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纵论时代文艺状况 坚守人文主义立场
梁晓声三十余年文艺创作思想精华
当代中国真正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坚守人文主义立场,被誉为“中国的巴尔扎克”;执教大学十余年中文课堂,直面中国文学现状,与学子现场对话;重读中西文学经典,点评中国当代作家,真诚探讨文学得失;三十多年创作历程,深情追忆文学人生;这个时代,文艺有什么用?出席了“10?15”文艺工作座谈之后的梁晓声诚恳作答……
内容简介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艺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但梁晓声一直坚持创作,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推出自己的作品,其中饱含着充沛的人文主义情怀,一直为大众所喜爱和尊敬。在本书中,梁晓声站在作家、大学教师、读者等立场,对这个时代的文艺、文学等问题作了多维度的沉思。他执教大学中文课程十余年,与学子现场对话;他重读中西文学经典,真诚探讨当代文学得失;他与读者、作家通信,直指小说、电影、翻译等诸多问题;他回忆自己三十多年创作历程,不断反思文学人生;这个时代,文艺有什么用?梁晓声诚恳作答……可以说,这部作品凝聚了作家梁晓声三十余年文艺创作思想精华。
作者简介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祖籍山东荣成,1949年生于哈尔滨,1968年至1974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劳动,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副厂长等。代表作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浮城》、《年轮》、《知青》、《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等,迄今创作小说、散文、杂文等1600余万字。《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父亲》分别获1983、1984年全国短篇小说奖,《今夜有暴风雪》和《雪城》分别获1985年第五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和1988年第六届中国电视剧金鹰奖。其多部作品在港台出版,并被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
精彩书评
★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矫正社会恶疾和唤醒民众的使命,包括基本概念的重建。在这一点上,作家梁晓声先生是令人尊敬的。
——著名作家龙应台
★二十多年来中国和世界的变化让我们改变得太多太多,但梁晓声式的慷慨陈词依然有自己的力量。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
★从新时期之初的知青文学,到后新时期的市场批判,同代人都转身离去,只有梁晓声以笔为旗,始终不渝,呼喊、坚守、承担。因为有真正的仁义之道,他才可以那么爱憎分明,那么不留余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
★鲁迅、巴金和沈从文等作家继承的都是契诃夫的传统,而梁晓声是个例外,梁晓声继承的是高尔基的传统。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路文彬
★他的写作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始终秉持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情怀,始终高扬人文主义的旗帜,他从不因为所谓纯文学的原因而放弃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批判。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吴义勤
★我深为梁晓声的骨气和血性而感染……在为梁晓声不泯灭的良心叫好的同时,也不由使我为之一震:原来中国有血性的好人还没死绝!!
——经济学家巴俊宇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文学课:我在大学讲中文
在为到大学去讲课做些必要的案头工作的日子里,又一次思索关于文学的基本概念,如现实主义、理想主义以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相结合等。毫无疑问,对于我将要面对的大学生们,这些基本的概念似乎早已陈旧,甚而被认为早已过时。但,万一有某个学生
认真地提问呢?
1�痹亩烈豢判�
在为到大学去讲课做些必要的案头工作的日子里,又一次思索关于文学的基本概念,如现实主义、理想主义以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相结合等。毫无疑问,对于我将要面对的大学生们,这些基本的概念似乎早已陈旧,甚而被认为早已过时。但,万一有某个学生
认真地提问呢?
于是想到了雨果,于是重新阅读雨果,于是一行行真挚的、热烈得近乎滚烫的、充满了诗化和圣化意味的句子,又一次使我像少年时一样被深深地感动。坦率地说,生活在仿佛每一口空气中都分布着物欲元素和本能意识的今天,我已经根本不能像少年时的自己一样信任雨果了。但我却还是被深深地感动。依我想来,雨果当年所处的巴黎,其人欲横流的现状比之世界的今天肯定有过之而无不及,人性真善美所必然承受的扭曲力,也肯定比今天强大得多,这是我不信任他笔下那些接近着道德完美的人物之真实性的原因。但他内心里怎么就能够激发起塑造那样一些人物的炽烈热情呢?倘不相信自己笔下的人物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是有依据存在着的,起码是可能存在着的,作家笔下又怎会流淌出那么纯净的赞美诗般的文字呢?这显然是理想主义高度上升作用于作家大脑之中的现象。我深深地感动于一颗作家的心灵,在他所处的那样一个四处潜伏着阶级对立情绪、虚伪比诚实在人世间更容易获得自由,狡诈、贪婪、出卖、鹰犬类人也许就在身旁的时代,居然仍对美好人性抱着那么确信无疑的虔诚理念。
是的,我今天又深深地感动于此,又一次明白了我一向为什么喜欢雨果远超过左拉或大仲马们的理由,我个人的一种理由;并且,又一次因为我在同一点上的越来越经常的动摇,而自我审视,而不无羞惭。
那么,让我们来重温一部雨果的书吧,让我们来再次阅读一颗雨果那样的作家的心吧。比如,让我们来翻开他的《悲惨世界》——前不久电视里还介绍过由这部名著改编的电影。
一名苦役犯逃离犯人营以后,可以“变成”任何人,当然也包括“变成”一位市长。但是“变成”一位好市长,必定有特殊的原因。
米里哀先生便是那原因。
米里哀先生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他曾是一位地方议员,一位“着袍的文人贵族”的儿子。青年时期,还曾是一名优雅、洒脱、头脑机灵、绯闻不断的纨绔子弟。今天,我们的社会里,米里哀式的纨绔子弟也多着呢。“大革命”初期这名纨绔子弟逃亡国外,妻子病死异乡。当这名纨绔子弟从国外回到法国,却已经是一位教士了。接着做了一个小镇的神父。斯时他已上了岁数,“过着深居简
出的生活”。他曾在极偶然的情况下见到了拿破仑。皇帝问:“这个老头儿老看着我,他是什么人?”米里哀神父说:“你看一个好人,我看一位伟人,彼此都得益吧。”由于拿破仑的暗助,不久他由神父而成为主教大人。
他的主教府与一所医院相邻,是一座宽敞美丽的石砌公馆。医院的房子既小又矮。于是“第二天,二十六个穷人(也是病人)住进了主教府,主教大人则搬进了原来的医院”。国家发给他的年薪是一万五千法郎。而他和他的妹妹及女仆,每月的生活开支仅一千法郎,其余全部用于慈善事业。那一份由雨果为之详列的开支,他至死没变更过。省里每年都补给主教大人一笔车马费。在深感每月一千法郎的生活开支太少的妹妹和女仆的提醒之下,米里哀主教去将那一笔车马费讨来了。因而遭到了一位小议院议员的诋毁,向宗教事务部长针对米里哀主教的车马费问题打了一份措辞激烈的秘密报告,大行文字攻击之能事。但米里哀主教将那三千法郎的车马费,又一分不少地用于慈善之事了。他这个教区,有三十二个本堂区,四十一个副本堂区,二百八十五个小区。他去巡视,近处步行,远处骑驴。他待人亲切,和教民促膝谈心,很少说教。这后一点,在我看来,尤其可敬。他是那么关心庄稼的收获和孩子们的教育情况。“他笑起来,像一个小学生。”他嫌恶虚荣。“他对上层社会的人和平民百姓一视同仁。”“他从不下车伊始,不顾实际情形胡乱指挥。他总是说,‘我
们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他为了便于与教民交心而学会了各种南方语言。
一名杀人犯被判死刑,前夜请求祈祷。而本教区的一位神父不屑于为一名杀人犯的灵魂服务。我们的主教大人得知后,没有只是批评,没有下达什么指示,而是亲自去往监狱,
陪了犯人一整夜,安抚他战栗的心。第二天,陪着上囚车,陪着上断头台……
他反对利用“离间计”诱使犯人招供。当他听到了一桩这样的案件,当即发表庄严的
质问:“那么,在哪里审判国王的检察官先生呢?”
他尤其坚决地反对市侩哲学。逢人打着唯物主义的幌子贩卖市侩哲学,立刻冷嘲热讽,
而不顾对方的身份是一名尊贵的议员……
雨果干脆在书的目录中称米里哀主教为“义人”,正如泰戈尔称甘地为“圣雄甘地”;还干脆将书的一章的标题定为“言行一致”,而另一章的标题定为“主教大人的袍子穿得太久了”,正如我们共产党人的好干部,从前总是有一件穿得太久了补了又补的衣服……
雨果详而又详地细写主教大人的卧室,它简单得几乎除了一张床另无家具。冬天他还会睡到牛栏里去,为的是节省木柴(价格昂贵),也为了享受牛的体温。而他养的两头奶牛产的奶,一半要送给医院的穷病人。而他夜不闭户,为的是使找他寻求帮助的人免了敲门等待的时间……
他远离某些时髦话题,嫌恶空谈,更不介入无谓的争辩。在他那个时代诸如王权和教权谁应该更大的问题一直纠缠着辩论家们,正如在中国在我们这个时代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曾一直争辩不休。
而米里哀主教最使我们中国人钦服的,也许是这么一点——虽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主教,却谦卑地认为“我是地上的一条虫”。米里哀主教大人作为一个人,其德行已经接近完美了。雨果塑造他的创作原则,也与我们中国人塑造“样板戏”人物的原则如出一辙而又先于我
们,简直该被我们尊称为老师了。
我将告诉我的学生们,那就是经典的理想主义文本了,那就是经典的理想主义文学人
物了。
于是,冉?阿让被米里哀主教收留一夜;陪吃了饱饱的一顿晚餐;半夜醒来却偷走了银器,天一亮即被捉住,押解了来让米里哀主教指认,主教却当其面说是自己送给他的,则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主教非但那么说,而且头脑里也这么认为——银器不是我们的,
是穷人的,“他”显然是个穷人,所以他只不过拿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已。
于是,冉?阿让“变成”马德兰先生、马德兰市长以后,德行上那么像另一位米里哀,在雨果笔下也就顺理成章了。其生活俭朴像之;其乐善好施像之;其悲悯心肠像之;其对待沙威警长的人性胸怀像之,总之几乎在一切方面都有另一位米里哀的影子伴随着他。一
个米里哀死了,另一个米里哀在《悲惨世界》中继续前者未竟的人道事业。
连沙威也是极端理想主义的——因为绝大多数现实生活中的沙威们,其被异化了的“良心”是很不容易省悟的。即使偶一转变,也只不过是一时一事的。过后在别时别事,仍是沙威们。人性的感召力对于沙威们,从来不可能强大到使他们投河的程度。他们的理念一
般是由对人性的反射屏装点着的……
米里哀主教大人死时已八十余岁,且已双目失明。他的妹妹一直与他相依为命。雨果在写到他们那种老兄妹关系时,极尽浪漫的、诗化的、圣化的赞美笔触:“有爱就不会失去光明。而且这是何等的爱啊!这是完全用美德铸成的爱!心明就会眼亮。心灵摸索着寻找心灵,并且找到了。这个被找到被证实的灵魂是个女人。有一只手在支持你,这是她的手;有一张嘴在轻吻你的额头,这是她的嘴;你听见身边呼吸的声音,这是她,一切都得自于她,从她的崇拜到她的怜悯,从不离开你,一种柔弱的甜蜜的力量始终在援助你,一根不屈不挠的芦苇在支持你,伸手可以触及天意,双手可以将它拥抱,有血有肉的上帝,这是多么美妙啊!……她走开时像个梦,回来却是那么的真实。你感到温暖扑面而来,那是她来了……女性的最难以形容的声音安慰你,为你填补一个消失的世界……”有这样一个女人在身旁,雨果写道:“主教大人从这一个天堂去了另一个天堂。”
如果忘记一下《悲惨世界》,那么读者肯定会作如是之想:这是《少年维特之烦恼》的
炽烈的初恋渴望吧?这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心上人对心上人的痴爱的倾诉吧?
但雨果写的却是八十余岁的主教与他七十余岁的妹妹之间的感情关系。这是迄今为止,世界文学史上仅有的一对老年兄妹之间的感情关系的绝唱,使我们在被雨果的文字感染的同时,难免会觉得怪怪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一对老年兄妹或一对老年夫妇,无论他们的感情何等的深长,到了七八十岁的时候,也每趋于俗态,甚至会变得只不过像两个在一
起玩惯了的儿童……
那么我将告诉我的学生们,那就是浪漫主义的经典文本了。
雨果完成《悲惨世界》时,已然六十岁。他与某伯爵夫人的柏拉图式的婚外恋情,也已持续了二十余年。他旅居国外时,她亦追随而至,住在仅与雨果的住地隔一条街的一幢楼里,为了使他可以很方便地见到她。故我简直不能不怀疑,雨果所写,也许更是他自己和她之间的那一种。雨果死时,和他笔下的米里哀主教同寿,都活到了八十三岁。这一偶
然性似乎具有神秘性。
《悲惨世界》的创作使命,倘仅仅为塑造两个德行完美的理想人物而已,那么雨果就不是雨果了。这是一部几乎包罗社会万象的书。随后铺展开的,是全景式的法国时代图卷。尤其将巴黎公社起义这一大事件纳入书中,无可争议地证明了雨果毕竟是雨果。
那么,我将告诉我的学生们,那便是现实主义的经典文本了。
我还将告诉我的学生们,在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相结合方面,
与雨果同时代的全世界的作家中,几乎无人比雨果做得更杰出。
而雨果的理想主义,始终是对美好人性和人道原则的文学立场的理想主义。这是绝不同于一切文学的政治理想主义的一种文本,故是文学的特别值得尊敬的一种品质。
在雨果的理念之中,人道原则是高于一切的。我极其尊敬这一种理念。无论它体现于文学,还是体现于现实。
我深深地感动于一颗作家的心,对人道原则终生不变地恪守。我的感动,使我不因雨
果在这一点上有时过分不遗余力的理想主义激情而臧否于他。如果我未来的学生们中竟有将自己的人生无怨无悔地奉献给文学者,我祈祝他们做得比我这一代作家好……
2�笔榧�是我们的精神故乡
“我已经在这荒漠之地奔跑了几个昼夜,为了寻找一条光明大道。我身后扬起滚滚红尘,遮蔽着许多和我一样迷惘的身影。我知道那飞扬的沙土不可能是正常的人类奔跑时所
能造成的,于是我不但迷惘而且越发羞耻……
“我是人马喀戎的后代,我对此原本有种隐秘的傲慢。可是我妻子告诉我这是一个人类的时代,我这样的不同寻常是可耻的,所以我隐去了马的身体。但这又使我感到自己像是潜伏在人类中的奸细,后来我渐渐分不清我的马身体可耻还是我隐去马身体可耻……”
在世界读书日的前几天,我班上的一名女生怯怯地交给我一篇她写的小说,题目是《恐
怖》。
她一向坐在第三排或第四排,直到那一天我才知道她的名字叫刘筱。她的小说写出了她这一代人成长期的烦恼和苦闷。当他们的烦恼和苦闷与太多的对错是非纠缠在一起,并且对自己得出的结论那么缺乏自信,对别人给出的结论又那么怀疑时,其烦恼和苦闷便确乎有几分恐怖了。在他们还非是大学中文学子以前,他们还不像现在这么敏感。故以前的烦恼和苦闷是较单纯的,普遍的那一种。现在,变得复杂了,因为他们面对面遭遇了文化。
而开始文化了的人,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都将面临新的检验……
刘筱是具有文学才情的女生,这一发现使我欣喜。她在修辞方面的良好感觉是不容置疑的,她缺少的是人生经历、睽注别人的人生的视野。但是我确信时间和年龄会替她补上那一课,这是我力不从心的。进言之,我确信她具有成为作家的潜质,只要她日后对写作这件苦行僧似的事甘愿坚持下去。我想,我当郑重地告诉她这一点。并且告诉她,我的话非是一般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之词。
隔日我出席某大学的校园文化节,我将回答一个我一直未能说明的问题,即我们人类为什么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妇女节、儿童节、劳动节、世界环保日、各种宗教活动日后,还要确定一年中的某一天为世界读书日?书籍和人类的关系真的如此不容忽视吗?
我的学生的小说给了我启发。依我想来,我们全人类都曾是喀戎的后代。某类古猿是我们的祖先,达尔文的这一观点已经基本上被接受。而我们也曾是喀戎的后代,则要由人类的文化史来证明。
喀戎,这希腊和罗马神话中人面马身的怪物,在许多方面多么像我们啊!它有我们的脸,有和我们相同而比动物高级的种种欲望,所以它不是彻底的兽。然而它那马的身体,它那几乎没有理性可言,终日只知一味顺着欲望的支配行事,一旦受到阻碍便易怒,于是狂暴危险的性、情,又使它与人有着太大的区别。
这怪物也曾希望进化为人吗?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都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但有一个人肯定地说有。并且,在古猿和喀戎之间,他似乎也更愿意承认自己是喀戎的后代;他却不是一个中国人,而是一个法国人。他的名字曾享誉全球。他是伟大的雕塑家罗丹。如果他仍活着,该有一百五十岁了。
罗丹雕塑了喀戎,它是他唯一的一件非人物作品,这是耐人寻味的。
罗丹雕塑了喀戎是特别的,也可以说是令人震撼的——从那怪物躯体中,正在向外,同时也显然是向上,挣扎出一个人的躯体来。呈现出一种力,一种痛苦,一种夙愿和一种希望。如果成功,是人类在精神方面的进化;如果失败,是人类在精神方面的退化。那力是必须向上的,只能向上的。倘非向上,挣扎注定是徒劳的……
结果我们都知道的,当初的我们那个远古祖先,他成功了。如果说人类真正的是从公元前三千二百多年楔形文字产生以后算起,那么迄今为止,他用了五千二百余年完成了他终于不再是半人半兽的怪物,而是一个完全的人的过程。这是比罗丹的雕塑更伟大的。
一个问题是——人靠什么具有那一种持久的、伴随着痛苦而又无比虔诚的力?后来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靠的是书籍。
书籍不是上帝赐给祖先的,是祖先在那一精神向上挣扎的过程中记载下的日记。
那么,现在我们差不多可以这样说——全部的书籍,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记载着我们的精神向上的欢欣,以及为最终实现目的所必备的智慧;另一类记载着我们挣扎过程的痛苦和经常面临的迷惘,并将人类喀戎时期的行径呈现给自己看,以鼓励我们继续向上,诫示我们不要在精神方面再退化为人马。因为人马实在不配是人,甚至连良马也不配是,只
不过是——地球上半人半兽的怪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年中确定某一个日子为世界读书日的理由吧。
喀戎是不知感恩的。现在我们已经是人了,我们已意识到感恩对于人类是多么的必要。
四月二十三日,这是我们人类对于书籍的感恩节。
那么,我们也差不多便同时回答了另一个相关的问题——什么是好书?什么又是不好的书,抑或坏书?
如上所述,举凡一切引领我们继续在精神方面向上,继续保持美好人性美好情操的书(想想吧,人类修成人性是多么的不容易,五千二百余年的过程啊,难道不值得保持吗),皆好书。亵渎此点的书,恐怕就不那么好了。亵渎是快事,有时我们竟享受这种快感。那是喀戎的能事。我们身上毕竟还有着喀戎的基因。但我们又毕竟已是人,通常现象是,亵渎之后,我们会反省。淋漓尽致地呈现假、丑、恶的书也不一定便是坏书,因为作者完全可能是出于告诫的意图——呈现我们身上的人马基因的活动状况给我们看,使我们因羞耻
而不愿再生出蹄子和尾巴。
那对人马行径极尽炫夸赏乐之能事,意在引诱我们退化回去的书,全世界到处可见,自然是不好的。因为做人马绝不会比做人好。分不清告诫的意图和引诱的居心怎么办呢?
那就先看已有定论的好书吧。对于好能识了,对于坏也就善辨了……
迄今为止,人类用各种语言对书籍所表达的敬意与感恩,一句也没有过时。没有书籍,“数字阅读”只不过是神话,甚或空话——那么,世界读书日,便仍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虽然只有一天,但这个日子提醒我们——如果没有书籍,人类肯定还是猿类,乐观点说也
只不过像人马……
向书籍的历史转身回望,除了可见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轨迹,定睛细看,还应见到火刑柱、断头台、斑斑血迹和生命的惨殁——某些知识和思想,乃是有人以不畏死之精神写
入书中的。
联想到钱穆先生所言之“当以温情脉脉之态度来触摸历史”,不由不对“书籍”二字肃
然起敬……
但书籍如果皆是内容沉重又深奥的,那么也就只有专家学者才会是读书人了。
谢天谢地,书籍的内容是那么的丰富多彩,举凡一切与人有关,人想知晓的事,书籍中全都写着了。没有任何人想知道的事是书中没有的,正是在此点上,书籍是一切人的良师益友——从教皇到帝王到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经济学家等一切家再到庶民百姓、
儿童少年,皆从读书中受益匪浅……
在谁想成为一本书的作者不再是梦想的今天,书籍与人类曾经的亲密关系仿佛被“离间”了——然而我认为这并不是很糟糕的事,因为这将教会喜欢读书的人选书的经验;而
这种经验,能使喜欢读书的人自然而然地成为好书的守望者。
好书需要有一代一代的守望者,才可一代又一代地仍以好书的品质存在着……
3�惫赜凇氨嘣臁�
我认为,“编造”二字,相对于新闻报道,是必须予以职业道德方面的谴责和反对的。
这是社会对正派的媒体的起码要求,也是它证明自己正派的起码标准。
但是,“编造”二字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却不应被视为一个贬义的词。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文艺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文艺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