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京景物略(套装共16册)》为中国书店店藏珍贵古籍的影印本,宣纸线装.
《帝京景物略》是一部记述北京历史文化及社会风俗的重要典籍,它对明代北京的寺庙祠堂、山川风景、名胜古迹、园林景观以及京师风物、民俗风情等作了极为详尽的记述和介绍。
《帝京景物略》,二函十六册。据明崇祯八年(1635年)刊本影印,为北京史研究提供最真实的文献资料,也为今人提供一部具有版本价值的典籍。
“燕不可无书,而难为书”,这是《帝京景物略》崇祯年刊行时方逢年之叙开篇语,也道出了北京史书撰写之难。随着蒙古统治者建立元大都,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统治中心,北京的全国都城地位得到确认。一三六八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统治,明朝建立。“靖难之役”燕王朱棣登基,改北平为北京,并开始大规模修建北京城。永乐十九年(一四二一年),正式迁都北京。至此,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持续到近现代。
作为全国的都城,北京的历史文化成为人们备加关注的热点之一,也是历朝各代文人学士笔端颇为钟情的内容。然而,一国之都,又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多层面的民俗风情,如何全面地反映京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民情,却成为人们颇为费神的难点。也正是如此,才有“燕不可无书,而难为书”之说。明代后期的刘侗、于奕正以自己严谨的治学和细致的采录,撰著了《帝京景物略》,为北京的历史文化的传承留下了珍贵的文献。
对于这样一部详尽的介绍北京历史、风情民俗的图书,到底应视为什么样的著作,在今天的学术界还是有一定的争议的。有人认为《帝京景物略》是一部私人撰修的北京地方志,也有人认为它是一部记述北京的札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争议,和《帝京景物略》这部书的内容和特点不无关系
刘侗(约1593—约1636),明代散文家。字同人,号格庵。湖广省麻城县(今属湖北麻城市)人。崇祯七年进士。赴吴县知县任途中逝于扬州。
《帝京景物略一》
《帝京景物略二》
《帝京景物略三》
《帝京景物略四》
《帝京景物略五》
《帝京景物略六》
《帝京景物略七》
《帝京景物略八》
《帝京景物略九》
《帝京景物略十》
《帝京景物略十一》
《帝京景物略十二》
《帝京景物略十三》
《帝京景物略十四》
《帝京景物略十五》
《帝京景物略十六》
坦白说,刚开始面对这么一套大部头,我还有点担心会因为内容过于艰深而望而却步。然而,实际阅读后发现,作者在叙事上极具天赋,他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史料描述变得生动有趣。他擅长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聚焦于具体的“景物”细节,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使得阅读的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史诗般的开阔感,又不失对生活化场景的温情刻画。可以说,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年代数字,而是具体可感的空间和场景。
评分我买下这套书,主要还是冲着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去的。从内容上看,作者的考据工作做得非常扎实,每一个细节的描述都似乎经过了反复的查证和比对,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记录,更像是一部精心编织的历史画卷,将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文情趣、建筑艺术等方方面面都娓娓道来,展现了一种全景式的历史图景。读着读着,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仿佛能听到古人在街巷中的喧闹和市井生活的烟火气,这种沉浸式的代入感,是其他一些走马观花的读物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精美了,拿到手里就有一种厚重而古朴的感觉。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摸上去带着一种温润的触感,书页的边缘处理得也很考究,看得出印刷厂在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的。尤其是那些插图,印制得极其清晰细腻,色彩的过渡自然而富有层次感,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那些历史场景的恢弘气势。每一册的封面设计都独具匠心,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融入了一些现代的审美元素,摆在书架上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册扉页上烫金的纹饰,在灯光下微微闪烁,那种低调的奢华感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和排版布局堪称一流。字号大小适中,行距也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装订的工艺也非常结实,书脊的韧性很好,无论是平摊开来仔细阅读,还是随意翻阅查找资料,都显得非常顺手,完全不用担心书页松脱的问题。更难得的是,这套书的注释和索引做得极其详尽和科学,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词汇和典故,都有清晰的解释和出处标注,这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阅读过程变得既轻松又充实,真正体会到了“寓教于乐”的精髓。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远超出了阅读本身,它更像是一种收藏和传承。从装帧的精良和内容的详实来看,它完全可以作为一部珍贵的文化遗产被珍藏。我特意把它放在一个避光且干燥的地方,希望它能陪伴我很多年,甚至传给下一代。每次我向朋友介绍它时,都会忍不住提到它在文化普及上的重要性——它用一种非常雅致且易于接受的方式,将那些深藏在历史角落里的珍贵信息重新带到了当代人面前,让人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和欣赏那些被时光磨损的细节。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弘扬,是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