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年鉴(2014)

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年鉴(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书编委会 著
图书标签:
  • 知识产权
  • 司法保护
  • 年鉴
  • 中国
  • 2014
  • 法律
  • 知识产权法
  • 案例
  • 判决
  • 法院
  • 智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795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195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66
字数:125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由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组织编撰,综合反映我国知识产权审判和司法保护工作各方面情况、进展、成就。全面、系统、准确地收录了知识产权审判和司法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立法司法规范、重要讲话、重要时事、重要文献和统计资料,真实反映和记载了知识产权审判和司法保护工作改革发展的轨迹和各项工作的进程。本书具有重要的存史、借鉴、交流作用,是全国各级负责知识产权审判和司法保护工作的机构必备的工作指导用书。

目录

第一部分领导讲话(1)
第二部分司法解释及规范性文件(51)
第三部分工作概况(63)
第四部分地方经验(191)
第五部分调研报告(233)
第六部分域外动态(491)
第七部分典型案例(551)
第八部分大事记(961)

前言/序言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23) 书籍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在“十四五”规划背景下面临的复杂经济图景,深入剖析了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所呈现出的新特征、新挑战与新机遇。全书以扎实的实证研究和前沿的理论分析为基础,力求为理解和指导中国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多维度、深层次的政策参考和学术洞察。 第一部分:宏观背景与区域分化 本部分首先对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进行了全面回顾,重点分析了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结构性调整压力下,区域经济增长的异质性表现。 第一章:全球变局下的中国区域发展新常态 本章探讨了全球供应链重塑、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以及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对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的深远影响。重点研究了沿海开放前沿地区如何通过“双循环”战略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内陆腹地如何承接产业转移并培育内生增长动力。分析指出,区域间的经济依赖度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从过去的单一要素驱动转向创新能力和市场集聚度的竞争。 第二章: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量化评估与结构性解析 采用最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本章对全国31个省份及重点城市群的经济活力、要素禀赋和制度环境进行了多维度的综合评价。研究发现,传统的GDP增长率指标已不足以反映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真实水平,必须引入环境可持续性、社会包容性和科技创新产出等新兴指标。本章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核心增长极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指出了其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是否存在“马太效应”加剧的风险。 第二章: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的制度障碍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要素。本章深入剖析了户籍制度、土地财政结构以及地方政府间事权划分等制度性因素如何制约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和优质资源的均衡配置。通过对比分析长三角与西部部分城市群在教育、医疗资源配置上的差异,提出打破行政壁垒、建立跨区域公共服务协同机制的改革路径。 第二部分: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 本部分将研究的焦点转向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引擎——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 第三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集聚与比较优势 详细考察了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不同区域的集聚规律。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不再单纯依赖于劳动力成本优势,而是越来越倾向于靠近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和风险资本集中的创新生态系统。本章对中西部地区如何“弯道超车”,通过发展特色数字经济和绿色低碳产业来重塑区域比较优势,提供了详尽的案例分析。 第四章:产业链现代化与区域协同制造网络 在全球供应链面临“去风险化”挑战的背景下,增强国内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性成为区域合作的紧迫任务。本章运用网络分析方法,绘制了2023年中国核心制造业的区域协同制造网络图谱,识别了关键技术环节上的区域“卡点”与“堵点”。研究强调,区域间的产业合作亟需从简单的要素互补转向高附加值的技术协同研发和标准制定。 第五章: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从人才到资本 本章聚焦于支撑创新产出的“软环境”。深入分析了区域风险投资(VC/PE)的流向与创新绩效的相关性,并探讨了地方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吸引国际高端人才方面的差异化政策效果。研究强调,一个健康的创新生态系统必须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人才驱动”的有机统一。 第三部分:空间治理与新型城镇化 本部分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城市群和都市圈,探讨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空间治理模式创新。 第六章:都市圈一体化: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与制度的软对接 都市圈是当前中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前沿阵地。本章剖析了城际交通、轨道交通和信息网络等“硬联通”的建设进展,并重点探讨了在住房保障、公共交通票务、社保衔接等领域的“软对接”难题。通过对珠三角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比较研究,总结了跨行政区划协同治理的有效机制。 第七章:小城镇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效应 新型城镇化并非只有大城市群一条路径。本章回归到县域和特色小城镇的发展维度,分析了如何通过发展县域经济集群、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有效承接大城市的人口疏解和产业外溢。研究强调,有效的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与区域空间规划紧密结合,避免“摊大饼”式的无效扩张。 第八章:绿色转型与区域生态安全屏障的构建 本章将环境约束纳入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不同区域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转型压力和技术路径选择。重点研究了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性,以及如何通过建立区域碳排放交易市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本章为制定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经济学视角。 结论与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三大结构性矛盾”——即要素流动受限与效率提升的矛盾、区域发展差异与国家战略协调的矛盾、短期经济稳定与长期绿色转型的矛盾,并就如何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构建现代化区域经济治理体系提出了政策建议。本书旨在为区域规划者、政策制定者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前瞻性的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拿到一本年度年鉴,我的第一反应往往会聚焦于它的“时效性”和“穿透力”。法律实践的发展总是瞬息万变的,新的技术不断涌现,与之配套的法律适用和司法裁判标准也必须随之迭代。因此,一本好的年鉴必须能够捕捉到那些“微妙的转向”——那些在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中开始显现,但在下级法院的判例中尚未完全普及的新的裁判思路。我期待它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在过去的一年里,例如在电商领域的商标侵权认定、在软件著作权保护的边界探索,或者在专利无效宣告程序中的程序正义保障等方面,法院系统内部是怎样进行思考和演变的。如果它仅仅是简单地复述了已公开的判决书,那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我更看重的是那些隐藏在判决背后的“裁判逻辑链条”,也就是那些对某一法律概念进行创新性解释或者对既有规范进行审慎适用的深度解读,这才是真正体现年鉴编纂者洞察力和专业水准的地方。

评分

拿到一本年度性的专业书籍,我总会习惯性地去关注它的“组织架构”和“文献引用体系”。一本严肃的法律年鉴,其内部的交叉引用和对相关法规、判例的标引工作必然极为精细。这种细致入微的编校工作本身就是对学术规范的尊重。我期待看到的是,它在呈现案例时,不仅仅是简单地摘录裁判理由,而是能够将分散在不同法院、不同时间段内的同类案件进行归类比较,形成一个脉络清晰的“裁判地图”。只有通过这种有意识的结构化处理,读者才能真正理解某一类知识产权争议的“演变路径”。如果编者能在文末附上详尽的索引和文献列表,那无疑是为后续的研究者铺设了一条便捷的求索之路,使得这部年鉴成为一个强大的信息检索和知识梳理的枢纽。

评分

这部厚重的法律文集,初翻起来就给人一种庄严而严谨的学术气息,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清香混合在一起,仿佛能嗅到法律条文背后那股子较真的劲儿。我特别留意了它装帧的排版设计,那种教科书式的规整和严肃,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行业快讯集册,而是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梳理、筛选和反复推敲才能最终付梓的作品。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更倾向于那种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著作,而这本书的整体气质似乎就在向读者传达一个信息:这里面装载的是过去一年里司法实践中那些需要被严肃对待、值得深入剖析的知识产权的典型案例和前沿思考。虽然我暂时还没来得及细品那些具体的判例分析,但仅仅是目录的设置和章节的划分,就透露出编纂者们对知识产权法律领域脉络的深刻理解,他们显然不是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年度的、具有系统性的法律图谱,这对于任何一个想要系统性了解当年司法动态的研究者或实务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参考工具。

评分

从一个非专业人士的视角来看,这类法律年鉴的阅读门槛往往不低,但这本书的封面和内页设计给我带来了一种“值得挑战”的感受。它没有使用过于花哨的视觉语言来分散注意力,而是用扎实、可靠的视觉结构来支撑内容的厚重感。我猜想,它里面的内容一定涵盖了许多复杂的法律术语和高度抽象的法律原则。我特别好奇的是,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多元化语境下,比如如何平衡创新激励与社会公共利益,这本书是否提供了不同地域、不同层级法院在处理这类冲突时的具体实践样本。比如,在某个特定行业(如生物医药或人工智能算法)出现争议时,司法机构是如何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找到一个既能保护发明人权益又不至于过度限制后续创新的“黄金分割点”的。如果书中能对这些宏大议题提供细致入微的个案分析和对比,那它无疑就超越了简单的信息汇编,达到了思想交流的层面。

评分

这本书的“年度”属性,意味着它具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成为一个时间刻度尺。对于长期关注知识产权领域的同行们来说,我们每年都在积累经验、修正认知。这本年鉴的作用,就像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对表”时刻。我希望能看到,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阐释了“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这预示着什么”。比如,某个争议焦点在过去几年里一直存在模糊性,而今年的司法实践是否已经给出了一个相对清晰的倾向性答案?如果年鉴能够对这种趋势进行预判性的梳理,那么它对实务操作的指导价值将是巨大的。我希望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过去式的总结,更有对未来一年法律发展方向的温和提示,让执业者能够提前布局,做好应对新挑战的准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