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明史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明史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明史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张海英 著,李学勤,郭志坤 编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5

商品介绍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262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116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5
正文语种:中文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明史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书籍





书籍描述

编辑推荐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明史》从“洪武开国”开始,以明朝的建立、兴盛、衰亡为主线,对明代社会的历史发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既做深入浅出的解读,又带有一定程度的理论思考。对明代重要的事件、人物以及历史疑案作相应的通俗考释与解说。附有大事年表、帝王世系以及历史地图。

内容简介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明史》明朝前后延续二百七十六年,历十六帝。明成祖朱棣一改明太祖闭关自守的外交策略,派宦官郑和下西洋,与各国交往、宣示威德以及建立朝贡体制,扩大了明朝对南洋、西洋各国的影响力。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中,《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都成书于明朝。

作者简介

  张海英,历史学博士。长期从事明清史、中国古代经济史、经济思想史领域的研究工作,讲授《中国古代史》、《明清史》等课程。已出版《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等学术专著。在《历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学术月刊》、《社会科学》等杂志上发表《明中叶以后“士商渗透”的制度环境——以政府的政策变化为视角》、《明清江南市镇的行政管理》、《明清商业思想发展及其转型困境》等学术论文多篇。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序一
序二
导语
第一章 大明王朝建立
第一节 元末群雄并起
第二节 朱元璋的崛起
第三节 削平群雄,统一中国
第四节 “大明”国号的由来
第五节 大权独揽的洪武皇帝

第二章 严刑重典,以猛治国
第一节 特务政治与文字狱
第二节 发展经济,奖励农桑
第三节 胡蓝之狱,整肃群臣
第四节 严刑重法,惩奸治贪
第五节 洪武年间科场案
第六节 明初大臣的悲剧

第三章 燕王夺皇位
第一节 明初的分封及隐患
第二节 昙花一现的建文新政
第三节 靖难之役
第四节 “诛十族”与“瓜蔓抄”
第五节 朱棣削藩,加强皇权

第四章 永宣治世
第一节 设立内阁与创设东厂
第二节 永乐治绩
第三节 郑和七下西洋
第四节 仁宣之治

第五章 宦官干政
第一节 英宗朝王振专权
第二节 土木之变
第三节 北京保卫战与英宗南归
第四节 南宫之变及影响
第五节 宪宗朝汪直跋扈
第六节 弘治中兴
第七节 正德朝刘瑾乱政

第六章 多事之秋
第一节 民变蜂起
第二节 宁王之乱
第三节 嘉靖革新
第四节 大礼议之争
第五节 嘉靖大倭寇

第七章 嘉隆乱象
第一节 首辅迭换
第二节 严嵩柄权
第三节 内阁倾轧与首辅之争
第四节 隆庆议和
第五节 嘉隆时期的政策调整

第八章 十年新政与短暂的辉煌
第一节 张居正蒙恩佐帝
第二节 万历新政
第三节 人亡政息的悲剧
第四节 万历三大征
第五节 国本之争

第九章 王朝危机
第一节 万历怠政
第二节 矿监税吏与民变
第三节 晚明宫闱疑案
第四节 东林书院与晚明党争
第五节 阉党误国

第十章 后金的崛起
第一节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第二节 明军兵败萨尔浒
第三节 辽沈失陷,孤守宁远
第四节 君臣猜忌,痛失良将
第五节 清兵虎视中原

第十一章 崇祯帝无力回天
第一节 思宗励精图治
第二节 明末农民战争
第三节 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
第四节 明王朝沉疴难起
第五节 崇祯帝的悲剧
第六节 转瞬即逝的大顺政权
第七节 短暂的南明朝廷

第十二章 明代文化
第一节 耶稣会士与西学东渐
第二节 心学的兴起
第三节 “四大奇书”
第四节 明代科技
附录
附录一 明大事记
附录二 明代皇帝世系表
附录三 主要参考书目
明时期形势图
结束语

精彩书摘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明史》:
  
  大权独揽的洪武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政治上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如何保证明王朝的长治久安,实际上这也是历代统治者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他自己经历了元末农民战争,亲眼目睹了元朝统治的覆亡。前车之鉴,当引以为戒。他总结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实际经验和元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之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治国指导思想:他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便是委任权臣,上下蒙蔽,从而政弛姑息,吏治腐败。因此他最突出的治国思想便是加强君权,削弱臣权,整顿吏治,以猛治国。
  明朝建立之初,其整套官僚机构仍然沿用元朝的制度,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掌管全国政务;地方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和左右丞,总揽地方军政要务。中书省由丞相总管,凡事均要先经过丞相,然后奏闻皇帝。这对权力欲极大的朱元璋来说,自然是不能满意的。为加强君权,朱元璋先从削弱地方权力开始。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废行中书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但在习惯上仍然称行省或省),置左右布政使,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司法,都指挥使司掌管军队,三者合称“三司”。这样,原来属于行中书省的地方权力,现在被三个机构瓜分,它们互不统属,同时又互相牵制,直接归属中央统一管理,实际上归皇帝控制。
  地方上的改革完成后,朱元璋又着手中央机构的改革。首先于洪武十年(1377)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的出纳和封驳;第二年又下令,凡事毋须事先经过中书省,这样等于把中书省变成一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以阴谋政变的罪名杀左丞相胡惟庸,罢中书省,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直接统属于皇帝。这样,秦汉以来行之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在君权与相权长达一千多年的斗争中,君权最终战胜了相权,皇帝成了名副其实的国家最高独裁者。废除宰相制度,是明初高度中央集权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政治制度变迁史上的重要一页。
  以前历朝的军政大事,都由丞相(宰相)和几个副手集中处理,最后呈交皇帝批准决定。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使得各种政务皆由皇帝直接办理。但是,皇帝也是人,其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后来朱元璋又挑选了几名文人担任殿阁大学士,协助他批阅奏章,官级五品。这些人只有建议权,没有议决权,实际上没有实权。但这一点对明以后的历史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随着明成祖时内阁制度的确立,到明中叶以后,大学士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至于能够左右皇帝,影响朝政,这是后话。
  朱元璋在加强政权统一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军队的改革管理,主要是五军都督和卫所制度的创立。朱元璋本人是经过农民战争的胜利而取得皇位的,自然懂得军队在维护国家安定及保证皇朝统治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更看到了前代军权旁落、军人跋扈的历史教训,因而他在对军队的改革中,始终注意军权的“下分上集”,把军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各卫所和在外各都司,与兵部合管军队,统属于皇帝。具体分工是,五军都督府管理兵籍和日常军政,兵部拥有军士的任免、升调、训练权,但没有统兵权,最高的军队调遣指挥权属于皇帝。
  军队编制方面,在全国各府县,军事重要的地方设卫,次要的地方设所,都归五军都督府管辖。遇有战事,由兵部遵从皇帝的旨意任命将官,发给印信,然后调集各卫所军队作战;战事结束,军归卫所,将帅还印。这样,在军队问题上,朱元璋既总揽了最高军事指挥权,又通过卫所制度,加强了对地方上的控制。这一举措实现了将不专军、军不私将,避免了将帅擅兵的危险;但也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状况,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另外,明代的军士都是另立户籍,其身份是世袭的。明朝士兵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从征,即原来参加农民起义军的朱元璋本部的士兵;归附,即元朝军队和元末各地其他义军及割据势力投降、归附的兵士;谪发,即因罪而被罚充军的;垛集,即征兵,明朝政府强制征调民户为军。全国统一后,谪发和垛集成为主要的兵源。由于明朝政府把当兵作为对犯罪者的一种惩罚手段,说明明代军士的地位是很低的,军户受人歧视,“人耻为军”是当时人们的普遍认识。
  一般民户怕受军户的牵累,都不愿和军户通婚。这些都对明军的战斗力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司法方面,朱元璋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洪武十五年(1382),改御史台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专职弹劾百官。其下设监察御史,虽然只是七品官,但权力却很大。他们手握“尚方宝剑”,代皇帝巡视各地,常常是“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是朱元璋以小制大、对付百官臣僚的重要手段。此外,中央还设立了大理寺,凡刑部、都察院、五军断事官所推问狱讼,由大理寺复审,并有权纠正其判决。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互相牵制,最终统属于皇帝。
  此外,朱元璋还颁布了《大明律》和《大诰》等法令。法律是统治者意志的表现,是国家运用政权力量强制推行的,也是保证其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朱元璋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合法的统治形式,制定了有明一代异常严酷的法令制度。《大明律》前后更改、删定了四五次,历经三十年的时间。其条例简于《唐律》,精神严于《宋律》,是中国法律史上一部极重要的法典。明代的法律还将任用官员的权力由皇帝独揽这一条用法律条文固定下来,使之合法化,“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突出体现了朱元璋极端强化君权的指导思想。
  明初法律的执行是比较严酷的,对官吏的处罚特别严厉,尤其是职高权重的文臣武将。这并不在于朱元璋的“铁面无私”或“不徇私情”,更多的是出自于他本人加强皇权的需要。
  明代实行的廷杖制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在某种程度上,这并不仅仅是对犯罪官吏的惩罚,实际上是皇权与人的尊严的对抗,是皇威对人的尊严的粗暴践踏与侮辱。在此之前,皇帝对读书人还多少有面子上的尊重,所谓“士可杀不可辱”,而此时读书人的面子已荡然无存了。朱元璋的侄儿大都督朱文正、工部尚书薜祥等都被鞭杖而死。如果杖后幸生,还要挣扎着谢皇上免死之恩。由此可见,朱元璋对皇威的维护,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朱元璋独揽了政治、军事、司法等方面的最高统治权,从而使皇权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
  在文化方面,明朝设立国子监,称国子学,专门训练做官人才,由吏部管理。
  明代的科举考试,规定以“四书”、“五经”出题,根据朱熹的解释来发挥孔孟的思想,不准有不同的见解,也不准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准议论朝政。考试文章的格式固定,俗称“八股文”。所谓八股,是作文的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破题要求用两句话点题,承题则进一步发挥,起讲开始议论,以后便层层推进。中股是全篇的中心,并要求在后四部分中要各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总为八股。这是继秦始皇焚书坑儒、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思想上的又一次禁锢运动。特别是八股取士,对束缚人们思想、妨碍文化的发展,造成部分知识分子不问政事、沉溺于科举仕途的学风,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八股取士成为朱元璋笼络儒士、控制知识分子进而加强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君权的加强,从政治、军事到思想上,已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
  ……

前言/序言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凋零,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一个衣食不周的苦行僧人朱元璋崛起于反元群雄之中。他率军扫平群雄,北伐中原,最后于公元1368年建立起了大明王朝。这个王朝维持到公元1644年,历十二世、十六帝,国祚凡二百七十六年。
  中国历史上长期实行丞相制度,丞相处于“一入之下,万人之上”,辅佐帝王实行中央集权的统治。可是,朱元璋一登上皇帝的宝座,为了加强专制皇权,断然宣布废除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使六部机关听命于皇帝。为了强化个人独裁统治,朱元璋还建立了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法司”体系,使这些机关之间相互牵制,而不能由一个部门独断独行。朱元璋要臣僚们绝对忠诚于他,便建立了具有特务性质和职能的“锦衣卫”,下设镇抚司,建有监狱和法庭,从事侦察、逮捕、审讯、判刑等活动。
  这一切都表明了:到了明代,中国君主专制统治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也说明旧制度已经走到了它的末路。
  明太祖朱元璋想通过高压手段,求得万世太平。
  孰料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一病死,第二年就祸起萧墙,一场争夺帝位的战争打响了。燕王朱棣为了从自己的侄儿手中夺得帝位,发动了一场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夺得政权的这个朱棣,就是中国历史上威名赫赫的永乐大帝。他做了不少有益于国富民强的好事。他削除了藩王的兵权,继续实施垦荒屯田,重视兴修水利和治理运河。
  这样,使国家真正地强盛了起来。同时,他改变了明太祖闭关自守的国策,实行规模空前的对外开放政策。
  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五年(1430)问,明王朝派遣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各国,史称“郑和下西洋”。船队行程十万余里,访问了马来半岛以东十五国,马六甲地区三国,苏门答腊地区七国,印度地区六国,阿拉伯地区五国,非洲地区三国,还有一些现今难以考究的地方。这样的泛世界行,在当时和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难以想象的。可以说,郑和是中外历史上最早、最伟大的航海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海洋大国。
  戚继光的抗倭也值得大书。嘉靖(1522—1566)中叶以后,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活动愈演愈烈,尤其是浙江、福建两省,倭寇出入无常,如入无人之境,引起了百姓的恐慌和朝廷的担忧。嘉靖三十四年(1555)七月,朝廷将开国元勋戚祥之后戚继光调防东南,任浙江都司佥事,主管宁波、绍兴、台州一带的防务。戚继光在那里造就了一支由数万人组成的能打仗、打胜仗的“戚家军”,经过军民几十年的努力,东南沿海一带的“倭患”终于彻底地被平息了。
  隆庆六年(1572),纵欲无度的隆庆皇帝死去,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即位,当时朝政就由首辅大臣张居正主持,万历帝的生母李贵妃也参与协理。有这样一则有趣的掌故:每当不懂事的万历“不听话”时,生母李贵妃就会说:“要是张先生(指张居正)知道你那样不听话,他会很生气的!”一听到母后此言,万历就会显得很害怕的样子,也不敢再乱来了。可见,当时张居正的确是重权在握。张居正就是利用手中的重权,进行了历时十载的改革。他首抓万历的读书。从朱元璋开始,明朝诸帝都是不读书的,在张居正坚持下,万历皇帝养成了每天读书的好习惯。同时,张居正把改革矛头对准官僚阶层,名为“考成法”。规定事必专任、立限完成,层层监督,各司其职。张居正还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减轻民众负担。张居正为国事日夜操劳,连老父去世也不去奔丧,受到上上下下的一致赞许。在他五十七岁病倒去世前,万历帝赐其为柱国、太傅、太师,生前被封为“三公”的,独此一人而已。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明史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明史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明史 pdf 下载 mobi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明史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明史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读者评价

评分

真不错真不错真不错真不错真不错真不错真不错真不错

评分

书本质量很好,内容也非常精彩,明朝是值得研究的朝代。

评分

感觉讲的不是特别详细,一般般

评分

6666666666666

评分

  比起大部头丛书,《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自夏史写到清史,共分12部,作者由来自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历史研究专家组成,他们根据需要,选择对某些人和事加以细讲,其中有解疑释惑,有纠正误解,有典故分析,行文强调平易流畅,每一部的篇幅不足20万字,每一册配有图片200余幅,适合中学学生阅读。作为多项重大史学出版工程的主持者,历史学家、出版人郭志坤对当前历史类图书要么过于严肃艰深、要么为追求通俗好读而不可信的弊端有着深刻的认识,而策划一套既有学术含量、真实可信又面向大众、通俗好读的中国历史,是他多年来的梦想。7年前,他的这一想法赢得了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的赞同,他们都认为,要真正发挥历史学的效用,回应社会大众读史的热情,就要提供既可信又好读的历史读本。

评分

历史不详细

评分

好书。比广西师大推的讲谈社那一套好。细讲中国历史,弘扬中华文化。丛书是以弘扬中华文化为目的,面向大众的、可信的、通俗化的中国历史。作者均为对中国历史素有研究且有志于通俗历史写作的专家,多为历史学博士,确保内容的可信。每本20万字、图片200余幅,图文并茂,深入浅出。

评分

不错的书,孩子很喜欢

评分

  昨天的与会者还认为,市面上中国通史类丛书容易陷入几大局限,比如对夏商等早期历史语焉不详,忽略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走入“唯帝王”和“否帝王”两个极端,过于主观地评价帝王等历史人物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过于提倡中原文化中心论,未能展示中华文化多元性;无法综合使用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无法突破历朝历代官方(修史)文献的局限。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明史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明史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