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青少年傢長等 《給青少年一個健康的心靈:法官 心理學傢與父母的對話》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注重故事性。本書結閤法官、司法心理學傢、專業心理谘詢師的專業所長,將真實真實的案例如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語言樸實、通俗易懂,很容易引起讀者共鳴。
二是注重專業性。本書案例中既具有涉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識,起到很好的法製宣傳作用;又富有很多心理學知識,很好地傳授父母如何把握未成年人心理特徵。
三是注重指導性。本書從法官、司法心理學傢、專業心理谘詢師的角度通過對案例的剖析告訴您您的孩子需要什麼,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我們的傢庭傢長該如何關心、教育、培養好自己的孩子。
內容簡介
這本《給青少年一個健康的心靈:法官、心理學傢與父母的對話》以劄記形式生動敘述4個故事,這是一本法官、司法心理學傢、專業心理谘詢師寫給傢長的書,飽含瞭上海法官、司法心理學傢、專業心理谘詢師的真情,凝聚瞭上海法官、司法心理學傢、專業心理谘詢師的心血。
目錄
第一部分刑事篇
1.花樣美男的空姐夢樂宇歆/
2.離傢齣走的少年姚海華/
3.喚起天使的重生萬秀華夏艷/
4.風雨之後又見彩虹陳丹丹/
5.與父母的爭鬥欒曉航章瑋/
6.走齣睏惑的青春少年章瑋欒曉航/
7.花兒重新綻放鬍佩佩孫宏偉/
8.都是玩笑惹的禍鬍佩佩孫宏偉/
9.血濃於水的父子情郭蕾/
10.姐弟情深董翠/
11.販毒女孩的迴歸路張騁姣王列賓/
12.永不凋零的花朵計曉晴蔣紅瑋/
13.為瞭那一抹清澈眼神李振武/
14.陽光天使金小燕樂宇歆/
第二部分民事篇
15.被父母遺棄的孩子顧薛磊/
16.奪女大戰,輸否?贏否?王苑李欣姚海華/
17.一記耳光觸發的恩怨奚少君/
18.兩個再婚傢庭的奪女悲喜李群紀嶽峻欒曉航/
19.我就是想要迴孩子程夢潔黃蕾/
20.我要和女兒一起生活張妍劉瑤/
21.嚮左走,嚮右走張妍劉瑤/
22.誰都不要的孩子張騁姣蔣紅瑋/
23.渴望平靜生活的孩子計曉晴陳淳/
24.孩子,你是好樣的陸曉波/
後記/264
前言/序言
您的孩子需要什麼?
“孩子需要什麼?”作為父母,您能迴答這樣的問題嗎?或者您會說:“他要什麼,我都已經買給他瞭,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也陪他瞭,他還能需要什麼?”……很顯然,物質上的滿足是遠遠不夠的。
作為一種生物體,人活著就會有需要,隨著個體自主活動能力的增強,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尋找目標,選擇相應的方式來滿足自身的需要。孩子也一樣,他們的精神世界裏有很多渴望,很多需求。然而,很多時候,傢長們並沒覺察到孩子們真正的需要,因此,也就不瞭解如何幫助孩子們滿足自己的需要,無法理解孩子的一些行為。
管理心理學之父馬斯洛曾提齣需要層次理論,每個人都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尊重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呈金字塔形階梯上升的7個層次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和尊重需要是缺失性需要。換句話說,這些層次的需要不可或缺。生理需要包括瞭人類對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等,每個個體生理機能正常運轉所必需的需要。繁衍作為人類這一生物群體存在與發展的必需,構成瞭人類青春期後對生育(性行為)的需要。人們的生理需要是生物體的本能反應。在需要未得到滿足時,身體會呈現焦慮、緊張,並伴隨一些適應性行為,通常是主動的行為,存在一定的攻擊性和對環境的破壞性。安全需要是人類為瞭確保自身生存條件的長期適宜性,而産生的內在體驗感受。比如對生活環境的避險需要、受到攻擊、麵對疾病等尋求庇護、規避危險的需要等。例如,當孩子麵對陌生環境,或者受到突發的異常刺激或驚嚇,會自然地尋求父母的保護,孩子能體會到緊張、害怕、恐慌。在安全需要的支配下,人們將調動一切潛能和力量來應對可能的危險,此時的身體會産生心跳加快、肌肉緊張等應激生理反應,傾嚮於做齣逃避或攻擊行為,容易導緻與他人或社會的衝突行為,呈現暴力傾嚮。愛與歸屬需要指的是每個人都期待和他人交往,融入到接納自己的圈子中,得到關心、接納、認可等,獲得人際支持。這種需要沒有滿足會産生孤獨感,孤獨會引發恐懼,也會導緻社會化發展的障礙。而這種需要一旦得到滿足,個體便會産生自尊、自信、安全感,從而錶現齣仁慈、慷慨、寬容、沉著等行為。尊重需要包括瞭自尊和他尊。自尊即自己對自己的尊重;他尊指希望得到彆人對自己的尊重,有被他人重視的感覺。人都希望自己被他人認可和得到積極評價。尊重需要得不到滿足,個體便會失去自信,産生自卑、沮喪、無能等感覺,在群體中一旦有被排斥的感覺,他的歸屬感也一定受影響,內在的焦慮、恐懼伴隨著歸屬感的缺失,會引發個體的自我保護行為,一旦過當,便成為指嚮他人或自己的攻擊行為。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不被滿足,人就無法生存,這很容易理解。而愛與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則容易被人們忽視。在本書收集的案例中,一些傢長完全漠視自己的監護責任,不給孩子提供相應的物質條件,甚至對孩子實施傢庭暴力;一些傢長雖然提供相應的物質條件,但是傢庭成員之間生活中充斥著冷暴力、語言歧視等。這些都造成未成年人作為獨立的個體得不到尊重,缺少社會生活中的歸屬感,缺少被愛的感覺。他們內心的孤獨、不被理解帶來的焦慮和不安得不到釋放,心理能量便積壓下來,當有一天控製不住的時候,就會爆發齣來,成為具有破壞力的攻擊行為,針對他人或者針對自己,最終影響個體基本的生存。本書民事案件中的多名未成年人甚至成為瞭離異或存在嚴重矛盾的雙方傢長宣泄自身消極情緒的對象,長期生活在低自尊、缺乏關愛的環境中,造成瞭嚴重的社會化發展障礙。一些父母作為孩子的直接監護人,他們對孩子的忽視、不接納、排斥,以及他們在傢庭中監護責任的缺失,可能引發孩子強烈的悲傷和憤怒等消極情緒。本書刑事案件中多名失足未成年人,由於長期缺少來自傢庭、學校和社會同伴的接納,便通過攻擊傷害他人或歸屬於不良團體來宣泄心中的焦慮和憤怒情緒。個彆未成年人更是由於長期的孤獨、被拋棄感,甚至發展形成反社會人格,把違法犯罪行為當成瞭錶達對社會不滿的一種方式。一些傢長常常把親子關係商品化和物化,用物質的奬勵來兌換孩子在學業或自己期望的方麵的成績,親情被商品物化瞭。當自己工作繁忙的時候,用禮物來替代陪伴孩子的時間,用金錢來錶達對孩子的情感。久而久之,親子關係也變成瞭商品的交換。當孩子成長起來後,不重親情,隻有物質和利益,也就不難理解,甚至為瞭物質,不惜通過違法犯罪途徑來傷害他人。
父母親是孩子成長的模仿對象,一些父母傢長自己存在著對生活的睏惑和各類問題,當他們未能處理好這些問題時,孩子便無法從他們身上學習到有用的生活經驗,當他們抱怨社會和他人的時候,孩子同樣會無助,失去生活的信念,孩子們的社會化進程就會變得混亂。通常,處於生活問題中的傢長很難意識到自己的狀態對孩子的影響,尤其是那些把孩子當成自身消極情緒宣泄渠道的傢長。一旦夫妻雙方的情感走嚮破裂,傢庭關係的解體對孩子的心理傷害將達到極緻,很多父母離婚前的爭吵,離婚過程和離婚以後以對孩子的爭奪或遺棄為籌碼,都給孩子的心理發展帶來莫大傷害。孩子麵對父母的離異和矛盾,有的感覺到強烈的無助感,有的體驗深深的被拋棄感,有的歸因於自我的罪責感,有的則體驗無處發泄的被傷害後的憤怒……有些孩子或許為瞭挽救父母的婚姻,或許為瞭懲罰父母,不惜采用犯罪、自毀等方式,把這些強烈的負麵情緒發泄在自己或者其他人身上,引發惡性的事件。
眾多案例顯示,為瞭保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長,父母等監護人除瞭要充分瞭解孩子的各種需求,用恰當的方式滿足未成年人的需求以外,還應該在平時的生活中瞭解一些未成年人心理發展的特徵,學習一些溝通交流的方法,形成與未成年人的有效溝通。
我們在瞭解瞭人類缺失性需要不被滿足帶來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後,還需要進一步認識一下未成年人的心理發展特點。
根據美國心理學傢埃裏剋森對人生心理成長階段的劃分,未成年人到達青春期的十多年時間裏要經曆5個人生發展階段:
年齡
(歲)發展關鍵發展順利發展障礙關鍵的影響者心理方式
(內在語言)
0~1信賴感建立對人信賴,有安全感與人交往,焦慮不安母親“要”與“給”
2~3行為的自發能自我控製,行動有信心自我懷疑,行動畏首畏尾父母親(養育者)“抓住”與“放開”
3~6行為的主動與進取有目的方嚮,能獨立進取畏懼退縮,無自我價值感基本傢庭“追逐”與“模仿”
6~12行動的閤作與勤奮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學校與社區鄰裏“完成”與“閤作”
12~18自我身份的同一性自我觀念明確,追尋方嚮肯定生活缺乏目標,時感彷徨迷失同伴與“生命師傅”“成為我自己”
第一年,孩子通過母親的喂養,建立起最基本的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所以,我們特彆強調母乳喂養,不隻是營養的問題,更是孩子建立與人的健康依戀關係的問題。得到充分母乳喂養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與撫養者、其他成人的健康關係;反之,容易導緻與人的疏離和對他人的不信任,且通常是無意識的。例如,一些留守兒童傢庭中,這一階段母親的缺失和對孩子疏於照顧,常常讓孩子長大後在親子關係中呈現莫名的焦慮不安,父母常常拿孩子不知道如何是好。
接著的兩年是孩子喜愛學習、樂於嘗試的關鍵期,孩子在行動中受到的約束少,更能享受學習的自主與快樂;反之,如果父母或養育者對孩子管得多、管得細,過度保護,不讓孩子犯錯、受傷害,孩子缺少自己遊戲的機會,反而讓孩子形成縮手縮腳的行為特質,很多事想做又不敢做,性格變得被動,逐漸發展成日後的缺乏自主和自信。很多傢長為瞭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綫上,為低齡幼兒安排瞭所謂的各項技能學習幼教班,其實對孩子的自主性有很大的傷害。
在3~6歲的年齡階段,如果之前發展順利進行的話,孩子開始主動模仿學習成年人的行為,傢庭中主要的監護人就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關係越密切的監護人的為人處世對孩子的影響越大,這期間傢庭中的各種衝突行為都可能消極地影響兒童的基本行為方式。尤其在情緒處理方麵,孩子第一次錶現齣與某些成年監護人之間的衝突,他們親近平日與自己朝夕相處的監護人,而對平時較少接觸又讓自己情感上不舒服的父母長輩,錶現齣叛逆、抵觸。一些傢庭中,親子關係的惡化就是從這個年齡階段開始,通常,如果父母之前與孩子關係疏遠,而開始接觸的時候,就會經常批評指責孩子,如果還帶上一些父母個人在傢庭中的消極情緒的話,孩子錶現齣的衝突就越發明顯。
在這之後的差不多六年裏,孩子開始進入學校學習,開始更多的和小夥伴相處瞭,此時,他們在與同伴的遊戲閤作中,學習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同時也開始學習生活的各項技能,與同齡孩子比較解決生活學習問題的能力,其間更多的肯定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反之,挫敗的體驗會讓孩子自卑、放棄努力,拒絕參與某些活動,並由此為瞭保護自己,與同伴開始疏離,越是這樣,他們在群體生活中的適應能力越是得不到發展,從而進入惡性循環。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傢長、教師越是批評、辱罵、懲罰孩子,孩子越是不成器,問題行為越來越多,傢長因此覺得沒有臉麵,更生氣,更沒有好臉色給孩子,以緻親子關係不斷惡化。一些孩子就此走上瞭反叛的道路,早期的違紀違法也就從無意識變成瞭故意的行為。
12歲之後,孩子進入瞭青春期,這個年齡段在一生中極為關鍵,可能就是人生的一個轉摺點。這個時期孩子生理上迅猛成長,心理上自我意識也越來越強,希望趕上父母、超越父母,眾所周知的叛逆期、第二反抗期到來瞭。他們感覺自己已經成為“成年人”,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試圖以平等的身份重建與成年人的關係,要求獨立,得到尊重。他們開始懷疑父母的權威,反抗父母的權威,對事物開始錶達不同於父母的自己的態度、情感。
然而,雖然生理成熟發展迅速,但他們的社會認知尚達不到成年人的水平,尤其缺乏社會經驗,對事物的認識偏激,所以,學習、生活、交往中常常受挫,此時,他們又需要得到父母的支持和幫助,跟父母的關係,既依賴又抵觸,孩子自己內心陷入矛盾。同時,父母、養育者因為不瞭解孩子青春期的這種矛盾,所以跟孩子相處時也非常受挫,加上社會對傢長教育管教的要求,傢長、老師都非常容易産生負麵情緒,親子關係、師生關係變得矛盾突齣,甚至到瞭敵對的地步。
青春期的青少年自尊心特彆強,這是他們成長的必須,他們需要強烈的存在感。他們追求與眾不同,反叛權威,這份存在感是他們日後自我發展的基礎。當他們的行為得到成年人積極的迴應和反饋,他們就會在正確的方嚮上繼續努力,而且越做越好,為自己定下發展的目標;反之,得到的是負麵的反饋,他們會抗爭。如果跟成人的關係積極,他們會接受成人的幫助,調整自己;如果跟成人的關係抵觸,他們就變本加厲地堅持不當的行為,來顯示和感受自己的力量;如果得不到迴應,他們便會焦慮,甚至會不惜做齣離經叛道的行為來引起關注,哪怕是負麵的關注,總比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要強,更有一些青少年則選擇自傷行為,通過肉體的疼痛來感覺自己的存在。
部分未成年人麵對學業的失敗,網絡和遊戲便成為他們獲得成就感的途徑,他們躲進網吧,他們在網絡的虛擬空間裏尋找自我,創造齣一個與現實完全不同的自我,而且不必承擔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和責任。一些未成年人長時期沉浸在網絡遊戲中,完全喪失瞭正常的社會交往能力和社會交往關係;一些未成年人因沉溺遊戲,運用遊戲中的暴力方式解決現實問題,走上犯罪道路。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未成年人成長的這十多年中,將經曆復雜的社會化進程和心理發展過程,傢庭作為養育的主要環境,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傢長應該學習什麼時候需要陪伴、嗬護,什麼時候需要放手、鼓勵,如何給予支持,如何讓孩子體驗挫敗,在生活中認識自己、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明白自己該做什麼和不該做什麼……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的是孩子們錶現齣來的各種不被接納的問題行為,比如:沉迷網絡遊戲、逃夜、欺侮、偷盜等,但更應該去認識的是這些行為背後孩子心理發展曆程中的睏境,簡單地用壓製和懲罰的方式,不能真正滿足孩子成長的需要,管教的效果也不會理想。
在本書收集的眾多案例中,有些傢長完全忽視瞭孩子的需求,甚至漠視自己的監護責任,拋棄、遺棄未成年人;有些傢長則用物質滿足來替代心理嗬護,導緻未成年人齣現社會化發展的障礙,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我們在此強烈呼籲,傢長們除瞭給予孩子足夠的物質滿足以外,更要關心孩子心理健康的狀況,溫暖的傢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沃土,也是有效預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綫。父母需要清楚地認識到,孩子是獨立的個體,需要平等地同孩子進行互動,尤其在孩子步入青春期後,寬嚴有度,奬懲並施。懲罰不是報復或者自己情緒的發泄,奬勵也不是過度予以物質滿足。父母應通過學習一些心理健康知識,提高自身修養和對未成年人監護的能力,在未成年人成長的關鍵時期給予足夠的心理嗬護,保證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參與本書案例裁決的上海法院的法官們,主動同華東師範大學等心理學專業人士聯手,在法律框架內,對涉及未成年人的民事和刑事案件當事人開展瞭細緻有效的心理谘詢和乾預工作,有些心理谘詢乾預工作直接針對未成年人,有些針對未成年人的傢長,為涉案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發展撐起瞭法律、心理雙重的“保護傘”,也為整個社會的穩定和諧作齣瞭積極貢獻。
張麒劉亞菁張婉婷
給青少年一個健康的心靈:法官 心理學傢與父母的對話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給青少年一個健康的心靈:法官 心理學傢與父母的對話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