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小传(第九册)

民国人物小传(第九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绍唐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人物
  • 近代史
  • 民国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传记
  • 传记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名人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521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359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人物小传》依据各种历史文献资料,从不同的视角,简要介绍了活跃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一些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的一生。

目录

八指头陀(1852—1912)
王立明(1896—1970)
王毓文(1902—1984)
王诗琅(1908—1984)
朱文伯(1904—1985)
朱起凤(1874—1948)
江谦(1876—1942)
江朝宗(1861—1943)
何宣(1893—1945)
余井塘(1896—1985)
宋云彬(1897—1979)
沈力扬(1936—1985)
杜锡琏(1874—1933)
李伯钊(191l一1985)
李明灏(1898—1980)
李厚基(1869—1942)
李应林(1892—1954)
李怀民(1908—1984)
吴基福(1916—1985)
林砺儒(1889一1977)
林继庸(1897—1985)
金天翮(1873—1947)
金雄白(1904—1985)
金德洋(1898—1979)
姜立夫(1890—1978)
姜桂题(1843—1922)
姜登选(1881—1925)
段承泽(1897—1940)
胡风(1902—1985)
胡祖玉(1893—1931)
韦素园(1902—1932)
唐俊德(1888—1960)
徐旭生(1888—1976)
许钦文(1897—1984)
梁忠甲(1888—1930)
张天翼(1906—1985)
张其昀(1901—1985)
张振勋(1841—1916)
张辉瓒(1884—1931)
张学华(1863—1951)
章微颖(1894—1968)
章鸿钊(1877—1951)
陈衍(1856—1937)
陈士文(1907—1984)
陈去病(1874—1933)
陈叔通(1876—1966)
陈非侬(1899—1984)
陈训正(1873—1944)
陈荣衮(1862—1922)
康景濂(1895—1985)
汤国黎(1883—1980)
冯如(1883—1912)
冯轶裴(1891—1931)
傅筱庵(1872—1940)
程克(1878—1936)
华罗庚(1910—1985)
费骅(1912—1984)
黄占魁(1912—1984)
黄季陆(1899—1985)
黄楚九(1872—1931)
戢翼翘(1885—1976)
叶开鑫(1887—1937)
叶霞翟(1914.1981)
杨刚(1905—1957)
杨逵(1905—1985)
杨潮(1900—1946)
杨骚(1900—1956)
杨王鹏(1888—1916)
邹琳(1888—1984)
赵景深(1902—1985)
熊恢(1894—1974)
熊绶春(1907—1948)
蔡庆华(1905—1973)
邓刚(1891—1984)
刘三(1890—1938)
刘炜(1907—1969)
刘多荃(18977—1985)
刘和鼎(1895一1969)
刘湛恩(1895—1938)
刘敦桢(1897—1968)
刘瑞恒(1891—1961)
刘翰东(1894—1950)
刘显世(1870—1927)
郑天挺(1899—1981)
郑水心(1900—1975)
钱思亮(1908—1983)
赖心辉(1886—1942)
鲍少游(1892—1985)
韩麟春(1888—1930)

精彩书摘

  《民国人物小传(第九册)》:
  剧务组委员(召集人马彦祥),演出委员会副主任(主任欧阳予倩),大会通过成立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任一届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主席郭沫若)、常务委员会委员,一届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简称“剧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主席田汉)、常务委员会委员兼剧运部主任,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简称“舞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主席戴爱莲)、常务委员会委员;同月率领中国文工团与由萧华率领之中国青年代表团前往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出席世界青年联欢节;同年出版中篇小说《女共产党员》(大连新华书店版),出席第一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一九五○年一月,与赵树理(树礼)合编《说说唱唱》月刊,同月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一九五一年八月,与于村、贺绿汀等合写之歌剧《长征》在北京上演,舞台上第一次出现毛泽东之形象,“文联”机关刊物《文艺报》四卷八期撰文予以评介;十一月,出席北京文艺界召开之“整风学习动员大会”,在会上发言,会议结束,大陆各地文艺界即展开全面整风学习;十二月,由老舍继任《说说唱唱》月刊主编,与赵树理改任副主编;同年出版与于村、贺绿汀等合写之歌剧《长征》(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版)。一九五三年,与刘伯承、聂荣臻同游南京雨花台。一九五四年八月,任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人大”)四川省代表;同年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兼党委书记,杨尚昆任中共中央办公室主任。一九五一年,出版长篇小说《桦树沟》(作家出版社版,此据《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林曼叔等《中国当代作家小传》;《长征人谱长征歌——记李伯钊同志》、新华社电亦作小说,《中国文学家辞典》现代第一分册作话剧)。
  ……
民国风云:时代洪流中的群像侧影 本书并非《民国人物小传(第九册)》,而是一部聚焦于民国时期特定领域和群体,力图还原那个动荡而又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侧影的著作。 本书深入挖掘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从晚清遗绪迈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中,那些在政治、文化、军事、实业等各个领域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群像。我们拒绝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式传记,而是着重于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剖析,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军阀时代的侧影与精英的抉择 本书开篇聚焦于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政局诡谲的年代。我们细致考察了那些在权力巅峰起舞,又倏忽间跌落凡尘的军事强人。但这不仅仅是对他们军事才能或权术的简单罗列。我们关注的是他们作为地方性权力中心,如何影响了周边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他们在传统与现代价值冲突中的内心挣扎。例如,某位手握重兵的地域实力派,是如何在维护旧有士绅体系与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理念之间摇摆不定。 随后,我们转向了那些试图在权力夹缝中寻找出路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官僚。他们是新政的推行者,也是理想与现实激烈碰撞的承受者。通过分析他们的仕途起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缺乏稳定政治框架的背景下,即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其个人抱负也容易被时代洪流所吞噬。本书详述了他们参与的重大外交事件和内政改革尝试,剖析了这些行动最终未能彻底改变历史轨迹的原因——是外部压力,还是内部结构的僵化? 第二部:文化新生的土壤与思想的激荡 民国时期,文化的觉醒与思想的解放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笔触投向了文学艺术界和教育界的中坚力量。我们探讨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在张力:从“打倒孔家店”的激进,到逐渐寻求中西文化融合的务实转向。 我们选取了几位在不同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人物进行深度剖析。一位是致力于白话文学普及的教育家,他的工作不仅仅是文字上的革新,更是对传统社会等级观念的无声挑战。另一位则是活跃于沙龙与学府之间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如何被引入国内,又如何被本土的社会现实所“驯化”或“扭曲”。 本书特别关注了这些文化活动背后的经济支撑与社会网络。谁资助了这些新潮的刊物?他们与政治势力的关系如何?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精神食粮的生产和传播,本身就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力求呈现出,在动荡之中,文化人如何坚守或妥协,他们的创作如何成为时代的镜鉴。 第三部:实业救国与民族资本的兴衰 在政治动荡和列强环伺的背景下,“实业救国”成为了许多仁人志士的共同理想。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一批民族资本家的群体。他们大多出身于传统的商业家庭,却敏锐地抓住了工业化的机遇。 本书详细考察了他们创办的纺织厂、面粉厂、电力公司等。我们不再将他们视为简单的“剥削者”或“英雄”,而是置于复杂的经济史背景下进行审视。例如,一家大型棉纺织企业在抗战爆发后面临的供应链断裂、原材料短缺以及政府的干预,这些都构成了他们生存的严峻考验。 此外,我们还对比分析了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竞合关系。在资源分配和政策倾向上,民族资本家是如何一步步被挤压的?本书通过对几位关键人物的商业决策进行复盘,揭示了近代中国工业化道路上,政治权力对经济运行的深刻制约。他们的成功与最终的消亡或转型,是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不可绕过的一环。 第四部:风雨飘摇中的社会基层与女性的觉醒 民国故事,不能只聚焦于庙堂之高与文坛之远。本书的第四部分,将视野下沉至社会基层,探索普通民众在时代巨变中的挣扎与适应。我们通过对地方乡绅、基层教员以及新式小职员的侧写,展现了传统社会结构是如何在外部冲击下瓦解、重塑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民国女性角色的探讨。本书选取了几位在不同领域展现出非凡能力的女性——无论是投身革命的先驱,还是在教育界默默耕耘的园丁,抑或是投身新兴行业的职场女性。我们着重分析了“三从四德”的枷锁如何在教育普及和个体意识觉醒的双重作用下被松动,以及女性在追求解放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她们的生活轨迹,是观察社会进步深度的独特切面。 结语:历史的复杂性与未竟的篇章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充满内在张力的民国图景。它没有简单的褒贬,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人物选择的困境以及时代发展的非线性。通过对这些侧影的深入描摹,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民国不仅仅是一段政治口号,更是无数个人在宏大历史面前所做出的鲜活而又充满挣扎的真实抉择。我们所呈现的,是那段喧嚣、激进、又饱含悲剧色彩的“黄金时代”的侧面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民国人物小传(第九册)》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民国人物图鉴”,每一页都充满了令人惊喜的发现。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民国人物的了解已经 cukup 了,但这本书却再一次刷新了我的认知。作者的选材非常独到,他不仅收录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家,更挖掘了一些被历史遗忘的角落里的人物,他们的故事同样精彩,同样值得被铭记。最让我赞叹的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总能巧妙地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抗争。我仿佛看到了段祺瑞在复杂政治局势下的权衡,听到了梁启超在思想变革中的探索,甚至能感受到梅兰芳在艺术道路上的执着。这本书不仅仅是人物的传记,更是那个时代社会变迁、思想碰撞的生动写照。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历史上的智者对话,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作为一名民国史的爱好者,我一直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充满了好奇。当我偶然翻开《民国人物小传(第九册)》时,我的心立刻被深深吸引。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史诗,它以一种温婉细腻的方式,将一个个鲜活的民国人物展现在我的眼前。那些名字,或许在教科书上只是一笔带过,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变得有血有肉,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我看到了学者们在战火中坚守学术的执着,听到了革命者们在黑暗中低语的理想,感受到了艺术家们在时代洪流中不屈的灵魂。每一个小传都像一颗精心打磨的宝石,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复杂与斑斓。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极为传神,他不仅仅罗列事实,更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喜悦、他们的悲伤,都跃然纸上。读完一本小传,我总会久久不能平静,仿佛与那位人物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民国时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过的璀璨星辰。

评分

我不得不说,《民国人物小传(第九册)》这本书,如同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它的文字朴实却充满力量,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物的理解。不同于一般的传记,这本书更侧重于捕捉人物的“神韵”,那些鲜为人知的生活片段,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心独白,都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人物困境的描写,他没有去煽情,也没有去过度拔高,而是用一种平静的叙述,展现了人物在逆境中的坚韧与智慧。我仿佛看到了蔡元培先生在推广新教育时的艰难,听到了林徽因在建筑设计上的创新,甚至能感受到张爱玲在创作中的独特视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民国时代那些闪光的个体,他们的精神,他们的追求,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民族精神的深度挖掘。

评分

翻阅《民国人物小传(第九册)》的过程,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度的人物访谈。作者的笔触极为老练,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渲染情感,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呈现出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人物的描写,往往从一个微小的切入点开始,然后层层剥开,展现出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比如,一个关于某位实业家如何在困境中坚持创新的片段,就让我看到了他不屈的意志和超前的眼光;又比如,一篇关于某位女性知识分子在遭受不公时依然保持尊严的故事,更是让我肃然起敬。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真实性,它没有回避人物的缺点和错误,而是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展现了人物的多面性。这使得我所阅读的人物不再是单一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个体。我从中看到了民国时代无数平凡人的努力与奋斗,也看到了他们身上所闪耀出的不平凡的光芒。

评分

我必须承认,《民国人物小传(第九册)》带给我的震撼远超我的预期。以往阅读民国史,总觉得那些伟人离我们过于遥远,他们的事迹虽然伟大,却常常缺乏一份真切的亲近感。然而,这本书却奇妙地弥合了这种距离。作者以一种近乎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形形色色的民国人物,他们或许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或许是默默无闻的教育家,又或许是怀揣梦想的青年。但无论身份如何,他们身上都散发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坚韧、创新、反思。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人物的细节描绘,那些生活中的琐事,那些不经意的言谈,都如同一个个闪光的碎片,拼凑出人物立体而饱满的形象。我仿佛看到了孙中山先生在筹划革命时的焦虑,听到了鲁迅先生在杂文中的一声声呐喊,甚至能感受到宋庆龄女士在守护国家时的坚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温度,感受到了人物的温度,也让我们反思,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又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那个时代留下的精神遗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