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1958年出生于河南嵩县,1978年应征入伍,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79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情感狱》、《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丁庄梦》、《风雅颂》、《四书》等十部,中、短篇小说集《年月日》、《黄金洞》、《耙耧天歌》、《朝着东南走》等十余部,散文、言论集十二部;另有《阎连科文集》十六卷。曾先后获第一、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老舍文学奖和其他国内外文学奖项20余次。
入围2013年度英国曼布克奖短名单,并获得第十二届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其作品被译为日、韩、越、法、英、德、意大利、荷兰、挪威、以色列、西班牙、塞尔维亚等20种语言,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为教授、驻校作家。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用文字砌成的迷宫。我时常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迷失,不是因为文字晦涩,而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设置了层层递进的误导和反转。你以为你已经掌握了真相,但下一页,你就会发现自己不过是走入了另一个更深的迷雾之中。这种智力上的博弈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性和趣味性。作者在叙事视角上的切换也极其高明,一会儿是局内人的视角,充满了主观的偏见与激情;一会儿又跳脱出来,以一种近乎冷峻的上帝视角进行审视,使得整个故事更具层次感和可信度。对我而言,阅读的乐趣不仅在于知道“发生了什么”,更在于探究“为什么会这样”,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不断地激发读者去思考和质疑自己已有的判断。
评分说实话,我很少遇到能将社会批判与个人史诗如此完美融合的作品。这本书的格局之大,令人咋舌。它不仅聚焦于几位主要人物的命运沉浮,更将他们的个人悲欢放置在一个宏大的社会背景下去审视,成功地捕捉到了特定历史时期下,个体在巨大时代洪流面前的无力和抗争。作者对于社会百态的观察入木三分,对权力结构、阶层差异的刻画,尖锐而深刻,却又避免了生硬的说教。那种宿命感,那种“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无奈,在那些充满力量感的段落中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体现。它让人读完后,不仅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扼腕叹息,更会开始反思我们自己所处的现实,是一部真正具有思想穿透力的文学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惊叹,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力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叙事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如涓涓细流般温柔,时而又如山洪暴发般汹涌澎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人物内心挣扎时的细腻笔触,那种在道德边缘徘徊、在情感漩涡中沉浮的复杂心绪,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读来感同身受,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词句。整个故事的架构宏大而严密,每一个情节的设置都似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棋局,最终汇集成一幅气势恢宏的时代画卷。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体命运的故事,更像是一部关于时代变迁中,个体精神图景的深度剖析。读完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自己也随同书中的人物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精神洗礼。这种文学上的震撼感,是许多当代小说所难以企及的。
评分坦率讲,最初翻开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陷入某些当代文学中常见的窠臼,比如结构松散或者主题先行。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彻底打消了疑虑。作者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叙事控制力,尽管涉及的人物众多,时间跨度也相当可观,但故事线索却始终清晰有力,绝无半点拖沓或冗余之处。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严肃主题的探讨中,依然保持了高超的艺术水准,没有让说教的成分压倒了文学本身的魅力。书中那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仿佛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天衣无缝,驱动着整个故事向着必然的、却又意想不到的终点滑去。这是一种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佳作,每一章节都值得反复推敲。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后劲儿实在太大了,读完后劲儿足足持续了好几天,脑海里时不时会闪现出一些震撼性的场景和人物对话。作者对于环境氛围的营造简直是一绝,那种压抑、窒息感,即便是在描述最寻常的日常片段时,也如同无形的枷锁一样紧紧攫住了读者的心。我常常需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鼓起勇气继续读下去,因为那种渗透到骨子里的情绪张力实在太强大了。它没有用太多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通过精确到位的细节描写,将那种无处不在的困境和挣扎具象化了。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那这本书可能会让你失望,但如果你渴望被深度触动,去直面一些艰难而真实的人性议题,那么它绝对值得你投入时间。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自身可能隐藏的某些阴影和不为人知的恐惧。
评分《中国当代作家长篇小说典藏:情感狱》真实地描绘了“瑶沟人”的生存环境、生命意识和生存状态,写出了他们的诸种矛盾、苦闷和痛苦与挣扎,并对此寄予了深切的哲学思考和忧患情绪。
评分情感才是小说的脊梁,真挚才是照亮小说久远的光芒,让阎连科的《情感狱》的情感之光,继续照亮你的记忆深处……把心和情感毫无保留地交给写作,交给《情感狱》——它的每次再版,我都感慨我今天写作中所丢失的那种人生真情与故事真情的相遇与重合,在我的写作中似乎再也不会如《情感狱》的创作那样不期而遇和水到渠成了。这是一种感慨,也是一种无奈。因此,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和写作岁月的延续,对《情感狱》的看重,将会愈发地增长和感叹。
评分很喜欢的中国作家,感觉比莫言写得好。
评分吴藕汀《孤灯夜话》里有戚继光一则,曰戚继光,通过买美姬送张居正的手段从而飞黄腾达,生活奢华,人品低下,西湖边不应该建他的塔。余觉甚为迂腐可笑,戚乃王阳明心学传人,知行合一,若他不知道审时度势,岂有后来的一番作为。
评分【编辑推荐】
评分情感才是小说的脊梁,真挚才是照亮小说久远的光芒,让阎连科的《情感狱》的情感之光,继续照亮你的记忆深处……把心和情感毫无保留地交给写作,交给《情感狱》——它的每次再版,我都感慨我今天写作中所丢失的那种人生真情与故事真情的相遇与重合,在我的写作中似乎再也不会如《情感狱》的创作那样不期而遇和水到渠成了。这是一种感慨,也是一种无奈。因此,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和写作岁月的延续,对《情感狱》的看重,将会愈发地增长和感叹。
评分情感才是小说的脊梁,真挚才是照亮小说久远的光芒,让阎连科的《情感狱》的情感之光,继续照亮你的记忆深处……把心和情感毫无保留地交给写作,交给《情感狱》——它的每次再版,我都感慨我今天写作中所丢失的那种人生真情与故事真情的相遇与重合,在我的写作中似乎再也不会如《情感狱》的创作那样不期而遇和水到渠成了。这是一种感慨,也是一种无奈。因此,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和写作岁月的延续,对《情感狱》的看重,将会愈发地增长和感叹。
评分吴藕汀先生与中华书局的结缘已经有半个世纪之久。1958年,经由陈乃乾先生的绍介,藕公第一部作品《词名索引》由中华书局出版。2012年3月16日至31日,中华书局在国家图书馆的稽古厅举办“中华书局百年历程暨珍贵图书文献展”,展品中有1999年吴藕汀先生创作的一幅绘画作品,主要构图为远衬青山,近着红树,旁有茅屋,两人相对。作品右上题字如右:“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诗,己卯年八月,吴藕汀,时年八十又七。”此作是经由谁人之手交予中华书局收藏,至今已经无从查考。藕公去世后一年,即2006年,中华书局编辑李忠良出差嘉兴,顺道访秀州书局范笑我,恰逢吴藕汀之子吴小汀在场。当即达成了“吴藕汀作品集”的出版意向。自2008年8月以来,中华书局已出版的吴藕汀作品有《词名索引》、《戏文内外》、《药窗杂谈——与侗廔信摘录》、《十年鸿迹》、《鸳湖烟雨》。2013年,适值吴藕汀先生诞辰百年,《孤灯夜话》和《药窗诗话》(增订本)的相继出版,标志着先生的大部分重要作品已出齐,这算是对藕公最好的纪念吧。(《孤灯夜话》/吴藕汀著 吴小汀整理/中华书局2013年4月第1版/定价:29元)
评分【内容简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