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佛教石窟。巩县石窟位于河南省巩县县城西北2.5公里的洛河北岸,石窟开凿在邙山(当地称大力山)岩层上。现存大窟5个,摩崖大像3尊,佛龛约1000个,摩崖造像龛238个,造像7700余身,铭刻186方。巩县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佛教石窟,位于河南巩义市(原巩县)城西北2.5千米的洛河北岸,开凿于邙山岩面上。始建于北魏晚期,原名希玄寺。现存大窟5个,摩崖大像3尊,佛龛约1000个,摩崖造像龛238个,总计造像7700余尊,铭刻186方。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至唐宋。总体风格与龙门石窟相近,但规模小,整体造像艺术水平也不如龙门石窟,但其中也不乏精品。题材除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还有礼佛图、神王、怪兽、伎乐等。
评分 评分巩县石窟
评分 评分中国的佛教石窟。巩县石窟位于河南省巩县县城西北2.5公里的洛河北岸,石窟开凿在邙山(当地称大力山)岩层上。现存大窟5个,摩崖大像3尊,佛龛约1000个,摩崖造像龛238个,造像7700余身,铭刻186方。巩县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佛教石窟,位于河南巩义市(原巩县)城西北2.5千米的洛河北岸,开凿于邙山岩面上。始建于北魏晚期,原名希玄寺。现存大窟5个,摩崖大像3尊,佛龛约1000个,摩崖造像龛238个,总计造像7700余尊,铭刻186方。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至唐宋。总体风格与龙门石窟相近,但规模小,整体造像艺术水平也不如龙门石窟,但其中也不乏精品。题材除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还有礼佛图、神王、怪兽、伎乐等。
评分巩县石窟寺在河南巩县城东北约8公里的大力山下,建于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原名希玄寺,宋代名十方净土寺,清改今名。东西魏、北齐、隋、唐以及北宋,相继在此凿窟造像。现存5窟,256龛,7,743尊佛像和数十篇题记。石窟呈方形,有中心柱,柱四周凿龛造像。窟顶雕支分格或平棋。佛像脸形方圆,衣纹疏朗,多呈静态。第一窟门内两侧雕“帝后礼佛图”,其余三壁雕佛像和佛传故事。壁脚雕神王、怪兽和伎乐人。“帝后礼佛图”分三层六组,每层比丘和比丘尼作前导,后为帝后和侍从,前呼后拥,反映了皇室的宗教活动。构图简练生动,为中国现存浮雕中较完整者。
评分米。两力士外侧应各有一组一佛二菩萨的摩崖造像,今仅存东侧摩崖大佛(高5.3米)、 胁侍菩萨和西侧一胁侍菩萨。崖面上有弟子、飞天等。窟内外相互联系为一宏伟的整体布局。第 2窟为未完成窟。第5窟最小,长宽各3.2米,高3米,无中心柱。第3、4、5窟窟门外侧皆应为尖拱形门楣,门外两侧各雕一金刚,今仅存第 5窟外二身、第 4窟外一身金刚。
评分顶部浮雕保存比较完整,制作也精美,为北朝石刻中所不多见。第1、3、4窟皆为平□。第1窟最精,平□各边为十方格,内外 3层,内层围绕中心柱为一周飞天;第2层分别为莲花、卷草和化生;最外层刻不同的莲花图案。天花支条面上还刻有卷草,支条相交处有小朵莲花,窟顶华丽异常。浮雕原敷有彩绘,残存部分尚隐约可见。第3、4窟顶部皆为两周,内层一周飞天。外层刻莲花、卷草和化生。支条素面无饰,仅在相交处刻小朵莲花。第5窟藻井则以重瓣大莲花为中心,四周为6个飞天,四角刻化生,并间以忍冬花纹,构图活泼。各窟地面都凿有与顶部浮雕相似的平□和莲花装饰,今只有第 5窟地面莲花保存较好。
评分石窟寺修建年代不见史书记载。第4窟外119号龛唐龙朔(661~663)年间刻有“后魏孝文帝故希玄寺碑”。碑文称北魏孝文帝时(471~499)此处已建寺,时称希玄寺。唐更名为净土寺,宋明皆称大力山石窟十方净土禅寺,今简称石窟寺。造窟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重修石窟寺碑记:“……自后魏宣帝景明之间凿石为窟,刻佛千万像,世无能烛其数者……”,但其依据不详。据推测石窟大规模开凿约在北魏后期熙平(516—518)至永熙(532~534)年间。窟内外小龛纪年最早为北魏普泰元年(531),此外,有东魏、西魏、北齐直至唐宋各代年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