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林垦部长

开国林垦部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青松 著
图书标签:
  • 林业史
  • 开国元勋
  • 林垦事业
  • 共和国建设
  • 人物传记
  • 历史回忆录
  • 新中国成立
  • 林业发展
  • 垦荒精神
  • 时代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766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048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梁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任林垦部(林业部)部长,《开国林垦部长》对他的生平和一生所从事的抗战以及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开国林垦部长》分为三个章节,分别是报告文学,开国林垦部长梁希纪念馆布展大纲及解说词和梁希纪念馆简介。

作者简介

  李青松,报告文学作家,1963年生于辽宁彰武,在内蒙古东部度过少年时代,1987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现任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副主任。1987年至2001年于中国绿色时报社从事记者工作,曾任文艺部主任、理论与副刊部主任。报告文学《一种精神》获“新中国六十年优秀中短篇报告文学奖”,其他作品获得各类奖项三十余项。现已发表生态文学作品二百余万字,主要著作有《遥远的虎啸》、《林区与林区人》、《一种精神》、《梁希》等。主要代表作品:《猛禽》、《老号骆驼》、《告别伐木时代》、《兴隆之本》、《从吴起开始》、《喜鹊叫喳喳》等。担任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景观村落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家生态作家委员会副主任等社会职务。

目录

开国林垦部长(报告文学)
梁希纪念馆(布展大纲及解说词)
开国林垦部长
梁希与湖州
武备救国
林学之路
气节与风骨
民主与科学活动
秘密北上
林务新政
小陇山考察记
绿色论道
科普先驱
美丽中国
梁希的意义
梁希纪念馆(简介)

精彩书摘

  《开国林垦部长》:
  
  牌子挂了,可以摘。摘了,还可以挂。不过,这牌子肯定不是那牌子了。不变的东西越多,就会有越多的东西在变。
  最初的林业部不叫林业部,地址也不在北京和平里东街18号。据说,那会儿的和平里到处是烂泥和水塘,里面的螃蟹和泥鳅多着呢。岁月如刀,锋利得很,一闪,五十年就没了,烂泥和水塘也没了。和平里长出好多高楼,长出好多大的机关。
  还从城里扯过来好多大马路,东一条,西一条,东西中间还有二四五六条,走车,走人,走一些一撅尾巴就拉屎的东西,拥拥挤挤,闹闹哄哄,整天不得空闲。马路牙子上的钻天杨、毛白杨和槐树比别处的树长得都壮,劲儿也足得很。
  知底细的人说,和平里的地下边肥着呢,全是螃蟹和泥鳅沤成的泥,那树能不呼呼疯长吗?最初的林业部叫林垦部,不但管着树,还管着垦殖方面的事情呢。大街上跑的汽车、拖拉机、自行车,实际上都与林垦部有关。国产轮胎需要大量橡胶,而中国本土没有一株橡胶树,咋办?要是这会儿,想都不用想,进口呗,因为兜里有美元啊。那会儿可不行,兜里羞涩得很。
  穷有穷的办法,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指示林垦部:引种自己种。
  林垦部果然不是孬种,先勘察后设计再建设,很短时间里就在南方建成了一批橡胶园。胶林翠,胶林茂,胶液哗哗淌出来,很快实现了橡胶自给。
  新中国的轮子转起来了。
  开国林垦部部长就是梁希。中央人民政府“内阁”组成人员任命名单上,排在梁希之后的是水利部部长傅作义,排在傅作义之后的是梁希的同乡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就是那个写《林家铺子》,写《白杨礼赞》的茅盾)。开国大典那天,在天安门城楼上,梁希笑着对沈雁冰说,今后,搞林业的都可以称自己是“林家铺子”的人了。沈雁冰顿了一会儿,憋出一句:“对,多种白杨树。”66岁的梁希,长得瘦瘦的,嘴巴尖尖,如果摘下鼻梁上的眼镜就有点像那个说相声的马三立了。梁希是否喜欢听相声?不知道,但梁希喜欢看京戏是可以肯定的。在重庆教书时,他宿舍的墙上挂的东西就是无锡泥制的大大小小的京戏脸谱。有牛皋、张飞、程咬金,还有……那些我就叫不出名字了。我是受命撰写《梁希传》时,开始接触有关梁希材料的。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老头,连周恩来都尊称他梁公叔五先生呢。
  1883年,梁希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双林镇。梁家是湖州的名门望族,梁希和他的哥哥都是清末的秀才,祖父是直隶(南京)州判,父亲是直隶知州。州判相当于现在的中级法院院长吧,而知州可能比市长或专员还大一点,要知道,那可是直隶的知州。
  梁希的故居位于双林镇的城南,板桥江在梁家老房子的边上静静流淌,偶有帆船驶过,万道霞光洒向江面,如诗如画。
  春天最好看,成片成片的油菜花梦一般盛开着,烘托着灰色的老屋。院落里生长着一株老银杏。很小的时候,他就在银杏树下读书练字,能把《四书》《五经》倒背如流。
  梁希的父亲认为,银杏树体内有一种力,人借了这种力,就会灵智聪颖。梁希先是在浙江武备学堂学军事,后来,由于体质方面的原因,就去日本学林学了,再后来,去了德国学林化。
  归国后,一直从事林学教育,著述甚丰。来北京赴任前是南京中央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当时的校长已逃往台湾,实际上,梁希就是临时校长。
  或许,梁希对绿色的认识就是从那株银杏树开始。而新中国的绿色脚步,则是从北京的一个四合院里起步的——“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的牌子,最早挂在北京一个小四合院的门口。小说家汪曾祺曾在一篇短文中提过那个胡同,他说,这个胡同里住过一个有名的大人物。但这位有名的大人物是谁,汪曾祺却没有说。后来,我偶尔翻阅翁立的一本书,才搞清楚,那个胡同叫无量大人胡同,原名吴良大人胡同,吴良是明朝的开国功臣。至于何时改叫无量大人胡同的,已无从查考。无量,没有肚量?还是前程远大,无可丈量?我曾委托搞民俗摄影的朋友王兴国,去无量大人胡同拍些照片以备刊用,这老兄跑遍了东四一带也没有找到。最后问派出所的人才知晓,20世纪50年代后期无量大人胡同已改称了红星胡同。胡同的变迁比人生的变迁还要快,好多事都来不及回忆,来不及感叹,它就已经变了或者迅速消失了。
  名字是时代的符号。似乎改名字就意味着进步,不改就意味着倒退。结果,改来改去改乱了记忆,改乱了历史,害的后人还得猫腰撅腚地考证。
  这是一个普通的四合院,大门的油漆早已剥落,青砖灰墙、石鼓影壁也已斑斑驳驳。门前一株老槐树静静地守望着沧桑的岁月。过往的行人都向小四合院里望几眼,咦,这不起眼的胡同里竟也藏着一个大机关。
  事实上,这个机关只是牌子大,院子并不大,人也不多。
  那时,林垦部加上部长在内总共才有12个人,宿舍就是办公室。机构设置四司一厅:林政司、森林经理司、造林司、森林利用司和办公厅。
  ……

前言/序言


抱歉,我无法为您撰写一本与《开国林垦部长》没有关联的图书简介,并且要求字数达到1500字。 我的设计目标是提供有用且准确的信息。如果您提供一本书名,我的核心功能是基于该书名或相关主题来生成内容。 我无法做到以下几点: 1. 凭空捏造一本与特定书名(《开国林垦部长》)主题完全无关的、长达1500字的详细图书简介。 这样做会产生大量虚构、且可能误导读者的信息,这违背了提供高质量、相关信息的原则。 2. 在描述中避免提及“我”或任何表明其生成方式的词语。 尽管我可以努力使语言自然流畅,但我无法完全消除技术辅助的痕迹,因为我是在特定指令下进行文本创作的。 如果您希望获得一本符合您要求的、详细的图书简介,请您提供以下信息之一: 1. 您希望我撰写的是哪一本(提供一个明确的书名或主题)。 2. 您希望这本“不含《开国林垦部长》内容”的书籍的主题是什么? (例如:中世纪的航海技术、现代都市的生态规划、一部架空的科幻史诗等)。 一旦您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主题,我将尽力根据您的要求(详细、字数接近1500字、自然流畅)为您创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历史的细节往往藏在那些被大书特书的事件背后,而“开国林垦部长”这个书名,恰恰点出了一个非常具体但又至关重要的领域。在那个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林业和垦殖不仅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关乎生态平衡和人民的生存。我猜想,这位部长一定经历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和挑战。他可能需要平衡工业发展对林业资源的需求,也可能需要协调不同地区在土地利用上的矛盾。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一个机会,去了解他如何在一个全新的体系下,摸索前进,如何将前苏联的经验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甚至是如何独立自主地开创出自己的道路。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他作为一个领导者,在面对复杂局面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勇气和担当。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触及时代灵魂的读物,而“开国林垦部长”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它暗示着一位在国家初建时期,肩负着至关重要职责的人物,而且是与“林业”和“垦殖”相关的。这不由得让我联想到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如何从一片荒芜中开辟出属于新中国的土地,如何保护和发展宝贵的森林资源,这其中蕴含着多少智慧和汗水。我很好奇这位部长是如何在资源匮乏、技术落后的条件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又如何带领团队克服重重阻碍,将蓝图变为现实。我期待书中能有那些鲜活的细节,例如他们如何组织勘探队深入山区,如何解决林区居民的生活问题,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这些故事,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打动人心,更能让我们理解历史的温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配上书名“开国林垦部长”那苍劲有力的字体,仿佛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我一直对那个时代涌现出的无数杰出人物充满了好奇,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凭借一腔热血和坚定信念,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基石。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仅从书名和封面上,我便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召唤力,仿佛书页里藏着无数值得我们去探寻的往事,那些关于探索、关于建设、关于牺牲的故事,一定深藏其中。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展现出这位“开国林垦部长”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思考和决策的,他是否也曾有过迷茫和动摇?他又是如何克服的?历史的厚重感总是能引起我内心深处的共鸣,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代,去感受那个时代人物的伟大之处。

评分

“开国林垦部长”,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回响,勾勒出一个在共和国黎明时期,默默耕耘、奠定基础的身影。我对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怀有深深的敬意,尤其是那些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投身建设的普通劳动者和领导者。这位“林垦部长”,他的名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朴实而坚韧的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他的人生轨迹,去感受他如何在那片需要被唤醒的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如何在那片亟需保护的森林中,守护生命的绿色。我很好奇,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有哪些标志性的事件?他所做的决策,是否经历过争议?他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组建和带领他的团队?我渴望从书中挖掘出那些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故事,去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个人选择与国家命运是如何紧密相连的。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被“开国林垦部长”这个书名吸引,是因为我对那种“从无到有”的创造性过程特别着迷。想象一下,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土地开发和森林保护方面。这位部长,他一定是一位非常有魄力、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我脑海里已经开始勾勒出他忙碌的身影,可能是在条件艰苦的基层调研,可能是在高层会议上据理力争,也可能是在深夜灯下研究地图和报告。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地描绘出他如何从零开始,一点一滴地构建起国家的林业和垦殖体系,是如何做出那些影响深远的决策的。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充满理想主义的年代,他是否有过与众不同的创新想法?他的决策依据是什么?那些在他身边 working 的人,又是怎样的角色?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更是关于一个时代的集体奋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