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妙笔——沈括传(精装)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梦溪妙笔——沈括传(精装)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梦溪妙笔——沈括传(精装)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周山湖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1

商品介绍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183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326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372
正文语种:中文

梦溪妙笔——沈括传(精装)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书籍





书籍描述

编辑推荐

文史专家 党圣元

本传展现了沈括一生丰富的经历、他的科技实践行为以及所取得的丰厚成就,并且阐述了沈括《梦溪笔谈》在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方面所具之“百科全书”的价值意义。该书对沈括的叙写生动,篇章和情节安排考究,对于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沈括在传统文化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大有裨益。


文学专家 李炳银

沈括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奇特人物,他在水利、天文、地质、数学、建筑、医学、活字印刷等众多领域获得的科技成果,铸就了他中国科技史上里程碑式的地位。本传真实追踪沈括的曲折人生和创造经历,动情深入地书写了他为人刚正、为官清廉、行事用心、创造多样、学术精绝,却总不能容于官场,且被人无端亵渎的精神孤独与不幸的命运。作品叙述脉络紧凑清晰,行文简洁,知识丰富,颇具感染力。


内容简介

沈括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博物杂家,旷世通才,一生在水利、天文、地理、地质、数学、军事、建筑、医学等很多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发现,其中不少为人类世界的初始发现,被英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认为是中国科技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在西方科技界有很大的影响。他的代表著作《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是他一生发现世界的思考和记录,堪称一部内容广泛深入的科学发现和深入研究著作,对于后来很多科学内容的推进发生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

周山湖,男,1947年生于河北邯郸。曾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大型文学杂志《黄河》主编、山西作协影视中心主任等职。创作中长篇小说,影视剧,文化、科普类作品300余万字。科幻小说《人·猿·鱼》获首届科幻文学银牌奖,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赵树理》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精彩书评

本传展现了沈括一生丰富的经历、他的科技实践行为以及所取得的丰厚成就,并且阐述了沈括《梦溪笔谈》在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方面所具之“百科全书”的价值意义。该书对沈括的叙写生动,篇章和情节安排考究,对于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沈括在传统文化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大有裨益。

——文史专家 党圣元


沈括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奇特人物,他在水利、天文、地质、数学、建筑、医学、活字印刷等众多领域获得的科技成果,铸就了他中国科技史上里程碑式的地位。本传真实追踪沈括的曲折人生和创造经历,动情深入地书写了他为人刚正、为官清廉、行事用心、创造多样、学术精绝,却总不能容于官场,且被人无端亵渎的精神孤独与不幸的命运。作品叙述脉络紧凑清晰,行文简洁,知识丰富,颇具感染力。

——文学专家 李炳银

目录

001??第一章/钱塘江畔奇少年

017??第二章/守孝制探微寻奇

029??第三章/治沭水初露锋芒

051??第四章/万春圩再展奇才

068??第五章/科举及第逢国丧

085??第六章/转运使荐才文昭馆

103??第七章/逢变法提举司天监

132??第八章/修治汴渠督察两浙

160??第九章/巡视河北遭谗受诬

187??第十章/出使辽国有功反贬

214??第十一章/任三司使巧理财经

245??第十二章/经略延州克敌制胜

281??第十三章/永乐败绩代人受过

324??第十四章/随州制图梦溪写书


353??附录一/沈括生平大事记

357??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

359??后记/另一种面貌的知识分子


精彩书摘

第一章?钱塘江畔奇少年

公元一〇五一年,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北宋皇祐三年夏天,在浙江杭州西北部天目山下、苕溪边的大路上,急匆匆地奔走着两顶青纱小轿。

这两顶小轿里坐着两个在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一个是当时的杭州知州范仲淹,时年六十二岁;一个是时任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的王安石,时年三十一岁。他们此行是要去看望他们共同的老上司、时任南京(今河南商丘)太常寺少卿的沈周,时年已经七十四岁。

沈周字望之,出身世代官宦人家,为人诚厚,为官勤勉,进士及第后从县令做起,担任过十三任地方官员,口碑颇好,两次擢升入京又两次被排斥出来。三年前江南大旱,他任江南路东按察使考察抗灾,接触到了因搞“庆历新政”变法失败被贬在杭州的范仲淹,他发现,范仲淹没有像其他地方官那样,只下发点赈粮、赊款救济完事,而是创造了一种以工代赈的新方法,组织灾民兴修水利抗灾工程,既避免了灾民的大量外流,又为防止将来的灾害奠定了基础。沈周感到这真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对策,竭力向上举荐,结果上面毫无反应,但是这个朋友是交上了,平日与范仲淹交谈相处,觉得在政治见解和生活意趣方面十分相投。

后来,沈周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又不乐“事权”,便向朝廷上书,干脆辞去这个按察使的名头,自请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做知州,这样,他又成为当时做鄞县知县的王安石的顶头上司。此时,王安石刚二十九岁,正血气方刚、踌躇满志,在这里进行了他最初的政治试验: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由县衙贷谷于穷人,到收获的时候加息偿还,这就是后来他在全国推行的青苗法的雏形。这个措施不但解了许多百姓的燃眉之急,也有效地抑制了豪门大户对土地的兼并。他还利用同样的政府借贷的方式修堤坝、办县学,使鄞县的面貌焕然一新,受到了当地人民的赞颂。沈周亲眼看到百姓为王安石立的功德碑文,非常赏识这个人,觉得他这样年轻就韬略不凡,是难得的栋梁之才,是大宋中兴的希望,因此也和他说得投机,成为了忘年的朋友。

去年,也许是朝廷体恤到沈周年迈病弱,不太适宜再奔波劳碌做下层工作了,就调任他到南京担任太常寺少卿。品级是提升了,工作却很清闲,只管一些礼乐祭祀程序方面的事情,但是,这种“照顾”已经太迟了,沈周上任不到一年,就病势加重,不能守职,只好上书请假回杭州老家将养。此时,正好王安石也来杭州考察以工代赈的做法,得知这情形,就和范仲淹相约一起来看望这位老前辈。

在钱塘一带,沈家是一个大家族。自从沈周的爷爷沈承庆担任大理寺丞开始,沈家已经出了两个尚书、三个进士,算得门第显赫。所以,离老远他两人就看见了沈家连片的宅第:绿荫掩映、青瓦白墙,崔嵬而不奢华,带着几分书香气。

宅门上,他俩报上姓名,沈周撑着病体,亲自出来迎接他们。看到一个年迈的老人支撑着憔悴的身体走这点路已经喘成一团,两人都觉得心不落忍,急忙上去搀扶道:“听闻老世伯身体欠安,才来探望,反叫老世伯如此劳碌,是我们的罪过了。”

沈周说:“哪里哪里!说实在的,以我现在的病况,就是皇帝的钦差来,我也不一定会上门首迎接。咱们不一样,是过心的朋友,我多走这几步,原不过是想早见到你们,能多说两句心里话而已,所以就不必客套,咱们随意为好。”

说着,他们来到了前庭大堂,并不进屋,反向旁边一个廊厅走去,这里摆有几副矮桌凳,还有一把黄藤编的躺椅;旁边栏杆外面,有翠竹几竿,菖蒲一丛,掩着一汪小池,内有白睡莲刚刚吐蕊,几条小鱼游弋,倒也静谧雅致。

“好地方!好地方!就在这里。”王安石立时赞叹。沈周说:“敝舍简陋,不嫌弃就好。恕拙老儿身子不济,只能歪在这里,不恭了。”他先半躺在躺椅上,“你二位随意,随意。”范、王二人就在矮凳上坐下,两个家人出来奉茶,退下。

王安石开口就先问病,倒被沈周拦下了,说:“病,已经是沉疴痼疾,问不问它就那样了,只好顺其自然,听天由命。倒是大限将近,想起一生的志向踌躇,空亡蹉跎,颇有不甘。想到你二人都有经天纬地的才学,也各有一番不同凡响的业绩,趁我这里是私人宅第,山高水远,他无外人,不妨就敞开胸襟,毫无忌讳,做一番纵横天下的扪虱而谈,也不枉我们这难得的忘年一聚。如何?”

两人连连点头:“好,好啊!”但真到要启口说事的时候,却又都凝眉敛息,神色严肃起来。

“可见是各有一番苦楚的。”沈周说,“不过在我这个行将就木的人这里,不妨苦水尽倒,怒火尽撒,无非出门就不认账而已。希文(范仲淹字),介甫(王安石字)年纪尚轻,对你那些年推行新政的周折不大知底,你可以给他说说。”

王安石马上恭敬地说:“不错,希文公,当年您拜相开始搞庆历新政的时候,我还刚刚是进士及第,初入公门,看到您上书的《答手诏条陈十事》,其中‘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之言,真是振聋发聩,令我佩服之至,觉得有这样的十条措施,真是可以整顿朝纲、富国强兵,我们这些后生小辈正可以为这场变革鞠躬尽瘁、建功立业,可是后来却不知为什么风声越来越小,竟至不提了。”

范仲淹苦笑:“岂止不提?还不到一年,当初颁发的改制的诏命都被废了,当初我们那些推行新政的人被加了一条‘朋党’的罪名,纷纷贬谪,调离京城。”

王安石:“这为什么?是夏竦一帮权臣在构陷、排挤?我听说还叫丫鬟伪造了石介的笔迹篡改书信,陷害改革官员。”

范仲淹:“那些老臣被伤了面子,那些权臣贵戚利益被新法所损,所以不满、抗拒,这都属自然,关键是……”他用手指了指上面,示意,“唉,是上面耳朵根子软,没有坚持原来的意见。”

沈周说:“希文老弟,你还是有所顾忌了,什么上面下面,在我这里又没有太监公公的揭发、御史台的举报,你就直说皇上吧,正是你在《岳阳楼记》里说的,我们这是‘居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正是君子之为,又何惧哉?”

王安石说:“说起希文公写的《岳阳楼记》,堪称当今绝唱,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真是说尽真君子磊落胸襟,是会流传千古的。此文一出,四海传抄,真有洛阳纸贵的感觉。”

范仲淹哀叹一声:“唉,你我之辈,岂是为些许名言佳句脍炙人口就得意满足之人?想想我倾半辈子心力推行的改革新政,真正实施还不到一年,就无疾而终,充其量,也仅仅留下这么一篇文字而已,悲哀啊!”说到这里,他的声音竟有几分哽咽。沈周和王安石也不由得动容。

范仲淹接着说:“其实,圣上开始采纳我们的建议,还是从谏如流的,我们的十条建议,他几乎是条条照准,马上就颁发了诏命。他大概没有想到,那些限制世袭、防止兼并,考核官员、改良贡举,条条都是要惹人的。后来这些人一闹腾,他的头就大了,反倒觉得原来太平无事挺好的,自己就缩了回去。其实他要是顶住撑个三年两载,见了成效,许多关系自然就理顺了。”

沈周说:“人们都传说当今圣上是当年‘狸猫换太子’留下的根儿,天生的仁慈、厚道,可正因为此,缺了果决的魄力,多了懦弱、犹豫。”

王安石说:“看来,这改革要想真正搞成,必须要有君上的大决心、大魄力,要有义无反顾的霹雳手段。他日我要是有机会与君上磋商改革的事,我就要明确地告诉他,要想办成事,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沈周:“好啊!介甫到底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真是一针见血。说来也是啊!从我年方弱冠就进入仕途,当时就和有识之士商讨过时政的弊端,也不过就是冗官、弱兵、兼并等事,现在五十年过去了,这些弊端依然存在。我奔波劳碌了一辈子,空有感叹,竟不能动之分毫,究其根本,除了时运不佳、不在其位之外,无非就是瞻前顾后,缺乏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魄力,犹豫姑息以至蹉跎。总结我这一生,算是个清官、勤官,却也是个平庸之官。你两位却不是这样,自有一番建功立业舍我其谁的气质,尤其是介甫,正当盛年,应当抓住时机,一展抱负,我大宋中兴的希望或许就在你身上。”

王安石说:“如有这样的机会,我定然不负先辈重托,竭诚效命。”

范仲淹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说来说去,还是得碰上一个有远见、有魄力、能够始终如一的皇帝支持,才能成事。”

王安石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就不信我这辈子碰不到个有眼力的皇上。”

范仲淹说:“碰上碰不上,反正我们这些士大夫是不能气馁,要卧薪尝胆,伺机再发。介甫正当其时。正如我当初给梅尧臣回复的那篇《灵乌赋》中所言: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

王安石接着咏诵:“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麒岂以伤而不仁?”

沈周也加入:“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

最后三人一起咏诵:“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之后,相视而大笑。

话说到这里,似已说尽,三人的心境都觉得畅快了许多。此时已近中午,家人来报,说夫人已经备好了午饭,请客人用餐,沈周就将他们引到后堂里来。

在后堂,沈周向他们引见了自己的夫人许氏。范、王早听闻沈夫人是大家闺秀,有名的苏州才女,其祖父官至刑部尚书,哥哥许洞自幼学习兵书战策,是本朝著名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今天一见本人,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依然眉目清秀,举止端庄娴静,气度不凡。

互相见礼之余,范仲淹特地提道:“前些年奉命提督西疆战事,不才还特地拜读了令兄所著《虎钤经》,真知灼见,获益匪浅。”

许氏笑道:“哪里!您两位先生都是当代雄才,文坛领袖,拙兄的一点笔墨,只能算是博取一笑,也正和我的厨艺一样。贵客临门,本应该设宴款待,怎奈太急了来不及准备,只做了几个简陋的小菜,聊以充饥而已,还请两位不要笑话。”

范仲淹说:“一壶清酒,二三知己,四五盘菜肴,做一席谈,正是多少雅士求之不得的绝佳境界,何言简陋呢!”

沈周说:“都不客气了,随便就好,请!请!”

酒席的确不算丰盛,可都是新摘的时令蔬菜,现打的草鱼河虾,配以腊肉板鸭、绍兴老酒,倒也清爽宜口。沈周病体不胜酒力,只浅饮了一杯,有夫人许氏陪同劝酒,范、王两人都喝了不少。

酒至半酣,闲聊了许多话题之后,沈周才说起:“你两位名家,我平时就是想请也请不来,没想到你们居然一起来了。这说明你们和我沈家有缘。既如此,有两件事情,我还真想托付给你们。”

两人连忙放下酒杯,正襟道:“老世伯请讲。”

沈周说:“其一,既然是知己朋友,就不妨直言,以我现在的病态,已经是入之膏肓,针药不逮,所余时日怕不多了,我不得不安排我的后事。直说吧,我身后的墓志铭文,想拜托介甫来写。”

王安石立即诚惶诚恐:“有希文先生如椽巨笔在上,怎么轮得着我这晚生小辈?”

范仲淹说:“世伯功德昭著,如蒙托付,在下愿为竭力。”

沈周说:“我们既为知己,就不必讲虚套,只讲怎么更为妥帖便了。希文刚从相位下来,至今仍处是非之中,又刚有《灵乌赋》《岳阳楼记》风靡天下。我本是个无名小吏,墓志铭又非吉物,请希文来写,不仅不能为范公增添什么文采风流,反倒容易被仇家诽谤,生出一些什么朋党远近的猜忌和嫌隙来,我死了一无所知,倒给朋友添堵,实非所愿。而介甫就不一样了,虽然素有文风,毕竟属于后生小辈,还做过我的下级,以下属礼为上司祭,顺理成章,是不是更妥帖呢?”

范仲淹说:“如此说来,倒真是介甫偏劳为宜。”

王安石拱手道:“那安石就恭敬不如从命,先谢老世伯信赖看重之恩了。”

范仲淹:“那世伯所要托付的另一件事情是什么?”

沈周:“老夫另有所虑,就应说是我膝下的儿子了。”

范仲淹:“我如果没记错,令郎好像叫沈披,进士及第,现在供事国子监?”

沈周:“那是我的大儿子,我现在所说的是我的小儿子,名叫沈括,字存中。现在年方弱冠,尚在家中读书,未出道,今后的前程当然主要靠他自己,但也请你两位师长在学识上尽可能指导关照。”

接着,沈周讲了小儿子沈括的情况。原来,沈括出生时沈周已经五十四岁,夫人许氏也已经四十七岁,是他们的老生子,所以生来身体比较弱。而且,从他出生以来,沈周一连转了十几个地方做官,先是在四川简州平泉,后来又陆续调到封州、苏州、润州、泉州、杭州、明州,中间也到东京汴梁当过几个月的京官,没想到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又被调了出来。这十几年,沈括和母亲一直跟着沈周的岗位奔跑,没有条件固定一所学馆,安定地接受系统的教育,只好由沈周和夫人抽时间自己教习。虽然沈括也算聪颖好学,十四岁就把家里的藏书全部看完了,但毕竟没有上过学堂,不知道能不能适应科举、出仕的需要。

范仲淹、王安石听了相视一笑。王安石说:“世伯,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寻常文人只恨后者的不足,而他小小年纪倒已经行万里路了,所见所闻,正可以印证、注释书本上的学问,这比光关在书房里读《四书》强多了。”


前言/序言

后记?另一种面貌的知识分子


《沈括传》一书终于收笔了,但是作者因为写作此书而激发的思索与激情,却依然在心里回荡,许久不能平静,所以写下这篇文字,权作后记。

沈括在西方学术界享有盛名,他被英国李约瑟先生称为中国科技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另一种译法是“标志性”的人物),他的不朽著作《梦溪笔谈》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百科全书”,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文明的看法。因为有了《梦溪笔谈》,西方人知道古代中国在许多科技领域曾遥遥领先于世界,比如活字印刷、石油的命名、磁偏角的发现、“百炼钢”的技术、日月蚀的推算等等,都改写了世界科技史。

然而,沈括和他的著作在中国历代传统的学术层面,却一直没有得到很高的地位,《梦溪笔谈》只被当作闲谈笔记,在一般老百姓的心目中,沈括的知名度不仅不能和诸子百家、李白、韩愈等人相提并论,甚至比不上一辈子只会吟风弄月的唐伯虎。这是什么原因呢?

笔者认为,这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从它成型时就带有的先天基因缺失:对科学思维的忽视与疏远。

一种文明的文化特征,是和它产生时的人文环境、时代背景相适应的。公元前四五百年,应该是一个伟大的人类理性觉醒的时期,同时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都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和伟大著作,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文明的起源:古印度产生了释迦牟尼,中国产生了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而古希腊涌现出了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等一大批学术巨人。

如果我们认真对比中国的诸子百家和同时期的古希腊学说,显然有着明显的差别:古希腊文明产生在三大洲交界的地中海的商业繁荣的都市,人的非凡能力和智慧受到崇仰,人们泡在公共澡堂里谈哲学,在雅典的神庙廊柱下搞辩论,学术环境基本是平等的,这使得希腊人能够充分地展开思想的翅膀。古希腊的学术侧重于探讨自然的奥秘、宇宙的本源,很早就完善了缜密的逻辑推理思维方法。而此时的中国,正处于诸侯兼并、争雄天下的年代,文人驾着颠簸的木轮车游学讲学,是为了“为世所用”,受到王族贵胄们的赏识。因此,他们讲的多是所谓“修齐治平”的政治学说,除了老子和墨子在论著中偶然提及少数物理现象佐证他们的观点外,基本不探讨自然奥秘和宇宙本源。研究方法也和西方人大相径庭:满足于“述而不作”的直感的意象思维,只讲“然”不讲“所以然”。

东西方不同的文明,如果说开始两者的分野还不是太大,而后来在中国占了统治地位的儒学体制,把知识分子和劳动阶层完全割裂开来,重“文”而轻“理”,重玄想而轻实践,致使中国许多技术发明的成果得不到理论的总结与提高,长期处于经验传承的阶段,最终造成中国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可怜中国历史上无数才高八斗的文人墨客,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上却表现出惊人的麻木,像现在连小学生都爱问的问题“地球为什么是圆的”“猿猴怎么变成人”之类的问题,他们连思考都不思考,宁愿满足于“天圆地方”“阴阳五行”等似是而非的见解终其一生。

应当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古代知识分子都是这样,也有少数人能够冲出这种传统的羁绊,保持了对自然奥秘的兴趣和缜密的科学探索精神,他们就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传奇。张衡、祖冲之、一行和尚、李时珍就是这类人物,沈括无疑是他们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他的知识渊博,在天文、地质、化学、数学、光学、医学、建筑学、工艺制作、军事、哲学、艺术等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探索和贡献,在中国文化史上是少有的通才、奇才,也是少有的头脑清醒的人。按说,沈括生活的那个年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他和王安石、范仲淹、苏轼这些文化巨人同朝为官,他们每一个人的政绩和著作,其影响都压过沈括,而如果要论知识结构的广博和科学头脑的缜密,他们谁都比不上沈括。他是另一种面貌的知识分子。

正因为他的这另一种面貌,造就了他的脱颖而出,由一个县级主簿小吏,而代理县长,而县长,而知州,而馆阁,而司天监,直到最高权力机构三司使。每一步升迁都是靠了扎扎实实的政绩:治河河平,修城城坚,观天修历,察地做图,出使维权,打仗卫土,干一行通一行精一行,几乎都是靠了他严谨缜密的科学头脑和务实精神。从《梦溪笔谈》的每一个条目里,几乎都有他不同凡响的思考和发现,许多体会非用心体察的亲历者绝写不出。

也正因为他的这另一种面貌,他和当时常规面貌的文人们始终显得若即若离,在官场世故方面和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更是捉襟见肘。他靠实干赢得了很高的位置,却又保不住这种位置,旁边不相干的人

梦溪妙笔——沈括传(精装)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梦溪妙笔——沈括传(精装)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梦溪妙笔——沈括传(精装) pdf 下载 mobi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梦溪妙笔——沈括传(精装)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梦溪妙笔——沈括传(精装)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读者评价

评分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之沈括,好书,值得精读。

评分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之沈括,好书,值得精读。

评分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之沈括,好书,值得精读。

评分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之沈括,好书,值得精读。

评分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之沈括,好书,值得精读。

评分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之沈括,好书,值得精读。

评分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之沈括,好书,值得精读。

评分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之沈括,好书,值得精读。

评分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之沈括,好书,值得精读。

梦溪妙笔——沈括传(精装)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梦溪妙笔——沈括传(精装)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