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好书好书,非常值得推荐。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非常值得推荐。
评分一本非常详细的论文集,里面罗列了大量关于中国艺术品在日本流转的数据。
评分艺术与鉴藏:近代日本的中国艺术品流转与鉴赏 ok
评分都是黑白图片,印刷也不够清晰。文字是论文的格式,适合专业人士看吧,反正我读不下去。二百减一百买的,要不会后悔的。
评分这书还算可以,作者还算言之有物,应该说还有参考价值。有助于对世事与某些真相的了解,可以广见闻,加深阅历,也还有点东西会引发人去思考。书的原定价显得稍高,京东活动以后的价格就可以接受了,显出比较高的性价比了。
评分对收藏家、掮客、艺术商人的研究是我们亟待补课的一个环节。
评分日本传统美术,因明治维新进入了受难的时代。风靡于世的欧化主义和"废佛毁释"之风,使很多传统工艺美术品都毫无顾惜地被抛弃了。尤其是佛像和铠甲兵器,受害最深;抹茶用具同样也深受其害。江户时代,抹茶道从将军家和大名家获得茶职,地位较高,可安享于宗家制度。随着明治维新的到来,抹茶道失去了其经济来源的俸禄,直至明治中期急剧衰退。明治中后期至大正,益田钝翁和高桥帚庵等近代财阀风流人士,不因循宗家流派作法,而是通过大茶人的登场,使抹茶道步入了复兴之途。当时,经日清、日俄战争,国粹主义的强烈倾向及第一次大战前后的景气,对其复兴起了促进作用。大正期,茶道用具价格出现了异常高涨的现象,抹茶道进入了鼎盛期。 明治初期至中期,当日本美术陷入了苦境时,中国美术是如何受到瞩目的呢?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潮流形成了,这就是与抹茶形成了鲜明对比的煎茶。煎茶最初是由隐元和尚将明代的煎茶法带人日本的,依其来源,煎茶标榜中国的教养和文人趣味。文人墨客聚于书斋,不拘格式地饮茶,赏玩器具和书画,赋诗作词,极尽文房清玩之趣。江户后期至末期,煎茶脱离了这种本旨,形成了重视煎茶用具和茶道礼法的煎茶道。逐渐地,煎茶开始游艺化,并扩大了其民众基础,这是不可避免的潮流。不过煎茶由此反倒得以破明治维新的激浪,明治以后也不衰弱,进而步入了隆盛期。大的茶会记以及反复举办的大型茶会,如实地显示了当时的盛况对此我们稍作补充说明。 明治期出现了大型茶会(茗宴),会上设有十至数十个会场茶宴。茶席上装饰着各种各样的煎茶用具,真可谓意趣横生;茶外还按主题分别设置了鉴赏用的展览席。初期仅展览一些书画渐渐地展览内容扩展到了古铜器、陶瓷器、盆栽等。质及量不断高,鉴赏性显著增强。茶席和展览席的这种装饰状况和展出用的细目,被记录于木板印刷的《茗宴图录》。最早的图录是明治期的《青湾茗宴图志》、《青湾茗宴书画展观录》和《圆山胜会图录》等,以后仅主要的就有六十多种。明治十年代、二十年代为鼎期,发行截止于大正末。煎茶恰似与步入隆盛的抹茶进行交替,它于大正末、昭和初期急速衰亡了。这是因为对用具的沉溺,乖违了文人清雅的本旨,助长了古董趣味和投机性的收集。可以说,这是受了器具商的商业主义的摆布。 即使如此,煎茶人的中国趣味也不同一般。他们脱离了繁琐的规格意识,相对来说较为自由,他们憧憬向往中国明清那潇洒考究的文人趣味。在实用的同时,他们深深凝视用具本身所具有的美,从而确立了崭新的方向--鉴赏。他们在壁龛中挂起山水画,将文人想象的去俗清风的理想乡展示于眼前。他们用清冽的白玉、青瓷香炉来焚香净身,以文人趣味用鲜明强烈的清朝单色瓷器花瓶来插花。他们在窗明几净的书斋里,摆上各种各样精致的文房四宝等桌上小物,以此装饰,并清玩于其中。在茗宴的展览席上,他们还展出许多明清书画和殷周古铜器,甚至还有一部分的清朝官窑瓷器等。从江户、明治到大正,他们既是中国美术的最强劲的信奉者、需求者,也是隐约开始呈现轮廓的中国正统美术的最早的鉴赏者。 的确在抹茶道上,中国文物具有极高的地位。可是,中国器物趣味,毕竟还是拘泥抹茶道的传统信条,在用途、器物、尺寸等上,都有严格繁琐的规格意识。更重要的是,抹茶以实用为主,它生存于"用",在"用"中探究美。对抹茶来说,"用"才是美,这正是抹茶与追求鉴赏的煎茶之间的分水岭。抹茶道喜用宋元的单色古陶瓷器,以及明末的民间青花瓷器、五彩瓷器等。在幽邃静谧的天目茶器和龙泉窑青瓷上,存在着南宋的美,这种美与基本仅遗存于日本牧溪的抒情水墨画的画风,是一脉相通的。这种选择也正是基于喜好抒情性的日本人的美感。抹茶道喜用的器物,无论与不存空白、浓厚无比的北宋水墨画相比,还是与锐利严肃的北宋文物相比,都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其差异一目了然。此外,明末瓷器体现出世态的混乱,脱离了正规齐整的风格,洋溢着一种奔放感。尤其是意图打破对称美、笔致飘逸的明末景德镇民间青花瓷器等,作 为茶人的定制品,其构思和手感等,都如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美感。 特别是"寂茶",从这种边境和日常的杂器上,可以看出一种不做作的美。从书院茶,经利休的寂茶的成立,各种各样的中国文物被积蓄下来,它们是历代茶人通过日本人各个时代的感性及知性的美感中严格挑选出来,并经考验积蓄下来的"茶器"。尽管类型多样,但这些基本为民窑制品。在美感、用途、种类等上,适合其范畴、嗜好的器物,基本被接受;其余皆被称为"废物"而被淘汰。抹茶的这种美感,与明朝盛期凝重的官窑青花瓷器,以及清朝的技巧繁杂的官窑制品等,完全不相容。而在中国,正是这些官窑制品,形成了特色端正、精致、严峻的正统美的主流。 中日两国在美感上,有着很大的隔阂,即使是日本历代积蓄下的中国文物,也是日本人依其传统美感选择的"一部分"的"中国文物"。日本人喜好的"中国文物",与中国的正统文物相差甚远。夸张地说,有时甚至是互相背反的。
评分全书展现了极具日本学术风格的搜罗资料的功夫和小心求证的谨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