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实用抗感染治疗学(第2版)》共分三篇,即总论、抗感染药各论和抗感染药临床应用,第一篇中包括临床微生物和抗菌药物的临床药理概要,抗感染药的合理应用原则以及特殊生理、病理情况下抗感染药的应用等。第二篇主要介绍各类常用抗感染药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适应证、用法用量、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第三篇叙述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中抗感染药的应用。本书撰写力求达到内容新颖、简明实用。
作者简介
汪复,女,1931年5月20日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5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疗系本科。现就职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1980年4月至10月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诺丁汉大学皇后医学中心进修抗生素临床药理。1992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Johns Hopkins医院临床药理科及哈佛医学院传染病科参观学习6个月。1986~1997年任上海医科大学抗生素研究所所长,现任抗生素研究所名誉所长、科技部抗感染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感染与化疗学会主任,顾问,任《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主编。长期从事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抗菌药物的临床药理研究、临床应用以及细菌耐药性研究。已发表论文200余篇。作为主编或副主编撰写了《实用抗菌药物学》等专著7部,参加编写《实用内科学》、《现代临床药理学》等专著10余部。历年共获国家级、部局级科技成果奖十余项。1992年国务院授予“为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者”证书及特殊津贴。 张婴元,女,1939年11月25日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62年7月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疗系本科。1984年获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并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附属医院进修临床药理。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所长、卫生部抗生素临床药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数十年来主要从事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抗感染药临床评价及临床药理学研究和细菌耐药性防治研究等。擅长于细菌性感染等感染性疾病诊治,包括疑难重危感染者的诊治和救治。承担并完成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等。近10余年来,作为第一完成者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1996年以来先后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感染化疗学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抗生素杂志》等8本医学和药学杂志编委。数十年来从事医学本科生、研究生等的教学工作,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近20名,主编或编写大型参考书10本,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论著80余篇。
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临床微生物学概论
第一节 人体正常菌群和临床常见病原菌
第二节 主要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第三节 与抗菌药物治疗有关的实验室检查
一、药物敏感性试验
二、耐药菌的检测
三、血清杀菌滴度
第二章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和细菌耐药性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一、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二、损伤细胞膜
三、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四、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五、其他
第二节 细菌耐药性和耐药机制
一、耐药性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
三、一些重要致病茵的耐药机制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变迁及其防治
第三章 抗菌药物的临床药理
……
第二篇 抗感染药各论
第三篇 抗感染药的临床应用
附录
精彩书摘
B.内酰胺类药物引起凝血机制异常的原因,可能与该类药物可抑制肠道内产生维生素K的菌群,而维生素K是肝细胞微粒体羧化酶必需的辅助因子,参与凝血酶原前体中谷氨酸的y羧化反应,维生素K缺乏将使凝血酶原的合成减少和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Ⅱ、Ⅶ、Ⅸ、X等的水平降低。拉氧头孢、头孢哌酮、头孢孟多等的结构中尚含有N一甲基硫化四氮唑,后者与谷氨酸的结构相似,因而可干扰维生素K所参与的羧化反应。 另一种引起凝血机制异常的原因可能与血小板的凝聚功能障碍有关,因为腺苷二磷酸(ADP)是诱导血小板凝聚的重要激动因子,现已发现多种B一内酰胺类抗生素可阻断这一作用,剂量增大时尤其如此。现已证实,拉氧头孢、青霉素、羧苄西林等能非特异地与血小板膜结合,从而阻断ADP与特异性受体的结合,使血小板的凝聚功能发生障碍。 (五)胃肠道 多数抗菌药物口服或注射后胆汁中浓度较高者可引起恶心、腹胀、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化学性刺激是产生胃肠道反应的主要原因,但也可是肠道菌群失调的后果,或二者兼而有之。四环素类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尤其多西环素较重。近年来新上市的米诺环素的衍生物替加环素,其常见的不良反应也以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不良反应最常见。大环内酯类中以红霉素(碱)口服后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为最多见,其他如乙酰麦迪霉素、罗他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的胃肠道反应较少而轻微。氯霉素、氨基糖苷类(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磺胺药等口服后也易发生胃肠道反应,但程度一般较四环素类为轻。目前用于临床的硝基咪唑类药物甲硝唑、替硝唑和奥硝唑,不良反应也以消化道最常见,长程治疗者消化道反应发生率可高达15%。 除菌群交替性腹泻外,很多抗菌药物(不仅是林可霉素类)可引起假膜性肠炎,后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防治见本章第三节。 (六)局部 许多抗菌药物肌注、静注或气溶吸入后可引起局部反应。肌注后发生局部疼痛者相当多见,可有硬结形成,青霉素钾盐的情况尤为突出,应用后诉局部剧痛者达20%。静注或静滴抗菌药物后,如浓度过高或速度过快常可导致血栓性静脉炎,伴不同程度的疼痛和静脉变硬,这一情况尤易发生于静滴红霉素乳糖酸盐以及两性霉素B后。近年来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注射剂如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静滴速度过快常可导致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约5%以上。夫西地酸静脉应用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局部疼痛,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痉挛。常用的气溶吸人药物为氨基糖苷类、两性霉素B等,如吸入的浓度过高,易出现咽痛、呛咳等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七)其他 其他毒性反应尚有乳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全、灰婴综合征、颅内压升高、心脏损害、不纯制剂引起的发热反应、内毒素导致的治疗休克等。 1.对牙齿的影响四环素类可沉积在牙齿及骨质内。牙与骨不同,牙组织缺乏矿物质的活跃转换,故给药后药物可持久地滞留于牙釉质及其下的钙化区,对乳齿的影响尤大。新生儿短期应用四环素类即可引起乳齿的色素沉着,染成黄或棕黄色。儿童服药次数较多者则除乳齿黄染外,并可导致牙釉质的发育不全,从而易促成龋齿和使恒齿失去光泽而呈暗灰色。 ……
前言/序言
实用抗感染治疗学(第2版)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实用抗感染治疗学(第2版)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