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议制的公司 中国公司治理中的权力和责任 [Corporate as Representative Instiution]

代议制的公司 中国公司治理中的权力和责任 [Corporate as Representative Instiu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峰 著
图书标签:
  • 公司治理
  • 代议制
  • 中国公司法
  • 权力与责任
  • 公司制度
  • 机构投资者
  • 股权结构
  • 董事会
  • 利益相关者
  • 监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546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293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orporate as Representative Instiu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代议制的公司 中国公司治理中的权力和责任》关注对不同学说的体系化,是在对学术文献的综述基础上形成的。作者希望展开的是交响乐团的阵容,而并非是个人的独唱或串场。但同时,还是以独白的方式展开的,带着作者对各种观点的评价。奉献给偏好于简洁化理解问题的读者以及喜欢逻辑和辩难的读者的。

内容简介

  中国公司治理的固有特点在于代议制度的缺乏,而更多关注于股东层面的权利冲突。公司法律制度拘泥于"群商贮本钱做生意"的观念,而不同于发源地的以广义的委托-代理关系为中心形成的法律制度。《代议制的公司:中国公司治理中的权力和责任》关注于董事会为中心的治理制度,详细考察了从董事会在中国的异化,到现行的权力责任配置,再到董事义务和责任,以及公司理论上的中国版本,并基于比较法和实证法的视角,对相应的法律制度进行了检讨。

作者简介

  邓峰,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后。中国经济法、公司法、证券法等领域的杰出年青学者。

目录

1 为什么需要董事会
1.1 董事会的法律原则
1.2 效率理论的解释
1.3 历史和政治理论的考察
1.4 日本和中国近代化中的董事会
1.5 现有制度的检讨

2 董事会的中国模式
2.1 董事会的角色光谱
2.2 中国的股东本位
2.3 中国董事会权力的考察
2.4 假定冲突和制度反应
2.5 中国模式的制度和思想渊源

3 中国模式的公司治理
3.1 公司法中的进化理论
3.2 公司法中的路径依赖理论
3.3 中国的公司治理模式
3.4 中国公司法的路径依赖
3.5 进化的可能、局限和路径

4 忠实义务
4.1 中国的规则和改进方案
4.2 已有实践和法律责任
4.3 公司利益的缺失
4.4 理论追踪的解释

5 注意义务模式的领导责任
5.1 政治责任还是法律责任
5.2 领导责任的界定
5.3 督导系统的责任
5.4 激励和组织公共性

6 业务判断规则
6.1 内涵和适用
6.2 由来和进化
6.3 标准和批评
6.4 价值和技术
6.5 辩护、理性和借鉴

7 中国公司理论的检讨
7.1 财产还是人格
7.2 Stockholder vs. Stakeholder
7.3 公共性维度下的公司
7.4 公共性理论
并非结论
后记

精彩书摘

  毫无疑问,我们可以看出,侵权中的进步主义(progressive)的主张,也没有追究官员的领导责任,而是“直接责任”。其实从过失侵权的要件中,我们就可以得到结论:不具备直接因果关系。领导责任更多属于间接责任,没有履行职责,在英国法的类似案例中,最近原因是承担责任的前提②,而在美国法上,还有“不可或缺的当事人”抗辩。不仅如此,我国采用了大陆法系,存在着明确的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的区分,私人并不能提起对官员责任的追究,领导责任也不同于侵权模式。就领导责任在组成的几个特点来看:因果关系上的间接性、法律责任为主要方式、政党内部责任追究、行政追究和司法追究混合而排除外部责任追究的模式、不作为和懈怠,这些特点很难用现有的公法和私法中的侵权法律理论和技术来进行有效的分析。
  从法律规则和具体实践来看,领导责任可以理解为“系统管理”的责任,在一个组织内有效进行指挥、控制和管理的义务,并将这种义务转化为对重大事故的避免,并且承担党内的、行政上甚至刑事上的不利个人后果。这种系统管理者的义务,在现有的法律理论中,庶几类似于公司法上的董事注意义务,而由党的纪检部门、国家的公诉部门来对官员的责任追究,也类似于“委托人”之于“代理人”的追究方式,和股东的派生诉讼模式相类似。不同之处在于:责任的承担方式,领导责任是以党内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为承担方式,而董事的注意义务则以民事责任为承担方式。责任的承担方式不同,但义务的确定,责任的追究模式是类似的。
  ……

前言/序言







好的,下面是为您的图书《代议制的公司:中国公司治理中的权力和责任》撰写的一份详细图书简介,其中完全不包含该书的任何具体内容,重点在于描绘一个相关领域的广阔图景,旨在吸引对公司治理、权力分配和制度变迁感兴趣的读者。 --- 书籍主题:现代商业体系中的权力、治理与制度演进 一、 导论:理解现代商业组织的基础逻辑 本书旨在探讨现代商业组织,特别是股份制公司,其作为一种复杂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内在运作机制。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公司已不再仅仅是追求利润的工具,更是一种复杂的权力结构、利益协调平台和社会契约的载体。理解公司如何治理,即权力如何在股东、管理者、董事会以及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和行使,是把握现代经济运行脉络的关键。 我们首先需要审视公司治理的基石:产权与控制权的分离这一核心矛盾。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随着大型公众公司的崛起,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成为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标志性特征。这种分离带来了效率提升的潜力,同时也催生了委托-代理问题,即管理者(代理人)的行为是否能真正代表股东(委托人)的利益。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一张力,并考察不同历史时期和法律框架下,社会试图通过何种制度安排来平衡这种内在冲突。 二、 公司治理的制度景观:从理论到实践的张力 公司治理的研究横跨了法律、经济学、政治学和组织行为学等多个学科。理论上,存在着诸如股东至上主义(Shareholder Primacy)和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等主流范式。股东至上主义强调资本所有者的绝对地位,认为公司存在的唯一合法目的就是为股东创造价值;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则主张公司应在其运营中考量员工、客户、供应商乃至社区的福祉,认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性依赖于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然而,理论框架的构建往往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公司治理的实践路径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例如,英美法系下的公司治理模式倾向于强调市场约束、董事会的独立性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侧重于通过资本市场的压力来实现对管理层的监督。与之相对,大陆法系或某些特定发展中经济体的模式,则可能更侧重于银行体系的作用、家族控制或国家资本的参与,权力结构呈现出更高的集中度或不同的制衡方式。 本书将聚焦于解析这些制度选择背后的深层动因。是什么样的历史遗产、文化观念、金融市场深度和政治环境,塑造了某一特定经济体的公司治理“范式”?我们必须认识到,公司治理并非一个技术性问题,而是一个深刻的制度选择问题,它反映了一个社会对“谁有权做决定”以及“决策后果应由谁承担”的基本信念。 三、 权力配置与监督机制的重构 在任何公司内部,权力都不是均匀分布的。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枢纽,其职能和构成对公司战略和运营方向具有决定性影响。董事会的有效性,取决于其独立性、专业性以及信息获取的及时性。一个由“自己人”主导的董事会,很可能沦为管理层的橡皮图章;而一个过度活跃或干预过度的董事会,也可能导致决策效率的低下。本书将探讨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有效履行监督、战略指导和高管选聘职责的董事会结构。 另一个关键的权力领域在于管理层。现代公司管理层的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CEO的权力往往超越了单纯的执行层面,深入到战略制定和文化塑造。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如薪酬结构、股权激励、绩效评估),以确保管理层的长期利益与公司的健康发展保持一致,是公司治理中的永恒难题。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权力过度集中的风险,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此外,外部约束机制,包括机构投资者的积极参与、激进投资者的“唤醒”作用、活跃的并购市场以及严格的监管环境,共同构成了对公司权力的外部制衡系统。这些外部力量如何作用于公司内部的权力平衡,以及它们在不同制度环境下表现出的功效差异,是本书探究的重点之一。 四、 公司治理的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视角 随着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日益成为全球商业讨论的焦点,对公司治理的传统理解正在被挑战。传统治理模型主要关注股东回报,但现在,公司必须回应来自更广泛社会群体的诉求——气候变化、劳工权益、供应链透明度等。 这种范式转变要求公司治理的关注点从单纯的“效率”转向“合法性”和“可持续性”。公司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实体,而是嵌入在社会网络之中的行为者。本书将分析,如何通过调整公司章程、董事会职权以及信息披露要求,将长期的社会责任纳入到公司的决策框架中。例如,在董事会层面设置专门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或者引入非财务指标的绩效考核,都是制度层面的探索。 最终,对公司治理的审视,本质上是对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下权力分配和责任承担的深层次拷问。它关乎商业社会的健康、经济的稳定以及社会公平的实现。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解塑造现代商业世界的复杂力量及其制度后果。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经济和企业管理领域深度关注的研究者,我在书店里偶然瞥见了这本《代议制的公司:中国公司治理中的权力和责任》。光是书名本身就立刻吸引了我。“代议制”这一概念,通常与政治领域紧密相连,但将其引入公司治理的语境,无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极具启发性的视角。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公司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内部的权力分配和责任归属,是否也能像政治代议制一样,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其“被代表”的属性?而“中国公司治理”的限定,更是直接将我们带入了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背景下,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催生出许多独特的公司治理模式。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否能够深入剖析中国公司在实践中,是如何构建其代议机制的?是股东大会的运作?董事会的构成?还是管理层的决策过程?又或者,它是否在探讨一种理想化的代议模式,试图为中国公司治理的未来提供一种理论框架?“权力和责任”的并列,更是点睛之笔,清晰地指出了问题的核心。在一个日益复杂和透明化的商业环境中,权力的边界在哪里?责任又将如何界定和追究?这本书无疑触及了中国公司治理领域最根本、也最棘手的挑战。

评分

我一直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公司治理模式差异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在快速发展且充满独特国情的经济体中。最近,我偶然翻阅到一本名为《代议制的公司:中国公司治理中的权力和责任》的书籍。书名中的“代议制”一词,立即引发了我的兴趣。在西方发达国家,代议制公司治理通常指的是股东通过选举董事会来代表其利益,而董事会再聘请管理层负责日常运营。然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国有经济体、以及快速崛起的民营企业的国家,其公司治理结构是否也遵循类似的逻辑,或者是否存在着独特的“中国式”代议模式?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从历史的维度出发,追溯中国现代公司制度的演进,探讨在不同时期,权力是如何被组织和分配的。同时,“权力和责任”的提法,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在中国语境下,股东、董事会、管理层之间复杂的权力博弈,以及他们各自承担的责任边界。是否会涉及国有企业中党委的角色?民营企业中家族影响?外资企业水土不服的挑战?这些都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我相信,这本书将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可能是一份对中国企业实践的深刻观察和反思,为理解中国经济的内在运作逻辑提供宝贵的洞见。

评分

一本名为《代议制的公司:中国公司治理中的权力和责任》的书籍,让我产生了极大的阅读兴趣。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旨在探讨公司这一经济实体如何体现“代议”的特性,以及在中国特有的公司治理环境中,权力与责任是如何被界定和实践的。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性的议题,更是关乎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和企业可持续运营的关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理论框架,深入剖析中国公司在股权结构、董事会运作、信息披露、股东权利保护等方面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例如,在许多中国公司中,一股独大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否会削弱代议制的有效性?又如,董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如何保证?管理层是否真正对全体股东负责,还是只受控于大股东?“权力和责任”的另一层含义,也让我联想到公司治理中的道德风险和利益冲突问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约束权力滥用,又如何确保责任追究的到位?这本书或许会为我们揭示中国公司治理实践中隐藏的复杂动态,提供一个理解中国企业行为的独特视角,甚至可能为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考。

评分

对于任何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人来说,《代议制的公司:中国公司治理中的权力和责任》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触及了公司治理这一核心议题,并用“代议制”这样一个具有深度含义的词汇,将视角引向了一个可能被忽视的维度。我一直在思考,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和关系网络发达的背景下,公司的权力结构和责任分配是否与西方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在这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土壤中,“代议”是如何被理解和实践的?它是否会分析,在中国式公司治理中,权力是如何在股东、董事会、管理层,甚至可能是党组织和工会之间流转和制衡的?而“权力和责任”的并置,则让我期待书中能够揭示中国公司在履行社会责任、保障股东权益、以及应对市场风险等方面的真实情况。是否会探讨,当公司承担的权力越大,其背后的责任就越重,而这种责任又如何被有效地监督和问责?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机会,去深入了解中国公司治理的内在肌理,以及它在权力与责任交织的复杂网络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当我看到《代议制的公司:中国公司治理中的权力和责任》这本书时,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它可能在尝试解构和重塑我们对公司这一社会角色的认知。在传统的观念里,公司更多地被视为纯粹追求利润的经济机器。然而,“代议制”的引入,暗示了公司内部可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政治”维度,即公司需要代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在中国这样一个高度重视社会和谐和集体利益的国家,这种“代议”的含义可能更为丰富和复杂。我好奇这本书是否会讨论,除了股东之外,员工、债权人、供应商、乃至整个社会,如何在公司的治理过程中被“代表”?而“权力和责任”的结合,则进一步拓宽了我的联想。它不仅仅是关于谁拥有决策权,更重要的是,当权力被行使时,相应的责任如何被承担。在中国公司治理的复杂生态中,这种权力与责任的匹配关系是否清晰?是否存在权力寻租,责任模糊的情况?这本书的出现,或许填补了当前研究中国公司治理中,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深度上的空白,它可能以一种全新的理论框架,为我们解读中国企业治理的深层逻辑提供一个独特的窗口。

评分

送货快,正版书!参考下挺好的。

评分

好书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啊对的!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很好,很快,实用

评分

质量好,应该是正版的

评分

很好,很快,实用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公司法好书,这一系列都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