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1002.1-2014)·人类工效学 手工操作·第1部分:提举与移送 [Ergonomics-Manual Handling-Part 1: Lifting and Carry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1002.1-2014)·人类工效学 手工操作·第1部分:提举与移送 [Ergonomics-Manual Handling-Part 1: Lifting and Carry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人类工效学
  • 手工操作
  • 提举
  • 搬运
  • 国家标准
  • GB/T 31002
  • 1-2014
  • 安全生产
  • 职业健康
  • 工业工程
  • 标准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1550661503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610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Ergonomics-Manual Handling-Part 1: Lifting and Carrying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
字数:42000
正文语种: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1002.1-2014)·人类工效学 手工操作·第1部分:提举与移送》规定了手工提举与移送质量的推荐限值,分别考虑了任务强度、频次和持续时间的影响。本部分为工作人群健康风险评价中多个任务变量的评定提供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1002.1-2014)·人类工效学 手工操作·第1部分:提举与移送》适用于物体质量不小于3kg的手工提举与移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1002.1-2014)·人类工效学 手工操作·第1部分:提举与移送》适用于水平表面上中等步速(0.5m/s~1.0m/s)的手工移送操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1002.1-2014)·人类工效学 手工操作·第1部分:提举与移送》不适用于静态抓握物体(原地不动),推或拉物体,单手提举物体,坐姿手工操作,以及两人或多人提举物体。抓握、推拉物体的手工操作将在本标准的其他部分中规定。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工作场所人机工程学设计指南》 图书简介 本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工作场所设计中人机工程学的核心原理、方法论与应用实践,旨在为工业设计师、安全工程师、职业健康专家以及生产管理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性的指导手册。本书严格聚焦于人因工程学在优化工作环境、提高作业效率、保障员工健康与安全方面的应用,内容覆盖人体测量学基础、生理负荷评估、工作台与座椅设计规范、人机交互界面优化等多个关键领域,但明确不包含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1002.1-2014)·人类工效学 手工操作·第1部分:提举与移送”的具体技术参数、操作流程或标准解读。 本书的撰写秉持“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强调将人体尺寸、运动能力、感知特性和心理需求融入到产品、系统和环境的早期设计阶段。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分为七个主要部分,共二十章内容。 第一部分:人机工程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论 本部分奠定了全书的理论基石。首先概述了人机工程学的历史演进、学科范畴及其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战略地位。重点阐述了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方法论,包括任务分析、环境分析以及系统分析的流程。特别详细介绍了定量人体测量学数据在设计中的应用原则,侧重于静态与动态人体测量数据的采集标准、统计分析方法(如百分位数选取)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确定设备和工作站的尺寸范围,确保设计的适用性覆盖目标人群。本章严格区分了人体测量学与生物力学在人机工程学中的角色定位,强调了人体测量数据作为设计输入的重要性,但完全避开了特定标准对“提举与移送”这一特定动作的规范阐述。 第二部分:生理负荷与工作环境设计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工作环境因素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详细解析了热环境、照明、噪声和振动如何影响人的警觉性、操作准确性和长期健康。书中提供了评估和控制这些环境因素的工程学标准和量化指标,例如,阐述了不同类型照明(间接照明、局部照明)的设计要求、色温与照度的选择指南,以及如何根据不同任务的视觉要求确定最小照度等级。关于热环境,本书讨论了过冷与过热状态下人体的生理反应机制,并提出了提高热舒适度的空间布局与通风策略。生理负荷评估部分侧重于心率监测法和主观疲劳量表在常规工作负荷评估中的应用,而非侧重于特定体力活动负荷的特定计算模型。 第三部分:工作站与工作台面的人体尺寸适配 本部分聚焦于静态工作环境的构建。系统阐述了坐姿、立姿和半坐姿工作站的设计原则。内容包括:理想工作高度的确定、座椅调节范围的设计(座高、座深、靠背角度)、脚踏板与腿部空间的需求分析。书中通过大量图表展示了不同体型(例如,前10%女性到后95%男性)在不同工作任务下所需的工作面高度范围。特别强调了工作台面尺寸(深度和宽度)的选择,以确保操作者能够舒适地接触到工具和物料,避免不必要的伸展或弯腰。这部分内容是基于通用人体测量学原理构建的,不涉及任何关于“搬运”动作的力学约束。 第四部分:显示器与控制器的布局工程 人机交互界面是现代工作场所的核心要素。本部分详细讲解了视觉显示器(如屏幕、仪表盘)和控制操作元件(如开关、旋钮、键盘)的布局优化。在显示器设计方面,书中讨论了最佳的观察角度、避免眩光的设计技巧、信息分层显示的原则以及分辨率与视距的关系。在控制器布局方面,书中阐述了“功能分组”、“动作距离”和“操作顺序”的匹配原则,确保控制器的布置符合操作者的自然手部运动轨迹和认知预期。本章引入了Fitts定律在按钮大小和间距设计中的应用实例,以提高操作速度和准确性。 第五部分:工具与设备的人因设计 本部分关注个体工具的设计,这是实现高效人机交互的关键环节。内容涵盖了手持工具的人体工程学设计要素,包括手柄的直径、形状、长度以及防滑表面的选择。书中分析了如何通过改进工具设计来分散接触压力,减轻握持力需求,从而预防腕管综合征等手部重复性劳损(RSI)。此外,还讨论了电动工具和气动工具的重量分配、重心位置以及减震技术的应用。本章的重点在于工具与手部之间的匹配性研究,与GB/T标准中涉及的整体物料搬运过程是两个不同的研究维度。 第六部分:认知负荷与操作流程设计 除了物理环境,认知负荷对作业绩效的影响同样重要。本部分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信息呈现和操作流程来降低操作者的认知压力。内容包括流程图绘制、操作步骤简化、错误预防(Poka-Yoke)在工作流程设计中的应用。书中强调了在设计复杂操作序列时,应充分考虑操作者的记忆负荷、注意力分配和决策模式。通过对警报系统、指示灯和警告信息的清晰化设计,确保操作者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系统状态,并作出恰当反应。 第七部分:人机工程学评估与实施 最后一部分提供了将人机工程学原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框架。介绍了工作场所人因工程学评估的技术和工具,包括快速评估方法(如RULA/REBA的适用范围界定,但侧重于其原理而非特定标准应用)和更为深入的实验室评估技术。同时,本书提供了人机工程学干预措施的实施路线图,包括试点项目管理、员工培训策略,以及如何建立一个持续改进的人机工程学文化。本书的结论部分强调了成本效益分析在推动人因工程学改进项目中的作用,并展望了未来技术(如可穿戴传感器、虚拟现实)在人因工程学研究中的潜力。 本书力求提供一个基于通用工程原理和人体科学的、全面的工作场所设计视角,帮助专业人士构建更安全、更高效、更人性化的工作环境。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标准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那种扑面而来的官方气息,那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你知道,很多时候,我们做工程或者设计,都得小心翼翼地参照这些“红头文件”,生怕哪个细节没把握到位,后续会产生各种合规性问题。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自然是典型的国家标准用语,严谨、精确,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力求达到零歧义。这对于规范操作流程是绝对必要的,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必须得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否则很容易因为一个复杂的长句或者一个专业术语的定义而漏掉关键信息。我特别关注了它在术语定义和引用部分的处理方式,好的标准应该能够自洽,不依赖过多的外部参考资料就能让专业人士理解其意图。我希望它在方法论的部分,不仅仅是给出了“应该怎么做”的结论,还能稍微解释一下“为什么是这个数值或这个角度”,哪怕只有简短的背景介绍,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内化这些规范。这本书的厚度暗示了内容的详尽程度,希望它能真正做到覆盖到各种常见的工作场景,而不是只停留在理论层面。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简洁明了的,黑白配色,标题清晰可见,一看就知道是那种严肃、专业的工具书类型。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重量,相当有分量,厚厚的一本,感觉里面装载了大量的知识和规范。对于我们这种需要长期接触各种技术标准的人来说,这种实体书的质感还是挺让人安心的,至少不用担心电子文档丢失或者格式错乱的问题。不过,老实说,对于初次接触这类国家标准的人来说,光是看到那个长长的编号和“GB/T”的字样,可能就已经望而生畏了。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更直观的图示或者案例解析,毕竟人体工学这东西,很多时候是“一看就懂,一说就迷糊”的类型。如果书中能配上高质量的插图,详细标注出各种力学角度和推荐姿势的细微差别,那阅读体验和实际应用价值都会大大提升。我挺期待它在排版上能否做到逻辑清晰,毕竟标准文件的结构往往很繁复,如果能通过合理的分段和索引设计,让读者能快速定位到自己需要的特定条款或图表,那就太棒了。总之,从第一印象来看,这是一本扎实、严谨的行业参考资料,但实用性的直观呈现还需要在阅读后才能评判。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标准的购买动机往往是出于“防御性”的需要——我需要知道行业内公认的底线在哪里,以便在项目评审或安全检查时能够拿出有力的依据。这本书的装帧质量摸上去还算可以,纸张的选取似乎是那种偏哑光的,减少了阅读时的反光,这一点对长时间查阅来说很重要。我翻阅了一下目录结构,感觉它似乎按照不同的操作强度或环境因素进行了模块化的划分,这种结构化的编排方式在查找特定信息时会非常高效。我个人更偏爱那些能够将理论要求与实际操作的风险等级挂钩的内容。比如,如果一个动作被定义为“高风险提举”,那么书中是否明确指出了需要采取哪些额外的防护措施或者人员配置要求?如果这些操作性的指导能够像流程图一样清晰地呈现出来,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简直是几何级数地增长。毕竟,标准的作用不只是判断对错,更在于指导如何安全地完成任务。我希望它能在附录中提供一些可供复印和张贴的简易操作卡片样式,那就更贴心了。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中,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确实是一本“硬核”的专业参考书,没有丝毫的文学色彩,完全是为执行和遵循而准备的。它的页码和章节编号系统非常复杂,这是标准文件的固有特点,意味着它可能包含了大量的交叉引用,对读者的逻辑梳理能力提出了挑战。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它在“例外情况”和“特殊人群”处理上的详尽程度。比如,对于身高、体重超出标准范围的员工,或者在特殊温度、湿度环境下进行操作时,标准是如何给出指导的?很多时候,工作现场的复杂性远超实验室的理想条件,如果标准能够涵盖这些现实的变数,那么它的指导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我还想看看它在图示清晰度上做得如何,人体工学标准中,肌肉受力点和关节活动范围的标注必须精确到毫米级的视觉呈现,否则文字描述容易产生误导。总之,这本书看起来是那种需要伴随着具体的作业场景,随时翻阅查证的实用手册,而不是可以一口气读完的理论著作,它的价值在于其作为“权威仲裁者”的角色定位。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人力资源和职业健康管理的人士,我购买这本书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建立一个符合国家最新要求的工效学评估体系。我一直关注国家标准对“人”的承载能力的最新界定,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对员工工作负荷的评估和工作岗位的重新设计。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那些花哨的叙述,而在于它所蕴含的量化数据和测试方法。我特别留意了其在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上的规范性描述,这决定了我们后续的内部审计是否具有可比性和有效性。我期待它能提供最新的生物力学模型参考,而不是沿用过时的经验数据。一个好的标准应该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能够预见到未来工作方式可能发生的变化,并提供一个相对稳健的评估框架。我希望阅读过程中能发现一些在以往旧标准中未曾提及的细节修正,因为技术标准往往是在不断迭代中逼近最优解的。如果这本书能清晰地标明本次修订相比于前一版本的关键变化点,那就更方便我们进行内部标准的快速升级和培训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