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图解种植设计(原著第三版)》是种植设计方向最全面的图书之一。它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并将诗歌、绘画和象征意义融入种植设计中。它详细地介绍了种植设计的两个主要系统:规则式的种植设计和自然式种植设计。它用许多素描和照片来说明设计的理念和原则,通过深入探讨历史先例和实际案例研究,揭示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概念同时为种植设计的理论支撑。它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设计师、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以及普通的园艺爱好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陈钢,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后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他获得了景观建筑设计基金会颁发的格瑞斯和罗伯特·弗雷泽景观遗产奖,拥有超过20年的专业设计经验。他主持或参与的许多项目都被收录在Architecture、Architectural Record、The Los Angeles Times和The OrangeColmty Register等上。他参与了很多不寻常的项目,如知名的建造成本超过十亿美元的大型医疗和酒店项目、获奖的校园设计、受到高度赞扬的城市设计和街区设计项目、多户型住宅社和高端定制住宅、社区购物中心等,他目前主要在美国的专业设计公司工作,是加利福尼亚州的注册建筑师。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基本种植设计原则,概念及花园中的种植设计
第一章 基本种植设计原则与概念
1.两种主要绿化系统种植设计的对比
2.如何处理植物设计的问题
植物设计的基本理念、构架和概述;植物类别的思考;城市的尺度;广场或社区的尺
建筑的尺度;细部设计;遵循已有的形态
3.绿化设计的基本原理
植物材料;植物的外形;色彩、质感和体量
4.植物与人类
“穿越”或“遮挡视线”;引导或阻碍活动;控制树与树之间的距离,创造不同的空间虑
5.植物与空间
主导与焦点;“灰色表面”鸟“灰色空间”;底面;界面;顶面;空间的层次与深度;空阳
组织形式;空间的对比;序列和高潮;过渡
6.另一个维度——时间
穿越园林;四季;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植物的生命轮回
7.植被和建筑物
在建筑物的东面;在建筑物的南面;在建筑物的西面;在建筑物的北面;屋顶花园;植
和建筑立面;隐藏与显露
8.景观设计中的种植方案
种植设计的图面表达;种植方案;制图法I;制图法II;景观施工文件中的其他要素;
植识别、植物列表和事务所资料库
9.功能性和生态性考虑
第二章 几何式园林中的种植设计
1.历史发展和主流趋势
埃及庭园;波斯花园;伊斯兰花园;希腊和罗马的影响;文艺复兴和意大利花园;高潮:法式
花园;为什么几何形式园林占领了近东和西方世界?几何形式园林的植物和象征意义
2.基本的模式和主要的设计思考
几何式庭园模式;几何式花园别墅模式;狩猎园
3.几何式园林设计原则、理念和常见模式
花坛、花床和结节园;比例与尺度;黄金比例;轴线与对称;线性形式;线性形式与远景;
线性阵列;环形阵列;重复和韵律;放射形式;母题;递增和递减;螺旋形式;从建筑、平
面设计、抽象画作、音乐和其他艺术中获取的灵感;从自然中提取抽象形式;形式的灵活
使用;植物本身的形态和习性是设计中的可变因素
4.实例分析
盖蒂中心的中央花园;一个被多功能建筑群包围的商业广场;一个典型停车场的种植设计
5.几何式园林中种植设计的基础性原则和基本理念
强调人类改善自然的能力;将花园与建筑视为一体;强调人类的智慧和几何之美
第二部分 自然式种植设计和中国园林案例研究
第三章 中国园林种植设计的自然、历史与文化概况
1.中国的自然景观
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2.中国人眼中的人类、自然与庭院
3.中国园林种植设计的起源
4.中国园林的基本类别和特点及其种植设计
5.影响中国园林种植设计发展的因素
6.发展的阶段
7.中国园林的分布
第四章 比较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及其种植设计
1.历史联系
2.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及其种植设计的不同
……
附录
前言/序言
自然之笔,设计之魂——打造与人共生的绿色空间 在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中,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归自然,寻觅一片能够安抚心灵、激发灵感的绿色空间。而“绿色空间”的塑造,并非仅仅是随意堆砌花草树木,它是一门融合了艺术、科学与人文关怀的精密学科——景观设计。在这门学科中,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如同画家的调色板,建筑师的骨架,音乐家的旋律,是构成一个健康、美观、功能齐全的户外环境的灵魂所在。 一、 自然的呼吸:植物的语言与选择 植物,是大自然赋予我们最宝贵的礼物。它们以独特的形态、色彩、质感和生长习性,诉说着季节的变迁,传递着生命的活力。在景观设计中,理解和运用植物的语言,是打造成功作品的第一步。 1. 植物的形态与美学: 体量与尺度: 从参天的大树到匍匐的地被,植物的体量和尺度直接影响着空间的视觉感受。高大的乔木可以营造庄重、私密的氛围,提供遮荫;低矮的灌木和地被则能丰富地面层次,引导视线,形成柔和的过渡。设计师需要根据场地的大小、建筑的高度以及期望达到的视觉效果,精准选择不同体量的植物,以达到空间的和谐统一。例如,在开阔的广场上,几株姿态挺拔的乔木能成为视觉焦点,而在狭窄的庭院中,则需要选择体型紧凑的灌木或攀援植物,避免压抑感。 色彩与纹理: 植物的色彩丰富多样,从春日的嫩绿、夏日的浓荫、秋日的金黄到冬日的苍翠,它们构成了景观中最富生机的调色板。花朵的色彩可以瞬间点亮空间,营造节日般的喜庆;叶片的颜色变化则能带来更持久的视觉享受,例如枫树在秋季燃烧的红,或是银杏叶的金黄,都能成为景观中的点睛之笔。同时,植物的叶片、树皮、枝条所呈现的纹理,如针叶的细密、阔叶的舒展、树皮的粗糙或光滑,也能为景观增添丰富的触感和视觉层次。设计师需要巧妙运用色彩的搭配与对比,以及纹理的组合,来引导观赏者的情绪,营造不同的氛围。 生命周期与动态美: 植物并非静止不变,它们的生长、开花、结果、落叶,构成了一幅流动的动态画卷。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预测其在不同季节的形态变化,是景观设计的重要考量。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应当能够展现四季之美,让人们在不同时节都能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例如,设计一个四季皆有景的庭院,可以在春季种植迎春、海棠,夏季赏荷、听蝉鸣,秋季观赏红叶,冬季则依靠常绿树和形态优美的枝干来丰富景观。 2. 植物的生态适应性: 光照需求: 不同的植物对光照的需求差异很大。有的喜阳,需要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下生长,有的喜阴,则适合在树荫下或建筑物的遮蔽处生长。准确评估场地的光照条件,并选择与之匹配的植物,是确保植物健康生长的关键。例如,在阳光充沛的屋顶花园,可以选择耐旱、喜阳的植物;而在阴暗的林下空间,则需选择喜阴的蕨类、玉簪等。 水分与土壤: 植物对水分和土壤的要求同样重要。有的植物喜湿,有的耐旱;有的偏好酸性土壤,有的则适宜碱性土壤。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分析土壤的类型和pH值,并选择能够适应这些条件的植物,可以大大降低后期养护的难度,并提高植物的成活率。例如,在多雨湿润的地区,可以选择喜湿的植物;而在干旱地区,则需要选择耐旱的植物,并考虑使用节水灌溉技术。 抗逆性与耐候性: 城市环境往往面临各种挑战,如空气污染、噪音、人为踩踏、病虫害等。选择具有良好抗逆性和耐候性的植物,能够确保景观的持久性和稳定性。例如,选择对病虫害有较强抵抗力的品种,或者能够耐受城市空气污染的植物,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农药使用和维护成本。 二、 设计的巧思:植物的配置与空间营造 植物的选择只是第一步,如何将这些植物巧妙地组织起来,构成富有生命力和艺术美感的景观,才是景观设计的精髓所在。 1. 功能至上的空间划分: 界定与引导: 植物可以有效地界定和划分空间,创造出不同的功能区域。例如,通过种植高大的树篱,可以形成私密的会客区;利用低矮的灌木或花境,可以引导人流走向,划分出游览路径;而开放的草坪则可以作为活动区域,容纳更多的人。 遮蔽与开放: 植物的密度和形态决定了空间的通透性。茂密的树木可以提供遮荫,营造宁静的休息空间;稀疏的灌木则能形成半遮半掩的效果,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趣味性。设计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灵活运用植物的密度和层次,来控制空间的开放与封闭。 2. 视觉的韵律与焦点: 节奏与韵律: 植物的重复、间隔、渐变等组合方式,能够形成视觉上的节奏和韵律,使景观更具活力。例如,沿着小径连续种植同一种植物,可以形成引导性的节奏;而将不同形态、色彩的植物穿插种植,则能创造出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 焦点与强调: 景观中需要有吸引人视线的焦点,以提升空间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一株姿态优美的孤植树、一片色彩鲜艳的花境、一组别致的盆栽,都可以成为视觉焦点,吸引人们的目光,并为整个景观增添亮点。 3. 生态与美学的平衡: 生物多样性: 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为人类服务,也应该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选择能够吸引鸟类、蝴蝶等有益生物的植物,增加景观的生物多样性,能够使景观更具活力和生命力。例如,种植能开花结果的植物,可以吸引鸟类前来觅食;种植能为蝴蝶提供食源的植物,可以丰富景观的生态内涵。 雨水管理与土壤保护: 植物的根系能够有效地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在坡地或易受侵蚀的区域,选择生长旺盛、根系发达的植物,可以起到重要的生态保护作用。同时,植物的叶片能够截留雨水,减缓地表径流,有助于雨水管理。 三、 实践的智慧:从概念到现实的转化 景观设计是一个从概念到现实的转化过程,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也需要考虑实际的实施和维护。 1. 经济性与可持续性: 成本效益: 在选择植物时,需要综合考虑植物本身的成本、运输成本、栽植成本以及长期的维护成本。选择本地植物或易于获得的植物,通常比引进外来珍稀植物更具经济性。 生命周期成本: 评估植物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成本,包括种植、浇水、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以及最终的移除成本。选择能够适应当地环境、生长周期长、维护需求低的植物,能够降低长期的维护费用,实现可持续的景观。 2. 维护的考量: 易于维护的植物: 选择对病虫害抵抗力强、不需要频繁修剪、对环境要求不苛刻的植物,可以大大减轻后期维护的负担。 养护计划: 详细的养护计划是确保景观长期成功的关键。这包括定期的浇水、施肥、修剪、除草、病虫害防治等。设计师需要与业主或管理方沟通,制定切实可行的养护方案。 3. 适应性与发展性: 场地条件的变化: 场地条件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例如建筑物的生长、周围环境的改变等。选择具有一定适应性和发展性的植物,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些变化。 植物的生长与成熟: 景观设计需要预见植物的生长和成熟过程,并预留足够的生长空间。例如,在设计时需要考虑乔木成熟后的大小,以及灌木的扩张性。 结语 景观设计,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艺术。而植物,则是这场对话中最生动、最真挚的语言。通过对植物的深入理解,以及巧妙的设计构思,我们可以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绿色空间,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自然的恩赐,体验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美好。这不仅是对土地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热爱。每一个成功的景观项目,都是设计师对自然之笔的精准描绘,以及对设计之魂的深刻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