和印刷纸品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漫步设计》系列、中信出版社的《品牌中的色彩》等多本优秀作品一度高居同类书籍畅销图书榜。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导师,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州美术学院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界协会设计艺委会秘书长,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公共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为美国Gingko出版公司、日本Azur出版公司、新加坡PageOne出版公司、西班牙Promopress出版公司的合作独立出版人。
沈婷,设计策划学硕士,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讲师。曾任2010年第16届广州亚运会理念形象宣传片首席策划文案、执行编剧,及广州亚运城市、竞赛场馆、运动员村等形象景观设计主创设计师。主持策划“珠江电影”品牌升级等多个项目。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1992年我写了《日本设计家对谈录》,在序言写下结语,日本设计师有很多优点值得学习和交流。这就是笔者写对谈录的意义。我肯定这也是《对话日本设计》出版的意义。
——靳埭强,著名设计大师,屡获奖项,享负盛名。 ★难得的三代日本设计人之对谈访问,从茶道至战后西方文化之影响,及至设计人自身责任感,创作生命漫游在艺术自我个性及商业世界之旅程,是了解现今日本创作人的必买图书。
——李永铨,著名设计大师,有品牌医生的美誉。 目录
编者前言 重回对话现场──王绍强
序 美的设计──深泽直人
隈研吾
与自然共生的桥梁——小建筑
与环境、人和传统和谐共处
做社会的思考者
居山浩二
商业设计,主动为王
从NDC 的新人到居山设计
解构传统文化,用设计的语言重塑
色部义昭
设计是与土地结缘的诗歌
简约至上
以设计叩问社会
Spread
以爱之名,关怀的设计
用设计说好故事
SPREAD =延伸 + 传递
青木克宪
记号性、通用性、高效性
以传统为基,探索设计的可能
自由探索思维的界限
中岛英树
我完全不懂设计
平面乐韵──音乐的视觉化
茶道式的设计
后记 放眼世界,回归本土──沈婷
精彩书摘
深泽直人序:
除了视觉体验,设计还要营造整体的气氛,调动所有感官的触觉是另一个日本美学的特征。单纯视觉上做得好看并不完整,设计还需要让所有感官都能感受到。因此,与其说设计是重视从所有角度看上去都能让人得到美的感受,还不如说是视觉以外,其他感官也能无意识地感受到设计。虽然说其他感官是不是有所感受是我们自身无法察觉的事情,但是人类的身体能敏锐地捕捉到周围的气氛,这是因为我们对四周和环境中存在的美有所感知。
。
。
隈研吾部分对谈:
您在东日本大地震的反思中提出了“小建筑”这个概念,并在2013年1月出版了名为《小建筑》的新著作。请问在您的观念中,如何定义建筑的大小?
隈我认为建筑是不能以体积来衡量“大小”的。“大”的建筑就是占地面积大的建筑吗?我认为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建筑物的构成要素是建筑的单位,真正的“大”和“小”,应该是由人在实际使用这个建筑时的具体单位来决定。因此建筑师在设计每一个单位时,应该考虑自己的设计是否能给用户带来亲切感和安全感,从而在这个基础上设计整个建筑。只有实现这一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大建筑”。
使用当地的自然材料作为素材是您一直为人所瞩目的建筑风格。但地震过后,许多人可能都会想如何使用科技的手段对抗自然,而您却依然选择相信自然材料,这是为什么呢?
隈2011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发生之后,我曾多次前往当地进行现场考察,这场灾难引发我的思考和总结。在海啸的力量面前,即便是混凝土和钢铁这样坚固的材料都土崩瓦解,繁荣华丽的旧貌荡然无存。这次灾害证明了人类潜意识里所认为的,木材作为建筑材料不够牢固,混凝土则力量强大,这种说法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是站不住脚的。另一个我所观察到的现象是,那些建在山丘上,海啸的嘶嚎无法触及的建筑,却在这样强大的力量面前留存下来,没有被海啸摧毁。所以,我认为所谓“抵抗大自然”或者“与大自然奋战到底”这样的说法不应该是我们坚持的信条。反而将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才是人类未来应该考虑的做法。为此,我相信自然材料会是联系两者的纽带。
虽然竹材和木材是传统防震建筑使用的材料,但在20世纪,混凝土在全球大型建筑里的广泛使用,坚固的外表无形中给人一种“安全感”。在地震频发的地方,使用传统材料作为建材,要怎么给人营造这种“安全感”呢?
隈虽然我提倡使用竹木这些自然材料,但我并非顽固地坚持自然材料的原教旨主义者。因地制宜,按照不同用途使用不同材料弥足紧要。要应对自然灾害,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充分发挥钢筋和混凝土的作用。竹木作为建材固然很好,但不是单纯关注这两种材料就行,实实在在地确保其安全性,这样的建筑才会让人觉得亲切。
当前中国的主流商业中心大多倾向于用混凝土搭建大型奢华的商业中心,使用自然材料要如何营造出“奢华”的感觉呢?
隈建筑的奢华感并不是单单取决于建筑师使用了什么材料。在我看来,建筑的奢华感,是与它的空间共生的,让使用者感到温馨的亲密感。比方说,使用竹木这些自然材料,让置身于其中的人感觉舒适,这就赋予了建筑一种奢华感。
负建筑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而您在上海曾展出的“共享住宅”则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强调公共空间,弱化私人空间的概念和四合院有巧妙的相似之处。“共享住宅”这个概念与私人空间是否会有矛盾?
隈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观点,“共享住宅”理论和北京的四合院的确有相似之处。在我的理解中,四合院是整个庞大家族共同居住生活的场所,而“共享住宅”里强调的,并不只是同一家族的人共同生活,而是涵盖范围更广的群体共同生活的居所。也就是说,“共享住宅”和四合院最大的不同在于,四合院是为近代家族这一封闭的单位集居而建造的生活居所,而“共享住宅”的居住群体则更为广泛。由于共享住宅强调分享,对象是一个更大的群体,所以公共空间和共有空间都会更加宽敞。
……
对话日本设计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对话日本设计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