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捲是就中國傳統農學的發展過程與曆史成就加以記述和總結的專史。依照中國農業曆史發展內在規律所呈現的階段性,《中國科學技術史:農學捲》分為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及明清四篇。在分彆簡述其時代特徵背景的前提下,側重從曆史文獻、技術體係與指導思想等三個方麵從事探索分析。在係統歸納舉世無雙的豐富農學典籍基礎上,深入總結素以精耕細作著稱的精湛科學技術內容,並緻力探索通稱之為“三纔”理論的這一原則在農業生産中的具體展現,力求說明中國傳統農學所擁有的閤理因素及局限之所在,並著意於闡釋其得以綿延相續,至今仍不乏生機的原因。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序
導言
第一篇 先秦時代的農學
第一章 先秦時期傳統農學形成的曆史背景
第一節 中國農業的起源
一 有關農業起源的傳說
二 考古發現所見的原始農業
三 中國農業起源和原始農業的特點
第二節 夏商西周的農業生産力和生産關係
一 耒耜和青銅農具
二 溝洫農業的形成和發展
三 作物構成與農業結構
四 井田製及建立在井田製基礎上的社會經濟製度
第三節 春鞦戰國時期生産力和社會製度的巨大變化
一 農業生産力的大發展和農業結構、地區布局的變化
二 糧食産量和農業勞動生産率的提高
三 農民經濟獨立性的加強及其身份地位的變化
四 封建地主製經濟政治製度的建立
第二章 農傢的齣現與先秦時期的農學文獻
第一節 農傢和農書的齣現
一 農傢的齣現及其齣現的條件
二 先秦農傢的兩個派彆
第二節 最早的土壤學著作——《禹貢》
一 《禹貢》的主要內容
二 關於《禹貢》的寫作時代
第三節 最早的生態地植物學著作——《管子·地員》篇
一 《地員》篇的主要內容
二 《地員》篇的時代性和地域性
第四節 最早的關於水利科學的著作——《管子·度地》篇
一 《度地》篇的主要內容
二 《度地》成篇的時代背景
第五節 與農時有關的一些文獻
一 最早的曆書——《夏小正》
二 《呂氏春鞦·十二紀》和《禮記·月令》
第三章 傳統農學的奠基作——《呂氏春鞦·上農》等四篇
第一節 《呂氏春鞦》和《上農》等四篇在《呂氏春鞦》中的地位
一 呂不韋與《呂氏春鞦》
二 《上農》等四篇在《呂氏春鞦》中的地位
第二節 《上農》等四篇的取材及其時代性
一 《上農》等四篇的取材
二 《上農》等四篇所反映的時代性和地域性
第三節 《上農》等四篇的結構、內容和農學體係
一 《上農》篇的思想體係
二 《任地》等三篇的農學體係
第四章 農時理論和農時係統的建立和發展
第一節 對“時”重要性的認識
一 對“時”的重要性的論證
二 農時意識的全民性
三 農時內涵的諸方麵
第二節 從物候指時到二十四節氣——掌握農時手段和方法的發展
一 物候指時
二 天象指時的開始——星象指時
三 陰陽閤曆與標準時體係
四 二十四節氣與三十時節
五 中國傳統農學中的指時係統及其特點
第三節 對“時”的本質的認識和關於反常氣候的知識
一 對“時”的本質的認識
二 關於反常氣候的認識和對策
第五章 傳統農業土壤學的建立和發展
第一節土宜論
一 土宜概念的齣現
二 土宜概念的內涵
第二節 土壤分類和對土壤與動植物關係的認識
一 土壤分類理論
二 《管子·地員》在土壤分類和生態地植物學方麵的貢獻
第三節 土脈論及改造土地環境的理論與實踐
一 土脈論
二 對土壤環境的改造
第六章 農業生物學知識的積纍
第一節 農業生物學知識的積纍及其在農業生産上的應用
一 品種培育和對農業生物遺傳變異性的認識
二 對農業生物體形態、生理特性及生物體內部相關性的認識和利用
三 對生物群體中彼此之間相互關係的認識和利用
四 對農業生物與外部環境的關係的認識和“物宜”概念的提齣
第二節 保護和閤理利用自然資源的理論
……
第七章 “三纔”理論與傳統農學思想的形成
第二篇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農學
第八章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農學發展的曆史背景
第九章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農書
第十章 《齊民要術》
第十一章 “農時學”理論與實踐的發展
第十二章 閤理利用與改善土壤環境的理論和技術
第十三章 農業生物學和提高農業生物生産能力技術的發展
第三篇 隋唐宋元時期的農學
第十四章 隋唐宋元時期農學全麵發展的曆史背景
第十五章 農學著作
第十六章 農時學的發展和時宜的掌握
第十七章 土地利用、土壤耕作和土壤肥料學說
第十八章 對農業生物學的認識與實踐
第十九章 農學思想與農學理論
第四篇 明清時期的農學
第二十章 明清時期傳統農學進展的曆史背景
第二十一章 明清時期的農書撰刊與流傳
第二十二章 明清時期傳統農學的進展與成就
第二十三章 明清時期傳統農學思想的演化
第二十四章 明清時期中外農學的交流與融匯
前言/序言
中國有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為世界文明做齣瞭重要的貢獻,這已是世所公認的事實。
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文明大廈的主要基乾,是推動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如果說中國古代文明是一棵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便是綴滿枝頭的奇花異果,為中國古代文明增添斑斕的色彩和濃鬱的芳香,又為世界科學技術園地增添瞭盎然生機。這是自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以來,中外許多學者用現代科學方法進行認真的研究之後,為我們描繪的一幅真切可信的景象。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蘊藏在汗牛充棟的典籍之中,凝聚於物化瞭的、豐富多姿的文物之中,融化在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諸多科學技術活動之中,需要下一番發掘、整理、研究的功夫,纔能揭示它的博大精深的真實麵貌。為此,中國學者已經發錶瞭數百種專著和萬篇以上的論文,從不同學科領域和審視角度,對中國科學技術史作瞭大量的、精到的闡述。國外學者亦有佳作問世,其中英國李約瑟(J.Needham)博士窮畢生精力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擬齣7捲34冊),日本藪內清教授主編的一套中國科學技術史著作,均為宏篇巨著。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已是碩果纍纍,成為世界矚目的研究領域。
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包涵一係列層麵: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及其弱點;科學傢、發明傢的聰明纔智、優秀品德及其局限性;科學技術的內部結構與體係特徵,科學思想、科學方法以及科學技術政策、教育與管理的優劣成敗;中外科學技術的接觸、交流與融閤;中外科學技術的比較;科學技術發生、發展的曆史過程,科學技術與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之間的有機聯係和相互作用;科學技術發展的規律性以及經驗與教訓,等等。總之,要迴答下列一些問題:中國古代有過什麼樣的科學技術?其價值、作用與影響如何?又走過怎樣的發展道路?在世界科學技術史中占有怎樣的地位?為什麼會這樣,以及給我們什麼樣的啓示?還要論述中國科學技術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展示一幅真實可靠、有血有肉、發人深思的曆史畫捲。
據我所知,編著一部係統、完整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大型著作,從本世紀50年代開始,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史工作者的願望與努力目標,但由於各種原因,未能如願,以緻在這一方麵顯然落後於國外同行。不過,中國學者對祖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不僅具有極大的熱情與興趣,而且是作為一項事業與無可推卸的社會責任,代代相承地進行著不懈的工作。他們從業餘到專業,從少數人發展到數百人,從分散研究到有組織的活動,從個彆學科到科學技術的各領域,逐次發展,日臻成熟,在資料積纍、研究準備、人纔培養和隊伍建設等方麵,奠定瞭深厚而又廣大的基礎。
本世紀80年代末,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審時度勢,正式提齣瞭由中國學者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宏大計劃,隨即得到眾多中國著名科學傢的熱情支持和大力推動,得到中國科學院領導的高度重視。經過充分的論證和籌劃,1991年這項計劃被正式列為中國科學院“八五”計劃的重點課題,遂使中國學者的宿願變為現實,指日可待。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對此感到由衷的高興,並能為此盡綿薄之力,感到十分榮幸。
中國科學技術史:農學捲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中國科學技術史:農學捲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