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荣格关于文艺和美学问题的所有重要论文的合集
《心理学与文学》一书收录了心理学大师荣格关于文艺和美学问题的所有重要论文,集中讨论了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家三者之间个关系,或许是荣格思想中有趣、神秘同时又重要的部分。
2)著名翻译家冯川译作
《心理学与文学》一书收选了荣格论述文艺和美学问题的所有主要论文,有对现代艺术的分析,有对文学艺术的一些基本问题的心理学说明,有对审美的实质和美感态度的心理学解释。此外,还包括了三篇体现荣格“集体无意识”观点的论文,这些思想是理解荣格艺术和美学思想的基础。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年),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内倾向性格和外倾向性格、心灵四层次、集体无意识、情结与原型等观点。1907年,荣格结识弗洛伊德,并成为其主要的合作者,1909年,弗洛伊德把他定为精神分析运动的法定继承人,称他为“王储”。1911年,在弗洛伊德的举荐下,荣格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头一任主席。后来,因观点不同,荣格与弗洛伊德分裂。与弗洛伊德相比,荣格更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荣格一生著述浩繁,思想博大精深。他所创立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不仅在心理治疗中成为独树一帜的学派,而且对哲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文学、艺术、宗教、伦理学、教育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荣格终身都致力于对人类精神追求的探索,晚年的荣格更是离群索居,独自居住远离城市喧嚣的苏黎士湖边塔楼中。1961年6月5日,这位当代心理学思潮中重要的变革者和推动者,安然病逝于苏黎士湖边
冯川,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四川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德国波恩大学特邀研究员,著名翻译家。译作有《心理学与文学》(荣格著)、《爱与意志》(与苏克合译罗洛·梅著)、《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霍妮著)、《禅宗与精神分析》(弗洛姆著)等。
译者序
分析心理学的基本假设
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集体无意识的概念
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
心理学与文学
《尤利西斯》:一段独白
毕加索
创造的赞美诗
美学中的类型问题
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现实与超现实
纪念理查·威廉
二、原始意象与艺术幻觉
如前所述,集体无意识是通过原始意象,作为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赖以产生的心理背景和心理土壤而推导出来的。因此,对原始意象的理解,应该是理解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的一把钥匙,而由于原始意象直接涉及幻觉和艺术想象,涉及神话与艺.术起源,涉及审美体验与艺术创作,所以它又是沟通荣格基本理论(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和文艺思想的一座桥梁。
荣格认为,原始意象来源于人类祖先重复了无数次的同一类型的经验,它们本身不过是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类心理结构的产物。他说:“原始意象”是同一类型的无数经验的心理残协,“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它就像心理中的一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可以)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不是像先前那样在宽阔然而清浅的溪流中向前漫淌”。
(15,81)
荣格在这里是要用远古时期的社会生活经验来解释人类心理结构的形式和原始意象的起源。这当然是正确的,应该加以肯定的。
但正如前面所曾提到的那样,荣格虽然并不否认原始意象来源于经验,但对于经验,荣格却坚持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荣格提出“内心经验”(inner experience或译“内心体验”)这一概念,以区别于对外部世界的经验(experiences ofthe external world),并在这样区分的基础上,突出和强调内心经验,赋予它以神话的和神秘的色彩。
按照荣格的看法,人的意识仿佛处在两面受敌的地位,它既受外部现实的影响,又受内部现实(inner reality)的制约。荣格说:“意识的后面并不是绝对的空无,而是无意识心理。这种无意识心理从后面和从内部影响我们的意识,正如外部世界从前面和从外部影响我们的意识一样。”(15,136)根据这一思想,荣格把艺术创作方式区分为心理学的和幻觉式的。心理学式的创作从人类意识领域中寻找素材,因而是面向现实的艺术家;幻觉型艺术则从潜藏在无意识深处的原始意象中寻找素材,因而是背对现实面向艺术家自我的艺术。P8-P9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厚重的质感,搭配上古朴却又不失现代感的字体排版,立刻就将我拉入了一个深邃的知识殿堂。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极具匠心,墨迹在上面舒展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厚重的经典译本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装帧的工艺更是看得出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特地在光线不同的环境下观察过它的细节,无论是烫金的书名还是侧面的书脊处理,都透露着一种沉稳而优雅的气质。每次从书架上取下它,那种温润的触感总能带来一种仪式感,仿佛在进行一场与古人智慧的对话。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部作品的翻译质量简直令人肃然起敬。译者显然下了血本,他们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者,更是思想的引渡人。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复杂的论证结构,经过他们的妙手,变得清晰、流畅,并且保留了原文磅礴的气势。我对比了其他一些同类译本,深感此版在专业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阐释,译者在脚注或译者导言中提供的补充材料,犹如雪中送炭,帮助读者迅速建立起理解的框架,避免了在阅读过程中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迷茫感。这种对原文精神内核的忠实与对现代读者接受习惯的体贴,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如沐春风,毫无滞涩之感。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呈现给我一种“沉静的力量”。它没有采用时下流行的各种花哨的宣传语或夸张的封面设计,它只是静静地躺在那里,用它厚实的体量和坚实的装帧,无声地宣告着其内容的价值不朽。我将它放在书架上,它与其他书籍并置时,总能散发出一种独特的、令人安心的气场。这是一种源于内容本身的力量——那种经过时间淘洗、被一代代人验证过的智慧的重量。拿到手中,分量感十足,这让我对即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感到完全值得,它绝对不是一本可以随便翻阅应付的“快消品”,而是一部需要用心对待、值得反复研读的珍宝。
评分作为一本译本,它在细节处理上的考究程度远超我的预期。从字体字号的选择,到行间距的舒适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视力的尊重。更值得称赞的是其排版布局,它巧妙地将需要注释的地方处理得既不突兀又能随时查阅,这对于理解复杂理论至关重要。有时候,我们读一些经典著作,常常被满篇的脚注打断思路,但这一版的设计显然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将信息流的干扰降到了最低。这种对阅读流程的流畅性负责的态度,让读者能够更长时间地沉浸在作者构建的知识体系中,真正做到“心无旁骛”地吸收营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它所承载的深邃内涵。那种略带粗粝感的封面材质,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厚重与时间的沉淀。色调上选择了低饱和度的暗色系,配以恰到好处的留白,营造出一种既庄严又引人深思的氛围。我特别喜欢它书脊上的那种细微的压纹,在灯光下会反射出一种低调的光泽,使得这本书在众多五光十色的新书中显得尤为内敛和有分量。它不需要用花哨的元素来吸引眼球,其自有的知识光芒足以穿透一切表象,吸引那些真正有心探求真理的读者。每一次拿起它,都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次严肃的、但又充满启迪的交谈。
评分很好
评分听说很不错,买来读读看。
评分趁着有活动,先囤一批“无用之书”。快递小哥辛苦,两箱
评分书不错
评分好书,不过汉译经典再版后价格高
评分书很好是正版,京东就是快,心理学和文学爱好者必读
评分心理学与文学/汉译经典名著
评分印刷质量很好,很清晰
评分正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