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之源·河陇人物:李梦阳

华夏文明之源·河陇人物:李梦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郝润华,吴娱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人物
  • 李梦阳
  • 河陇地区
  • 明朝
  • 华夏文明
  • 文化史
  • 地方志
  • 人物传记
  • 历史研究
  • 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甘肃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3318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3272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夏文明之源·河陇人物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8
字数:1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华夏文明之源·河陇人物:李梦阳》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介绍了明代庆阳文学家——“前七子”领袖李梦阳的生平事迹。书中整合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李梦阳所处时代的历史、政治、文学风貌有了相对完整的展现,是研究李梦阳的重要学术成果。

内容简介

  李梦阳是明代重要文学流派“前七子”领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华夏文明之源·河陇人物:李梦阳》分八章对李梦阳的一生及其文学创作做出叙述,叙述态度尽量客观公正,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李梦阳。

作者简介

  郝润华,1964年生,甘肃武威人。199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曾赴日本奈良女子大学留学。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著作有:《李益诗歌集评》、《(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六朝史籍与史学》、《鉴真评传》等。
  
  吴娱,女,汉族,1976年生,甘肃庆阳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陇东学院文学院讲师,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前言
庆阳亦是先王地 城对东山不窋坟——家世与出生
读书薄刘向 丈夫树名勋——读书与登第
团亭把手议政事 西斋剪烛论诗文——为官与交游
冠盖京华地 斯人独可哀——批鳞与致仕
江汉诚暂浮 匡庐宁久羁——复官与归田
醉赋梁园雪 行歌汴水春——创作与游宴
李生当代杰 文赋似班扬——诗论与思想
李白骑鲸已上天 故留诗卷世人传——影响与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华夏文明之源·河陇人物:李梦阳》:
  由孟阳改为梦阳,由天赐改为献吉,也与李梦阳参加科举考试有关。明代的乡试报考严格划分区域,生员必须在籍贯所在地参加考试,对此审核极其严谨,一经发现有违纪的现象,查处极为严厉,明初的代宗景泰和宪宗成化朝,都对冒籍取中举人的生员进行过查处与清理。处理的办法是让锦衣卫将冒籍的士子审讯后押送到刑部治罪。锦衣卫是明代皇帝和宦官直接掌控的执法机构,对待犯人极其残酷。因此看来这种类似今天高考作弊的事件,在明代被当作严重犯罪案件,但是明代同时也有一条补充规定,就是教职官子弟可以在原籍报考,也可在父亲的执教地考试。李梦阳的父亲李正是封丘温和王府的教授,因为做官才到河南开封,原籍庆阳归陕西辖管,所以根据当时的规定,李梦阳既可以在河南科考,也可以在陕西考试。.正是由于其父任职的原因,李梦阳的乡试地点也多了一个选择,最终在陕西考中举人,但是跨籍考试并非国家公布于文的政策,而只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一种通行做法,称作“时例”。大概为了减少这种临时规定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李梦阳的名由“孟阳”改为“梦阳”,字由“天赐”改为“献吉”。 “孟”和“梦”声音相通,虽然字改变了,但名字的读音不变,对人称谓的影响不大。“献吉”还含有好兆头的意思,极能体现考生想要中举的迫切心理。至于李梦阳是以什么身份参加陕西乡试的,张朝瑞《皇明贡举考》里所记为“庆阳府学增广生”,就是以附额学生的资格参加考试。得中进士之后,明弘治六年(1493年)的进士题名碑记录的名字已是李梦阳。这一记录,应当是李梦阳本人对考试信息的填报。可见至迟在弘治六年.李梦阳又一次改名,最终以“梦阳”的名字参加科考,登上了明代中期的政治、文学舞台,引领一时风骚。后来,在他宦海浮沉中用的是这个名字,留播青史的也是这个名字。当然, “梦阳”一名,也更容易附会梦日入怀的典故了。
  李梦阳的母亲高氏,是李氏家族很重要的一位女性。高氏名慧,是庆阳赤城人,现在庆城县的一个小镇还依旧用着这个地名。李梦阳也曾在《族谱》中叙述了父母婚姻的经过:他的外祖母刘氏,有一次在他母亲六个月大的时候,抱着她母亲来李家赴宴,被他的祖父看见,祖父惊讶女婴的相貌阔面大耳,是大福之相,央求外祖母将女儿许配给他儿子。但是到了婚配的年龄,外祖母却嫌李家贫寒,一再推迟婚期,后来在邻人的劝说下才很不情愿地送女儿出嫁。高氏嫁入李家后,李家家境极度穷困。李正当时到合水韩公那儿学诗,距家几近百里,可是大冬天却还穿着单衣和破旧的鞋子来回奔波。有一次晚上回来,天上下着大雪,家里连取暖的火都没有,但是高氏对这样的家境并没有怨言,而是勤快地靠养猪养鸡、制作酒醋变卖来补贴家用,扶持丈夫李正的学业,一直到李正中举。她还时不时地自己担柴负水,旁人看了都很怜惜她,可是她自己并不以为意。在李梦阳的笔下,仿佛看到了一位淳朴的女子在自家简陋屋舍的里里外外,从早到晚不停地忙碌,脸上却时常带着一种满足的微笑。李正和高氏一共生了三子三女,其中李梦阳排行第五,年长于他的是兄长孟和以及三位姐姐香、真、三姐,另有弟弟孟章,三姐和弟弟孟章均早卒,梦阳还作文悼念过他早亡的弟弟。
  ……

前言/序言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甘肃作为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不仅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而且参与谱写了华夏文明辉煌灿烂的篇章,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甘肃长廊作为古代西北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历史上一直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汇的锋面和前沿地带,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历史舞台,不仅如此,这里还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的交汇、融合之地。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因此,甘肃不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华夏的“民族走廊”(费孝通)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而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通道。
  自古就有“羲里”、“娲乡”之称的甘肃,是相传中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诞生地。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文化,拥有6项中国考古之最: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业标本、中国最早的彩陶、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中国最早的绘画,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文化奇迹”。兴盛于距今4000-5000年之间的马家窑彩陶文化,以其出土数量最多、造型最为独特、色彩绚丽、纹饰精美,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达到了世界彩陶艺术的巅峰。马家窑文化林家遗址出土的青铜刀,被誉为“中华第一刀”,将我国使用青铜器的时间提早到距今5000年。从马家窑文化到齐家文化,甘肃成为中国最早从事冶金生产的重要地区之一。不仅如此,大地湾文化遗址和马家窑文化遗址的考古还证明了甘肃是中国旱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是中亚、西亚农业文明的交流和扩散区。“西北多民族共同融合和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甘肃的史前时期”,甘肃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四坝文化、沙井文化等,是“氐族、西戎等西部族群的文化遗存,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此交融互动,形成了多族群文化汇聚融合的格局,为华夏文明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田澍、雍际春)。周、秦王朝的先祖在甘肃创业兴邦,最终得以问鼎中原。周先祖以农耕发迹于庆阳,创制了以农耕文化和礼乐文化为特征的周文化;秦人崛起于陇南山地,将中原农耕文化与西戎、北狄等族群文化交融,形成了农牧并举、华戎交汇为特征的早期秦文化。对此,历史学家李学勤认为,前者“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与道德传统”,后者“铸就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两者都为华夏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自汉代张骞通西域以来,横贯甘肃的“丝绸之路”成为中原联系西域和欧、亚、非的重要通道,在很长一个时期承担着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历史使命。东晋十六国时期,地处甘肃中西部的河西走廊地区曾先后有五个独立的地方政权交相更替,凉州(今武威)成为汉文化的三个中心之一,“这一时期形成的五凉文化不仅对甘肃文化产生过深刻影响,而且对南北朝文化的兴盛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张兵),并成为隋唐制度文化的源头之一。甘肃的历史地位还充分体现在它对华夏文明存续的历史贡献上,历史学家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慨叹道:“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故此(北)魏、(北)齐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斯则前人所未深措意,而今日不可不详论者也。”“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原魏晋以降的文化转移保存于江东和河西(此处的河西指河西走廊,重点在河西,覆盖甘肃全省——引者注),后来的河西文化为北魏、北齐所接纳、吸收,遂成为隋唐文化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华夏文明曾出现断裂的危机之时,河西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使华夏文明得以延续,实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链条。隋唐时期,武威、张掖、敦煌成为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国际化都市,中西方文明交汇达到顶峰。自宋代以降,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全国经济重心遂向东、向南转移,西北丝绸之路逐渐走过了它的繁盛期。
  ……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策划出版了这套《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丛书”以全新的文化视角和全球化的文化视野,深入把握甘肃与华夏文明史密切相关的历史脉络,充分挖掘甘肃历史进程中与华夏文明史有密切关联的亮点、节点,以此探寻文化发展的脉络、民族交融的驳杂色彩、宗教文化流布的轨迹、历史演进的关联,多视角呈现甘肃作为华夏文明之源的文化独特性和杂糅性,生动展示绚丽甘肃作为华夏文明之源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异彩纷呈的文化图景,形象地书写甘肃在华夏文明史上的历史地位和突出贡献,将一个多元、开放、包容、神奇的甘肃呈现给世人。
  按照甘肃历史文化的特质和演进规律以及与华夏文明史之间的关联,“丛书”规划了“陇文化的历史面孔、民族与宗教、河西故事、敦煌文化、丝绸之路、石窟艺术、考古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陇人物、陇右风情、自然物语、红色文化、现代文明”等13个板块,以展示和传播甘肃丰富多彩、积淀深厚的优秀文化。“丛书”将以陇右创世神话与古史传说开篇,让读者追寻先周文化和秦早期文明的遗迹,纵览史不绝书的五凉文化,云游神秘的河陇西夏文化,在历史的记忆中描绘华夏文明之源的全景。随“凿空”西域第一人张骞,开启“丝绸之路”文明,踏入梦想的边疆,流连于丝路上的佛光塔影、古道西风,感受奔驰的马蹄声,与行进在丝绸古道上的商旅、使团、贬谪的官员、移民擦肩而过。走进“敦煌文化”的历史画卷,随着飞天花雨下的佛陀微笑在沙漠绿洲起舞,在佛光照耀下的三危山,一起进行千佛洞的千年营建,一同解开藏经洞封闭的千年之谜。打捞“河西故事”的碎片,明月边关的诗歌情怀让人沉醉,遥望远去的塞上烽烟,点染公主和亲中那历史深处的一抹胭脂红,更觉岁月沧桑。在“考古发现”系列里,竹简的惊世表情、黑水国遗址、长城烽燧和地下画廊,历史的密码让心灵震撼;寻迹石上,在碑刻摩崖、彩陶艺术、青铜艺术面前流连忘返。走进莫高窟、马蹄寺石窟、天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北石窟寺、南石窟寺,沿着中国的“石窟艺术”长廊,发现和感知石窟艺术的独特魅力。从天境——祁连山走人“自然物语”系列,感受大地的呼吸——沙的世界、丹霞地貌、七一冰川,阅读湿地生态笔记,倾听水的故事。要品味“陇右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奇,必须一路乘坐羊皮筏子,观看黄河水车与河道桥梁,品尝牛肉面的兰州味道,然后再去神秘的西部古城探幽,欣赏古朴的陇右民居和绮丽的服饰艺术;另一路则要去仔细聆听来自民间的秘密,探寻多彩风情的民俗、流光溢彩的民间美术、妙手巧工的传统技艺、箫管曲长的传统音乐、霓裳羽衣的传统舞蹈。最后的乐章属于现代,在“红色文化”里,回望南梁政权、哈达铺与榜罗镇、三军会师、西路军血战河西的历史,再一次感受解放区妇女封芝琴(刘巧儿原型)争取婚姻自由的传奇;“现代文明”系列记录了共和国长子——中国石化工业的成长记忆、中国人的航天梦、中国重离子之光、镍都传奇以及从书院学堂到现代教育,还有中国舞剧的“双子星座”。总之,“丛书”沿着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探究华夏文明演变的轨迹,力图实现细节透视和历史全貌展示的完美结合。
  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积累多年的文化和出版资源为基础,集省内外文化精英之力量,立足学术背景,采用叙述体的写作风格和讲故事的书写方式,力求使“丛书”做到历史真实、叙述生动、图文并茂,融学术性、故事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真正成为一套书写“华夏文明之源”暨甘肃历史文化的精品人文读本。同时,为保证图书内容的准确性和严谨性,编委会邀请了甘肃省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兰州大学以及敦煌研究院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参与审稿,以确保图书的学术质量。
  《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
  2014年8月
瀚海星辰:丝路古道上的文明交响 图书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文化笔触,勾勒出一条横跨千年、绵延万里的文明之路——丝绸之路。它不仅仅是商贾往来的贸易通道,更是不同文明思想、信仰、艺术与技术的熔炉与桥梁。本书聚焦于丝绸之路沿线,特别是河西走廊(河陇地区)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深入剖析了在这一战略要地交汇、碰撞与融合的历史进程。 第一章:大漠孤烟——丝路开辟与早期文明的奠基 本章追溯了丝绸之路的起源,从西汉张骞凿空西域的壮举开始,展现了中原王朝如何逐步将目光投向西域,打通了连接东西方的生命线。重点探讨了河西走廊在这一进程中的地理与军事战略意义。河西四郡的设立,不仅是军事上的前沿阵地,更是文化交流的门户。 我们细致描绘了早期中原文化与西域、乃至更远方的古波斯、印度文化在河陇地区的初步接触场景。从马匹、玉石的贸易,到佛教思想的初步传入,都展现了早期文明交流的艰辛与勃勃生机。本章通过对汉代简牍、早期壁画遗存的解读,力图重现那个充满未知与希望的拓荒时代。 第二章:佛光万丈——佛教东传与河陇的精神塑造 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精神馈赠莫过于佛教的东传。本书将重点聚焦于佛教艺术和思想在河陇地区的扎根与繁荣。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艺术宝库的代表,其艺术风格的演变清晰地记录了印度、中亚、波斯艺术元素与本土汉文化的不断融合过程。 我们将详细考察莫高窟、榆林窟等石窟艺术的流派变迁,分析犍陀罗艺术、笈多王朝艺术风格如何通过河西走廊,转化为具有鲜明河陇地域特色的佛教造像和壁画。此外,本书也探讨了玄奘取经的壮阔旅程,以及他返回后在河陇地区对佛学经典的翻译与传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揭示了河陇如何成为中土佛学研究的重镇。 第三章:胡风汉韵——民族交融中的社会生活画卷 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的流动,更是“人”的迁徙。本书通过对河陇地区出土文书、墓志铭的考证,重构了这一地区多民族共同生活的社会图景。鲜卑、吐谷浑、吐蕃、回鹘等游牧民族与汉族在边疆地带的互动,既有冲突,更多的是日常生活的相互渗透。 我们探讨了胡乐、胡舞、胡食在唐宋时期如何影响中原的生活风尚,以及汉族的典章制度、农业技术如何被带往西域。从服饰的交错,到语言的借用,再到婚姻的结合,本书力求展现一个充满活力、兼容并蓄的河陇社会生态,揭示了中华文明在吸收外来元素时所展现出的强大内化能力。 第四章:茶马互市——经济地理的重塑与商贸的脉络 本书的经济地理部分,着重分析了河陇地区作为东西方物质交换枢纽的经济功能。丝绸、茶叶、药材、香料、瓷器,这些商品的流通轨迹,构筑了古代世界的经济版图。 我们分析了唐宋时期漕运体系的建立对河陇地区商业的支撑作用,以及随着海运兴起,河西陆路的地位如何发生变化。通过研究古代的度量衡、货币体系,以及沿线驿站、亭障的设置,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条古道如何驱动了沿线城市的兴衰,塑造了特定的商业文化和契约精神。 第五章:沙海孤城——边防体系与地缘政治的博弈 河陇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前沿阵地。本书详细梳理了历代王朝在此设立的郡县、长城体系和烽燧网络。汉代的屯田制度,唐代的节度使制度,都体现了中央政权对河西走廊的强力控制与经营。 我们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周边游牧部落之间的军事摩擦与和亲政策。通过对玉门关、阳关等著名关隘的兴衰史的叙述,展现了边防政策的演变,以及边防军民在艰苦条件下所展现出的坚韧品格和对国家统一的贡献。 第六章:文脉赓续——河陇文人的精神疆域 即使在充满战争与异域风情的边塞,文学艺术依然生生不息。本章转向对河陇地区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承的探讨。河西走廊不仅是诗人远行的起点,也是他们驻守、思乡、抒怀的背景。 本书收录并分析了大量与河陇相关的诗词歌赋,如边塞诗的豪迈气象、归隐诗的思乡之情,探讨了边塞生活如何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灵感。同时,我们也关注了河陇地区的地方志、族谱中所记载的文化记忆,展示了文化在漫长历史中如何通过口传心授和书面记录得以保存和发扬光大。 结语:流沙不绝,文明永续 在历史的长河中,丝绸之路的功能和形态不断变化,但它所承载的开放、交流与创新的精神从未中断。本书的结尾旨在总结河陇地区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不可替代性,强调这种多元文明的交汇所铸就的强大文化生命力,是今日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河西走廊的每一粒尘土,都闪耀着不同时代、不同族群共同书写的文明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真是期待了很久,毕竟“华夏文明之源·河陇人物”这个系列本身就很有分量,再加上李梦阳这个名字,总觉得会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一直对明朝中叶的文坛风云,尤其是那些敢于挑战传统、开创新的文学流派的人物特别感兴趣。李梦阳作为“前后七子”之一,他的文学主张和实践,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挖掘他的人生轨迹,不仅仅是文学创作上的成就,更能触及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与同代人的交往,甚至他个人的心路历程。比如,他为何会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这种复古思潮的背后,又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和文化需求?他对当时的文坛生态带来了怎样的冲击?他的诗歌和散文,在形式、内容、语言上又有哪些突破或继承?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生动的事例,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他的文学思想是如何在实践中得以体现的。另外,关于“河陇人物”的定位,也让我很好奇,这是否意味着书中还会涉及到李梦阳在河陇地区的活动,以及他对当地文化的影响?这本书的厚度也预示着内容一定非常扎实,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探寻这位明代文学巨匠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光辉。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简直就像是给我量身定做的!“华夏文明之源·河陇人物:李梦阳”,每一个词都戳中了我的兴趣点。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明朝文学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李梦阳的名字我早已耳熟能详,但总觉得对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剖析这位文学巨匠的机会。我特别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展现李梦阳这位“前后七子”的核心人物的风采?他提出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并非简单的复古,其中必然蕴含着他对当时文学弊端的深刻反思和对理想文学境界的追求。这本书是否会从历史文献和文学评论的多个维度,来解读这一核心思想?它是否会分析李梦阳的诗文创作,例如他如何在继承前代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自己的创新,形成独特的风格?我对他的个人生活和思想发展轨迹同样充满好奇,他的一生是如何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交织在一起的?“河陇人物”的标签,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神秘感,我猜测这可能意味着书中会对李梦阳在河陇地区的活动、他与当地的文化联系,甚至他可能在那里获得的灵感进行深入的探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李梦阳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作为一位文学革新者的勇气和智慧。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古代中国,特别是黄河、陇山一带那古老而厚重的历史画卷。李梦阳,这个名字在我印象中,总是与明朝中期那个充满变革和反思的时代紧密相连。他身上有一种开拓者的气质,敢于挑战当时的文学窠臼,倡导回归古风,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石破天惊的举动。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他的人生画卷?他是否会像一位考古学家一样,一层层剥开他生活的时代,展现出那个风云变幻的明朝社会?书中是否会生动地展现他与其他文人墨客的唱和交流,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以及这些碰撞如何塑造了李梦阳的文学理念?我对他的个人生活同样充满好奇,他是否有过不为人知的挣扎和困惑?他的创作是否受到了个人经历的影响?“河陇人物”这个标签,也让我联想到他可能与那片土地有着不解之缘,或许他在那里有过重要的经历,或者受到了那片土地上某种文化的熏陶。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的考据,更能带有温度,让李梦阳的形象鲜活起来,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思想深刻的个体。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对这位重要历史人物了解上的一个空白,我迫切地想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学脉搏,去聆听李梦阳的心声。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激动而期待的。“华夏文明之源·河陇人物:李梦阳”,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感和历史感,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中国古代文化根源的探索之旅。李梦阳,一个在明朝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名字,他的“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曾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发展。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深入浅出地为我解读这位文学巨匠?它是否会详细梳理李梦阳的人生经历,从他的成长、求学到他成为一代文坛领袖的整个过程?书中对他的文学创作,比如他如何践行“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又如何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是否会有细致的分析和评价?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是否会探讨他与当时其他重要文人的关系,他们的思想交流和碰撞,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文学面貌?“河陇人物”这个关键词,更是让我充满了好奇,这是否意味着书中会聚焦李梦阳在河陇地区的活动,或者他与那片土地的文化渊源,从而揭示出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我不仅仅认识李梦阳这个人,更能理解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

评分

这本书的光名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华夏文明之源·河陇人物:李梦阳”,光是这几个字,就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就必须去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人物,尤其是那些引领风潮、开创先河的大家。李梦阳无疑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他所处的明朝中叶,正是一个文化转型、思想活跃的时期,而他提出的“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更是对当时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具体地阐释他的文学思想?“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种回归古典的倡导,在当时是否有其必然性和历史合理性?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丰富的史料,来支撑和解读李梦阳的创作实践?我期待它能深入分析他的代表作品,从诗歌、散文等多个角度,展现他的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李梦阳置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下,去探讨他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他的人生经历,他的性格特点,他的与其他文人的交往,这些细节都可能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他的文学贡献。至于“河陇人物”这一称谓,也让我充满了探索的兴趣,它是否暗示着李梦阳与河陇地区有着特殊的渊源,或者他在那里留下了重要的足迹?这本书无疑是打开我认知李梦阳和那个时代的一扇重要窗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