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伤暑论》为清末民初医家徐鹤所著。全书共七卷,论病证辨治177法,129方,阐述了“以署为温热之纲”的主要思想,主张以伤暑统温、热、暑、火等病证,是论述外感温热病证辨证论治的专书。本次整理以民国十一年(1922)稿本为底本。
目录
卷首原病篇
卷一
辨论篇
伤暑总论
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辨
温、热、暑三字解
辨温即热之证据
辨热即暑之证据
辨暑与火治法相同之证据
阴阳水火论
伤寒主六经温热主三焦论
五气宜汗忌汗论
药汇篇
宣肺祛风之品
升阳散寒之品
回阳温寒之品
降火清暑之品
凉泻血热之品
清暑燥湿之品
燥脾理湿之品
滋阴润燥之品
润肺化痰之品
清热泻火之品
宣涌引吐之品
寒凉攻下之品
温热攻下之品
润肠破结之品
通宫消导之品
宣闭通窍之品
消痰软坚之品
消积杀虫之品
宣滞行气之品
破瘀活血之品
通经宣络之品
收敛固脱之品
安神镇魂之品
扶元补气之品
养精补血之品
卷二 上焦中焦篇
伤暑 春温 风温 热病 伤燥 冬温
冒暑
中暑
伏暑
暑瘵
暑湿
瘟疫温毒温疟
察舌
验齿
卷三 中焦下焦篇
伤暑 中暑 春温
风温 热病 伤燥
冬温
暑湿
卷四 中焦下焦篇
中暑 春温 风温
热病 伤燥 冬温
妇人伤暑
愈后调理
暑湿
卷五 寒湿篇
表伤寒湿
中焦寒湿
下焦寒湿
秋燥胜气论
卷六 正误篇
校注后记
方名索引
精彩书摘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温病02:伤暑论》:
二十五、阳明伤暑,干呕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清燥地黄汤加竹茹、姜汁主之。不渴而舌滑者,属湿温。
《条辨》此条,用黄连黄芩汤,其注日:温热,燥病也,其呕由于邪热夹秽,扰乱中宫而然。余谓此语诚然,但芩、连湿热门中之药也,其性苦燥,非渴者所宜,既知温热燥病也。犹以苦燥之物,增其燥而益其渴耶?且与禁用苦寒一条,自相矛盾乎!故易以清燥地黄彻其热,反佐姜汁以辟秽,竹茹平肝清胃。盖暑热犯胃,致肝火上冲,频频干呕者有之,旋食旋吐者有之,法宜清胃降气为主,胃气清降,不必止呕而呕自止。若口不渴,或虽渴不嗜饮,舌苔黄滑不燥,而见呕逆者,是湿热上冲,则黄连、半夏尤为要药矣。
按:呕之因甚繁,惟治其源而呕自止。本条为纯属暑热之呕。有因于寒湿者,应于寒湿门中求之。此外,惟湿热蕴郁胃中,最多呕证。又有因伤食而呕者,有因痰饮而呕者,有秽热壅闭肠胃而呕者,有小便不利、水气上逆而呕者,有肺胃不和而呕者,有肝气上逆而呕者。至于病后,有中气伤、脾阳虚而呕者,有过用清下、寒伤肾阳而呕者。为病多端,皆当一一细辨也。
又按:口苦、口甘,同为热证的据。炎上作苦,苦从火化,又胆汁甚苦。稼穑作甘,甘从土化。故口苦为心胆之热外溢,口甘为脾胃之热上腾。惟因湿、因燥,尤当细察兼证,而施治法。
清燥地黄汤见下第三十三条
兹加竹茹一圈,加姜汁一二匙。
二十六、阳明伤暑,苔黄燥,舌绛而干,法当渴,反不渴者,热在荣分也,清官养荣汤主之。若苔滑者,不可与也。
热入于荣,舌色必绛。绛,深红色也,故是条以舌绛为主。舌绛不渴,夜甚,乃入荣的候。暑热传里,理当渴甚,热在气分则渴。渴乃暑之本病,今反不渴,滋人疑惑,而舌绛且干的系暑病。盖暑热深入荣分,蒸腾荣气,上潮于口,故不渴,不可疑不渴非暑病也。曾过气分,故苔黄而燥。热居荣分,故舌色绛也。以清宫养荣,直清包官荣分之热,因神未昏,故不佐牛黄、至宝也。若舌苔白滑、灰滑、淡黄而滑,不渴者,乃湿气蒸腾之象,不得用养荣,柔以济柔也。湿邪最忌柔润药,当于伤湿、暑湿例中求之。
按:舌苔滑而口不渴者,乃为湿气。若温热病,一发便壮热烦渴,舌正赤而有白苔者,虽滑即当清里,切忌表药及温燥药。
……
前言/序言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温病02:伤暑论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温病02:伤暑论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