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标准汇编(下 2013)

汽车标准汇编(下 20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标准化研究所,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汽车工程
  • 汽车标准
  • 行业标准
  • 技术规范
  • 汽车技术
  • 车辆工程
  • 汽车行业
  • 标准汇编
  • 2013年版
  • 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779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071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2
字数:12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近年,我国汽车产业继续迅猛发展,继2013年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2000万辆之后,2014年产销量将再创新高,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1汽车产销大国。汽车产业已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发展、目臻完善的汽车标准体系和日益科学先进的汽车标准法规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了汽车产品的技术水平,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特别是近年来,在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文明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治理空气污染等重大国家行动中,汽车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再制造和汽车安全等一批新的技术标准对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引导作用,为国家战略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支撑作用。今后,随着汽车标准和技术法规的不断进步,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科学、健康发展,为国家战略的实施发挥更大作用。

内页插图

目录

车身附件
GB 15084-2013机动车辆 问接视野装置性能和安装要求
GB 15085-2013 汽车风窗玻璃刮水器和洗涤器 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 15086-2013 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 30037-2013 汽车电动天窗总成
QC/T 627-2013 汽车电动门锁装置
QC/T 905-2013 汽车防护杠
QC/T 906-2013汽车内饰件用麻纤维复合板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QC/T 945-2013乘用车空调系统
QC/T 946-2013 汽车安全带织带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QC/T 947-2013 汽车自动防眩目后视镜技术条件
QC/T 948-2013 汽车顶部装载装置
QC/T 950-2013 汽车座椅加热垫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车轮
QC/T 199-2013 汽车车轮 平衡块
QC/T 258-2013 汽车车轮 螺母座强度试验
QC/T 952-2013乘用车辐板式车轮在轮毂上的安装尺寸
QC/T 953-2013 商用车 平面安装车轮固定螺母
QC/T 954-2013 商用车 平面安装固定螺母 试验方法

基础通用
QC/T 326-2013 汽车标准件产品编号规则
QC/T 369-2013 多管夹片
QC/T 370-2013 单管夹片
QC/T 378-2013 内六角锥形螺塞
QC/T 379-2013方头锥形螺塞
QC/T 381-2013 六角头锥形螺塞
QC/T 383-2013六角头锥形磁性螺塞
QC/T 399-2013卡套式锥螺纹直通接头体
QC/T 400-2013 卡套式锥螺纹直角三通接头体
QC/T 401-2013 卡套式锥螺纹直角接头体
QC/T 402-2013 卡套式锥螺纹三通接头体
QC/T 403-2013扩口式锥螺纹直通管接头体
QC/T 404-2013扩口式锥螺纹直角管接头体
QC/T 405-2013扩口式锥螺纹三通管接头体
QC/T 518-2013 汽车用螺纹紧固件紧固扭矩
QC/T 599-2013 端面凸焊螺栓
QC/T 618-2013嵌装塑料螺母技术条件
QC/T 621.1-2013 钢带式弹性软管夹箍第1部分:型式、尺寸和材料
QC/T 621.2-2013 钢带式弹性软管夹箍第2部分:技术条件
QC/T 621.3-2013 钢带式弹性软管夹箍第3部分:夹箍用软管和接管
QC/T 624-2013 橡胶堵塞
QC/T 625-2013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
QC/T 721-2013 汽车用非电解锌片涂层
QC/T 927-2013法兰连接器
QC/T 928-2013 中间固定式塑料管线夹
QC/T 929-2013-端固定式塑料管线夹
QC/T 930-2013 波纹管用夹箍
QC/T 931-2013 强力软管夹箍

非金属制品
QC/T 941-2013 汽车材料中汞的检测方法
QC/T 942-2013 汽车材料中六价铬的检测方法
QC/T 943-2013 汽车材料中铅、镉的检测方法
QC/T 944-2013 汽车材料中多溴联苯(PBBs)和多溴二苯醚(PBDEs)的检测方法

仪表
QC/T 29032 2013 汽车用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传感器

燃气汽车
GB 19239 2013燃气汽车专用装置的安装要求
QC/T 914-2013 二甲醚汽车定型试验规程
QC/T 915-2013 车用二甲醚钢瓶集成阀
QC/T 916-2013 重型车用二甲醚单燃料发动机技术条件
QC/T 917-2013燃气汽车专用手动截止阀电动车辆
QC/T 925-2013超级电容电动城市客车 定型试验规程
QC/T 926-2013 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ISG型)用动力单元可靠性试验方法

前言/序言


汽车技术标准体系概览与精选规范解析 本书籍并非《汽车标准汇编(下 2013)》的收录内容,而是对汽车行业技术标准体系的深度梳理与前沿动态的专业解读。 本书旨在为汽车工程、质量管理、法规遵从以及零部件研发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超越特定年份汇编的、更具宏观视野和前瞻性的技术参考框架。 第一部分:全球汽车技术标准格局与演进趋势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当前国际汽车技术标准制定的主要力量及其相互影响,重点关注那些在2013年之后,或在2013年版汇编中尚未完全定稿,但对当前汽车设计、制造和运营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新兴标准领域。 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核心角色重塑 探讨ISO/TC 22(道路车辆技术委员会)在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下的标准修订策略。特别是针对ISO 26262(功能安全)的最新修订版对汽车电子电气系统设计流程的颠覆性影响,以及其与更高层级的功能安全生命周期管理(FSM)如何衔接。同时,分析IEC在电磁兼容性(EMC)测试标准(如CISPR系列)中,针对高压系统和无线通信模块提出的新要求,这些要求往往比2013年的标准更为严苛。 2. 区域性法规标准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 重点分析欧盟的WLTP(全球统一轻型车辆测试程序)如何重塑排放和能耗测试的标准流程,这不仅是测试方法的更新,更是对整车性能评价体系的根本性变革。对比北美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FMVSS)与欧洲ECE法规在碰撞安全指标上的差异演进,以及零部件供应商如何在全球多市场认证中平衡这些要求。 3. 智能网联汽车(CAV)标准的爆发性增长 本部分将详述传统标准体系在应对L3及以上自动驾驶技术时所暴露的局限性。重点介绍SOTIF(Safety Of The Intended Functionality,预期功能安全)标准(ISO/PAS 21448)的结构、应用场景及其与功能安全的区别与联系。同时,解析车联网通信标准(如C-V2X)的协议栈演进,以及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如数据本地化和传输加密)方面的最新行业共识。 第二部分:关键技术领域的前沿标准解读 本卷聚焦于汽车核心技术板块中,近年来标准更新最为活跃的三个关键领域:电动化、材料轻量化与软件定义汽车(SDV)。 1. 电驱动系统(xEV)的深度安全与性能规范 详细介绍动力电池系统的热失控管理标准。不同于2013年侧重于电池包结构强度的标准,本书侧重分析电池管理系统(BMS)的诊断算法标准、高压互锁回路(HVIL)的测试规范,以及针对电池包回收和梯次利用的环境与安全标准。此外,对车载充放电系统(OBC/DC-DC)的电磁兼容性与绝缘耐压测试规范进行细致解读,确保系统层级的可靠性。 2. 先进材料与轻量化结构的连接技术标准 探讨结构胶粘接技术在车身轻量化中的地位,分析确保多材料(如铝合金、高强钢、碳纤维复合材料)连接界面长期耐久性和抗疲劳性能的行业规范。这包括对粘接剂性能测试(剪切强度、剥离强度、环境老化测试)的最新要求,以及如何通过无损检测(NDT)标准来验证连接质量。 3. 软件定义汽车(SDV)的生命周期管理标准 软件已成为汽车的核心,本书详细阐述如何管理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以确保车辆安全与性能。分析ASPICE(Automotive Software Process Improvement and Capability Determination)在软件开发成熟度评估中的最新应用,以及OTA(Over-The-Air)更新的安全认证标准。重点解读固件签名、版本控制和回滚机制的标准要求,这些是保障车辆软件持续安全运行的基础。 第三部分:质量管理与合规性挑战 本部分着眼于如何在日益复杂的全球供应链和法规环境下,实现高效的质量保证和持续合规。 1. 从IATF 16949到供应链数字化标准的过渡 尽管IATF 16949是质量管理基石,但本书侧重分析其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实施挑战,特别是针对过程方法(Process Approach)如何融入数据驱动的决策体系。探讨供应链透明化标准对溯源性和风险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例如区块链技术在零部件认证信息传递中的应用潜力。 2. 功能安全与网络安全标准的协同 深入分析ISO 26262(功能安全)和ISO/SAE 21434(信息安全)之间的边界、交叉点和冲突点。阐述如何构建一个统一的“安全概念”(Security & Safety Concept),以确保在应对网络攻击(如远程控制侵入)时,车辆的既有功能安全目标不被破坏。重点解析威胁分析与风险评估(TARA)的标准操作流程。 3. 可持续性与循环经济对标准的影响 审视最新的环境相关标准,如REACH法规的持续影响,以及汽车行业对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量化和报告的标准要求。分析零部件材料的可回收性设计规范,以及这些环境指标如何逐步纳入整车准入标准。 总结: 本书聚焦于2013年以来汽车技术标准体系的迭代与前沿突破,为行业人士提供一个面向未来的、结构化的技术解读,帮助应对电动化、智能化带来的复杂标准环境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说实话,有点挑战读者的耐心。它似乎是按照某种行业分类逻辑堆砌起来的,章节之间的跳跃性很大,缺乏流畅的阅读引导。我主要感兴趣的是电子电气架构(EEA)和车载网络通信协议这块。在2013年,CAN总线和LIN总线还是绝对的主流,书里详细罗列了这些总线的电气特性、报文格式和错误处理机制。阅读这些内容时,我几乎是逐字逐句地推敲,因为在涉及到实时数据传输和功能安全时,哪怕是协议定义中的一个比特错误,都可能导致系统级的故障。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电磁兼容性(EMC)的测试标准,那简直是一套严苛到令人发指的“折磨”清单——从辐射抗扰度到传导发射,每一个频段、每一个测试点都有明确的限值。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现代汽车电子系统的稳定运行是建立在多么精密的控制之上的。要真正吃透这本书,你需要具备扎实的电子工程基础,否则,大部分内容都会变成晦涩难懂的“天书”。我试图将它当作学习材料来系统阅读,但很快就放弃了,它更适合在项目遇到具体问题时,作为快速定位和确认规范的“工具箱”。

评分

这本《汽车标准汇编(下 2013)》的厚度和分量,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承载的“干货”之多。我刚翻开目录,就被那密密麻麻的条目和复杂的标准编号给镇住了。这可不是那种读起来轻松愉快的读物,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一本必须时刻备在手边,随时查阅的“武林秘籍”。我主要关注的是底盘和车身结构方面的标准,尤其是关于碰撞安全和材料强度的部分。坦白说,很多标准术语我都得停下来,对照着其他资料才能勉强理解其深层含义。比如,关于特定焊接工艺的参数要求,文字描述得极其精确,每一个数值的微小变动都可能影响到最终产品的安全性能。我特别留意了2013年更新的部分,对比几年前的版本,能明显看出行业在轻量化和环保方面的趋势变化。整体来看,内容详实到令人发指,但对于初入行的新人来说,门槛高得像珠穆朗玛峰。我用了整整一个下午,才把关于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的几个关键标准摸了个大概,这效率,真是让人既敬佩又头疼。这本书的价值毋庸置疑,但阅读体验嘛,绝对称不上“享受”,更像是一场与技术规范的艰苦鏖战。我希望未来能有更直观的图解或案例分析来辅助理解这些复杂的工程指标。

评分

从一个质量控制的角度来看待这本《汇编》,我得说,它的价值体现在对“一致性”的保障上。我的工作需要确保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符合我们内部设定的质量基线。翻阅这本书,就像是在核对一份详尽的质量清单。特别是关于表面处理、涂层厚度和耐腐蚀性测试的标准部分,提供了极为量化的指标。比如,盐雾试验的时间要求和腐蚀等级的判定标准,都是以图片和量表形式清晰呈现的。这为我们的检验人员提供了统一的“标尺”。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局限性,比如针对新型复合材料的测试方法,书里提及的相对较少,这可能是受限于2013年的技术背景。很多更先进的无损检测(NDT)技术和材料性能评估方法,在这本书里找不到对应的标准,需要我们自己去制定更前沿的内部规范。因此,这本书更像是确保“过去和现在合规”的基石,对于驱动未来技术创新的部分,它的指导意义相对减弱。它迫使我必须不断地去研究最新的国际标准组织(如ISO、SAE)发布的更新文件,才能跟上行业进步的步伐。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更像是一份厚重的“法律文书”,而不是一本知识手册。它不讲故事,不提供背景,直接抛出的是“必须如此”的规定。我主要关注的是车辆安全法规和零部件互换性的部分。那些关于螺栓、连接器、流体管路等通用件的尺寸、公差和材料规格,构成了汽车工业协同工作的底层契约。理解了这些标准,你才能明白为什么A公司的制动系统可以完美适配B公司的车架。当我查阅到关于安全带锚固点和座椅滑轨强度的测试方法时,那种“生命攸关”的严肃感扑面而来。标准制定者显然考虑到了最坏的情况,并用数字将安全裕度层层叠加。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思考,这些标准的制定过程经历了多少次的讨论、试验和妥协,才能最终落定。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所代表的行业共识和责任体系。它不是用来消遣的,它是用来约束和保障数百万辆汽车安全上路的沉默英雄。如果你想了解汽车是怎么“被规定”出来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虽然略显枯燥的入口。

评分

拿起这本“砖头”,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份带着历史沉淀感的纸张质感,虽然是2013年的版本,但印刷质量和装帧都还算扎实,毕竟这种汇编类书籍追求的不是艺术性,而是信息的可靠性和持久性。我所在的研发部门,负责的是动力总成集成项目,所以我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被发动机和排放控制系统相关的标准牢牢吸引住了。说实话,光是查找特定型号发动机的性能测试规范,就花了我不少时间,因为标准间的引用和交叉参考极其复杂,A标准里提到的某个测试条件,需要回溯到B标准里的某个附件定义,搞得我像在解一个巨大的技术迷宫。其中关于燃料经济性和尾气排放的法规标准,看得我直冒冷汗。这不仅仅是工程问题,更是法规的红线。我发现有些标准细节已经过时了,比如某些传感器精度的要求,在现在的新款设备上早就可以做得更好了,这让我不禁思考,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平衡“遵循旧有标准”和“采用最新技术”之间的矛盾。这本书是基石,但绝不是终点,它更像是一个时间胶囊,记录了那个时间点全球汽车工业对“合格”的定义。我得承认,我更依赖电子版资料的搜索功能,但面对如此大量的纸质文本,它的权威性和完整性,仍是电子文档无法完全取代的,尤其是在一些涉及特定图表和曲线的展示上,纸质版看起来更清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