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孤独不是刻意,亦非永恒,生活的每一寸时光拾掇起来,原来都一路走过,亦牵动千丝万缕。
◆一个人,在路上
◆乘着自己的风、希冀的梦
◆光鲜地、独行
◆落后的影子,
◆寂寞地奔忙
◆用手中的镜头
◆点滴收割着
◆错落一地的时光
致——
我所记忆、所拥有的生活
过去的
现在的
将来的
所有的美丽与哀愁
内容简介
初时咀嚼“念念好日”四字时,以为作者展示的只是精彩的异国生活片断,故而戏称为“小时光”罢了。然一页一页日子翻过,有火花般的绚烂,有凉白开似的冷然,有酸梅汤似的自嘲,套用一句遗忘了不知哪本名著中的句子来概括作者那些遗落在日本的小时光,那就是“那一肚子的情怀,好难描述”。
不得不佩服作者,她心心念的好日子,原来是一份关于平淡生活的体味,只是作者自己似乎也游离于多个生活视角,镜头下的小时光,抽离世外的恍惚时光,若不是她有用镜头和文字记录的习惯,突然集成书,像是有人悠悠远远地冲自己大喊:“喂,落下啦!”蓦然回首,原来遗落下的小时光,一点一点拼凑起来,正是那个走远了的,熟悉而又陌生的自己。
作者简介
安孜,女,自由摄影师,作者。
曾游学日本,在尼泊尔、越南、美国、德国、韩国小住,现居希腊雅典。
摄影作品《起航》曾获日本留学振兴机构2011年摄影展特别奖,《羊蹄山晨光》曾悬挂于日本国立政策研究院;多幅摄影作品获西班牙艺术品鉴要MariaPeiro专门撰文介绍;2014年9月,组图作品《InTibet》受邀参展希望雅典的“OpenSeptember#3”艺术节。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九月长月·长夜
十月神无·安然
十一月霜月·孤独
十二月师走·忆念
一月睦月·心重
二月如月·如月
三月弥月·无声
四月卯月·更生
五月皋月·谢客
六月水无·氤氲
七月七夕·月上
八月叶月·迢迢
精彩书摘
九月长月长夜
开始独自旅行,探索这个陌生的国度。
记录生活和感悟。
探索内心平静的途径。
告别祖国和既往的生活,
来到日本新潟县浦佐市。
异国生活的第一个月,生活简朴单纯,
如同抽丝剥茧,
看到了自己的最本质。
一日离别
原定13点25分起飞的CA167航班不出所料地遭遇首都机场的延误惯例,静静排队一小时后,平稳地离开了北京。航程的开始就像我以往任何一次寻常的出行,甚至连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会是对北京、对祖国、对以往生活的一次长久告别。
低头看看舷窗外掠过的海和隐约的陆地。海上有游弋的航船,陆地上不时有城市和林地、农田交替出现。不知道它们属于哪个国家,甚至没有一丁点线索供我去猜想--哪里是我刚刚离别、还没有开始想念的祖国,哪里属于朝鲜韩国,哪里又是我即将抵达的日本--这就是我的旅程,因为表面上的太过相似,我成功地哄骗了自己,以为这不是告别,至少不是所谓传统意义上的去国离乡。
真正的旅程也许开始于抵达成田机场之后。走出舱门,我就像一尾被放入大海的鱼,自由却有点迷茫。汇入形形色色的旅人中间,跌跌撞撞地办理完入关手续,在潮热的夜色中,转换两次摆渡巴士后,我和并不算硕大却沉重无比的行李一起,终于抵达预订好的酒店。从机场到酒店,所有的接待人员都彬彬有礼,甚至称得上无微不至。他们一定听得懂我说的大部分英语,但是没有人用英语回答我的问题。我说英语,他们回答日语,而我们竟然可以一定程度地沟通。
如是在日本的第一日。于我而言,异国生活的开端并不像写下的这些文字一样简单平淡。
二日浦佐
酒店窗外的树木长得繁茂,既不同于我国北方的荒芜,也不似江南的秀丽。那是一种介乎无人照料的疯长和精心修葺的整洁的中间状态。是的,这就是日本给我的第一印象--一切都呈现得精致完美,同时还带着一丝刻意的不经意。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之后,浦佐站伴着青山绿水到来。再次换乘校园巴士,15分钟后,终于抵达我在日本的第一个目的地:国际大学。
有人在公用厨房里叮当作响地做晚饭,有人穿着噼里啪啦的和式拖鞋走过。打开我宿舍的房门,一个8叠榻榻米大小的寂静小屋呈现面前--比我想象得狭促,但也更加精巧。
偌大的校园几乎空无一人,大片的绿地延伸开来,渐渐衔接到远处的稻田和青翠的山峦。夜色降临,有微凉的夜风吹来。我有些恍惚,不知今夕何夕,也不知自己所处何地。
三日林间
借了自行车出行。林间到处是硕大的乌鸦,绕树三匝。稻田里窸窣作响的是毛色灰暗的浣熊,见人就马上躲开。微雨,天空有鹰在盘旋。路旁的溪水喧嚣,农人将毛巾搭在颈上,田间遍布金黄,成熟在望。安静的村庄,山林外的警示牌上真的写着:"熊出没,注意。"
不觉莞尔。
四日真小
浦佐是蜿蜒在信浓川畔的城市,更确切地说只是个小镇。大名鼎鼎的上越新干线却在这里设有一站,浦佐居民说是因为这里出了个"草根首相":"新干线站前立着田中角荣的铜像,这里是他的出生地啊。"其实这个小镇在全日本的知名度相当低,离开新潟县就少有人听说。说是穷乡僻壤有点夸张,不过绝对是荒郊野外小地方。
没有课的午后,我骑了自行车出来,寻找地图上标注的寺庙。向西,没有错。路边家家门窗紧闭,是都在睡午觉吧?一路下坡,我骑得顺风顺水,可寺庙的踪影在哪里?日语不灵光,实在不好意思入室打听,只好硬着头皮再骑再找。半小时后,一个车站出现在我眼前--"小出",原来不知不觉我已经骑到了另一个市。
掉头回去的路上经过浦佐小学校。操场边搭了遮荫帐篷,广播喧哗,我听不懂也猜得出正在开学校运动会。孩子们在场上操练,家中长辈齐聚帐篷中充当啦啦队。恍然大悟,终于明白刚才一路家家闭户的原因:全浦佐的人可能都来这里开运动会啦。
五日美术馆
惊异地发现了池田纪念美术馆。
如此之小的市镇上,就在国民小学的对面,这样美术馆的存在就是一个国家综合素质最好的体现。
六日不离汉字
阴雨天,一个人骑车游荡。
日语不好,来到浦佐后很少与人讲话。每天的衣食住行简单纯粹,牛仔裤、平底鞋;日出即起,黄昏后做瑜伽;8叠榻榻米大小的房间没有电视,从书桌转身一秒钟就能投进床的怀抱;话越说越少,常常一个人上路,半天甚至一天不发出声音;行前打包行李,近乎刻意地几乎没有带上中文书籍,于是连阅读也免了。声色犬马的过去完全被放弃,偶尔回想在国内时的喧嚣热烈,开始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一个人骑车,渐渐发现自己的变化:慢慢开始习惯左侧
的行路规则,也学会在自行车上向路过的每个人致意,动作的幅度介乎点头和鞠躬之间。开始尝试着用刚学的平假名和片假名拼读见到的广告和指示牌,如果能解其意,会有孩子牙牙学语一般的欢喜。
不觉又骑到了浦佐市立美术馆。偌大的庭院有锦鲤有花草,没有人。水池边有长长蜿蜒的步道,铺着手作的彩砖。走过去看:龙谷寺、驹之岳、越后三山森林公园,都是这个小地方的大景点。在步道的边角找到我所在的国际大学,有长舒一口气的畅快。到底还是在汉字中找到了安全感。
七日国际大学行
到浦佐市役所办理外国人注册手续。同行的是三个印度孟买的男同学,女士则有两位,来自斯里兰卡和菲律宾。看他们热火朝天地聊天,我却一句插不上嘴。语言是个问题,谁都知道印度口音英语的听力难度系数,斯里兰卡英语也容易不到哪里去。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我灵魂里的人际恐惧。相伴十年的亲人都会在我最脆弱无助的时候离弃和伤害,如何可以信任这些不知过往的陌生人?
想起从东京乘新干线来浦佐的路上,也是我们六人同行。那一个半小时的路途里,印度同学尝试着赠我巧克力,尝试着问我中国的动车高铁,尝试着跟我讨论绿茶和大吉岭红茶的区别。见我不太回答,最后只好尝试着对我笑。他的牙真白啊,我想,试图冲淡心里的尴尬。
坐在车站等从市役所回学校的班车,依旧尴尬。我四下张望,无事可做,只好把镜头对准寂静矗立的站牌。
八日电车上
对着浦佐火车站的自动售票机,我着实抓耳挠腮了好一阵子。是先投币还是先选线路?日文界面只能靠猜,丢了两次硬币都吐出来。好吧,切换成英文的,这回看懂了,可是,谁来告诉我要去的站名,罗马拼音是哪一个啊?解决办法只有一个,我写了站名的繁体字在笔记本上,夹上一张1000日元的纸币,递给车站办公室穿制服的漂亮小妹。片刻后480日元的电车票和找零就到了我手上,还附赠一路鞠躬送我到"改札口"(即检票口)。
电车上有成群结队的中学生,想来是去县府长冈参加了什么活动回来。男生的制服和动漫《灌篮高手》里一模一样,也都背着硕大的单肩背包。其中一个男孩子,身形高大,颈上搭一条红色毛巾,眉宇间有织田裕二的风采。女生都穿着短裙和黑色中筒袜,叽叽喳喳谈笑不停。我邻座的女孩子,发送短信的间隙,黑皮鞋踩上对面的座椅,打开粉饼细细补妆。
九日生日
窗外的虫鸣若有似无,全不似几天前的喧闹。回想刚刚抵达国际大学时,漫步在校园里成片的樱树下,总惊讶于昆虫的聒噪,听起来似乎是一整棵树在嘶鸣。
这完全不同于我以往度过的任何一个九月。家乡的西北小城,九月秋风飒飒,夜间的凉意透窗而来;北京的九月,经历了三个月暑热的蒸炽后,空气干燥,阳光通透。而这个九月,我是在哪里?
这个叫浦佐的城市,在中国充其量只算得上半个自然村。两条十字交叉的主干道,一个新干线车站,三个中等大小的超市和电器店,再加上两家牙医诊所和一个法律事务所,剩下的就是铁路两边散布的民居。离开北京时绝想不到我会来到这样荒僻的小镇,但就是这么小的市镇,距离国际大学也需要步行50分钟以上。
一早换上轻便鞋,我背着相机,沿着校园樱树下的道路慢跑过去。蓦然回头,看到远远的校舍和苍茫的驹之岳山,以及山腰间萦绕的一抹雾岚。这个生日,没有亲人在身边,也没有寿面蛋糕。我在路边坐下来,为自己倒上一杯凉了的煎茶。
十日宁静
连日阴雨,向日葵的花盘腐败发黑。棒球场边的蒲草稀稀落落,波斯菊却开得正好。信浓川边的午后,大片云朵被疾风带走,身旁的长凳上,有骑车前来的游客在小憩,毗沙门堂的庭院里有僧侣和信徒在绘制水彩素描,静心池边的水舀上印着前来祈愿公司的名字。
长久地坐在大殿前的台阶上,心情前所未有的平和宁静。
十一日八海山
浦佐最著名的特产是闻名全日本的越光米。每天我骑车穿过一片片稻田,眼见稻穗日益金黄,越发低垂下去,收获的季节马上就要来临。
米好,水好,酒自然也就好。于是就有了和越光米一样驰名的八海山清酒。
从毗沙门堂参拜回来的路上,我把车子支在路边,走进一家寂静的酒馆。对各地特产酒类的好奇心,一直以来不能很好控制。在德国小镇吕德斯海姆,我曾畅饮当地著名的冰酒;在首尔大雪飘飘的寒夜,我也就着参鸡汤豪放地喝下真露烧酎。如今一个人站在满目琳琅的清酒坛子中间,我鼓起的勇气只够买下最小瓶装的八海山。
回到房间后开瓶尝试,发现八海山有温润的口感和入喉绵久的力道,不同于白酒的炽烈,也不同于米酒的清甜,总觉得那是孤独落寞的味道。
十二日沉默
喜欢待在8叠榻榻米大小的房间。
在玄关脱下鞋子,赤脚感受清洁地板的微凉。晴朗的夜里,停车场驱蚊灯的光亮透过百叶窗,在床脚投下斑驳的影子。等待浴缸蓄满热水时总有点寥落,水汽一点点晕满卫生间的半身镜。把口鼻浸入水中,轻轻吐气,气泡溢出水面的瞬间,隐约听到远处聚会的喧闹。
长久的沉默会让人对安静产生惯性,喧嚣和热闹开始经常引致头痛,于是更加沉默。
……
前言/序言
自序:写给自己的“小时光”
致那些细碎影像、零星心情和片段时光
离开日本的时日已经不短。在日本时我几乎每天随身携带相机,也通过微博和日记记录那时的所思所感。离开日本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太能够听到任何关于日本的字眼,不敢看自己拍摄下来的影像。因为每有触及,心情就会跨越时间和空间,回到那在东瀛度过的三百多个日夜。经常有人问我,你是否在那里经历了什么特别难以忘怀的宏大事情,或是遇见了特别难忘的人?我的答案是:没有。即便是经历了3·11东日本大地震,所幸未曾伤及自身,生命安全无虞,并不构成我个人的宏大难忘。那么在日本的生活为何让我如此挂怀?一直到很久以后,我才终于明白,那些在日本拍摄的关注细节的影像,和当时我零零碎碎的心情,一起铭刻进了我的生命里每一个时光片段。这些零碎的
小影像、小心情和小时光,就是那时的我。
那些关注细部的小影像
幼时,父亲订阅的《人民摄影》和《大众摄影》常常被我摆在床头,用来消磨枕上时光。那时我就发现,能够打动我的,往往都是精于细部的小品;宏大、壮观和绚丽的照片,从来不能让我产生共鸣。
4岁时我第一次接触相机,一台海鸥135双镜头反光照相机,需要手动调整光圈、快门和ISO。那时底片昂贵,端着相机的我在按下快门时总是斟酌再三,多数时候都将宝贵的底片贡献给了生活的细节和静态的场景。
这些习惯被我带进了数码时代的摄影。虽然不再顾虑底片支出,但是在按下快门时我还是会有片刻的郑重思考。我很少拍摄所谓的宏大叙事,也不太关注记录动态。让我心甘情愿躲在镜头后静静记录的,是生活里的小影像。感谢日本,这是一个精细到基因里的国家,我能够在几
乎每一个经过的街角发现细碎之美。在浜离宫恩赐园,我没有拍摄日式庭院的全景,反而被身着和服的准新娘的背影深深吸引;在樱花缤纷的六艺园,我没有拍下树龄六百年的著名垂樱,反而围绕一朵胜放的茶花不断拍摄;在宫岛神社,我没有关注著名的水中红色大鸟居,反而在神社后面商店街的牡蛎店里拍了又拍。这些细碎的小影像,是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世界于我,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振臂高呼的热血激情,而是一个个细碎的、平凡的、恬静的小小场景。我的照片,不过是透过镜头固化了我的世界观。
那些细碎的影像,就是我眼中的日本,就是我眼中的世界。
那些零碎的小心情
任何情绪都不可能凭空而来,也不是毫无所依。每一个闪念,都是外部世界在心底的投射;每一次心动,都必然有源于外界的因果。但情绪是如此倏忽易变,很多时候就如同山麓飘来的一团雾霭,霎时笼罩我们,可又会顷刻间不知所终。几乎每一刻,我们都在起心动念,情绪的变动是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自己往往都会诧异自己为何如此敏感,却又往往瞬间就会忘记自己的所思所想是如何起承转灭。
在日本的旅行,大多数时候我都是一个人。没有旅伴,不通日语,让我的旅途安静纯粹。很多时候,我一边拍摄,一边在心底与自己对话。
很多照片,我不是为了景致而拍,而是为了记录彼时的心情而拍;如是,我在很久以后翻看它们时,依然能够历数当时的情绪。这些拍摄的经历让我凝固了自己当时那些零零碎碎的小情绪。历久后回顾,我在一张张照片中,还原了当时的自己,也依稀看见了自己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这是多么难得的境遇,能够知道自己痛苦、抑郁、挣扎、平和、快乐和成长、成熟的每一个心理碎片,然后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延续的自我。在这个日记等心事文体被绝大多数人弃绝的浮躁时代,能够印刻下自己的心路,并可以再回溯分享,多么难能可贵。那些零星的小心情,是我看待自己的方式,是我成长的历程。
那些一去不复返的小时光
任何社会史都是个人史。我们从来不知道时光为何,除非亲身经过。书写历史的人都知道,最好的史家是荷马和司马迁,因为在他们笔下,历史不是空洞的年月日,而是一个个具体的时光片段。古典时代的人们会用日记来印刻时光,但在如今这个速生速灭的时代,没有人能够坚持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去记录。我们的心是如此飘忽,甚至不能沉下来体味一下时间过去的方式,更不要提尝试去固化时光的痕迹了。于是,我们生命里绝大多数的时光,都如同闪过的日影,我们知道它曾经在那里,但却不能抓住它、留下它。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如果我们不曾将生命里的或甜或苦、或欢欣或沉郁的时光片段记录下来,当它们统统逝去,我们如何面对自己?面对时光,我们多么无力。抓不住过去,看不到未来,就是仅有的现在,也是稍纵即逝。但好在还有摄影和那些记录下来的零碎心得。借助照片和文字,在日本的三百多天就如同从来没有远离、消逝,它们就在我手里,触指可及。我也因此有了抗衡时光的些许成就感。
这些一去不复返却被记录下来的小时光,是时间留下的痕迹,是我存在过的证据。在整理照片和文字的过程中,我曾经不断反观和质问:这本书究竟将呈现什么样貌?在如今远离日本、远离中国、远离中文表达,甚至远离摄影的情况下,我终于明确地整理出了自己的感受:这是一本关于细节、关于影像、关于心情、关于时光、关于“小”的书。我从来没有打算小中见大,只愿在“小”中,能够看到时光的足迹,自己如何成长,以及那些美好是如何轻轻地、细细地、零零碎碎地打动我。我知道,和我一样的人,一样喜爱珍藏小时光的人,不在少数。
我要做的,就是与他们分享。
安孜
2014年6月8日于希腊雅典
书名:念念好日:遗落在日本的小时光 简介: 人生,有时就像一场不期而遇的旅行,总有些不经意的片段,悄悄地在心底生根发芽,成为我们生命中最柔软的印记。那些遗落在某个时空的细碎时光,不需华丽的辞藻去堆砌,却能在一瞬间将我们拉回,感受到彼时彼刻的温度与气息。《念念好日:遗落在日本的小时光》,便是这样一本试图捕捉那些微小却珍贵的瞬间的书。它不是一部宏大的叙事,也不是一本探究深奥哲理的著作,它更像是一幅淡淡的水彩画,勾勒出一段段在日本土地上发生的、关于“好日”的寻常故事。 在这本书中,我们不谈惊心动魄的冒险,也不涉及缠绵悱恻的爱情史诗。我们聚焦的是那些被日常淹没,却又散发着独特光芒的片段。或许是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薄的和纸窗帘,在榻榻米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或许是午后,坐在一家临街的咖啡馆,看着人来人往,任凭咖啡的香气在空气中缓缓弥漫;又或许是黄昏,沿着一条蜿蜒的小巷,寻觅一家隐藏的居酒屋,在氤氲的酒香中听着老板娘轻声细语地讲述着过往。这些,都是“好日”的构成元素,它们朴实无华,却拥有抚慰人心的力量。 作者以一种近乎喃喃自语的口吻,带领读者漫步在日本的街头巷尾。这里有古老寺庙的静谧,有现代都市的活力,有乡村田园的恬淡。每一次转角,都可能遇见一份惊喜;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一段故事。或许是在京都,偶遇一位正在认真修缮古老庭院的老匠人,他手中的刻刀,不仅仅是在雕琢木石,更是在延续着一份传承;又或许是在北海道,置身于一片无垠的薰衣草花海,紫色的花浪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能将所有的烦恼都卷走;又或许是在东京,穿梭于繁忙的车站,看着形色匆匆的人们,却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捕捉到一抹温和的笑容,瞬间点亮整个疲惫的心灵。 这本书中的“遗落”,并非指失落或遗忘,而是指那些被有意无意地珍藏起来的时光,它们不常被提及,却在内心深处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它们可能源于一次萍水相逢的善意,一次突如其来的顿悟,一次对寻常景物的全新发现。比如,在一次迷路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家充满人情味的小杂货店,店主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她用流利的日语,却带着温暖的笑容,为你指明了方向,并递上一块手工制作的和菓子,那种淳朴的善意,久久不能忘怀。又比如,在一个下雨的午后,被迫躲进一家古朴的书店,偶然翻开一本泛黄的旧书,书页间夹着一张褪色的明信片,上面写着几行早已模糊的字迹,却能让人感受到一股跨越时空的温情。 《念念好日:遗落在中国的小时光》所描绘的,是一种“在路上”的生活哲学。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它让我们明白,所谓“好日”,并非一定是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更多时候,是那些平凡日子里的闪光点,是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暖,是那些用心去体会和感受的瞬间。 书中穿插的,还有一些与日本文化相关的细节。不必是枯燥的学术研究,而是那些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例如,一次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学会了几句简单的日语,那种努力沟通的笨拙与真诚,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又比如,品尝一道地道的日式料理,不仅仅是满足味蕾,更是对食物背后匠心精神的一种体验。又或者,在体验一次茶道仪式时,感受到的那种宁静与专注,仿佛能洗涤心灵的尘埃。这些文化符号,如同点缀在画布上的色彩,让画面更加丰富和生动。 这本小书,就像一个私人相册,记录着作者在日本游历的点点滴滴。但它又超越了单纯的游记,因为它触及的是一种普遍的情感——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在匆忙的世界里寻找一份安宁与慰藉的渴望。它不是为了让你了解日本的某个特定景点或历史事件,而是为了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回想起自己生命中那些“念念好日”的时刻。 或许,你在某个城市的街头,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处风景,一段音乐,都会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便是想唤醒你心中那些沉睡的美好回忆。它鼓励你,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只是匆匆赶路,也要时不时地停下脚步,回味那些被遗落在身后的、闪闪发光的时光。 《念念好日:遗落在中国的小时光》是一本适合在安静的午后,一杯清茶,一本好书的陪伴下阅读的书。它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它有着一种独特的治愈力量。它会让你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其实一直都在,只是我们可能因为忙碌而忽略了它。它提醒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去感受,去珍惜每一个看似平凡却充满意义的“好日”。 书中的文字,如同细雨般润物无声,又不经意间在心田播下种子。它不是强加给你的道理,而是让你在字里行间,自己去领悟,去体会。你可能会在某个片段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能会因为某个场景而心生向往,也可能会因为某一种情感而产生共鸣。 这是一本关于“慢”的书。它让你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个可以暂时停靠的港湾。它不是为了让你忘却烦恼,而是为了让你在烦恼中,也能找到一丝力量和希望。它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生活不只有远方,更有眼前的风景;生活不只有诗和远方,更有眼前的“好日”。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句俗语,或许可以很好地概括这本书的精神。那些被我们深深铭记的时光,无论过去多久,它们都会以某种方式,继续影响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本书,就是一次对那些“念念好日”的致敬,也是一次对美好生活的温柔邀请。 它试图展现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当下,对细节,对情感的珍视。它邀请读者,一同在这些“遗落在中国的小时光”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共鸣,发现属于自己的“好日”。它不是一本教科书,也不是一本指南,它只是一扇窗,一扇通往内心深处,通往那些被珍藏的、闪耀着微光的“好日”的窗。 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会尝试着用一种更细腻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去感受生活。你会明白,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往往才是构成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而那些“遗落在中国的小时光”,也将会成为你心中,一份永远不会褪色的温暖记忆。 这本书,就像一杯淡雅的日本清酒,初尝时或许平淡无奇,但余韵悠长,在口中久久回荡,散发出一种独特的甘醇与回味。它让你在品味的同时,也品味着人生,品味着那些关于“好日”的点点滴滴。 愿每一个阅读这本书的人,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念念好日”,那份遗落在心底的、闪闪发光的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