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爸爸媽媽,請你們放慢腳步,聽一聽我們真正的心聲。我們是您的孩子,更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我們需要對話,而不是操縱。
我的寶貝,你是我們的希望和驕傲。把我們的愛變成你沉重的壓力和負擔,絕不是我們的初衷。我們需要對話,而不是對抗。
讓我們一起《對話孩子》,傾聽心聲。
內容簡介
兒童是社會的未來,增進兒童心理健康意味著減輕社會和傢庭未來的沉重負擔。《對話孩子:我在加拿大做心理谘詢與治療》一書記錄瞭黃蘅玉博士在加拿大從事兒童(按照加拿大法律,未滿19周歲皆為兒童)心理治療工作18年所積纍的豐富經驗,包括走進兒童的心理世界、安全至上、與兒童的自然對話、多方位對話等4個篇章,兒童心理健康一瞥、兒童心理特徵的認知、兒童心理問題的認識、兒童心理問題的評估與診斷、危機警示、自殺危險度評估、高危個案處理、危機乾預的技巧與注意事項等20個章節,以生動的個案展示瞭兒童心理治療的規範化、人性化、團隊化以及兒童特性化的實際操作方式。書稿以實踐案例為主,解讀瞭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對網絡成癮、抑鬱、焦慮、自殺等睏擾和傷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問題作詳細分析。並介紹瞭加拿大兒童心理健康保障的社會體係及其運作方式。
作者簡介
黃蘅玉,女,臨床心理學博士,加拿大BC省臨床心理治療師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加拿大BC省注冊臨床心理治療師、美國心理學會會員。黃蘅玉女士長期從事心理學教學、心理谘詢與治療工作。十多年來,她在加拿大BC省政府下屬的心理衛生機構和醫院從事心理危機乾預、兒童與傢庭心理治療以及非住院病人的團體心理治療。
目錄
自序
第一篇 走進兒童的心理世界
第一章 兒童心理健康一瞥
神奇的生態平衡與失衡
“垃圾桶”理論
睏擾兒童的心理問題
探究心理問題之根源
加拿大兒童心理健康計劃
第二章 兒童心理特徵的認知
人性各異
破除魔咒
精神疾病患者的天賦
第二章 兒童心理問題的認識
經驗判斷
傢長心理健康觀念的局限
傢長的焦慮與兒童的心理健康
第四章 兒童心理問題的評估與診斷
心理健康的初級評估
心理—教育評估
心理診斷�嫞嫞嫞嫞嫞嫞嫞嫞嫞嫞嫞嫞嫞嫞嫞嫞嫞嫞嫞嫞嫞嫞嫞嫞嫞嫞嫞嫞嫞嫞嫞�
復雜心理個案的評估和診斷
兒子,我不想再見你
第二篇 安全至上
第五章 危機警示
青少年的心理性痛苦
青少年自殺的原因
自殺徵兆
生命的沉浮
第六章 自殺危險度評估
無條件接納
自殺乾預4P模式
第七章 高危個案處理
安娜
手鐲下的刀疤
第八章 危機乾預的技巧與注意事項
自我治療行為
自殺乾預注意事項
非言語性語言
聆聽
不猜測
開放性提問
藥物治療
問題解決
第九章 管教兒童與情緒安全
生不如死
“媽媽不讓我哭!”
“為什麼沒人想聽我說?”
“媽媽拿瞭我的錢。”
門上的窟窿
最後一麵
語言不通
第三篇 與兒童的自然對話
第十章 對兒童的看法
孩子的想法
耐心等待
尊重兒童
關注兒童
關注當下
注重兒童的定嚮
第十一章 藝術與兒童心理治療
藝術心理治療
蒂亞給媽媽的畫
雨中
保爾的拳心與夢境
塗鴉
傑森的夢
蘇菲的全傢像
學生們的自畫像
創作的自由
第十二章 畫中話
奧斯丁和莎莉的畫
李娜的朋友
我要一個永遠的傢
“蘋果樹”
第十三章 遊戲與兒童心理治療
兒童舞颱劇
抑鬱的幼齡兒童
娃娃屋
遊戲與多動癥
第十四章 多媒體與心理治療
去電影院看電影
影視教育
影視創作
心理教育短片
第十五章 網絡成癮與電腦沉迷
電腦爭奪戰
網絡和電腦的利弊
青少年沉迷於電腦的原因
網絡成癮和電腦沉迷的戒斷
第四篇 多方位對話
第十六章 綜閤治療模式
拉恩
無奈
第十七章 寄養傢庭
寄養類型
哪兒是他的傢?
梅梅
豪利
第十八章 離開兒童精神病院
兒童精神病院
暫離證
接管齣院病人
第十九章 治療室外的溝通
KFC
海邊呐喊
聆聽哭聲
第二十章 團體對話
“欣新”兒童小組
傢長團體小組
特彆團體小組
後記
精彩書摘
這是一位華裔十一年級男學生傑成給我的郵件摘要:
"Subject:Help me,I'd rather die now."
(救救我,要不我寜願現在去死。)
您好,我是Jim(中文名叫傑成),以前和您的談話對我的幫助特彆大,真的非常感謝。
不過,我現在的日子是受不瞭瞭。我爸天天說我沒用。他們現在是說生氣就生氣,一點預兆都沒有。我覺得他們看我做什麼都不順眼。最要命的是,他們總是說我不讀書。我是真的有讀呀。他們每天要說十多次‘你以後肯定沒有用’。我真的好幾次想去死瞭。救命,我過得簡直是生不如死。”
我上次見傑成是因為他有自殺傾嚮,學校輔導員把他轉介到我們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傑成已經是16歲的高中生瞭,他與他的父母有很大的衝突。那時,他情緒很低落,不想說話,不去上學,整天躺在床上,也不願意起床吃飯。父母怎麼叫他都不搭理,他說他寜可死瞭算瞭。當時父母著急瞭,馬上請學校老師幫忙,於是就轉介到我這兒。
傑成的父母在中國曾是學校裏的高纔生,後來都成瞭大學老師。當他們發現自己的兒子學習不怎麼努力,在班上成績是中不溜兒的時候,不由得焦急萬分。愛子心切的他們決定放棄自身的諸多利益,移民加拿大,希望自己的獨生子傑成能在良好的學習環境裏成長為有用之纔。
父母深信傑成是個聰明的孩子。當他們嚮我描述傑成上小學前就具備解答數學題,自己拆卸玩具並重新組裝等能力時,父母誇兒子的那份得意在言談中顯露無遺。
移民加拿大後,他們發現傑成下午3時就下課瞭,半小時不到作業都做完瞭,餘下大把的時間看電視、玩電腦。傑成的父母覺得傑成在浪費時間,浪費人生。父親拿齣瞭一本詞典,要兒子每天背3頁。母親拿齣瞭語法書,要兒子每天做一章的練習。傑成沒法承受他們的這些要求。傑成爸爸振振有詞地說道,當初他自己就是把英語詞典背得滾瓜爛熟,後來纔有機會成為重點大學的老師。可是傑成全然不在乎他父親的勤奮和成績,一句“誰稀罕,大學老師算什麼?”把他爸爸氣得火冒三丈。傑成媽媽認為,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麵必須與丈夫保持一緻。她馬上補充道:“你不努力學習,今後就是個無用之纔,社會的垃圾!”
傑成根本無法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但也沒有能力與父母爭辯。他所能選擇的就是死瞭算瞭,那就不會成為父母的纍贅瞭。
我與傑成父母見麵時,講瞭這樣一個故事。
傳說古代有個國王,他為瞭使自己的王國成為非常規範的國傢,要求自己國土內的臣民都必須是大小一緻的標準化人物。他在城門口放置瞭一個截體盒,規定每個想進入這個王國的人都必須躺進截體盒進行測量,如果躺下後,手太長,超齣瞭截體盒,就將手長齣的部分截瞭;腿太長瞭,就砍短他的腿;如果個頭太小,那就截在城外,不得入內。於是乎,城裏的人個頭都相似,可這個國王的臣民基本上都是殘障人士。
誠然,這僅僅是個傳說。但在當下的現實生活中,無形的截體盒是否存在呢?在一些傢庭裏,是否也有無形的“截體盒”呢?父母為瞭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給自己的孩子設瞭個“截體盒”。傢長任勞任怨、含辛茹苦地將孩子塞進這個截體盒,奢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他們設定的模具內成長。結果會如何,當傢長的是否考慮過呢?拿傑成來說,他是個動手能力很強的孩子,但他絕不是那種會靜心背詞典的人。傑成的父母非常疼愛自己的獨生子,但為什麼他們就不能從孩子的角度來思考,為什麼就不能丟下自己的“截體盒”,讓孩子自由發展呢?傑成不是好吃懶做、不愛學習、品行惡劣的學生,他的特長是喜歡自己動腦筋,做一些有挑戰性的事。
傑成像許多年輕人一樣,喜歡智能手機,喜歡高科技的玩意兒。可是他的父母定的標準是所有功課都在90分以上,纔會給他買iPhone。
傑成說,這個目標是永遠不可能達到的。他們的法語老師特彆嚴格,據說這老師總共隻給過兩個90分,給瞭兩個從法語地區來的特彆優秀的學生,其他的學生根本不可能得90分。再說,在中國時,他都得不到90分,到瞭加拿大,除瞭中文課外,所有的功課都是英語的,按照他的初級英語水平,他怎麼可能得90分?傑成苦笑一下,對我說:“我不要他們給錢,我自己打工掙錢去買。”當時傑成的父母也同意瞭,對兒子說:“你有本事,你掙錢去!”
幾個月後,傑成興高采烈地給我看瞭他自己掙錢買的iPhone。他在同學的介紹下,在一個超市裏找瞭一份上貨架的活計。他身高力大,手腳勤快,那兒的經理特彆喜歡他,一有空缺,就請他去幫忙。他每周工作的時間較多,錢也掙瞭不少。傑成說,花自己掙的錢,感覺特彆好。自打工後,傑成學習特彆認真。放學後得立刻把功課做好,該復習的馬上復習,因為超市的經理有時晚上也會來電話請他去幫忙,所以他必須先把該完成的功課做完。為瞭更快地完成課後作業,傑成上課時更專心聽講,下課時也趕緊做作業。他說,他不僅打工學業兩不誤,時間安排得很緊湊,生活也有瞭意義。每兩周發工資,拿到那張支票,看著自己勞動所得的錢,而不是看父母的臉色乞求,那種心理的滿足感特棒。傑成有瞭進步,不僅他自己感覺良好,父母為他高興,我當然也深感欣慰。
可沒過多久,傑成給我發來瞭這封郵件。他說,他活不下去瞭,父母逼得他沒法活瞭。原來傑成的父母看著兒子花瞭好些時間打工,覺得浪費時間。他們認為,當學生的就該認真學習。用傑成的話說,他父母隻有看到他在背詞典,做語法題,做學校作業時,心裏纔踏實。父母對他說,他不用打工瞭,他們會按照他的工資收入給他錢,讓他將時間都用在學習上。傑成心裏並不情願,但他爸爸堅持說,錢對他們來講並不是大問題,傑成是獨子,他們的錢也就是傑成的錢,現在必須努力學習,不該浪費在其他事情上,傑成也就答應瞭。
傑成已經學會瞭很快完成作業,餘下的時間就擺弄起瞭手機。傑成說,一般人隻用iPhone的20%的功能,80%的用途都廢置瞭。他研究iPhone,比較各種智能手機的利弊。有同學的iPhone壞瞭,商店裏都沒法修,傑成鼓搗幾下,居然又復活瞭,他的聰明和對手機的精通在學校裏已小有名氣。可惜,他的父母太不理解他瞭。他們隻要看見傑成沒有看書做作業,就要扣他的錢。一扣二扣,兩周後,傑成不僅沒拿到一分錢,反倒欠瞭父母幾十元。
父母的食言令傑成極為生氣,他父母也倍感失望,他們彼此惡言相對。傑成是個敏感的孩子,聽到父母說他是“笨蛋”“窩囊廢”,頓時感到絕望。傑成在給我的郵件裏寫道:“我怎麼做,他們都不滿意。他們原來叫我不要打工,他們給錢。現在又說我不值得給錢,讓我再齣去找工作。可是原來的工作都是韆辛萬苦纔找到的,現在要找談何容易。在傢裏,他們盯著我,這也不好,那也不好。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呀?”
當我與傑成父母談話時,這兩口子你一言,我一語,不停地訴說他們如何努力幫助傑成,希望這孩子能成為有用的人,不要隻想著打工掙錢。傑成曾對我說,自從打工後,他覺得自己還是有用的,並非“廢物一個”,因為那個經理看重他,一旦有人請假,就會找他去替補。他說,他從來沒有被人這麼器重過,所以,他乾活特賣力。他剛開始工作時,齣瞭好幾次差錯,沒有一個人指責他。經理還對他講,他自己剛開始工作時做得比他還差,錯誤還多。在工作時,同事們都誇他記憶力強,一學就會,一說就明白。傑成說,他喜歡去工作,開始是為瞭錢,但後來是真的喜歡那個工作環境,喜歡大傢對他的信任。傑成還說,正因為在工作場所有瞭成年人對他的肯定和誇奬,他在學校的學習也更努力瞭。可惜,傑成的父母從來沒有耐心聆聽傑成在艱辛的工作中獲得的感受。
接瞭傑成的郵件,我與他麵談過,也與他父母交談過。我告訴傑成的爸爸媽媽,傑成的情緒有反復,近來比較抑鬱,希望他們能更加關注。他爸爸說,“小孩子,鬧什麼情緒!不理他。”
幾天後,一個下雨的早上,我一進辦公室,電話就響個不停,是傑成的媽媽打來的。她說,昨夜他們說瞭傑成幾句,這孩子賭氣齣走,一夜未歸。昨夜傾盆大雨,他們不知道傑成去瞭哪裏,這孩子也始終不接手機。這父母提心吊膽,徹夜未眠。他們也不知道是否要報警,隻能束手無策地等待。我給傑成打瞭電話。他馬上就接瞭。他說他已經在學校,要上課瞭。昨夜他住同學傢。
孩子安全就好。傑成的父母也安心瞭。他們說,他們以後不敢再說什麼“你給我滾齣去!”他媽媽說,“我們隻是說說而已,哪有父母真的要親生兒子滾齣去的。”我希望他們能學會換位思考,如果他們是傑成,如果他們的父母叫他們滾齣去,他們會怎麼想?
事後,我與傑成談瞭很久。我問他,“你爸爸說你沒有用,你覺得你真是沒有用的人嗎?”他不語。
我問他:“你說,你在工作時常常幫助那些年紀比較大的人,你力氣大,你乾重活,你的同事們覺得你是沒有用的人嗎?你幫同學們修理手機,同學們覺得你是沒有用的人嗎?”
傑成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看到瞭他眼裏升起的那份自信。
後來,傑成為瞭避免父母的嘮叨,放學後就去圖書館溫習。他又找到瞭另一份工作,生活趨於平靜。
來年5月的一天,我收到瞭一張感謝卡,是傑成寄來的。他被理工大學錄取瞭。
真為他高興,上理工大學一直是他的願望,他如願瞭。
……
前言/序言
這本《對話孩子》,記錄瞭我在加拿大從事兒童心理谘詢與治療工作十載的親身體驗,是我的經驗分享。
這種寫作是一種清苦的、孤獨的遊戲,是一個人對著電腦與自己靈魂的話,挑剔著哪些人生經驗要與公眾分享;這種寫作是一個人的迴憶,是與己腦海中的記憶儲存庫溝通的過程,掂量著哪些記憶值得留在紙麵;這種作是一個人的享受,是自己在迴味既往的酸甜苦辣,滋味無限。為什麼要這麼辛苦地敲打鍵盤?為什麼要在中文已被英文稀釋得結結巴,難以選擇詞語之時來苦苦思索,埋頭書寫?為什麼要寫這些細小平凡人間瑣事呢?
捫心自問:我為什麼要這麼做?
腦子裏的第一反應是好友臨終前對我的叮囑。在我猶豫要不要寫書的候,他對我說:“我們都是喜歡讀書的人,寫本好書是積功德於社會的事。不為名利寫書的人多得很。我覺得我們今天能讀到這麼多的好書,真感謝這些人。所以,我願意給自己以前的願望做奴隸。雖像是自找麻煩,也不留遺憾。”他在知曉死期行將來臨之際,夜以繼日地伏案寫作,以極度消耗自己生元素的方式記錄著他的學術思想。終於,在生命耗盡的前夕,寫齣瞭連齣都很睏難的沉甸甸的學術專著。他走得太快,在我還沒來得及與他爭論在這個年代寫書的利弊,試圖放寫作的時候,他留下瞭“去做自己願望的奴隸”的鞭策,坦然地走瞭。我沒任何狡辯的餘地,唯有堅持去做自己願望的奴隸。
我的願望是什麼?
我曾在國內做瞭十多年的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工作,20世紀90年代來到加拿大,又在加拿大政府下屬的心理治療機構從事瞭18年的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工作。在漫長歲月裏,我學到瞭許多加拿大有效的兒童谘詢與心理治療方法,由此萌發瞭一個巨大的願望,我要將我的經驗分享給國內的同行們。十多年來,我雖然經常迴國講課,但當人們嚮我索取文字資料時,我卻沒有。
在當學生的年代,我也曾學習過心理治療和心理谘詢的理論方法,練習瞭多種炫麗的心理治療技巧。隻是,在我的學習過程中,沒有人教我那些最基本的說話技巧。一句話該如何錶達,一個問題該怎樣詢問,怎樣與一個來訪者溝通,該怎樣與兒童對話……這些心理谘詢和治療的基本技能並沒有包括在我國內所學習的教學內容裏。我到瞭加拿大纔開始一點一點地學習與練習。
在加拿大,我們日常所做的心理治療工作是樸實無華的,似乎沒有多少“含金量”。然而,就是這種紮實樸素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夠挽救掙紮在危機邊緣的青少年,能夠幫助情緒混亂的兒童走齣睏惑,能夠平復傢長痛苦不堪的情緒。
經曆過中國和加拿大兩種不同的宗旨和方法後,我有瞭要與國內同行分享感悟的衝動,有瞭寫書的願望。
我接待過很多很多的兒童和青少年,聆聽過無數兒童的肺腑之言。孩子常在呐喊:“你們大人為什麼不聽我說呀?”
或者說:“彆跟我爸爸媽媽說,沒用的,他們不會聽的,他們不會理解的。”
為什麼我們大人就不能放下自己的權威,彎下身段,去聆聽孩子的心聲呢?倘若我們不知道怎樣尊重孩子,那麼孩子怎麼學會尊重彆人呢?
於是,我有瞭想把兒童的想法寫齣來的衝動,有瞭寫書的願望。
我始終相信,孩子的問題與傢長有關。如果傢長能學一些管教子女的方法,那將是造福於兒童的大事。一些傢長自以為疼愛孩子,認為自己已經做得很好瞭,殊不知,他們的那份“疼愛”可能是壓抑孩子的桎梏,甚至可能會令他們的孩子“窒息”。某些傢長的固執己見讓他們的子女對我直呼:“救救我,我生不如死!”
頓時,我産生瞭強烈的願望,我要寫些有關子女教育問題的文章,讓傢長們知道孩子們的感受。
然而,動筆寫作是一項艱苦的工作。
我可以找齣許多理由來推脫寫書的重負,我也能挖掘無數個睏難來說服自己不必那麼辛苦。但我找不齣一個理由來麵對我好友的亡靈,我沒有勇氣對他說,我沒能耐來做“自己願望的奴隸”。
所以,書已寫瞭,奴隸也做瞭,瞭卻自己的一大心願。
古代哲人硃熹說過:“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
以行為重,我應該去實現下一個願望瞭,繼續做自己願望的奴隸。
在正文之前,我必須申明,書中提及的案例都是真實的,書中人物的基本信息被掩蓋或變更。這麼做的唯一理由就是為瞭保護兒童和青少年的隱私。
另外,在加拿大,年齡在19周歲以下的人均被稱為兒童。有些長得比我要高大得多的十八九周歲年輕人,他們或已上大學,或已工作,但是,我仍稱他們為兒童、孩子們。
對話孩子:我在加拿大做心理谘詢與治療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對話孩子:我在加拿大做心理谘詢與治療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