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伦敦晚报》
——《电讯报》
——布鲁姆伯格
18 回看保罗
37 终局
米塞斯试着探索经济学的根基。如同其他奥地利经济学派经济学家和古典经济学学者一样,米塞斯反对使用观察的方式研究人类行为。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太过复杂,不可能将其以解构的方式进行研究,而且人类的害羞本性使得他们的行为总是无法被正确的观察。也因此,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观察人的行动或者试图以历史资料解释人类的社会科学研究,都难以避免的会受到其他种种没有注意到的研究变因所影响。
评分哎哟喂!看上去不错哦……
评分——《文学评论》
评分亚历山大·沃精湛的写作技巧,生动演绎了钢琴家保罗·维特根斯坦、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及其家族的传奇乐章。
评分很不错的书,赞一个!
评分如我所愿,非常满意!
评分——《伦敦晚报》
评分评分
维特根斯坦一家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维也纳上流社会的化身。他们家的豪宅座落在维也纳的世纪末的豪华里。这家里有八个孩子。父亲卡尔是奥地利的钢铁工业大王,既是一个贵族,也是一个高级骗子。在社会上他操纵价格,牟取暴力,压榨工人,在家里他是绝对的权威,对他的妻子施行同样的暴政。她的妻子帕蒂,本来是出生于上流社会的贵族女性,受过非常良好的音乐教育,本身也是钢琴家,但是在丈夫的淫威下,她到了完全没有自己的地步。用伊格尔顿的话说,“她完全抹掉了任何个性的痕迹。”一个晚上她的脚因为受伤疼痛难忍,一宿大张着眼睛,居然不敢挪动,怕惊醒她的丈夫。因为心里压力,她晚年腿疼,双目失明。她的八个孩子,一个是钢琴大师保罗?维特根斯坦,战争中失去右臂之后,用左臂弹钢琴;另一个是哲学家路德维克?维特根斯坦。但是这八个孩子,没有一个心理正常。每个孩子都有各种精神疯狂的症状。其中两个自杀而死。五个男孩子,四个都是同性恋,三个女孩子有一个请佛洛依德来诊断和治疗她的性冷谈,其他的也都疾病缠身。最小的孩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坦白,在十岁或十一岁的时候他就常常想自杀,居然是家里精神最平衡的人。托尔斯泰式的平等理想使他在一个早上突然放弃了自己继承的全部财产。他从大学里跑出去,到山村教小学,或者到教堂里当园丁。他以为这样就可以远离疯狂。殊不知这样行动的本身就是疯狂。维特根斯坦当小学老师的时候,打学生,一个女生的耳朵被打得鲜血横流,一个男孩子的被打嘴巴当场被打昏到在地板上。维特根斯坦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动不动就发怒到疯狂的地步。他们的家庭曾经是维也纳最文雅的家庭,伟大的音乐家勃拉姆斯,斯特劳斯,马勒等是常客,随便就来的客人。他们家常常举行各种音乐会,收集了从贝多芬以来的很多伟大音乐家的手稿。富有、财富、文雅、高贵、他们要什么有什么,就是没有“正常”的家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