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外国文学读者 文艺类读者 关注西语文学的读者 巴托比是一群人,也是一种病毒,弥漫在文学世界里,让作家难以下笔……
☆诺贝尔文学奖大热人选、博尔赫斯与卡尔维诺的当下传人、知名导演阿尔莫多瓦钟爱的作家之一恩里克?比拉-马塔斯享誉世界的惊世奇作
内容简介
巴托比,美国文学巨擘梅尔维尔笔下一位以“我宁愿不”来拒绝一切的诡异角色,竟跃出纸页化身为一种病毒,弥漫在文学世界中,让众多作家无法下笔。得上巴托比症的人都无药可治,而任何抵抗此病的举动亦是徒劳。本书的叙述者是便是一位“巴托比”患者,他年轻时曾写过一本小说,但因为某种心灵创伤,他拒绝再写。直到某一天,他开始写日记,记录那些和他同病相怜的作家封笔之谜。奇怪的是,他的日记里看不见正文,只有脚注,好像正文被某种不知名的病毒吞噬了……
作者简介
恩里克·比拉-马塔斯(Enrique Vila-Matas),是西班牙目前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目前已经出版了近三十部著作,体裁包括短篇、小说、随笔和论文集。2000年之前,他的文学声誉主要局限于西语世界、法国、意大利、葡萄牙和巴西等地。但随着《巴托比症候群》的成功,比拉-马塔斯逐渐被其他语言国家的读者接纳,影响力迅速扩大,他的作品已被翻译十余种语言在全球发行,并被媒体看作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又一热门人选。
2013年,法国重要的文学期刊《文学杂志》将比拉-马塔斯与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爱丽斯·门罗、帕慕克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起并列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比拉-马塔斯还和波拉尼奥私交甚好,波拉尼奥甚至断言:“在当今的西班牙文坛上,比拉-马塔斯无人能及。”比拉-马塔斯还被波拉尼奥以一个角色写进了短篇集《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中。
西班牙著名导演阿尔莫多瓦也说过自己很钟爱比拉-马塔斯的小说。
蔡琬梅,女,台湾政治大学法律系毕业,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翻译硕士。
精彩书评
★这是一本探讨作家为何放弃写作的小说。作者以黑色幽默,刻意交杂现实与虚幻,情节构思缜密、风格颠覆传统,同时展现其博学多闻的写作功力。
——《经济学人》
★一本怪异、考验读者理解力,却绝对不失趣味的作品。即便是文学大师如阿根廷的博尔赫斯或意大利的卡尔维诺,都能在其中找到亲切的共鸣。
——《柯克斯书评》
★此书带来全新的阅读感受,你绝对不会认为它平淡无奇。《巴托比》凭借独特的黑色幽默,为读者创造精神上与智力上的满足。
——美国《村声杂志》
★这本“非小说”式的小说,思路明晰且文笔幽默,是当代极具独创性的作品。
——英国《卫报》
★作者大胆地以“幽灵书”的形式,漫步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翻阅那些被遗弃的文字与未完成的片段,大胆探讨“幽灵书”这个主题。
——《纽约时报书评》
★作者重新发掘并塑造了梅尔维尔笔下这位总是说“不”的典型人物巴托比。透过他的笔墨,这些隐身在文学中且为数众多的“巴托比”已形成一个奇怪教派,大胆预言文学之病,在新千年之际听来让人倍觉警醒。
——西班牙《世界报》
★本书是一个文学画廊,展示众多文学名家为何决定停笔、向虚无与沉默看齐的原因。
——西班牙《前锋报》
精彩书摘
关于女人,我向来没什么好运气。而对于疼痛不已的驼背问题,我也总是逆来顺受,不怎么抱怨。我最亲近的家人全都过世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可怜兮兮地在一间讨人厌的公司上班。除了这些,我还称得上幸福吧。而今天,1999年7月8日,我则是感到无比幸福,因为我开始写下这本日记,一本同时也是笔记的日记。在每一页日记的页脚,都有我对于某段文字的批注,评论一些尚未问世,或者永远不会问世的文本。透过这些页脚的评论,我希望证明:自己有能力追踪、剖析那些巴托比作家的特质。
二十五年前,当我还很年轻的时候,曾经出版过一本短篇小说,探讨爱情的不可能性。之后,因为一次创伤,我再也不曾提笔写作了(至于这个创伤是什么,请容我往后再详细解释)。当时,我是以非常极端的态度完全拒绝再写作,我开始变成了一名“巴托比”。但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对于所谓“巴托比作家”产生了研究的兴趣。
我们都认识巴托比,他们是一群打从心底否定这个世界的人。“巴托比”这个名字,来自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一位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职员。故事里,从来没人见过巴托比先生阅读,连报纸也没有。他总是站在透着苍白光线的窗边向外看,凝视许久。他背后立着一扇屏风,更后面则是华尔街的一堵红砖墙。他从来不喝啤酒,不喝茶,连咖啡或其他饮料也不喝。他甚至住在办公室里,哪儿也不去,连星期天也不例外。他从来不曾谈论自己是谁,来自哪里,或在这世上有没有亲人。每当有人问起他在哪里出生,请他聊一些关于自己的事,或者交代他去做一项工作,他总是这么回答:“我宁愿不做。”
在文学世界里,我追踪这种难以分类的“巴托比症状”已经好长一段时间了。我研究病症本身,也研究当代文学的弊端。那是一种本能的负面情绪,也可能是受到“无”吸引的一种莫名情绪,让某些作家就是无法写出东西来,即使他们对于文学创作抱持着严谨的态度(或许就是这种严格的自我要求,反而使得他们无法真正提笔写作)。有些作家则是在完成一两本书之后,就不再继续写作了,也有些作家起初能够非常顺畅地按照进度下笔,但某一天,却突然停滞,怎么也写不下去了。
之所以决定研究这股弥漫在文学里的“不”和巴托比作家们,其实是因为上星期二我恰好听见一通老板秘书接到的电话。当时,秘书好像对来电的人说:“巴托比先生正在开会。”
听到这句话,我不禁偷偷笑了起来。实在很难想像巴托比先生竟然会跟某个人“开会”,比如,巴托比竟然置身于一个气氛沉重的管理层会议,而且还如此“专心致志”地沉浸其中。不可思议。其实,想找出这群具有“巴托比”个性的人,列出一长串早已受到负面思考浸染的作家们,倒一点也不难。我打算做的就是在这本日记(或说这本笔记)的页脚,写下一篇又一篇的批注。
我会想起“巴托比”这个名字,应该是因为我偶然听见了老板的姓。他刚好有一个与“巴托比”谐音的姓。而且,这个误打误撞的巧合来得正是时候,它突然推了我一把,让我在长达二十五年的沉默之后,决定再次提笔写作,探索这些知名作家为何放弃创作的终极秘密。
于是,我便这么一脚踏进了这个“不”的迷宫里,漫步游走于一条条藏身于当代文学潮流中的小径。这股当代文学的潮流可谓十足恼人,却又同时拥有莫名的吸引力,因为在这股潮流里,只有那么一条“惟一”的小径,正确指引了通往文学创作的真理。这股潮流在发问:“文学创作究竟是什么?文学创作究竟在何方?”这股潮流逡巡在文学里的“不可能性”周围。千年交替之际,文学虽不乏亮点,可前景黯淡无光,这股潮流也道出了这其中蕴含的真相。
只有试着解析这种负面的冲动,只有挑战穿越这座“不”的迷宫,真实的文学才会诞生。但所谓真实的文学究竟是什么?办公室的一位同事故意这么问我,眼神中似乎闪着狡诈。“我不知道。”我诚实地告诉他。“要是知道的话,我早已提笔写作了。”
我也不知道最后能否完成。现在的我只愿相信,惟有透过探索这座“不”的迷宫,才能找到通往文学创作的道路。我只想知道,我究竟能不能够凭着自己的力量找到它。我将在这本日记的页脚写下对“隐形文本”的评论。不过,“隐形文本”并非代表它们不存在。因为这篇看似鬼魅、若有似无的写作,将注定在下一个千年的文学中游离不定,纷扰难休。
……
巴托比症候群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巴托比症候群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