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边城:中共抗战与毛泽东崛起

烽火边城:中共抗战与毛泽东崛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蒙,撰文 著,徐肖冰 摄影
图书标签:
  • 抗战史
  • 中共历史
  • 毛泽东
  • 军事史
  • 政治史
  • 边城战役
  • 国共关系
  • 战争与革命
  • 近代史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093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88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2
字数:29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李蒙撰文,徐肖冰摄影的《烽火边城(中共抗战与毛泽东崛起)》,通过一百余幅珍贵照片以及鲜活生动的记述文字,展现了1937至1949年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立足以延安为代表的根据地进行艰苦卓越斗争的宏阔历史。通过此书,读者可以看到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不为人知的形象,了解他们生活的点滴细节;可以体味根据地别样的风土人情,知晓国共和谈的曲折内幕;能够感受战争的惨烈与悲壮。

作者简介

  李蒙,1971年7月生,湖北武汉人。1993年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入伍至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部,任助理讲师、讲师等职。2005年转业至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杂志社,任编辑、记者。著有《毛泽东之路——画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陶渊明》《帝国的黄昏》《拍案说故宫》等多部作品,另有新闻报道、报告文学、小说、散文等见于报纸杂志。徐肖冰(1916-2009),著名电影艺术家、摄影艺术家。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天一、电通、明星等影片公司任职,参加《风云儿女》《自由神》《都市风光》《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进步影片的摄制工作。抗战爆发后,在太原参加八路军,同年赴延安。从事电影工作的同时,拍摄了大量新闻照片,其中许多作品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的珍贵文献。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摄影创作工作,参加了《毛主席、朱总司令等莅平》《新政协筹备会议》《解放了的中国》等纪录影片的摄影或编导,出版有画册《路》《长江》(主编)及口述自传,并在国内外举办影展。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顾问,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执委,中国文联荣誉委员等职。2005年,被国家人事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2006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的“中国摄影大师”荣誉称号。2007年,获中国文联第六届造型艺术成就奖。2009年,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抗战前夜
第二章 开赴前线
第三章 论持久战
第四章 黄河大合唱
第五章 百团大战
第六章 皖南事变
第七章 南泥湾
第八章 整风运动
第九章 联合政府
第十章 抗战胜利
尾声

前言/序言



烽火边城:中共抗战与毛泽东崛起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这一民族存亡的关键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复杂历程,以及这一进程如何深刻地塑造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和中共的政治格局。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军事斗争和民族解放的史诗,更是一部关于政治智慧、战略远见与组织力量构建的教科书。 第一部分:危局中的抉择与立足(1937-1938)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的大幕徐徐拉开。然而,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这既是巨大的历史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本书首先聚焦于抗战初期的战略选择。面对国民政府主导的正面战场节节失利,中共如何顶住压力,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西安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但双方的信任基础依然脆弱。本书详尽描述了中共如何从陕甘宁边区向敌后战场转移,并在日军占领区迅速建立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的过程。这一时期的核心挑战是生存与发展的平衡。在国民党军队的猜忌与日军的“扫荡”夹击下,中共必须在军事上保持低调但有效,在政治上展现出比国民党更坚决的抗日姿态。 重点章节将阐述“洛杉矶模式”——即中共将抗日宣传与土地改良、减租减息相结合的政策在敌后推行。这不仅是争取民心的关键举措,更是为日后夺取政权奠定了群众基础的“政治土壤”。通过对具体战役和政治运动的个案分析,我们得以洞见,早期的中共是如何在资源匮乏、信息闭塞的环境下,展现出惊人的组织动员能力。 第二部分:延安整风与思想统一(1939-1943)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外部压力略有缓和,内部的矛盾和思想混乱却日益凸显。面对来自不同派系(如“二十八个半教条主义者”的残余影响、地方干部对统一指挥的不适应等)的挑战,毛泽东开始着手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 本书将深入解析整风运动的内在逻辑。它绝非简单的思想学习,而是一场系统性的权力重塑和意识形态纯化的过程。通过对《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核心文件的细致梳理,读者将理解中共如何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论断,它打破了过去教条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束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本书也探讨了边区社会在这一时期的实验性建设。边区政府如何处理与农民、地主、商人以及国民党特务之间的复杂关系?边区内部的经济自给自足(如南泥湾运动)是如何成为支撑长期抗战的物质基础的?这些实践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第三部分:战略反攻与政治路线的确立(1943-1945)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曙光显现,中国战场的战略重心开始发生转移。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对日军的消极态度,与中共在敌后战场坚持敌后游击战、牵制大量日军的努力形成了鲜明对比。 本书将重点分析中共如何利用这一历史机遇,系统性地阐述其抗战路线的正确性。通过对《论联合政府》等重要文本的研究,读者将清晰地看到,中共如何将自己定位为真正的民族中流砥柱。此时,毛泽东的个人威望已经达到顶峰,他通过对未来国家形态的清晰描绘——一个跨越阶级的、广泛的民主联盟——成功地吸引了知识分子、中间力量乃至部分开明绅士的认同。 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是全书的高潮部分。这次大会不仅正式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也标志着中共在组织结构、思想路线和政治纲领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这次大会为随后的解放战争奠定了坚不可摧的政治和精神基础。 第四部分:历史的镜像与个人的铸成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超越纯粹的政治和军事叙事,探讨“边城”与“崛起”的哲学意涵。延安,这个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红色边城”,是中共理想主义的熔炉,也是毛泽东个人政治哲学得以完整实践的试验田。 抗战不仅是外部的战争,更是中共内部对自身信仰、组织纪律和领导核心的深度淬炼。毛泽东的崛起,不是一蹴而就的权力斗争胜利,而是基于其在关键历史节点上,对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深刻洞察,以及将革命理论转化为具体、有效的群众动员实践的能力。 本书通过大量首次公开或重新解读的档案资料、回忆录和党内文件,力求还原一个立体、复杂、充满张力的历史现场。它旨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与强大日军的周旋中,巧妙地完成了从地方武装到全国性政治力量的华丽转身,并将这种转型牢牢地与毛泽东个人的政治成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本书为理解现代中国的政治基因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历史坐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如同一个精心编排的交响乐章,层层递进,高潮迭起,但又处处留有回响。作者非常擅长运用对比和参照的手法,将不同区域、不同层级、不同时间点的事件穿插对比,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画面的立体感和纵深感。阅读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时空交错的张力——前一秒还在为前线的惨烈浴血而心潮澎湃,后一秒就被带回后方复杂的政治气候中进行冷静的审视。这种叙事节奏的掌控力,使得长篇历史作品阅读起来也丝毫没有拖沓之感。而且,书中的某些场景描写,极富画面感,如同电影镜头般在脑海中定格,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不仅仅是历史学家,更是一位高明的说书人。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如同山间清泉,看似平缓流淌,实则暗藏深邃的哲理与洞察。作者的遣词造句颇具匠心,常常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个精辟的观点,引发读者对历史进程和人性复杂的深思。它不像某些同类书籍那样,堆砌大量的官方文件或枯燥的军事部署,而是更侧重于挖掘事件背后驱动人心的那些隐秘力量——信仰的建立、权力的运作、以及普通人在巨大历史洪流中的心态变化。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人物群像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平衡感,既不神化,也不过度贬低,而是力图还原一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真实历史参与者。这种成熟、内敛的叙事策略,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智力上的愉悦,需要读者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领会其中蕴含的深意。

评分

这部作品在叙事上展现出一种近乎史诗般的宏大格局,尤其是在对战争氛围的刻画上,笔触细腻而又力量十足。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近乎魔术般的能力,能将读者瞬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硝烟弥漫下的生存挣扎与民族精神的凝聚。书中对历史细节的考据功夫令人称道,每一个地名、每一个时间点,似乎都经过了严谨的核实,使得整个故事的基调稳健而可信。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所触动,他们的抉择、他们的牺牲,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冰冷记载,更是有血有肉的个体命运的缩影。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情感完美融合的处理方式,让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历史读物,更像是在追溯一段波澜壮阔的集体记忆。尽管题材严肃,但行文却不落窠臼,充满了张力与节奏感,读起来酣畅淋漓,引人入胜。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刻剖析。在描述重大历史转折点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归因于某个伟人的天才决策或某场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土壤、民众心态以及外部环境的复杂互动。它细腻地描绘了基层组织是如何通过细微的渗透和长期的群众工作,逐渐建立起影响力的过程,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往往比大规模的冲突更具决定性。读完之后,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线性的、宿命论的,而是充满了无数岔路口和选择的动态过程。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如果没有那些关键时刻的特定选择,历史会走向何方?这种引发深层思考的阅读体验,是真正优秀历史著作的标志。

评分

初读此书,最大的感受是其视角之独特和深度之惊人。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节点,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全新的解读框架,仿佛戴着一副前所未有的眼镜重新审视过去。这种解构与重构的过程,无疑是对传统史观的一种挑战,但这种挑战并非空穴来风的哗众取宠,而是建立在对海量一手资料的扎实梳理之上。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组织内部决策过程的描摹,那些看似日常的会议、那些幕后博弈的细节,生动地揭示了权力结构是如何在动荡中逐步成型并发挥作用的。这对于理解特定历史阶段的政治运作逻辑,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对于热衷于探究“为什么是这样”而非仅仅停留在“发生了什么”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丰厚的思想馈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