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制度变迁、产权和社会冲突(修订版)

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制度变迁、产权和社会冲突(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皮特,林韵然 著
图书标签:
  • 土地制度
  • 产权
  • 制度变迁
  • 社会冲突
  • 中国土地
  • 农村问题
  • 历史研究
  • 法律
  • 经济学
  • 政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0130
版次:2
商品编码:1155996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0
字数:30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启用了“可信度” 和“空制度”两个概念,指出要正确理解中国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功,其诀窍在于理解政府所采取的放手政策,及其所刻意坚持的制度模糊原则的意义,因为这两者促成了适合不同地方特性并具有可信度的制度的产生。

作者简介

何·皮特(Peter Ho)荷兰代尔夫特科技大学(Delft,世界百强大学之一)首席教授,博土生导师,欧盟科学基金会(ERC)土地管理与空间规划项目主任,中欧农业与农村发展协会会长(ECARDC)。自2004年起分别担任格罗宁根大学终身教授、博导、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荷兰莱顿大学终身教授、博导、校长办公室中国委员会执行主席,2014年获得欧洲演化政治经济学Kapp Prize奖。

目录

对中国发展中制度性变革的重新审视:土地确权和产权稳定之迷(代前言)/Ⅰ
绪 论/1
第一章 农地产权制度的可信度,即“有意的制度模糊”之所以生效的原因/25
第二章 为什么农民没有权利——土地产权纠纷和习俗权/62
第三章 中国的草原管理:“空制度”的创建/95
第四章 争议地带——森林权、登记和社会矛盾/130
第五章 “四荒”拍卖政策/165
第六章 国有化和私有化之间——作为第三条道路的共有财产?/207
结 论 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学/243
附录一 两个村庄的土地权属界线认可书/259
附录二 国营林场和村庄之间的土地纠纷材料/262
附录三 乡村学校的土地权属界线认可书/265
附录四 某砖窑的土地权属界线认可书/268
附录五 “第二轮”土地承包(农民持有的副本)/271
附录六 “第二轮”土地承包(村民委员会持有的副本)/274
附录七 责任山承包合同/276
附录八 长城村拍卖宜林“四荒地”造林合同/277
附录九 官厅村“四荒地”拍卖合同书/279
附录十 将农村土地转让给一家企业的手写合同/280
附录十一 上垣村草原界线四至范围的手写协议书(不包括地图)/281
附录十二 某村庄的草原使用合同/283
附录十三 某农户的草原承包合同/288
中英文专有名词索引/290

前言/序言



本书对中国的土地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这些政策对中国农村在社会经济各方面所造成的影响。这样一本书理应获得人们的关注。首先,正如我们今天亲眼目睹到的,书中所关注的问题已经在中国农村社会涌现出来。其次,本书通篇关注的主题是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建构。在中国土地问题的研究方面下如此功夫的,该书似乎还是第一部。最后,近几年来,中国在政治、社会、法律等方面都有所发展,正是本书,以细致的眼光,独到的见解,分析和研究了这些发展同土地问题的联系。
这样一部集上述亮点于一身的专著出自何·皮特(Peter Ho)教授之手,坦白地说,对此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我在荷兰政府曾担任过两任政府部长,在任职期间,很荣幸得到了他的帮助。出于各种原因,我以政府部长的身份多次访问过中国。自1997年起,何·皮特教授就一直陪同我出访,每一次他那精湛的翻译技巧都使我受益匪浅。没有他的帮助,我和中国政府官员之间的交流就无法顺利进行。
记得在一次正式访问期间,我和中国前外交部长唐家璇谈到了土地改革这一话题,当时何?皮特作为我的中文翻译也在场。1999年春,我参加了在德国首都柏林召开的为亚欧首脑会议(ASEM)做准备的亚欧外长会议。在其中的一次会议上,我和唐家璇外长讨论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的问题。当时,唐家璇外长和我一致认为,毋庸置疑,中国必将成为影响全球发展和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力量,而这一时刻的到来仅仅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此外,我还补充道,中国要想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特别是最近,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在中国经济向以市场为基础的开放型经济转型时,进行全面而且必要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土地市场的改革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改革已经滞后了多年。以下列举了几个理由可以说明,为何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央政府应该牢牢抓住这一机遇,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适当的改革。
首先,中国农村的土地使用权处于高度分散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两点:一是农村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口;二是为了维持生计,农民的命运与土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土地使用权的高度分散不但妨碍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而且也不便于大规模农业活动的开展,因此这种状态从总体上危害了农村事业的发展。如果能够建立一个土地市场,允许土地的自由交易和转让,那么这一问题就可以得到部分解决。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改革非常必要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现行的农地产权制度既不明晰也不稳定。不但登记在册的土地数量不足,而且全国尚未具有一套完备的地籍管理系统。这使得土壤质量下降的问题尤为严重,并给土地资源的空间规划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人们使用土地的方式不当而且效率极低,乡镇企业带来了土壤沙化、滥砍滥伐和工业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现在已经极为普遍。与此同时,由于缺少地籍簿可供参考,土地不能用作担保物,外商对土地的投资也受到了限制。对于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来说,上述问题也许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至于国外的投资者,包括那些来自欧盟的外商,他们不太可能把中国的私营企业视为可靠的合作伙伴,除非这些私营企业手中掌握有稳定的土地产权。因此,潜在的投资商不得不想方设法,以降低不明晰的土地产权给投资造成的风险。尽管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但这只会使问题更加明显,并增加中国政府采取适当的改革措施的必要性。
何·皮特教授就中国土地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他为中国的改革进程,以及中国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之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逐步扩大,中国土地市场的改革已是箭在弦上。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研究者、决策者和立法者来说,怎样策划和落实适当的改革措施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是,何·皮特教授在本书中已经阐述得很清楚了,人们也许可以回避这一挑战,但正确的抉择应该是勇敢地迎接这一挑战。

荷兰海牙市长,前外交部长、前农业部长
卓吉亚斯·范·阿特森(Jozias van Artsen)


致  谢

《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的英文版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中文译本出版时,社会反响强烈,这是在出版前我所没有料到的。实际上,该书强调了土地和房地产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以其在中国发展中的作用为重点内容。
在该书出版后的几年里,中国发生了很多意义深远的制度性变革,例如两分两换的进一步自由化、小产权房的新发展,以及进行开征房产税试点,等等。然而,人们却很少注意到一个关键的制度性变革,这种变革不是我们能够察觉到的表面的变革。在这种背景下,此次新修订的版本对原来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将“这种”制度性变革包含在本书中。书中有一个新的章节专门解释了这种变革:中国建立地籍或者土地登记的进程。
这个章节可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章节,同时也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土地确权制度的概况。该章节也是本专著的各个章节的背景。本书各章节涉及的内容有:国家和集体土地权利;土地权利的历史发展过程;草地、林地和荒地的财产权;关于财产权的一些核心学术观点。从理论而言,这个新的章节是在之前版本的概念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我衷心希望,本次修订的内容以及更为丰富的版本能够像以往一样吸引中国的广大读者,同时我也热切地期望能够收到评论和有益的意见及建议。
马克·赛尔登(Mark Selden)是看着本书从孕育走向成熟的。他目睹了研究问题的不断转换,并且一直给予我可贵的支持和建议(尽管他的建议有时令我难以接受,但是绝大多数还是合理的)。我向他致谢,感谢他作为一个睿智的辩论对手、一位好朋友和“活百科全书”,感谢他无数次与我讨论中国的农村发展问题和政治问题。
我要感谢的另一个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桂英教授。如果没有她的支持,这项研究工作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在整个实地考察过程中,她不但始终伴随着我,和我一样住在简陋的窑洞里——而且还借鉴毛泽东的“乒乓外交”,去安抚那些性格暴躁的地方官员和党员干部。不仅如此,只要我提出请求,她总是能通过她广泛的“关系”网,为我安排好每一次采访活动。在农村考察的岁月中,自来水和电视机似乎离我们十分遥远,大家过的是宁静而朴素的生活。对于我来说,这些日子不但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而且也是我梦寐以求的世外桃源。谈到高桂英,我就不能不提到内蒙古大学的施文正教授。出于极为偶然的机缘,他的有关中国草原法的开创性著作,最终竟然促成了我此项研究的核心问题: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我由衷地钦佩和尊敬施文正先生,在土地产权方面,他那渊博的知识令我叹为观止;他还像中国人所说的“导师”一样,令我受益匪浅。此外,还有许多人曾给予我建议,帮助我理清思路,或是忍耐我的喜怒无常。如果没有他们的无私帮助,本书就不会是现在的样子。
我在此将按照字母顺序,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如果中间有所遗漏的话,敬请诸位见谅。感谢丛书的编辑者冯克(Frank Dikotter)和迪恩斯(Phil Deans),感谢他们友善而高效的校对工作。感谢理查德?埃德蒙(Richard Edmonds),他始终鼓励并支持着这份手稿——事实上,当我完成这个研究课题的第一篇文章时,他就给予我热情的支持和肯定,这促使我鼓足勇气,着手进行这部论著的写作。感谢郝克明(Jim Harkness),在“四荒”拍卖政策和北京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他为我提供了详尽的信息。感谢纪昆奇等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的所有官员。还有高伟云(Jeroen de Kloet),在我情绪不稳定的时候,他和我都能领会这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情绪的波动有时是因为我的研究工作,而大多数的情况下则与它无关。感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赖存理提醒我注意,在中国财产权制度的改革过程中,浙江省扮演的是一个先锋的角色。感谢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李为民。感谢市长夫人刘瑞华,她让我为大学节省了大笔研究经费。感谢马遥成和他的家人,当我住在他们的窑洞里时,全家人热情好客地款待了我——他还特意为我和高桂英杀了一只鸡,至今我仍然对此深感歉疚。此外,我还想向他的女儿致谢,要不是她及时出手相救,在中国“土炕”上度过的第一晚也许就是我最后一晚了。感谢海因?莫雷(Hein Mallee)多次和我讨论森林和荒地的问题。在北京的时候,他还用上等啤酒和日本料理款待我。而且不要忘了,2001年8月9~12日,第二届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在德国首都柏林召开,如果没有他的慷慨援助,其中有关中国土地产权的座谈会就无法顺利举行。感谢上述这个座谈会的全体与会者,特别是彭轲(Frank Pieke)、徐维恩(Vivienne Shue)和王为国。感谢牧场专家托尼?班克斯(Tony Banks)、罗宾?默恩斯(Robin Mearns)和约翰?莫顿(John Morton),感谢他们在畜牧业方面的专业评论。感谢倪东法,我对他进行的那次采访是所有采访中最有价值的一次。感谢让-米希尔?奥图(Jan-Michiel Otto),他让我分享了他在发展中国家的土地及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此外,他还纠正了我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感谢“中国通”托尼?赛奇(Tony Saich),他令我在各个方面大长见识。尽管他本人的时间十分宝贵,但托尼还是从理性和后勤上给我的研究工作以支持。此外,当我因为意外事件而突然成为中国的“非法移民”时,托尼还为惊魂未定的我提供了住所。感谢爱德华·W.弗米尔(Eduard Ward Vermeer)直率的建议和无私的支持。感谢曲福田,他引荐我结识了在国土资源部地籍司工作的人们。当然,我还要感谢两位匿名的审稿人,感谢他们对原稿进行了有益的评点。
我还想向所有的农民和政府官员致以最真挚的谢意,他们不但为我提供住宿,给予我款待和信赖,而且还乐于回答我所提出的一切问题。为了让荷兰人民在电波中了解到中国农民的处境,我曾试图用磁带录下中国农民乐观的心态和艰难的生活处境。但是,我却无力帮助这些村庄摆脱贫困,这种使命感激励着自己为之继续奋斗。至于中国的政府官员,我特别要感谢的是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的副司长李生;还有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广华和地籍管理司副司长赵龙,以及国家林业局的戴广翠和张蕾。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张杰,一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的访问学者,在本书学术用语的翻译校对工作中他倾注了大量心血,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原文,使中译本尽可能做到与原文相符。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带着年幼的我们逃离危险和暴乱,来到了荷兰这个安定而祥和的国度。我的姐姐雯生(Wenny)是全家唯一的一名林务员,她运用自己有关世界发展的知识,不止一次地帮助我解决了难题。当然,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赵珩,她使我深深地爱上了中国,还有她的文化和语言。这一切都为我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研究计划的经费由以下机构提供:荷兰莱顿大学亚洲、非洲和美国印第安人研究中心(非欧研究中心,CNWS),欧盟执行委员会欧盟—中国研究基金(ECRFF),以及荷兰科学研究组织(NWO)。本书的某些章节根据早先的一些论文写成。这些论文曾经发表在《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发展与变革》(Development and Change)和《农民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上。

何·皮特(Peter Ho)
土地的归属与社会的重塑:一部关于产权、权力与冲突的历史考察 《土地的归属与社会的重塑:一部关于产权、权力与冲突的历史考察》 深入剖析了土地这一核心生产资料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结构下的定义、分配与流转机制。本书旨在揭示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如何深刻地塑造了社会阶层结构、经济发展路径以及政治权力格局,并探讨由此引发的结构性冲突与社会动荡。 本书的分析横跨数个世纪,聚焦于几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从早期的氏族公有制向封建私有制的过渡,工业化进程中土地所有权集中与分散的拉锯战,再到现代国家建立过程中对土地资源的重新整合与再分配。我们不将土地视为一种静止的资源,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社会建构,其“拥有者”的身份不断被政治博弈、法律创新和经济需求所重新定义。 第一部分:产权的起源与早期形态的固化 本部分追溯了土地产权制度的早期萌芽。我们考察了在农业文明尚未完全确立的阶段,土地如何被视为集体共享的生存空间,以及早期的权力精英如何开始通过神圣化或军事征服的方式,将对土地的实际控制权转化为排他性的所有权主张。 1. 神圣的边界与世俗的占有: 探讨了在古代文明中,宗教权威和部落传统如何为土地的最初分配提供了合法性基础。重点分析了祭祀土地、王室直属地与个人耕作地的早期划分,以及这些划分如何奠定等级制度的雏形。 2. 封建契约的生成与义务链条: 详细分析了中世纪(或特定历史时期对应)封建制度下,土地的“名义所有权”与“实际使用权”之间的复杂关系。地主与佃农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租赁,而是一种深嵌于人身依附和互惠义务之中的契约链。产权的转移往往伴随着效忠宣誓和军事服务的承诺,而非纯粹的市场交易。 3. 早期法律体系对土地的界定: 考察了早期成文法典或习惯法如何试图固化土地的继承规则和转让限制。这些法律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统治阶层维护现有土地结构、防止财富过度流散的意图,从而阻碍了土地的自由流动和市场化进程。 第二部分:国家权力扩张与产权的中央集权化 随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兴起,国家开始直接介入土地资源的控制与调配,这标志着产权格局的重大转折点。国家不再仅仅是仲裁者,而是主动的“最大地主”或土地的最高裁决者。 1. 没收、重估与国家登记: 分析了国家在统一战争、王朝更迭或重大改革时期,如何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清查和重新丈量(如著名的“土地清册”或“地籍调查”),将分散的、模糊的产权清晰化,并最终纳入国家税收和军事动员体系。 2. 土地的商品化与“自由”的代价: 探讨了在向近代转型过程中,国家推行的土地私有化改革(如圈地运动或解体旧有庄园制)。表面上赋予了农民土地的“自由”,但实际上往往伴随着强制性的剥夺和市场机制的不成熟,导致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涌入城市,成为无产阶级劳动力。 3. 法律工具的现代化: 研究了近代民法典的制定如何系统性地确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绝对私有权”,包括排他权、收益权和处分权。这一法律框架的建立,为资本的快速积累和工业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但也为后来的土地集中化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工业化、资本积累与新的土地冲突 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结构转型,对土地的价值和其所有权结构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土地不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载体,它成为了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原料获取的关键要素。 1. 城市扩张与土地的投机价值: 考察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价值的飞速攀升如何催生了大规模的土地投机行为。本书分析了城市规划、征用权力的滥用,以及资本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政治影响力,在城市边缘获取巨额地租利润,加剧了社会内部的财富差距。 2. 资源竞争与跨区域的土地争夺: 针对农业现代化和原材料需求,探讨了工业化国家如何通过殖民扩张或国内的移民政策,对边疆或欠发达地区的土地展开系统性的侵占和开发。这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一场涉及原住民权利、生态平衡的深层社会冲突。 3. 制度失灵与产权的“影子市场”: 在产权制度明确化之后,新的不平等并非消失,而是以更隐蔽的方式存在。本部分揭示了在法律的边缘,如何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信托结构或非正式的权力交易,形成一股强大的“影子力量”,继续控制着大部分优质土地资源,使得既定的产权保障形同虚设。 第四部分:对土地所有权的反思与未来走向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二十世纪以来的社会运动、政策干预以及对土地分配正义的持续追求。 1. 土地改革的政治遗产: 评估了不同国家推行的土地改革政策(包括合作化、国有化或私有化再分配)在实践中的复杂后果。分析了改革的成功与失败,往往取决于其能否真正触及权力的核心,并建立起一个既能激励生产又能保障公平的制度结构。 2. 产权的再定义:环境权与公共利益: 探讨了当代社会对土地使用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生态保护、气候变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集体需求。研究了政府如何通过划定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等方式,对传统意义上的“绝对私有权”进行限制和修正,引入“公共信托”的概念。 3. 权力的分散与地方治理的挑战: 结论部分展望了在去中心化趋势下,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角色变化。未来的土地冲突可能不再是简单的地主与农民的对立,而是围绕土地利用规划的“邻里政治”,以及中央政府权力与地方自主权之间的持续张力。 总结而言, 本书通过对土地产权历史的细致梳理,意在证明任何一种土地所有制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自然状态,而是特定历史阶段权力、意识形态和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产物。土地的拥有者是谁,定义了谁在社会中拥有发言权、谁能从经济增长中获益,以及社会冲突爆发的根源所在。理解土地产权的流变史,就是理解一部关于权力重塑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宏大历史。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这不仅仅是纸张的厚度,更是它所承载的丰富内容和深刻洞察。作者对于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梳理,简直是脉络清晰,条理分明。我一直觉得,土地问题是中国最核心、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因为它既是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社会公正的试金石。书中对“产权”概念的界定和演变,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在中国,产权的实现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博弈,它不像在一些发达国家那样清晰明了,而是与权力、利益、历史传统交织在一起。作者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土地产权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冲突。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如何被保障,或者如何被牺牲的论述。这些章节读起来既让人感到沉重,又充满反思。这本书让我对“土地拥有者”的身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者,更是与土地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各方力量的集合。

评分

读完《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制度变迁、产权和社会冲突(修订版)》,我感觉自己好像穿越了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漫漫长河,看到了无数身影在其中挣扎、博弈、前进。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其对“制度变迁”的宏大叙事。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次制度变革背后的动因,从政治改革的需要到经济发展的驱动,再到民众诉求的回应。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土地制度的形成和演变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产权”这个概念,在书中被赋予了全新的解读。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法律名词,而是包含了权力、利益、话语权等诸多社会要素的复杂集合。作者通过详实的案例,展现了在中国语境下,产权的界定和实现是多么充满挑战,又是多么具有争议。至于“社会冲突”,这本书更是毫不避讳地展现了土地问题引发的各种矛盾和斗争。从土地纠纷到群体性事件,作者用冷静而客观的笔触,揭示了这些冲突的根源,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土地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核心矛盾,它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制度变迁、产权和社会冲突(修订版)》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中国社会的变迁以及土地制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感到好奇。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作为最基础的生产资料,其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演变,无疑是理解这些变化的关键。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梳理和分析这种制度变迁的。是侧重于宏观的历史叙事,还是深入到微观的案例研究?作者在“产权”这一核心概念上,是如何界定的?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地关系错综复杂、历史包袱沉重的社会,产权的界定和实现是否与西方国家存在显著的差异?而“社会冲突”这一点,更是触动了我。土地问题往往牵扯到农民、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冲突在所难免。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生动的案例,来展现这些冲突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如何被解决(或者未能被解决)的。修订版意味着这本书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更新的视角,这让我尤为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清晰的框架,理解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逻辑,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民众的生活。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农村土地的未来发展方向感到迷茫,而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引了方向。作者在书中对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梳理,堪称一部教科书式的案例研究。从古代的土地私有制,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集体所有制,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多种所有制并存,每一个阶段的制度调整,都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逻辑和现实困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制度变迁”时所展现的严谨和细致。他不仅仅是描述了制度的变化,更深入地探讨了导致这些变化的深层原因,包括政治意图、经济需求、社会压力等等。对于“产权”的讨论,作者也没有回避其复杂性和敏感性。在中国,土地的“拥有”并非简单的法律条文所能概括,它涉及到长期的历史积淀、地方政府的实际操作以及农民的集体记忆。而“社会冲突”的分析,更是让这本书充满了现实的冲击力。从土地纠纷到群体性事件,作者用大量的史实和案例,揭示了土地问题是如何成为社会矛盾的导火索,以及这些冲突如何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稳定和发展。这本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土地制度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权力、利益和身份重塑的史诗。作者以极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将土地制度的变迁置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土地革命时期的集体化,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后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的商业化开发,每一步都伴随着激烈的制度博弈和社会张力。我尤其被书中对“产权”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所折服。在中国,产权的形成和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政治斗争、经济利益的角逐以及合法性话语的构建。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产权视为一个纯粹的法律或经济概念,而是将其置于社会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的语境中加以解读,这使得对土地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立体。那些关于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农民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案例分析,更是触目惊心,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制度变迁背后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土地问题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与中国的城乡发展、阶层固化、社会公平等重大议题息息相关。

评分

主题不错,内容其实国内人都了解

评分

相信京东,信赖京东的产品!!!

评分

作者独特的角度看到了中国的土地问题。

评分

东西好发货快,以后还会买。

评分

外国视角的中国社会观察。

评分

作者独特的角度看到了中国的土地问题。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评分

很好,配送很快,服务到位,以后会继续支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