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作傢圖傳:丁玲傳

中國現當代作傢圖傳:丁玲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塗紹鈞 著,溫儒敏 編
圖書標籤:
  • 丁玲
  • 現當代文學
  • 作傢傳記
  • 文學史
  • 中國文學
  • 傳記文學
  • 女性文學
  • 魯迅文學奬
  • 文學研究
  • 文化名人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長春齣版社
ISBN:9787544535601
版次:2
商品編碼:1161448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現當代作傢圖傳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國現當代作傢圖傳:丁玲傳》和常見的以褒揚頌贊為主的評傳不同,這本傳記更注重把作傢丁玲看做是特定時代中有個性的生命體,是“人間的”作傢,而不是超人。作者不拒絕傳主的日常錶現、逸聞瑣事,格外留意捕捉一些生活細節、性格側麵,甚至某些獨異的品性。

內容簡介

  《中國現當代作傢圖傳:丁玲傳》命名為《圖本丁玲傳》,因為有大量的“圖”。不是新畫的插圖,而是老照片。在編寫過程,作者塗紹鈞都花費很多精力去搜尋有關傳主的各種照片資料。《中國現當代作傢圖傳:丁玲傳》在“圖”這方麵是下瞭大工夫的。照片在書中不是文字的附庸或者補充,而是經過精心的編排,其本身就構成書的主乾部分,和文字同等重要。
  圖與文互動映照,互為闡釋,更生動也直觀地敘說丁玲的生平。那些斑駁陳舊的老照片不光為瞭“好看”,也是為瞭製造濃厚的曆史現場感,給人某種衝擊,加上文字的點撥,讀者就愈加真切地感受到丁玲及其所處的時代的那些情味。

作者簡介

  塗紹鈞,筆名柯葳。漢族。1947年6月齣生於湖南臨澧縣。中共黨員。1964年因病於臨澧一中高中肄業後,曆任臨澧縣鰲山完小、柏枝中學語文教師,臨澧縣文化館文學專乾,中央黨校林伯渠傳記組成員,常德地區群眾藝術館文學組組長。現為中國丁玲研究會、丁玲文學創作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研究館員,中國作傢協會會員,常德市政協委員。著有長篇傳記文學《林伯渠》、《風雨徵程》及丁玲研究專著《走近丁玲》,中篇小說《殘月》等;其中《林伯渠》、《走近丁玲》二書分獲第二屆、第六屆丁玲文學奬一等奬,《死彆生離未許愁》一文被譯成日文在日本連載。

目錄

第一章 飄零孤女
第二章 少年叛逆者
第三章 展翅高飛的鳥兒
第四章 闖蕩北京
第五章 南下上海
第六章 在魯迅旗幟下
第七章 入黨前後
第八章 窯洞歲月
第九章 桑乾河上
第十章 為瞭新中國文學的繁榮
第十一章 雖九死其猶未悔
第十二章 重返文壇
尾聲

精彩書摘

  《中國現當代作傢圖傳:丁玲傳》:
  
  古城常德,地處洞庭湖濱,始建於兩韆二百多年前的戰國後期,秦為臨沅縣治,一條雲貴和川東南通往中原及京城的古驛道橫貫其間,曆為湘西北軍事要塞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當年貴州麗水的黃金,湘西的竹木、桐油、生漆,以及沅水上遊的銅、鎢、锡、鉛等礦産,均需經此通江達海,史稱“控引巴蜀,襟帶洞庭”,“黔川咽喉,雲貴門戶”。自漢高祖所置武陵郡治以來,曾先後改稱義陵、嵩州、朗州、鼎城。清澈的沅水在城垣下蜿蜒東去,留下一串串悠遠的故事傳說至今。
  相傳舜帝曾讓王位於上古高士善捲,善捲堅辭不受,隱於常德沅水南岸德山,乃為中國隱逸文化宗師;愛國詩人屈原放逐江南時所作《涉江》,其“朝發枉睹兮,夕宿辰陽”句中的“枉睹”,亦為枉山腳下的枉水,當年屈原曾流寓常德,現城中仍有“招屈亭”“三閭港”遺跡可尋;春申君黃歇,《武陵舊誌》說他是武陵人,《嘉靖常德府誌·地理誌》雲“府北開元寺,相傳為春申君宅”,現城中仍有“春申閣”及“珠履坊”“春申君墓”遺址;唐朝詩人劉禹锡因和柳宗元等參與王叔文革新集團,於永貞元年被貶為朗州司馬,在常德謫居十年,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文,據考其名篇《陋室銘》亦寫於常德;晚唐詩人李群玉,史稱“詩篇妍麗,纔力遒健”,他在《進詩錶》中自雲“以居住沅湘,宗師屈宋”;清初獨樹一幟、名垂韆古的繪畫大師髡殘,亦誕生在常德;更有曆代南來北往的文人墨客諸如謝胱、張九齡、孟浩然、李白、王維、杜甫、韓愈、自居易、李商隱、司空圖、寇準、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遊、範成大、硃熹、薑夔、袁宏道、王船山、鄭闆橋、林則徐、魏源等,均有詩作題詠於此;及至近現代,著名的反清誌士鞦瑾,常德籍同盟會會員、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宋教仁、劉復基、蔣翊武、林修梅,無産階級革命傢林伯渠等,都曾在常德城中居住或求學。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曾賦予這座江南古城無限神韻。
  清光緒三十年九月初四(1904年10月12日),隨著幾聲嬰兒的啼哭,常德城中昔日的餘太守府第深宅大院內,蔣冰之(丁玲)降生在外祖母傢。次年11月,纔被接迴安福縣西鄉黑鬍子衝富甲一方的蔣傢(今屬佘市鎮高豐村)。安福縣原為澧州屬地,清雍正七年(1729年)設縣,民國三年(1914年)改稱臨澧縣。蔣冰之的外祖父餘鶚(字澤春,號潤齋),原本為一介寒儒,寫得一手好字,尤工隸篆,是常德遠近聞名的書法傢。自清鹹豐中瞭武陵辛酉科拔貢,曆任貴州古州廳同知,雲南大理、普洱、楚雄知府。大約是湖湘學子稟性使然,光緒十五年(1889年),64歲的餘鶚在雲南任上,“因有屬員狡猾,枉法殃民,又樹黨,上下其手,見宦海風波,如戀棧,冰炭自不能相容,怕一旦有事,同歸於盡。連上三稟辭職”。1897年10月,因病歿於常德。
  蔣冰之的母親餘曼貞,也是這年嫁到蔣傢的,她的這樁婚事,卻是因其母在貴州古州飲於同鄉蔣傢時,酒後戲言,將年僅1歲多的幼女許配給安福同鄉蔣定禮(亦為鹹豐辛酉科拔貢,曆任貴州普安廳同知、貴州鄉試內廉監試官欽加鹽運使司銜)的三公子蔣保黔(號浴嵐)。當時,其父餘鶚很不以為然,說:“吾傢乃清寒士族,攀此富貴傢子,悉他日若何?恐誤我愛女。”而母親卻說:“既已許諾,不便翻悔。”然而餘曼貞之後的命運,不幸被其父言中。原來蔣冰之的父親蔣保黔,3歲亡父,14歲喪母,15歲時便帶著一個妹妹與兩個哥哥分傢,獨立門戶。餘曼貞初嫁為人婦,便要和丈夫一道挑起傢庭的重擔。
  安福蔣傢,曆為縣內首富。特彆是在清乾隆至道光年間,更是盛極一時。當地民間對其發傢史曾有種種傳說。一是蔣氏第八十七世蔣光業為李白成後裔說。李自成兵敗之後,順治二年(1645年)由湖北經津市、澧州進入安福縣境,自忖霸業難圖,遂將一幼子過繼給蔣傢,取名光業,並贈送大量金銀財寶。經查《蔣氏宗譜》第十一捲,與傳說顯然相悖:“第八十七世蔣光業係大璽長子,字庭輝,號修田……生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辛巳八月十六日寅時,歿道光八年(1828年)戊子臘月十九日戌時,享年67歲,葬安福清水洪傢河壬丙山嚮地支子午三分。”如按李自成兵敗後死於湖北通山說(1645年),蔣光業整整晚齣生瞭116年,如按李自成兵敗後禪隱湖南石門縣夾山靈泉寺的“夾山說”及“禪隱說”,李白成曾在此禪隱30年,圓寂於1675年,距蔣光業齣生的1761年相差86年。二是蔣光業為李白成軍需說,李自成兵敗後,禪隱石門靈泉寺,囑蔣光業廣置田産,以圖東山再起,如前所述,蔣光業生於1761年,如24歲做軍需,離李自成兵敗的1645年則晚瞭140年。三是李自成兵敗時,曾在澧州山中遺棄一3歲幼子,被蔣氏八十三世蔣之幡拾得,取名蔣其魁,其九代孫為蔣冰之(丁玲)。經查《安福縣誌》之《人物·孝友》篇,所述“山中拾子”之事,發生在1643年11月張獻忠攻陷澧州期間,而此時李自成的大順軍如日中天,攻剋潼關,鏇破西安,略定三邊,正籌劃大順軍建國事宜,根本不可能不遠韆裏跑到澧州山中丟棄幼子。況且《蔣氏宗譜》明確記載蔣其魁齣生於順治元年(1644年),而傳說中的山中遺子1643年已有3歲,與蔣其魁的齣生年份也顯然不符。此事丁玲在1985年1月20日緻甘肅政法學院語文教研室副教授穆長青的一封信中曾說:“安福蔣傢是否為李自成後代,我幼時也曾聽到過一點傳說,但印象中並無定論。一九八一年某雜誌曾來找我求證,我把當年聽到過的傳聞轉告,供學者們作為研究的參考;在我的思想上或言談上,都沒有有力的考據去肯定或否定它。一九八二年我迴湖南一趟,在傢鄉臨澧縣政府看到一套蔣氏族譜十餘本,從第一代記述到九十餘代,包括到我的父母及我自己。記述到我和我父母、外祖的史實與我所經曆和知道的都屬實無誤。這族譜一直記到一九四八年。根據這族譜的記載,我一點也看不齣我和李白成有什麼血緣關係。因為我不治史,也無暇及此,未能進一步研究立論。你如有興,當可進一步探索,並嚮臨澧縣政府接洽藉閱參考。”
  ……

前言/序言

  現代作傢傳記坊間已有多種,為何還要齣這套書?和以往的作傢傳記相比,這套書有什麼特色?我看有這麼四點。
  一是圖文互動。這套書命名為“圖本傳記”,因為有大量的“圖”。不是新畫的插圖,而是老照片。
  每本書的編寫過程,編者都花費很多精力去搜尋有關傳主的各種照片資料。這套書在“圖”這方麵是下瞭大工夫的。照片在書中不是文字的附庸或者補充,而是經過精心的編排,其本身就構成書的主乾部分,和文字同等重要。圖與文互動映照,互為闡釋,更生動也直觀地敘說傳主的生平。那些斑駁陳舊的老照片不光為瞭“好看”,也是為瞭製造濃厚的曆史現場感,給人某種衝擊,加上文字的點撥,讀者就愈加真切地感受到傳主及其所處的時代的那些情味。
  二是迴歸日常。和常見的以褒揚頌贊為主的評傳不同,這套傳記更注重把作傢看做是特定時代中有個性的生命體,是“人間的”作傢,而不是超人。編者不拒絕傳主的日常錶現、逸聞瑣事,格外留意捕捉一些生活細節、性格側麵,甚至某些獨異的品性。這會和我們通常對這些作傢的認識有些“落差”,但閱讀的興趣反而由此生發。即使魯迅這樣的大作傢,也不見得老要對他仰視,有時采取平視,會讓人覺得親切,能觸摸到他生活化、人情味的一麵,也就可以更放鬆地走近文學巨人。對傳主的生活與心性的描寫越是具體而豐富,也就越有利於對他們創作的深入瞭解,幫助讀者進入作傢的世界。
  三是史傢筆法。這套書雖然麵嚮普通讀者,卻有厚實的學術支持,有史傢的眼光與方法。編撰者都清楚意識到,現代作傢傳記的寫作其實就是文學史研究的一支,內容的真實性與可靠性是前提,而且因為立足真實,還可以糾正或補充文學史之不足。這套書搜求與考證瞭許多曆史資料,補正瞭以往文學史對相關作傢評價上的某些偏失,豐富瞭對文學史的理解。叢書還吸納瞭當前學界對相關作傢研究的很多新的成果,顯現齣鮮明的學理追求。這套書既注重對傳主創作生涯的輪廓勾勒,又有曆史細部的體察,所喚起的是一種知性與感性的交織。讀這樣的傳記能得到靈魂遊曆的快感,又有睿智的啓迪。
  四是優美可讀。這套書各冊齣自不同編者之手,他們都是有建樹的學者,彼此風格不同,共同的都很注重和讀者平等交流,用比較平實而活潑的筆調去引領讀者。這種圖本敘述方式既是文學的,又帶有濃厚的“科普”特點,文學史研究專深的成果在這裏終於轉化為平易誘人的傳記論說。這套書總讓讀者感到一種親和力,仿佛可以和編者一起,在令人心曠神怡的傳記林苑中遊逛,觸摸那些現代作傢非同尋常的生活軌跡,體味他們的苦惱與歡樂,思索他們的經驗與忠告,細察各種人生況味,增加生活的見識與樂趣!和那些作傢“約會”,不但加深瞭對他們創作的理解,還能感受某種精神的提升,對應我們自己的生活,也許可以在迷惘中得到啓示,寂寞中領略撫慰,失意中獲取鼓舞。
  現代文學已經成為一種“新傳統”。作為文學傳統的相當重要的部分,是一代代眾多作傢的創作積存,保留著社會群體的共同記憶。其中一些作品經過時間的篩選,成為經典,占據著傳統中顯要的位置,對後世産生持續的影響。無論承認與否,現代文學“新傳統”已經成為某種常識,或某種普遍性的思維與審美的方式,無孔不入,無處不在,滲透到瞭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我們為何需要閱讀現代文學?就因為這是寶貴的資源,因為它在規範和製約我們的思想與感覺,我們必須瞭解“新傳統”,不斷從當代的高度去闡釋“新傳統”。從這個意義上說,閱讀現代作傢傳記,瞭解現代文學作品,就是認識與理解“新傳統”的一種需要。閱讀現代作傢傳記,可以拉近我們與現代經典的距離,更可以具體感觸已經過往的那個世紀的風雲,體驗前輩先賢的精神氣度。從傳記角度去理解和闡釋“新傳統”,也就是這套圖本傳記的編撰宗旨吧。
  幾年前,我為人民教育齣版社編寫過一本《中外傳記作品選讀》,作為高中語文選修教材。我在前言中曾寫下這樣一段話,錶示我對傳記閱讀的期望。現不妨轉錄於此,貢獻給讀者,特彆是接觸到這套書的年輕的朋友們:讀傳記常常讓人陷入沉思:我們該怎樣設計自己的人生?從傑齣人物和成功者那裏吸取經驗,可能是最好的途徑。年輕人大概都有自己的偶像,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人生過得更充實而有意義,不妨就把目標定得高一點,偶像的選擇不是追逐時尚,而是取法乎上,把那些真正能在思想、智慧和人格上不斷激勵我們、完善我們的人物,作為精神上的良師益友,學習的榜樣。青少年時期多讀一些傑齣人物的傳記,在接觸人類精神高端的過程中張揚我們的靈性,塑造我們健全的人格,那會終生受益。
  這就如同英國思想傢培根所說過的:“用偉人的事跡激勵我們,遠勝一切的教育。”2010年5月5日於京西藍旗營寓所

中國現當代作傢圖傳係列:魯迅傳 作者: 周海嬰 齣版社: 人民文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15年10月 ISBN: 978-7-02-041011-9 定價: 98.00 元 裝幀: 精裝,插圖豐富 字數: 約 55 萬字 --- 內容簡介: 《中國現當代作傢圖傳:魯迅傳》並非一部標準的學術著作,而是一部融入瞭深厚私人情感與翔實曆史細節的“親曆者之言”。本書由魯迅的次子、著名聲學專傢周海嬰撰寫,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無可替代的身份,為我們描繪瞭一個立體、復雜、充滿溫度的魯迅形象。它不僅僅是對文學巨匠生平的迴顧,更是一部記錄時代變遷、父子情感糾葛以及知識分子如何在動蕩年代堅守精神傢園的傢族史。 一、源於親情的獨特視角:超越曆史敘事的溫度 本書的最大特色在於其敘事角度的不可替代性。作者周海嬰並非僅依據二手資料和公開文獻來重構父親的一生,而是基於他數十年的觀察、記憶、以及大量未曾公開的傢書、日記片段。這種“在場感”使得全書彌漫著一種彆具一格的親切感與真實感。 書中詳盡記錄瞭魯迅作為“父親”的一麵:他如何處理與子女的日常關係,如何在傢庭瑣事中展現齣矛盾的性格——既有不善言辭的嚴厲,也有對孩子們教育的深切關懷。周海嬰坦誠地剖析瞭魯迅的傢庭生活,尤其是與母親魯瑞的復雜關係,以及作為長子,魯迅在傢族衰落過程中所承擔的重壓與責任。這種對個體生命體驗的深入挖掘,使得魯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民族魂”,而是一個有血有肉、在時代洪流中掙紮前行的普通人。 二、曆史切片的精妙捕捉:從紹興到北京的蛻變 全書結構清晰,以時間為軸綫,細緻梳理瞭魯迅從童年到逝世的各個關鍵階段。 童年與少年(紹興時期): 重點描繪瞭傳統私塾教育對魯迅思想的早期塑造,以及在目睹傢族由盛轉衰過程中的深刻體驗。特彆是對“藥店學徒”經曆的追溯,揭示瞭魯迅早期對中國國民精神麻木的初步觀察與反思。 仙颱求學與棄醫從文: 這一部分著墨甚多,作者引用瞭魯迅早期書信中對留學日本的憧憬與幻滅的描述。周海嬰特彆解析瞭那張著名的幻燈片——“日俄戰爭中被砍頭的中國人”,這成為瞭魯迅“為人生”的文學理想的決定性轉摺點。作者力求還原魯迅在思想覺醒過程中的內在掙紮,而非簡單化地將其歸結為偶然事件。 北京時期與新文化運動: 魯迅在北京的生活被細緻描摹,包括他在教育部的工作、參與《新青年》的編輯、以及與“北大”及周邊文人群體的交往。書中展現瞭魯迅在新文化運動初期激進與審慎並存的復雜心態,以及他如何通過小說和雜文,成為批判封建禮教的先鋒。 廈門、廣州與最後十年(上海): 作者詳述瞭魯迅在不同南方城市輾轉的經曆,特彆是與許廣平女士的相識相戀,以及他們共同在上海度過的、充滿論戰與創作的“孤島”歲月。對於後期雜文的創作動機、論戰對象,作者也結閤傢族內部的對話與觀察,進行瞭獨到的闡釋。 三、未曾言說的“沉默的遺産”:關於寫作與生活方式的解讀 本書不同於其他傳記之處,在於它並未將焦點完全集中在魯迅的作品思想分析上,而是著重於揭示作品背後的生活邏輯和精神支撐。 關於收藏與版畫: 作者詳細記錄瞭魯迅對金石拓片、古籍、以及外國版畫的癡迷與收藏過程。這些“閑暇”的愛好如何滋養瞭他的創作,以及這些收藏品在他生命中扮演的精神避難所的角色,得到瞭生動的描繪。 關於傢庭的經濟壓力: 周海嬰坦誠地記錄瞭魯迅在世時,對傢族中旁支的經濟負擔,這使得魯迅的“清貧”形象更加具有現實性。這些細節展現瞭知識分子在社會轉型期,不僅要麵對思想的搏擊,更要承擔沉重的物質責任。 四、豐富的視覺材料支撐:圖傳的價值體現 作為“圖傳”係列的重要一員,本書收錄瞭大量珍貴的曆史照片、手稿影印件、以及作者珍藏的傢庭影像。這些視覺材料與文字敘述相互印證,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和閱讀的沉浸感。從早年就讀小學的照片,到與友人的閤影,再到後期居住環境的記錄,共同構建瞭一個全景式的魯迅世界。 總結: 《中國現當代作傢圖傳:魯迅傳》是一部帶著體溫的史料,它以兒子的視角,為我們提供瞭一部既有宏大曆史背景,又不失私人情感細節的魯迅傳記。它不僅是研究魯迅文學成就的參考書目,更是一部解讀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精神睏境與堅守的珍貴文獻。對於渴望瞭解魯迅真實生活麵貌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是不可多得的選擇。

用戶評價

評分

《中國現當代作傢圖傳:丁玲傳》帶給我的,遠不止對一位作傢的瞭解,更是一種對曆史和人生的深刻反思。我一直在思考,在那個男性主導的社會,丁玲是如何在文學創作和政治鬥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堅持下去的。她的經曆,充滿瞭起伏和磨難,特彆是晚年的遭遇,讓我感到心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客觀地呈現她一生中的榮辱與坎坷,不迴避她所經曆的政治風波,而是嘗試去解讀她當時的心境和選擇。同時,我也想從她的作品中,去探尋她思想的深度和進步性。這本書是否有機會讓我看到,丁玲是如何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不斷調整自己的創作方嚮,並始終保持著對文學的熱愛和對社會現實的關注?我期待這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更是一部關於女性覺醒、關於時代變遷的生動教材。

評分

我懷揣著一份對曆史的好奇和對偉大靈魂的敬意,翻開瞭《中國現當代作傢圖傳:丁玲傳》。丁玲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傳奇色彩。我曾經嘗試閱讀她的作品,但總覺得隔著一層紙,未能完全領會其精髓。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更好地理解她作品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意義。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窺見她作為一個人,一個女性,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所承受的壓力,所付齣的代價,以及她內心深處不屈的火焰。這本書的“圖傳”形式,無疑是吸引我的一個重要因素。我渴望通過那些影像,去感受她生命中的每一個重要時刻,去體會她人生的悲歡離閤。我希望它能讓我看到一個更全麵、更真實的丁玲,一個值得我們銘記和學習的先驅者。

評分

這本《中國現當代作傢圖傳:丁玲傳》真是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女性作傢充滿好奇,而丁玲無疑是其中一個繞不開的名字。我之前零散地讀過一些關於她的文章和評論,但總覺得隔靴搔癢,未能深入瞭解她的人生軌跡和創作曆程。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填補瞭我這份期待。從書名中的“圖傳”二字,我就能預感到它絕不僅僅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會用豐富的圖片資料,將丁玲波瀾壯闊的一生呈現在我眼前。我迫不及待地想通過這本圖傳,去感受那個時代女性的堅韌與掙紮,去體味丁玲作為一位革命者、一位作傢,她內心深處的思考與抉擇。我期待看到那些泛黃的老照片,它們會是曆史最忠實的見證者,記錄下丁玲不同時期的風貌,她的青春、她的成熟、她的風采,甚至是她經曆風雨後的滄桑。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一個立體、鮮活的丁玲,一個不僅有筆下作品,更有血有肉的人生。

評分

不得不說,《中國現當代作傢圖傳:丁玲傳》是一次非常獨特的閱讀體驗。我常常在翻閱那些曆史照片的同時,去想象照片背後發生的故事。那些或喜或憂的錶情,那些或樸實或精緻的服飾,都仿佛在訴說著屬於丁玲和那個時代的點點滴滴。我特彆期待看到書中是否有關於她後期在北大荒的經曆。我讀過一些關於那段經曆的零星記載,覺得那段艱苦的生活,一定對她的思想和創作産生瞭深刻的影響。這本書能否通過豐富的圖片和詳實的文字,讓我感受到她在那片土地上的堅韌與成長?我希望它能展現齣她作為一位知識分子,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情和對寫作的執著。這本書的“圖傳”形式,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口,讓我能夠更具體、更生動地走進她的世界。

評分

閱讀《中國現當代作傢圖傳:丁玲傳》的經曆,與其說是瀏覽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我仿佛跟隨作者的筆觸,置身於二十世紀的中國,親曆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丁玲的一生,與國傢的命運緊密相連,她的每一次選擇,每一次創作,都深深烙印著時代的痕跡。我尤其關注她早期在左翼文學運動中的活躍,以及她那篇引起巨大爭議的《莎菲女士的日記》。我想要理解,在那個壓抑的年代,一位女性作傢是如何突破樊籬,用如此坦率甚至有些大膽的筆觸去描繪內心的情感與欲望。這本書能否呈現齣她內心深處的掙紮與勇氣?我期待看到關於她與魯迅、郭沫若等同時代文壇巨匠的交往,這些交往會如何影響她的思想和創作?這本書的圖文並茂,想必能讓我對這些曆史瞬間有更直觀的感受,而不僅僅是文字描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