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达克的家:番禺路129号的前世今生

邬达克的家:番禺路129号的前世今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邬达克的家:番禺路129号的前世今生》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邬达克
  • 番禺路129号
  • 近代史
  • 上海历史
  • 建筑史
  • 名人故居
  • 文化遗产
  • 历史文化
  • 城市记忆
  • 邬达克作品
  • 老上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ISBN:97875476098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42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7
字数: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进入成熟期的上海,邬达克建筑被赋予新的意义,即文化的延续,换言之,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对任何一个社会而言都是一项重要的课题,而保护邬达克建筑、积极地再使用这些建筑要求更多的人极度的热忱、专注和努力。《邬达克的家:番禺路129号的前世今生》收录了有关专注和努力的故事,它们促成了这位匈牙利著名建筑师的旧居得以向公众开放。上海市长宁区政府、上海大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及匈牙利外交部、匈牙利建筑师协会各尽其职,共同为修缮旧居而努力,共同造就了邬达克纪念室。

目录

致辞贝聿铭
序一车书剑
序二胡劲军
序三李耀新
序四拉斯洛·库蒂
序五帕沃尔·希考勤
前言 伍江

1.故乡与他乡
1.1 引子:邬达克的“家”与“国”
1.2 哥伦比哑住宅圈的外国人圈子
法华镇与哥伦比亚住宅圈
1.3 建筑师邬达克在卜海的四个家
赫德路13号——第一个家
吕西纳路17号——第二个家
哥伦比亚路22号——未及入住的家
大西路达华公寓——第四个家
1.4 建筑师邬达克理想的家
邬达克最后的家

2.记忆与历史
2.1 哥伦比哑路旧居的乡村生活
邬达克在哥伦比亚路的邻居们
邬达克旧居与市政排水设施
2.2 哥伦比哑路旧居的设计稿
邬达克与旧上海营造商
2.3 邬达克离开后的旧居
邵修善
旧居主人的一封信

3.修缮与保护
3.1 哥伦比亚住宅圈的生长轨迹
3.2 邬达克旧居的再生
3.3 邬达克旧居的修复

4.文化与传承
4.1 邬达克纪念室
4.2 修缮投资方访谈

尾声
附录
1.邬达克旧居修缮与保护记事
2.邬达克年表简编
3.邬达克建筑作品不完全列表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致谢
后记
穿越时空的记忆回廊:上海近代建筑的变迁与城市的呼吸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地址的详细历史剖析,而是以更宏大的视野,深入探讨了上海这座魔都如何在近现代剧烈的社会变革与城市化浪潮中,以其独特的建筑语言和空间布局,记录并承载了不同时代的生活图景、社会结构变迁以及文化思潮的涌动。我们试图穿透钢筋水泥的表象,触摸那些被时间打磨的墙砖背后的故事,理解城市肌理的生长逻辑。 第一章:殖民地时代的城市拓扑与空间秩序 本书开篇,我们将追溯上海自开埠以来,在西方列强影响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城市空间格局。不同于传统中国城市的内向与等级森严,近代上海的城市规划体现出一种融合了西方现代主义理念与本土需求的复杂性。 我们细致考察了“租界”这一特殊政治实体对城市地理的重塑。从最初的狭窄街道,到后来的林荫大道、公共绿地与标志性建筑的植入,无不遵循着特定的社会阶层划分与功能分区。跑马场周边的奢华洋房,法租界的梧桐掩映下的花园别墅,以及外滩那排气势恢宏的“万国建筑博览群”,它们不仅仅是建筑风格的展示,更是权力、财富与身份的物化符号。 本章重点分析了“里弄”这一上海特有的居住形式的兴起。里弄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在有限的空间内,试图平衡西方居住的私密性需求与中国传统宗族式群居的紧密联系。通过分析不同时期里弄的结构差异(如新式里弄与老公寓的过渡),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人口密度激增带来的空间压力,以及市民在有限空间中创造出的独特生活方式。这些弄堂,构成了上海最富有人情味的城市毛细血管。 第二章:现代主义的引入与“新生活”的塑造 进入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中国自身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席卷了上海的建筑界。本章将聚焦于这一时期,优秀建筑师们如何消化和本土化国际前沿的建筑理念。 我们讨论了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在上海留下的深刻烙印。那些线条简洁、几何感强烈的摩天大楼,如被誉为“远东第一乐园”的先施公司大楼、或静安寺周边的标志性建筑,是如何通过其垂直上升的姿态,表达出对未来、速度与效率的无限向往的。这种对“现代感”的追求,是当时精英阶层试图与世界同步的文化宣言。 同时,我们也深入探讨了现代主义在居住建筑中的应用,特别是那些强调功能至上、去除冗余装饰的“新式公寓”。这些公寓楼的出现,标志着以个人为单位的、更加“西化”的家庭生活模式开始取代传统的大家庭模式。家具的摆放、房间的功能划分,乃至采光通风的设计,都反映了城市居民对健康、效率和个体私密空间的新需求。建筑,在这里成为了社会风俗变迁的隐形推手。 第三章:战后重建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城市印记 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上海的城市面貌在建国后经历了又一次彻底的洗礼。本章将审视这一时期城市空间所承载的政治与集体主义叙事。 老建筑的“改造”成为重要议题。许多原有的商业地标和私人住宅被重新定义为公共机构或集体宿舍。这种功能上的置换,反映了社会所有权结构的变化。同时,大量新建的具有鲜明苏式或早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格的建筑群开始出现。它们往往体量宏大、强调对称、追求朴素的实用性,用以满足大规模人口的居住和办公需求。 我们分析了这一时期城市公共空间的演变,例如广场的扩大、人民公园的建立以及“单位制”对城市生活半径的重塑。在那个年代,工作单位不仅仅是工作场所,它延伸到了居住、医疗、教育等方方面面,使得城市空间的功能划分趋于集中和单一。建筑语言的朴实,是对那个时代集体主义精神的直接表达。 第四章:改革开放后的“魔幻现实”与城市更新的张力 进入80年代末和90年代,上海重新向世界敞开大门,城市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本书的后半部分,将重点探讨这一阶段城市更新带来的复杂性与矛盾。 浦东的开发是这一章节的核心叙事线索。从农田到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群,短短二三十年间,上海的“天际线”被彻底重塑。这些超高层建筑,如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是资本、技术和全球化雄心的集中体现。它们代表着上海向世界级金融中心的定位转型。 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追求速度的城市扩张,必然与既有的城市肌理产生摩擦。本章详尽讨论了旧区改造(拆迁)过程中,传统社区的瓦解与市民记忆的断裂。那些承载着几代人生活经验的弄堂、里弄、老公寓,在推土机的轰鸣中消失,引发了关于“城市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永恒的伦理讨论。 最后,本书探讨了当代上海空间中的“微观抵抗与适应”。在高度现代化的商业综合体、国际化的购物中心中,市民们如何重新嵌入并“再本地化”这些冰冷的、标准化的空间。他们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小贩的叫卖、街角的咖啡馆,为这座飞速运转的城市注入了充满人情味的肌理。 结语:城市的呼吸与记忆的留存 本书试图表明,上海的建筑,无论是宏伟的纪念碑,还是幽深的弄堂深处,都是一部立体的、不断被书写的历史教科书。它记录了我们如何从一个传统的小城,蜕变为一个全球性的超大都市。理解这些建筑的“前世今生”,就是在理解这座城市如何呼吸、如何思考,以及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如何与这不断变化的物质环境共存、共生。 本书最终指向一个思考: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珍视那些“慢下来”的、充满温度的城市记忆,确保未来的发展,是在尊重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的、有温度的生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邬达克的家:番禺路129号的前世今生》,光是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一份探寻的渴望。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时光印记的老建筑情有独钟,它们不仅仅是砖瓦石木的堆砌,更是无数故事、无数人生在此交织的见证。番禺路129号,这个具体的地址,让我想象着那里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故事,住过怎样的人。是文人墨客在此挥洒才情?是革命先辈在此运筹帷幄?还是寻常百姓在此安居乐业,度过平凡却温馨的岁月?“前世今生”四个字,更是点明了本书的核心,它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要追溯过往,揭示变迁,连接历史与当下。我期待着作者能以细腻的笔触,将这个地址的过去和现在娓娓道来,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属于老上海的独特韵味。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时间、关于记忆、关于城市灵魂的书。

评分

《邬达克的家:番禺路129号的前世今生》,光是书名就足够勾起我的探究欲。这不仅仅是一栋房子,它似乎藏着一段被遗忘的故事。“邬达克的家”,这几个字透着一股子历史感,让人忍不住想知道,邬达克是谁?他在这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记?而“番禺路129号”,这个具体的地址,则仿佛是一扇通往过去的门,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扇门后面藏着怎样的景象,有着怎样的过往。最让我着迷的是“前世今生”这个副标题,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一处建筑的现状,更是一次深入挖掘历史、梳理变迁的旅程。我期待着作者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这个地址的过去,它的兴衰,它的变迁,以及它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次关于记忆、关于时间、关于一个城市角落的深度探索,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的温度。

评分

《邬达克的家:番禺路129号的前世今生》,这书名自带一种诗意和神秘感。它不像那种直白的介绍,而是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在老上海的某个宁静街区,一栋承载着岁月痕迹的房子,它曾经是“邬达克的家”,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故事性,仿佛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拥有自己的灵魂。而“番禺路129号”,这个具体的地址,则将这份想象落到了实处,让它变得真切而可触。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前世今生”这四个字,它暗示着这本书将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我期待着作者能够带领我,一步步揭开这栋房子的过去,了解它的建筑风格、曾经的主人、发生的历史事件,然后又将目光拉回到现在,看看它如今的模样,它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建筑的记录,更像是一种对时间的回溯和对记忆的梳理,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厚度。

评分

我最近对城市历史和建筑变迁的题材特别着迷,所以看到《邬达克的家:番禺路129号的前世今生》这个书名时,就立刻被吸引了。这个书名传递出一种探索感,让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邬达克的家”?这个名字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番禺路129号”,这个具体的地址,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往,它不仅仅是一个坐标,更可能是一个时代、一种生活的载体。我喜欢那些能够带我穿越回过去的图书,去感受历史的温度,去了解那些曾经存在过的人和事。这本书的副标题“前世今生”,更是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似乎不仅仅是描述一个建筑的外观,更要挖掘它深埋的记忆,讲述它如何从过去走到现在,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又承载了怎样的变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从一个具体的点出发,去理解更宏大的历史进程,去感受一座城市在时间长河中的脉动。

评分

听到《邬达克的家:番禺路129号的前世今生》这个书名,我就觉得这本书一定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情怀。首先,“邬达克的家”这个说法,立刻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它让我联想到是否与某个著名人物或家族有关,或者是有着特殊的建筑风格,是属于某个时期的代表性建筑。“番禺路129号”这个具体的地址,则让这份好奇有了落脚点,它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让我可以想象它的地理位置、周边的环境,甚至可能是我熟悉的城市角落。而“前世今生”,这无疑是本书的核心主题,它意味着作者将不仅仅是对现状的描绘,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渊源,讲述它从过去到现在所经历的演变和变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生动的笔触,将这个地址的沧桑变幻娓娓道来,让我能够通过一栋建筑,窥见一段历史,感受一座城市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