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国内第一部同伴教育专著。同伴教育是国际非正规教育领域广受欢迎的参与式教育方法。作者集十数年研究及实务经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扎实的功底,使《同伴教育:理论与实践》兼具研究及实务双重价值,具有广泛的实用性。除艾滋病防治、校园暴力预防等,已扩展至企业内训、青少年心灵成长、亲子、夫妻、老年空巢等多个社区工作领域,极大地延展了教育空间。
作者简介
任苇,女,欧洲委员会专家网络首位中国访问学者,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专家组成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师,德国MEG催眠研究院催眠治疗师,中德系统式家庭治疗师,中央电视台CCTV少儿频道特约专家,中国教育一台CETV-1《师说》栏目主讲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儿童青少年家庭治疗,夫妻、亲子治疗,同伴教育、企业EAP咨询等。受聘为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世界银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担任项目专家,主持多个青少年国际合作项目,曾代表中国项目组在联合国亚洲总部、香港萨提亚国际大会、布莱梅国际催眠大会及美国国际超心理学大会做主题发言,有20多年临床咨询经历,为3000余人次个人、团体咨询培训,积累了丰富的实务操作经验。曾为比尔.盖茨基金会、长江商学院、爱立信、诺基亚、中国人寿、广发银行等多家中外企业心理课程主讲。
目录
上篇 理论篇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同伴教育的诞生
第三节 同伴教育的意义
第二章 同伴教育的界定
第一节 广义与狭义的教育
第二节 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第三节 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第四节 同伴和同伴教育
第三章 同伴教育的历史
第一节 国外同伴教育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国内同伴教育的研究及应用
第三节 国内同伴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同伴教育观
第一节 受教育权与人的未定性
第二节 教育观与同伴教育观
第三节 同伴教育观反思
第五章 同伴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同伴教育
第二节 社会学视域下的同伴教育
第三节 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同伴教育
第四节 心理学视域下的同伴教育
第五节 传播学视域下的同伴教育
第六节 团体心理治疗视域下的同伴教育
第六章 同伴教育的要素
第一节 同伴教育的实施主体
第二节 同伴教育的实施客体
第三节 同伴教育的实施目标
第四节 同伴教育的影响因素
第七章 同伴教育的类型与方法
第一节 同伴教育的类型
第二节 同伴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第八章 同伴教育的展望
第一节 传统正规教育与同伴教育比较
第二节 传统教育及同伴教育的共通性
第三节 各领域同伴教育的拓展
第四节 新媒体与同伴教育
下篇 实践篇
第九章 同伴教育的应用(上)
第一节 艾滋病预防及健康教育
第二节 性与生殖健康教育
第三节 校园暴力预防
第十章 同伴教育的应用(中)
第一节 流浪儿童干预
第二节 失学儿童的同伴教育
第三节 童工的同伴教育
第十一章 同伴教育的应用(下)
第一节 瘾癖戒断的同伴教育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同伴教育
第十二章 同伴教育者(上)
第一节 同伴教育者的作用
第二节 同伴教育火种的选拔和培训
第三节 同伴教育火种如何设计活动
第十三章 同伴教育者(下)
第一节 同伴教育火种工作的原则
第二节 培养同伴教育者的目的及作用
第三节 同伴教育氛围的营造
第十四章 生活技能与同伴教育的实施
第一节 生活技能及其应用
第二节 生活技能与同伴教育的实施
第十五章 同伴教育者的故事
故事一 那根珍藏的红丝带……
故事二 我被工友戏称为“流氓张”
故事三 我的同伴教育故事
故事四 我们在火车上侃同伴教育
故事五 QQ上的“同伴之窗”
故事六 告诉同伴们
故事七 “同伴教育”——我的义务社区兼职
故事八 我的“同伴教育”之缘
故事九 同志文化、同伴教育与预防艾滋病
故事十 我讲我的同伴教育故事
故事十一 同伴教育的收获
故事十二 在“一夜情”伙伴中传播火种
故事十三 生命相托,关注健康
故事十四 艰巨并快乐的使命——艾滋病同伴教育点滴记录
故事十五 大学最大的收获——校园外的同伴教育
故事十六 履行承诺,以“爱”制“艾”
故事十七 料得明年花更好
故事十八 了解艾滋关注生命
故事十九 同伴教育的“平常”感受
故事二十 低保户中的“同伴教育专家”
故事二十一 传播美的使者
第十六章 同伴教育实务操作案例集
第一节 艾滋病防治专题
第二节 防治成瘾及药物滥用专题
第三节 性与生殖健康专题
第四节 农村青年生活技能专题
第五节 青少年自我认同专题
第六节 青少年人际关系专题
第七节 青少年与家庭及父母关系专题
第八节 大学生职业规划专题
前言/序言
序
一 这本书想说什么?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同伴教育的专著,一本学术作品承载的意义,是其现实性和必要性。今天,同伴教育的现实性及必要性何在?
这是一个新领域,谈到同伴教育,就不能不谈及教育。从教育的观点出发,同伴教育是教育,教育是科学,笔者力求对这门开展于教室之外、发生在同龄人之间,关于如何轻松、安全而又富有信任感地获取知识、提高技能、改变态度进而影响行为的科学,做出一个公允的评价。探讨的内容包括:在同伴与同伴、人与人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什么?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是我们至今依然不知道,却有待发展的?
那么,何谓教育呢?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间,很难达成共识。以中国的小学为例,古代小学教育是七岁到十二岁,它的教学宗旨、目标,就是培养孩子的正知正见,所谓“童蒙养正”,即是普世皆然、亘古不变的真理。谚语“少成若天性”,即儿童时期养成的品性,就如同天性一样,会“习惯成自然”。这两句话虽然是老生常谈,但细想想,却自有深远的道理。与今天小学生垂着头、拽着拉杆箱上学,评价学生的标准唯分数至上、唯成败论英雄相比,孰是孰非,难有定论。
同样,古代私塾中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资质和性格特点,教书先生会单独给每个学生开列个人化的书单供其阅读,科举试卷的命题和批阅,也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答案,除非考官营私舞弊。通过科举精心选拔人才,同样具有类似今天人力资源面试官利用专业量表和问卷调查测试选拔人才的信度与效度。以唐朝为例,也正是通过这样的科举考试,才使得一些并非出自皇室宗亲,而是出于民间山野的普通百姓金科中榜,治理朝纲,也才使得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能够将从李家手里夺过来的江山打理得井然有序,甚至出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和清明,这可以算是按照受教育者的个性因材施教的成功典范。
又如“荷马史诗”,文明的延续靠的不单单是文字典籍,还有诗人、歌者的传唱,即使在今天,受到国家文化主管部门支持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誉的中国“土风计划”,也是以滇西北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居住地为试点,从小组入手,引导促建村寨的传习系统,培育底层传习机制;吸引各界参与文化的“积极造血”,让民间文化传承在现代劳动循环中实现价值;并将这个模式放在广义的社会背景下加以推动,从而获得社会支持。这种文化的“活化”传承,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层含义是相对于过往静态的抢救,强调活态的传承;另一层含义则是将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空间”保持下来,其核心就是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期望以往由于人迹罕至、交通受阻,经由族中长者口口相传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打开山门之后依然能够薪火相传。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很好的同伴教育。
可见,教育本身的内容含义颇丰,形式不拘一格。而学习原本也是性情之事,不是一种索取,而是一种探寻。教育素有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之争,也曾有如华生者宣称:给我一打儿童,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小偷、医生、律师。
本书无意介入何为更科学规范的教育争论,只是希望能够对同伴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做一个尽量客观全面的介绍,希望能够以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开放的心态来诠释教育、同伴教育;或者说我们可以重新回头向祖先学习,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最真实、自然、轻松的环境中去,回到最需要也最渴望接受教育的人群中去。如果每个阅读本书的人,都能抱着这样一个开放的心态看待教育,那么你对同伴教育的理解和接纳就容易多了。
二 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教什么?
国际同伴教育的研究由来已久,亚里士多德时期就已经显露同伴教育的端倪,但作为一个被清晰界定的理论概念则始于1988年,欧美等国已经将同伴教育纳入青少年性健康等领域,我国的研究则起步很晚,虽然已经有一些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但还是比较少,相对而言,可资借鉴的理论和实务操作经验都较为匮乏。与正规教育相比,同伴教育是指在特定的人群中存在的交流或者教育的方式,通过在一起分享知识、训练技能、转变观念,利用同辈的影响力,彼此之间传递健康向上的思想、知识,以唤起共鸣,促使青少年教育内化的一种教育方式。笔者以为,同伴教育中的“教育”既指思想、知识的传递,也指技能行为的影响,同时还包括某种程度上态度和观念的转变,属于综合宽泛的大教育概念。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同伴教育既是一个普遍流行的概念,同时“它暗示着一种方法,一种交流渠道,一种方法论,一种哲学,一种策略”。同伴教育的英文为:peer education。从词根来探源,在古老的存在国王和王后的时代(英国),peers是指贵族、领主、身份尊贵的人。“peers”这个词是指“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平等地站在一起,一个人归属于有着和他相同年龄、阶级或地位的某个社会群体”。在当代,这个词语逐渐开始有“同辈”“平等”“相像”“合伙”“搭档”等含义(见《牛津词典》)。最近,这个词被频繁地与教育、训练等放在一起使用。在这个意义上,国内外学者对同伴教育做了如下定义。
John Sciatic给同伴教育下的定义是:“年龄或社会地位相似的人之间相互分享信息、价值与行为”。具体来说,是指具有相同年龄、性别、生活环境和经历、文化、社会地位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他们往往是同龄人或同性别的人,一般来说,由其中一人或数人(有时经过培训)向同伴们讲述自己的经历(如患性病、艾滋病及接受治疗的经历)和体会(如性伙伴协商使用安全套的体会)、认识(如对性病、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识,什么情况下不会传播等)以唤起共鸣,或充当积极的榜样角色,通过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和受教育者进行交流,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 笔者为何关注同伴教育?
1992年,笔者接诊了克拉玛依火灾后青少年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个案咨询。笔者当时有20多年的心理学临床经验,是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师,已获得德国MEG催眠治疗研究院催眠治疗师证书及中德系统式家庭治疗师证书。为3000余人次做过个人、团体心理咨询和培训,积累了丰富的实务操作经验。
在接触临床实务之前,笔者是一个深受正规教育滋养也深受正规教育“驯化”的人,骨子里觉得除此之外其他都是旁门左道,不可能对人产生什么大的影响。但心理咨询的临床实践,让很多书本理论无以应对。即使心理问题的名称相同,但每个来访者却千差万别,来访者本身也给了笔者很多教育和启迪。一个非常偶然的机缘,笔者接触到了同伴教育。
2002年,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联合国亚太经社会(UNESCAP)主办的“关注亚太地区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项目在中国启动,由于做了大量实务及临床工作,由当时北京团市委少年部陈爱民部长牵线,将笔者介绍给了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UNESCAP,自此同伴教育进入并成为笔者主要的研究领域之一。随后笔者主持过世界银行、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防艾青年同伴教育”“青年同伴教育师资培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校外青少年生活技能培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国妇联“预防校园暴力”;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民政部“流浪儿童干预”等国际合作项目,以上这些项目都是以同伴教育的方式进行的。或许因为心理学的专业背景,笔者能以局外人的眼光审视同伴教育。随着实践经验的丰富,笔者对同伴教育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开始了对同伴教育的思考和本书的写作构想,迫切感到有很多研究和实务经验想与大家交流。时至今日,带着十多年的收获和经验,忐忑地把这本书呈现在大家面前。本书像一个新生儿,满怀对世界的好奇,同时也惴惴于世界的审视。然而新书付梓,一如新生命的降临,长得是否标致、人生是否平顺,褒贬评判都不那么重要了,十月怀胎,十年酝酿,无论如何,过程本身就值得庆贺。
四 这本书写给谁看?
最初写作的目的是想给参加过培训的同伴教育者做活动指南,随着资料的收集和写作的深入,发现这本书的应用领域远比最初想象的要广阔得多,只要阅读者是个有心人,就能从中找到你需要的内容。
1.写给专业人员
专业人员包括理论研究者、理论的使用者和运用者,比如对同伴教育领域感兴趣的专业研究人员、团体心理治疗师、专业社会工作者以及愿意在课堂上加入参与式互动、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的正规教育工作者。
2.写给青少年工作者
青少年工作者包括各大部委、各省市青少年国内外项目官员、NGO组织的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社区工作人员、教师、共青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
3.写给兼职同伴教育者
兼职同伴教育者包括曾经参与过同伴教育培训,成为兼职的同伴教育者以及接受或没接受过同伴教育,但将来准备成为同伴教育者的人。
4.写给渴望自我成长的人
人生就是一种修行,生命的珍贵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每个人只能经历一种人生。阅读和聆听他人的生命故事,就如同打开一扇扇全新的生命之窗,让自己经历无数次绚丽的生命之旅,故这本书也奉献给每一位对自我心灵成长充满好奇,并愿意真诚探索的朋友。
五 这本书的特色、结构和环保优势
本书的特色是理论与实务并重,除了吸收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外,也尝试把同伴教育置于教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的多维视野下,综合运用人类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观点,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同伴教育的特点、意义、价值和功能。
全书共十六章,分为上、下两篇,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介绍。尤其是,在下篇实践篇中加入了参加过世界银行、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青年同伴教育师资培训的20多位同伴教育者的故事,以文本的方式向大家叙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同伴教育经历,以一种独特的质性研究视角供大家观察、讨论、研究和评鉴,这在国内类似专著中尚不多见。书中设计了专门章节为同伴教育者、社区工作者、青少年管理者、人力资源主管和共青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呈现同伴教育实务操作案例,为使用方便,每个操作模板都单独成章,开展同伴教育时,可根据具体活动需要,将单独章节裁剪下来,无论供同伴教育者做培训指南还是作为同伴教育者的学习资料都方便易行、低碳环保,这种设计不但体现了书稿的人性化,而且在为研究者提供参考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实用性。
六 对同伴教育独特性的认识
第一次也是全国唯一将HIV感染者引入同伴教育的培训,让接受同伴教育的青年真正地接受了一次人性的考验,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也为在以往类似研究中最难考察的“态度”环节找到了可资佐证的实例,在此引用了部分同伴的感受:
同伴1:刚开始只是觉得王洪立和孟林跟其他学员有些不太一样,下课后也似乎有意无意地避开人群,后来王洪立诉说自己感染病毒后被歧视,屈辱得想把装满自己血液的针管的针头扎进在街上遇到的每个人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同伴2:以前不了解艾滋病,觉得被歧视是很正常的事,听了王、孟二人的故事,突然觉得我们这些旁观者太冷漠,我要为此做点什么……
同伴3:说实话,同伴教育一分钱也不发,要是冲着钱来,我早就走了!这个世界值得我想搭上力气做的事儿不多,这算一件吧……
……
看了上面的感言,你的感受是什么?
国内学者对于同伴教育见仁见智,评价不一。有些学者认为同伴教育只在某些领域,比如防治艾滋病、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生活技能培训等方面有其独特的效果,而在某些领域则鞭长莫及;有些学者则认为同伴教育的效果值得怀疑。十几年的亲身经历,让我感悟到同伴教育的效果如何,人是关键!不管你有多么精准的研究设计,多么严谨的治学态度,多么完善的研究方法,说到底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呈现的还是人和人的关系;教育的效果如何,关键还是在于实施教育者的态度和对受教育者的关怀。换句话说,与教育者如何看待世界、看待人,如何建构世界的方式息息相关。关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谁是中心的争论,关于质和量的研究范式孰优孰劣的争论,关于教育公平和专业伦理的公正,无一不在拷问同样的问题:什么才是研究需要关注的焦点?
以5·12汶川地震心理救援为例。在震后第一时间,作为奔赴一线的心理咨询师,面对人力无法掌控的大自然灾难,在满目疮痍和弥漫的哀伤中,理论和技术已显得微不足道,相反,咨询师如何看待从废墟中走出来的幸存者至关重要。如果咨询师认为自己是救世主来施舍怜悯和同情的话,咨询出的来访者即凄凄哀哀、自怜自艾,或怨天尤人;而咨询师若认为来访者是生命的强者,能在众多亲人离世后,不抛弃不放弃顽强求助,对生命更有发言权,值得被尊重、被仰视,咨询师能做的就是认真聆听其不屈的生命故事并给予温暖陪伴,就能看到奇迹:来访者近乎绝望地前来,却满怀希望、带着生命尊严离开……咨询师的态度,咨询中的互动、反馈,影响着来访者如何看待自己、看待生命、看待未来。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效果的核心,检视的同样不止教材的内容,教育理论的严谨、方法的科学,它考验的更是人与人的关系,人对人的态度,考验的是教育者对自己、对世界和对他人的认知。如果能在所有方面经受住考验,顺利通关,同伴教育不但可以在现有的预防艾滋病、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生活技能培训等领域取得成效,甚至可以延伸到教室之外的任何一个正规教育无法企及的角落,当然也能在未来延伸到无限广阔的领域中去。
七 本书遭遇的难题
笔者希望把同伴教育研究、实践十多年来所获得的经验教训,所思、所感、所惑都与大家交流,总想在一本书中把全部内容都囊括进去。
但理论与实务夹杂,结构和开放并存,严谨和灵活兼顾,使自己在写作时常常难以驾驭,经受着考验和挑战。抑或书中内容还不太成熟,操作部分也难以详尽,更谈不上完美。然而探索之路毕竟需要有人迈出第一步去尝试,以抛砖引玉,吸引后来者居上。作为国内第一部同伴教育专著,不免战战兢兢,期待大家理解、支持、验证和批评。
八 本书要感谢的人
本书成稿要感谢很多人,首先要感谢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国际部董霞部长和宋基会部长牵线搭桥,让笔者在2002年就有幸接触到国际领域通行的同伴教育,也开拓了国际青联事务与学术界合作先河,延伸了青年工作的“手臂”;经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引荐,结识了联合国亚太经社会项目官员辛婉华女士、希芭女士,世界银行项目官员肖丽萍女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王广宇女士,北京团市委张丽红女士、梁怡女士,海淀团区委祁治国先生、李航先生、张卫海先生、韩鹭女士,石景山团区委原在会先生、吴燕女士、丁玥女士,朝阳区团委崔洁女士,他们在同伴教育试点中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世界银行在项目政策、资金上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使项目得以持续发展。项目培训出的100多位同伴教育者,传递防治艾滋病、关爱生命的知识、技能、态度,让数万名青年深受福泽、获益良多。
感谢卫生部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罗玫老师,没有她带领团队的多年耕耘,在感染者中赢得的尊重和影响力,我们无法在同伴教育项目中邀请到王洪立(HIV感染者)、孟林(HIV感染者)两位特邀同伴嘉宾。他们抛开世俗偏见,甘冒被歧视的风险,勇敢地站出来,为同伴教育者现身说法,无疑是壮举!即使是在今天,人们对艾滋病有了更多的了解,面对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歧视,他们的公开露面依然需要莫大的勇气。他们在整整4天的全封闭培训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了现场的每个人,也让我们的项目培训在整个北京乃至全国的同伴教育中成为唯一有HIV感染者参与其中的项目,让同伴教育者经受住了人性的考验,为自己交出一份满意的人生答卷。
感谢笔者所在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简称中青院)科研基金的赞助,使本书得以出版;感谢陆士桢教授一直以来的指导和关心,感谢吴鲁平教授的鞭策以及在各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陈颖同学提供的同伴教育者访谈资料和
同伴教育:理论与实践 [Peer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同伴教育:理论与实践 [Peer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
同伴教育:理论与实践 [Peer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同伴教育:理论与实践 [Peer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