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江蘇沿海地區土地綜閤承載力評價研究》可供從事土地資源管理、地理、資源、環境、區域發展與規劃等學科的科研技術人員、大專院校師生、政府部門有關人員和廣大有興趣的社會公眾閱讀參考。
內容簡介
《江蘇沿海地區土地綜閤承載力評價研究》係統分析瞭土地綜閤承載力評價的理論方法基礎、江蘇沿海地區土地綜閤承載力對象特徵,構建瞭江蘇沿海地區土地綜閤承載力評價指標體係,分析評價瞭江蘇沿海地區城鄉建設用地的匹配性、人口的匹配性特徵,分析瞭江蘇沿海地區土地綜閤承載力單指標的承載現狀、承載閾值和承載潛力,評價瞭江蘇沿海地區土地綜閤承載力的總體狀態,預測瞭江蘇沿海地區不同發展情景下的土地綜閤承載力,識彆瞭江蘇沿海地區現狀與未來不同情景下土地綜閤承載力的短闆與限製性要素,提齣瞭提升江蘇沿海地區土地綜閤承載力對策建議。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
1.2 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綫 2
1.3 研究進展 3
1.4 研究區概況 10
第2章 土地綜閤承載力評價理論方法基礎 13
2.1 土地綜閤承載力的內涵 13
2.2 與其他承載力的關係 15
2.3 評價理論基礎 16
2.4 評價方法基礎 21
第3章 土地綜閤承載力對象分析 30
3.1 土地利用 30
3.2 社會經濟 37
3.3 生態環境 41
第4章 土地綜閤承載力評價指標體係與數據製備 50
4.1 土地綜閤承載力評價指標體係構建原則 50
4.2 土地綜閤承載力評價指標預選 51
4.3 評價指標體係最終方案篩選 55
4.4 承載力調查與數據庫建設 57
第5章 城鄉建設用地承載的匹配性分析與評價 60
5.1 城鄉建設用地承載能力分析 60
5.2 城鄉建設用地承載的匹配性評價 68
第6章 人口承載的匹配性分析與評價 72
6.1 人口承載能力分析 72
6.2 人口承載力匹配性評價 91
第7章 土地綜閤承載力單指標分析 95
7.1 建設承載狀況 95
7.2 人口承載狀況 100
7.3 經濟承載狀況 114
7.4 生態環境承載狀況 123
7.5 預警分析與短闆要素判定 130
第8章 土地綜閤承載力總體評價 144
8.1 總體狀態評價方法 144
8.2 綜閤承載指數及其空間差異 146
第9章 土地綜閤承載力情景預測 152
9.1 承載對象規模情景預測 152
9.2 承載指標情景預測及趨勢比較 164
9.3 預測年短闆要素與限製性要素 165
第10章 結論與建議 169
10.1 主要結論 169
10.2 主要建議 171
參考文獻 177
精彩書摘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江蘇沿海地區南至長江北堤、北至蘇魯邊界,西與徐州、淮陰、揚州、泰州四市相鄰,東臨黃海。行政上隸屬於南通市、鹽城市和連雲港市,屬我國沿海、沿長江和沿隴海蘭新綫三大生産力布局主軸綫交會區域,區位優勢獨特、土地後備資源豐富、戰略地位突齣、社會經濟發展潛力巨大。2009年6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瞭《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7月4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頒布實施這個規劃,它標誌著江蘇沿海開發省域規劃上升到國傢規劃,江蘇沿海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傢戰略。之後,江蘇省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迅猛,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地關係日益緊張,大規模開發對沿海地區生態環境造成脅迫,潛在生態風險逐漸顯現,生態環境成為不可迴避的現實問題,因此迫切需要開展土地綜閤承載力調查評價,摸清土地資源現狀和綜閤承載能力;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産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共中央編寫組,2013)指齣“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製,對水土資源、環境容量和海洋資源超載區域實行限製性措施”,國傢層麵日益重視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協調統一,土地承載力是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一項重要內容。傳統的土地承載力研究主要集中在耕地人口承載力即耕地糧食生産所能承載的人口數量上,代錶性的有20世紀70~80年代初由聯閤國糧農組織(FAO)主持的土地資源人口承載力研究(FAO,1982)以及1986 年由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閤考察委員會主持的《中國土地資源生産能力及人口承載量研究》(陳百明,1991a)。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承載力由原先的耕地人口承載力逐漸嚮土地綜閤承載力等領域(王書華和曹靜,2001;王書華和毛漢英,2001;許聯芳和譚勇,2009;陳玨等,2011;鬍光偉等,2012;李蘭圖等,2011;曾璐和彭敏,2012;王翠華等,2012;周瑞平等,2013;Liu,2012;Lane,2010;Lane et al.,2014)拓展,但土地綜閤承載力的內涵、指標體係的設置以及評價方法等方麵仍處在不斷探索與完善階段。本研究試圖在這方麵做初步的嘗試,並以江蘇沿海地區為研究區開展土地綜閤承載力案例評價工作。開展土地綜閤承載力評價體現瞭江蘇沿海地區統籌發展的需要,並將促進該區域土地資源閤理配置,為重點區域進行宏觀決策提供技術支持和保障。
本研究也是“2013年重點地區土地綜閤承載力調查評價”項目的重要內容,是土地資源調查評價的延續項目,屬於國土資源調查評價“十二五”規劃重點任務——“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的重要研究內容。繼選擇上海市、南昌市、蘭州市、呼和浩特市4個重點城市及長株潭城市群、桂西資源富集區等區域開展土地綜閤承載力評價後,2013年項目組進一步選擇瞭江蘇沿海地區開展土地綜閤承載力評價工作,目的是瞭解東部土地利用矛盾突齣地區和陸海統籌區域土地綜閤承載力特點和土地利用潛力,為補充完善土地綜閤承載力調查評價技術規範,研究探索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技術提供參考。
1.2 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綫
1.2.1 研究內容
本研究通過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地質環境、生態保護、環境容量等基礎數據的收集,建立符閤江蘇沿海地區實際的區域土地綜閤承載力數據集和指標體係,初步瞭解東部土地利用矛盾突齣地區和陸海統籌區域土地綜閤承載力特點與土地利用潛力,判彆江蘇沿海地區國土開發利用資源生態環境的空間適宜性和限製性,並進行土地綜閤承載力狀態和潛力評價,劃分空間限製區域,為相關部門編製宏觀發展規劃及製定相關政策提供支撐,為江蘇乃至國傢宏觀發展規劃及土地政策的製定提供支撐。具體內容如下:
(1)收集整閤土地綜閤承載力評價基礎數據。根據研製的土地綜閤承載力評價指標體係和方法的數據需求,分彆收集整閤江蘇沿海地區的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地質環境、生態保護、環境容量等基礎數據,建立江蘇沿海地區的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等綜閤要素數據庫。
(2)評價與預測江蘇沿海地區土地綜閤承載力。綜閤考慮江蘇沿海地區土地及相關資源環境稟賦和土地利用特點,構建評價指標體係,建立評價模型,對江蘇沿海地區的土地綜閤承載力進行評價和測算,識彆江蘇沿海地區土地承載的短闆與限製性要素,判彆國土開發利用的適宜性和限製性,預測土地綜閤承載力發展態勢。
(3)江蘇沿海地區土地綜閤承載力狀況判斷與等級劃分。江蘇沿海地區連雲港、鹽城、南通三市資源稟賦、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從而導緻不同區域承載力狀況有所差異,依據土地綜閤承載力計算模型和承載力計算結果對江蘇沿海地區三市進行土地綜閤承載力狀況判斷和等級劃分,同時對可載能力做齣判斷,並針對江蘇沿海地區土地綜閤承載力現狀提齣相關的政策建議。
1.2.2 技術路綫
依據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提齣以下技術路綫(圖1-1)。
圖1-1 江蘇沿海地區土地綜閤承載力評價技術路綫
1.3 研究進展
1.3.1 土地綜閤承載力概念與內涵研究進展
承載力(carrying capacity)最初是物理學概念,多用在建築工程或地質工程中,錶示“承壓”、“載重”的含義。地球自然環境與生物之間,也存在著這種最基本的承壓關係。地球上的生物,特彆是人類,通過消耗、占用自然生態係統及其服務功能而生存,同時嚮其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施加壓力。但是地球生物圈的容量是有限度的,當生物對自然界施加的壓力超過其限度時,生物數量就不會再增加。這種承載和壓力關係,在生態學上藉鑒承載力指標來衡量自然環境承受生物生存壓力的彈性限度。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不斷增長,資源開發利用約束趨緊,生態係統退化,環境汙染問題愈發嚴重,承載力的概念被引入生態學領域。威廉?福格特(1948)在其專著《生存之路》中提齣瞭定量化土地資源承載力錶達式:C=B/E;其中C為土地資源承載力(包括人和其他動物),用於錶徵土地嚮人與動物提供飲食和住宿的能力;B指生物潛力,錶徵土地所能夠提供住所、衣著與糧食的能力;而E則為環境阻力,即環境對生物潛力所加的限製。1798 年英國學者馬爾薩斯提齣人口論,認為人口數量受自然環境(糧食)的限製,不可能會無限製地增長下去。其中隱含瞭承載力的概念內涵,為承載力的後期發展奠定瞭一塊堅實的基石,1798年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一書中對比瞭人口的再生産與糧食再生産,拉開瞭早期土地資源人口承載力研究的序幕。1838 年,比利時數學傢Pierre F. Verhulst 提齣Logistic 人口增長方程,用數學方法錶達瞭馬爾薩斯人口論,為承載力理論提供瞭數學錶達公式,使承載力具有瞭一個明確的數學意義(Seidl and Tisdell,1999)。
19世紀80年代後期,美國牧場主和農業部研究人員使用“承載力”這一生態學概念錶示一個有限的放牧區域和時間內不對牧場資源産生危害的最大牲畜數量,這個概念在1906年得到美國農業部正式采用。1921年,Park和Burgess首次將承載力的概念引入瞭人類生態學研究中,定義為在某一特定條件下,一個區域的食物供給最多可以養活多少人口。此後,其他學者進一步深化瞭承載力的概念,如美國學者Allan在1949年將土地承載力定義為:“在維持一定水平並不引起土地退化的前提下,一個區域能永久地供養人口數量及人類活動水平”。 1953 年,Odum 將Logistic 增長麯綫的理論最大值常數K 定義為承載力概念中的“種群數量增長的上限”, 將承載力概念和Logistic 增長麯綫聯係在一起,使承載力概念有瞭較為清晰和準確的數學錶達式(Odum and Wolfgang,1963)。英國學者威廉?阿倫在1965年也提齣土地承載力的概念,即以土地麵積不變,區域土地所能負荷的人口極限密度。1970年威廉?福格特明確提齣土地資源人口承載力就是土地提供飲食和住所的能力,是生態學上承載力概念的進一步延伸。1972 年羅馬俱樂部發錶瞭Maedows 等所著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它延續瞭馬爾薩斯人口論的觀點,認為地球生産糧食的土地、可供開采的資源和容納環境汙染能力是有限的,不能支持人類經濟的無限增長,該研究成為“整個人類承載力研究過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裏程碑”(張林波,2009)。
1977 年,聯閤國糧農組織(FAO)用定性與定量相結閤的方法進行瞭《發展中國傢土地潛在人口支持能力》研究,開啓瞭土地承載力的研究。聯閤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於1985年提齣“資源承載力”是指“在可預見的時期內,一個國傢或地區利用該地的礦産資源和其他自然資源,以及工藝水平、人員素質、技能等條件,在保證與其社會文化準則相符的物質生活水平下能夠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1987 年世界與環境委員會發錶《我們共同的未來》研究報告,將在20世紀70 年代已經齣現的“可持續發展”一詞正式嚮全世界提齣(Brundtland, 1987),之後著名的巴西裏約熱內盧會議通過《21 世紀議程》並將“可持續發展”列為各國今後發展的必選模式。1995年,Joel E. Cohen 也在Science上發錶“Population growth and Earth’s human carrying capacity”,提齣適用於人類承載力的理論(Cohen,1995)。同期,Sagoff 在Bioscience 的“Carrying capacity and ecological economies”,以及Daily 和Ehrlich 隨後對Sagoff 觀點的評述,均是從經濟、社會、環境各方麵對全球人類承載力的綜閤分析與探討(Sagoff,1995;Daily,1996)。這些研究均認為人類本身的生存方式,如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與自然條件一起決定著人類承載力。隨著全球人口不斷增加,工業化國傢經濟迅速發展,環境汙染與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嚴重,人類在土地、淡水資源、森林資源、礦産資源、旅遊資源、生態環境、生態係統等領域進行承載力研究。土地綜閤承載力研究綜閤瞭土地負載力、地域容量、地域潛力等相關概念。國外研究承載力內涵的演變見錶1-1。
錶1-1 國外研究承載力內涵的演變
1.3.2 土地綜閤承載力方法研究進展
土地綜閤承載力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承載力要素總量估算,承載狀況評價和模型模擬等(錶1-3)。
錶1-3 承載力評價方法
承載力要素總量估算
承載力最初的研究中,多進行“最大人口數量”的定義和計算,因此傳統的承載力評價均是以承載力人口極值的估算為主要評價目的。人口極值的估算方法又包括:資源
前言/序言
江蘇沿海地區土地綜閤承載力評價研究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江蘇沿海地區土地綜閤承載力評價研究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