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儿科04:幼科医学指南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儿科04:幼科医学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周震 著,郑春素 注
图书标签:
  • 中国古医籍
  • 儿科
  • 传统医学
  • 医学史
  • 幼科
  • 医学指南
  • 古代医学
  • 中医
  • 养生
  • 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2014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100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5
字数:8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幼科医学指南》又名《幼科指南》,作者为明末清初医家周震。全书共四卷。全书分述小儿危症、小儿杂证、小儿五经主病及兼证、虎口脉纹歌等,并对前人三关辨证进行补充。论小儿病证多列效方验案,师古而不泥古,且各卷末设有类方,或载明药物炮制方法,或注明饮服冷热及速度。本次整理以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潘两氏校刻本宜兴道生堂藏板为底本。
  《幼科医学指南》又名《幼科指南》,著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初刊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作者周震,字慎斋,沙城(今河北省张北)人,生卒年不详,为明末清初医家,除《幼科医学指南》一书外,尚著《秘传女科》。
  《幼科医学指南》全书贯阴阳于一理,合色脉于完全,详述心、肝、脾、肺、肾所主小儿疾病之辨证施治,并将医案附于后。
  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幼科医学指南》现传版本有17种。藏于辽宁省图书馆的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为最早版本,但由该馆获得的书影显示其为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溧阳保赤堂玉树堂藏板(简称为“乾隆溧阳本”),且内容与国家图书馆所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溧阳保赤堂玉树堂藏板一模一样,所以推测是检索错误。同一年份刊刻的吴潘两氏校刻本宜兴道生堂藏板为其后各种版本的底本,且为福建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可获得全文,比较后以吴潘两氏校刻本宜兴道生堂藏板为好,故以此版本作为底本,以乾隆溧阳本作为主校本,以清嘉庆十九年(1814)刻本溧阳保赤堂藏板(简称为“嘉庆溧阳本”)作为参校本。清乾隆刻本破损、缺失较多,已难复全貌,故校注者在底本、主校本、参校本中个别字无从辨认时。适当参考1933年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简称为“石印本”)。

目录

卷一
小儿发病根源赋
五脏根源不足论
五脏虚实补泻论
诊寒热病法
小儿危症歌
决死症歌
决死症日数歌
察形色歌
虎口脉纹歌
三关主病辨
看小儿是惊不是惊论
五脏绝中受克决死日论
观眉目诀
辨手指诀
听声法
观色法
辨小儿伤寒伤热伤风伤食症候
辨寒热用药
小儿服药法
食物之性
病宜下歌
病不宜下歌
病不宜吐下歌
发热论治
看脐风法
脐风歌
断脐宜慎
胎疾诸症
变蒸论
变蒸兼症用药
发热胎疾诸症类方

卷二
指南赋分症制方
初生诸疾
大小便诸疾
吐泻诸疾
疳积诸疾
潮热诸疾
盗汗症
脾病食积所伤诸疾
风痰诸疾
疟疾诸症
痞积虫疮诸症
因五邪之气所生病论
痳症捷诀
附万立斋论脐风审脉辨
吐泻疟痢肿胀黄疸等症词十九首
杂症类方

卷三
心经主病
心经兼症
心所主病
诸汗
诸热
心经类方
肝经主病
肝经兼症
肝所主病
急惊风兼症
急惊风变症
急惊风类症
三病之圣药
慢惊风诸症
惊风余症
肝经类方
肺经主病
肺经兼症
肺所生病
喘嗽诸症
肺经类方

卷四
脾经主病
脾经兼症
脾所生病
胀病诸症
腹痛虫积诸症
吐泻诸症
呕吐诸症
泄泻诸症
痢疾诸症
疟疾诸症
疳病诸症
脾经类方
肾经主病
肾经兼症
肾所主病
肾经类方
校注后记
方名索引

精彩书摘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儿科04:幼科医学指南》:
  耳鼻边赤烂湿痒,名日蚀疳疮,属心经。用黄丹、白矾、绿豆粉各一两,黄柏一钱,共研末,唾调服。
  头癞、身癞、爪烂、黄水淋漓,属心经。黄连五钱,蛇床子、五倍子各一钱半,轻粉三分,共末。先以荆芥煎汤洗净,用青油调搽。
  头疮鼠瘘,用石黄、雄黄、硫黄、枯矾、川椒、食盐、陀僧、皂靴皮各一钱,白信一分,共末,用灯窝油调,其头先以甘草煎汤洗净,后搽。
  重舌、鹅口及口疮,并宜清液散,蜜调敷。
  小儿丹毒。发于面上,眼中红肿,手不可近,不治。因五邪之气所生病论
  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飧泄者,谓谷食不化也。《发挥》云:《难经》有五泻之辨。《脉诀》云:湿多成五泻。又有胃风汤症,虽与大人不同,然亦不可不知也。如伤风吐泻者,风属木,脾胃属土,土虚而木乘之,水谷不化谓之完谷也。此从胃中来,故不化。若从小肠来,则半腐化,出来成糟粕矣。若自大肠来,水谷已别,谷多水少矣。故伤风飧泄,有恶风属表症者,宜发散之,桂枝汤加羌活、防风、黄芩,或泻青丸去大黄加炙草,或加减败毒散亦可。若无表症者,神术散主之。如遇风疟,只以柴苓汤治之。伤风咳嗽,以人参荆芥散驱其风邪。伤暑吐泻,以加味五苓散利其湿热。至若夏月泄泻,小儿极多,治有三法,清暑一也。利小便二也,温中三也,切不可用凉药止之坏其病也。《发挥》云:初泻有发渴热者,此宜清暑为先,不可遽用理中丸,内有干姜,恐犯时禁也,宜加减香薷饮主之,或六一散亦可。如初泻无渴热者,又不可使用玉露散太过,恐犯胃气也。宜理中丸加藿香冷服,或理中丸冷水化下。如不止者,宜利小便。有热渴者,六一散同服。无热渴者,理中丸澄冷同服,此家传治,夏月泄泻之良法也。若夫暑疟,宜柴胡白虎汤主之。暑咳,宜甘桔汤合黄连阿胶丸主之。经云:夏伤于暑,秋发咳疟。予谓:疟之为病,不惟中暑有之,凡风寒湿饮食劳倦皆能为病也。大抵口病疟痢者,多因四时之气,太阴湿土之令,手太阴肺经受风寒暑湿之气则病多疟,足太阴脾经受饮食水谷之气则病多痢,二经俱受邪则疟痢并作。病疟者,平疟养脾丸主之。病痢者,理中丸主之。此亦家传不易之良法也。《难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主皮毛。秋冬病疟痢者,多因伤寒得之,鼻塞声重,宜用麻黄汤主之。至于湿则伤肾,痢而后重。秋月病痢者,皆肾病也,宜用地黄丸去丹皮,加酒炒黄柏、破故纸、小茴、干姜等药。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温者,温热之病也。况冬月喧热行令,则阳气暴泄不能闭藏,为寒所折,至春则发为热病也。小儿得之则发痘疹,亦湿热之类也。如有此气,宜预服代天宣化解毒丸解之。
  ……

前言/序言


《幼科医学指南》:儿科医学的启蒙之典 在中国浩瀚的医学宝库中,儿科医学历来占据着重要地位。历代医家对于儿童特有的生理病理、疾病诊疗倾注了大量心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幼科医学指南》正是这样一部承载着古老智慧、启迪后人儿科之路的珍贵典籍。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方剂,而是系统阐述了幼科疾病的辨证论治 principles,力求将复杂的儿童健康问题条分缕析,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儿童生长发育规律的深刻洞察。不同于成人,儿童的身体器官尚未发育成熟,体质稚嫩,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较弱,因此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上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作者在编撰过程中,始终将儿童的“形与神”、“阴阳”、“五脏六腑”的比例与功能变化作为理论基石,详尽论述了“胎前”、“产后”以及不同月龄、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理特点,为理解和治疗幼科疾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辨证论治方面,《幼科医学指南》展现了其精妙之处。本书系统梳理了幼科常见病症,并根据儿童的特有体质和病理变化,提出了相应的辨证方法。例如,对于“疳证”,作者不仅区分了不同的证型,更深入剖析了病因病机,结合儿童的消化吸收特点,提出了独到的治疗原则。书中对“惊风”、“慢惊”、“发热”、“吐泻”、“咳喘”等幼科常见而棘手的疾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辨证分型,并针对每种证型,结合临床实际,提供了详尽的治疗方案。这些方案往往以简便易行的方药为主,并辅以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养建议,体现了中医“治未病”和“药食同源”的思想。 《幼科医学指南》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对经典方剂的深入解读与应用。书中不仅收录了历代名医的经验方,更对一些经典的幼科方剂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包括药物配伍的道理、君臣佐使的用法、剂量与煎服方法等。作者在讲解方剂时,并非照本宣科,而是结合临床实践,分析了方剂的加减变化,以及在不同病情下的应用灵活性。例如,对于一些调补脾胃的方剂,书中会详细说明其如何根据儿童脾胃虚弱的不同程度和兼夹症状进行调整,使得方剂的应用更加精准有效。 此外,本书对儿童的养护与预防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医历来强调“养”的重要性,在儿科领域更是如此。作者在书中不仅论述了疾病的治疗,更从饮食、起居、情志、穿衣等方面,为家长提供了科学的育儿指导。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季节、气候以及儿童的体质特点,为孩子安排合理的饮食,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如何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这些养护知识,在当时乃至现在,都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 《幼科医学指南》的成书,离不开对前人医学成就的继承与发展。本书广泛涉猎了《千金方》、《小儿药证直诀》、《保赤推拿方》、《幼科铁镜》等经典著作,将历代医家的宝贵经验融会贯通,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作者在编撰过程中,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严谨的理论体系,又不乏生动的临床案例。这些案例的引用,使得书中内容更加具象化、实用化,也为后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范本。 总而言之,《幼科医学指南》是一部集理论、实践、养护于一体的儿科医学经典。它以其系统性、条理性、实用性,为后人了解和掌握儿科医学的精髓提供了可靠的指引。本书不仅是历代儿科医家的宝贵财富,更是现代儿科医学工作者学习中医儿科理论、提升临床诊疗水平的案头必备。它所蕴含的医学智慧,穿越时空,至今仍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为守护下一代的健康贡献着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儿科04:幼科医学指南》,我拿到它的时候,心里是既期待又有些许忐忑的。期待的是,这套丛书的名字就带着一股厚重感,让人觉得里面一定藏着不少宝贵的古代医术精华,尤其是我一直对儿科的古籍很感兴趣,总觉得那里藏着许多现代医学可能忽略的智慧。忐忑则在于,古籍整理和注释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知道这本书在翻译和解读上能否做到尽善尽美,既保留原汁原味,又能让现代读者易于理解。 打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略显古朴的排版和繁体字,虽然有些吃力,但也正是这份“原汁原味”让我感受到了岁月的沉淀。我仔细翻阅了几页,发现它不仅仅是单纯的医学理论罗列,更像是那个时代医者们对于小儿疾病诊治的经验总结与心得体会。书中对一些常见儿科疾病的描述,比如“惊风”、“疳证”、“吐泻”等,其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与现代的医学知识体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又充满了独特的古人智慧。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养育”的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古人对于如何调养婴幼儿的身体,从饮食、起居到情志,都有着细致入微的论述,这对于当下年轻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启示。

评分

读完《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儿科04:幼科医学指南》,我深切体会到了古代医者们在儿科领域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智慧。这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动的临床案例和实用的治疗方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典型儿科疑难杂症的分析,例如“积滞”、“黄疸”等,其辨证的思路清晰,用药的原则明确,即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领略到古人的医道精髓。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特别强调了“望、闻、问、切”四诊在儿科诊断中的运用,并对如何准确地把握小儿的脉象、舌苔、面色等信息给出了详细的指导。这对于我们理解小儿疾病的独特性,以及如何进行精准诊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书中对于一些“非药物疗法”的介绍,比如“捏脊疗法”、“药浴疗法”等,也让我对中医儿科的认识有了新的拓展。这些疗法操作简单易行,且效果显著,非常适合家庭应用,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补充。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部集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于一体的优秀儿科古籍整理著作,对于中医儿科的爱好者和从业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收到这本《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儿科04:幼科医学指南》后,我的第一感觉是它的分量感,不仅是纸张的厚实,更是内容上的厚重。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感着迷的人,我一直觉得古代的医学宝库中隐藏着许多被现代社会所忽视的珍贵财富,而这套丛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期待。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一些经典儿科方剂的溯源和解释,发现许多耳熟能详的方子,在古籍中的论述更加严谨和详尽,从药物配伍的原理,到药材炮制的讲究,再到临证加减的考量,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在介绍病症时,并非仅仅罗列症状,而是深入剖析其发生发展的内在机理,并将其与小儿的生理特点相结合,提出了许多极具见地的观点。例如,在论述“咳嗽”一症时,书中不仅区分了风寒、风热等不同类型,还详细分析了与季节变化、饮食不当等因素的关系,并给出了相应的调理方法。这种多角度、系统性的分析,让我对疾病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提升。此外,书中还包含了许多关于小儿推拿、食疗等非药物疗法的介绍,这些方法操作简便,副作用小,对于家庭育儿来说,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评分

这本书名《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儿科04:幼科医学指南》听起来就非常有学术价值,我作为一个对古籍整理工作一直保持关注的读者,对这套丛书的质量抱有很高的期望。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它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折服。书中对每一条医理、每一则方剂的解读都力求严谨,既尊重原文,又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解进行注释,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古文变得清晰明了。 我尤其注意到书中对一些争议性医案的讨论,以及对不同学派观点进行梳理和比较的部分。这种客观公正的学术精神,让我感受到了编纂者们在整理古籍时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书中关于“生长发育”、“智力开发”等方面的论述,也让我眼前一亮。古人对于儿童的成长过程,有着非常细致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这些内容在现代医学中可能被分散在不同的学科,而这本书则将它们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我仔细阅读了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志健康”的章节,发现其中提出的很多方法,如“顺时养育”、“乐在其中”等,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对于家长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着深刻的启示。

评分

我作为一个对中医儿科颇有研究的业余爱好者,一直以来都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古代儿科理论和实践的著作。当看到《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儿科04:幼科医学指南》时,我便毫不犹豫地将其收入囊中。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远不止于其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更在于它承载的文化底蕴和医学传承。翻阅书中,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代的医馆之中,与那些医术精湛的先贤对话。书中对疾病的描述,例如“麻疹”、“水痘”等,其早期症状的辨识,以及针对不同病情的治疗方案,都体现了古人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停留在对疾病的治疗层面,更强调“治未病”的思想,对于小儿的日常护理、饮食禁忌、季节性疾病的预防等方面都有详尽的阐述。这与现代医学提倡的健康管理理念不谋而合,但却以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仔细阅读了关于“胎毒”、“疹后调理”等章节,发现其中蕴含的很多养生保健的智慧,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依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这本书让我对中医儿科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方剂和针灸,而是对其深厚的理论体系和“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