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一本讓我們發現美國政治中大的盲點的優秀著作。
內容簡介
美國和貧睏真的是水火不容嗎?作為世界經濟強國的美國,究竟擁有怎樣的貧睏難題?國際知名經濟學傢馬剋?羅伯特通過與身處貧睏的大量窮人直接對話,深度解析美國貧睏的罪魁禍首:美國深層次經濟結構失衡。貧睏何以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該如何突破貧睏陷阱?
作者簡介
屈騰龍,經濟學碩士,資深傳媒人,曾任《商界》雜誌副主編、《個人理財》執行主編,作品數百萬字。
硃丹,管理學博士,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會計係副教授,中國注冊會計師,美國華盛頓大學FOSTER商學院訪問學者。曾翻譯《經理人最想讀的會計書》《財務會計教程》《財務會計教程習題集》等著作。
目錄
第一部分美國貧睏的實質
第一章驚人的對比
第二章貧睏綫下
第三章作為結構性失敗的貧睏
第二部分值得關切的理由
第四章為瞭自我利益
第五章忠於價值觀
第六章公民權的本質
第三部分帶來根本變化
第七章新範式
第八章未來的方嚮
第九章徹底改變
精彩書摘
美國和貧睏,這兩個詞本身似乎是水火不容的。在世界人民的眼中,美國是塊充滿機會的土地、全球的“麵包籃”、美國夢的故鄉,絕對不是一個産生貧睏的溫床。它是一個資源、物資和技能都勢不可擋的國傢。因此,大傢會認為美國的貧睏,無疑是個矛盾修辭法而已。
不幸的是,貧睏在美國不是一個矛盾修辭法,而是一個真實的存在。貧睏之於美國的意義,如同作為基礎而存在的自由市場經濟體係之於美國的意義一樣。貧睏的外在錶現,可以在這個富足的國傢的任何一個角落裏找到。它沿著繁忙的交叉路口延展到罕有人跡的背街小巷。最終,正如本書將要揭示的,貧睏在大多數美國公民的生活中投射下瞭陰影。
或許,這個問題最大的麻煩恰恰就是——作為一個有著相當多財富的國傢,貧睏人口卻占總人口的很大比重。一個國傢陷入貧睏但缺乏資源去改變現狀,這是一迴事;一個國傢有充沛的資本和資産,卻一直對消除貧睏所做甚少,又是另外一迴事。後者是美國的寫照。於是,最後留給我們的就是驚人的對比。
最近幾年,這些對比變得格外刺眼。無傢可歸的人死在公園的長椅上,而慢跑鍛煉的人匆匆經過、毫無覺察。更諷刺的是一個無傢可歸的婦女死在街道上的公共汽車站,而街對麵就是美國住房和城市建設部。在其內,官員們正在辯論為無傢可歸者提供的項目預算分配問題。一個該部的員工從窗戶望齣去,“發現現場有7輛警車、2輛警用摩托、1輛消防車和1輛救護車,感覺非常諷刺。‘看到一個人死後可以過來這麼多資源,事先卻一點也沒有,真是很奇怪。�稹彼�說。(DeParle,1993)。在西方國傢的公共救助慈善係統中,美國的救助係統是最差勁的之一。即便如此,當美國的單親媽媽為瞭生存而苦苦掙紮時,政客們卻持續地削減社會保障網絡,並辯稱這樣做正是為瞭幫助那些婦女。在同一個小鎮上,學齡前兒童餓著肚子上床睡覺,而倉庫中卻囤積著滿滿的榖物。簡言之,這些對比刺人眼目、有穿透力而且驚人。
這些奇異現象存在於美國的每一個州、城市和村莊。而且,站在全球的基礎上,當然這些矛盾就非常明顯瞭。正如阿瑪蒂亞?森在他的著作《作為自由的發展》(Development as Freedom)開頭中寫道,“我們生活在一個空前富足的世界中,富足到很難想象一兩百年前……然而,我們也生活在一個有著顯著剝削、赤貧和壓迫的世界”(1999:xi)。在我當前的傢——聖路易斯,人們一到這裏就能遇到一個顯而易見的反差。當你從東往西走近聖路易斯,大拱門便從密西西比河邊齣現。作為紀念美國西部大開發而建的一個紀念碑,它是人民希望和力量的象徵。它彎麯的不銹鋼輪廓和大小,是個不摺不扣的建築奇跡。
但當大拱門在視野中越來越近的時候,美國最蕭條和貧窮的城市之一也在視野中越來越近瞭,它就是東聖路易斯。人們可以輕易看到窗戶上釘著木闆的學校、堵塞的下水道係統、處在傾塌邊緣的房屋。喬納森?科則爾曾經有力地描寫過密西西比河東岸、大拱門影子底下的種種邋遢汙穢的狀況。科則爾迴憶起當地記者的一個評價:
白人的最大恐懼……是錯誤地離開瞭寬敞的公路來到瞭東聖路易斯。他們把在東聖路易斯迷路說成是個噩夢。對我來說,噩夢卻是他們從來不離開寬敞的公路,因而也從來不知道這裏的孩子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他們應該離開寬敞的公路。噩夢不在他們的頭腦裏,它是一個真實的地方。有孩子們就住在那裏。(1991:18)
一邊是富饒的資源,一邊是貧睏。這種矛盾和我們非正式的國歌——伍迪?格思裏所寫的《這是你的土地》一樣富有諷刺意味。每年,數以百萬計的學校裏的孩子們(包括東聖路易斯的孩子們)都把這首歌唱給“這土地”。歌詞激發起一股蓬勃嚮上的美國精神——不見盡頭的航綫和金色的峽榖,滿是紅杉的森林和墨西哥灣流的水。正如歌麯的名字所說,這種精神和夢想屬於我們每個人。
然而,與格思裏的其他很多民歌一樣,這首歌寫的也是那些運氣乖蹇但希望在彆處能找到更好生活的人們的艱難、奮鬥以及渴望。20世紀30年代,風沙侵蝕區的不少傢庭被連根拔起,他們嚮西遷徙尋找應許之地。一位俄剋拉荷馬州民在帶狀公路邊走著,發現自己在加利福尼亞州邊界上被警察攔住,而且被告知須調頭往迴走。他是怎麼迴答的?“這土地是你的土地,這土地是我的土地……”
這為格思裏所寫的另外兩首歌詞提供瞭背景,傢長們一般都不知道,因為它們很少齣現在孩子們的歌麯書上。
這邊有一堵高牆,想阻止我前進
這邊有一個巨大的牌子,申明是私有財産
但在另外一邊,什麼也沒說
那邊為你而設,也是為我
一個愉快的晴天的早晨,在教堂尖塔的影子下
我在扶貧辦公室邊,看到大傢
當他們餓著肚子站在那裏,我也站在那裏疑惑,是否——
這土地為你而設,也是為我鮑勃?迪倫(Bob Dylan)曾跟著伍迪?格黑裏(Woody Guthrie)的腳步,對此“唱過反調”。迪倫寫到,“這土地為你而設,也是為我——沒錯——但這個世界在那些根本不聽音樂的人手中”(1971:88)。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在這些歌麯中,隱藏著我們國傢的很多黑暗麵——不平等、不公正和貧窮。藉用格思裏的說法,這同樣是“為你而設,也是為我”。
在很多方麵,美國的這個問題比1940年伍迪?格思裏寫下這些歌詞的時候更加嚴重。從1970年代初至今,工資和收入止步不前,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瞭,越來越多的工薪傢庭掉到瞭貧睏標準綫以下,市中心和鄉村在經濟上變得空前割裂——類似的問題可以一直排下去。在任何時候,我們總人口中大約1/5的人生活在貧睏中或者在貧睏綫上搖搖欲墜。事實上,美國的貧睏比例和收入差距在西方工業化國傢中不僅最高而且遙遙領先,盡管它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度。這給我們帶來瞭驚人的反差,並提齣一個要命的問題——怎麼會這樣?
本書的論點和齣發點是,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存在於美國看待和應對貧睏的典型方式中。這種方式認為,貧睏源於個體的欠缺,貧睏也是美國主流人群不會遇到的,因而並不應該是一個國傢層麵優先考慮的事情。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看待美國貧睏的完全不同的視角。本書認為而且將以實證證明,貧睏是存在於美國經濟和社會結構中的係統性失敗的結果,大多數美國人在成年歲月中都體驗過貧睏,而且貧睏問題對一個國傢影響深遠。簡而言之,本書的目的就是設計並且細述一個思考美國貧睏問題的新範式,一個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新範式。要實現長久而有效地減輕美國貧睏的嚴重度、數量和不公正程度的變化,這種範式的改變是不可或缺的。
肇始
這本書的學術源頭可以追溯到我早期的一本書,《生活在邊緣:美國福利的真相》。為瞭進行“生活在邊緣”的研究,我嚮真正的專傢——那些依靠福利製度的人——學習在這個國傢身處貧窮以及依靠公共救濟項目活命究竟是什麼樣子。我聽到和看到的,與典型的福利接受者的形象大相徑庭。
與人們對他們的成見——太懶、不願意工作——不同,這些傢庭與你在雜貨店裏或者街頭遇到的傢庭沒什麼兩樣。他們也想在生活中齣人頭地,期望給孩子最好的東西,而且願意通過努力實現這些願望。
37歲的丹尼斯?特納,是4個孩子的媽媽。她是與我交談過的福利接受者的一個典型代錶:
我總是努力在生活中積極嚮上。因為我知道要想成功必須有一個積極的心態。於是我說,“好吧,我可能沒有很多東西,而且還在靠救助生活,但我依然認為自己有目標。我也許永遠無法實現,但至少有個目標,正在為之奮鬥。”我想盡我所能地接近它,正因為如此,我纔保持積極嚮上……對於我的未來,我的孩子們。他們的未來是他們的。
而且這個國傢還有一個好處……通往成功的道路……不僅僅屬於……極少數人。我認為通往成功的道路是敞開的……對這個國傢的大多數人。現在,成功對不同的人來說也是不同的。我並不想獲得像霍華德?休斯霍華德?休斯(Howard Hughes),1905年生於美國德剋薩斯州休斯頓,1975年去世。曾是商界巨富,電影製片人,導演,飛行員,航空工程師,慈善傢。——譯者注那樣的……成功。但我認為,成功是能用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照料自己的傢庭。我想這種成功對我是可行的,而且對這個國傢的每一個人都是可行的。用一些犧牲,和一些奮鬥,我想每個人都可以實現它。(1994:96��97)
又一次,我們發現瞭驚人的對比。14年來,丹尼斯?特納在公共救濟項目中進進齣齣,大部分時間都隻有做低薪水的工作。丹尼斯?特納有足夠的理由感到氣餒,而且如果她說自己很氣餒我絕對不會責怪她。然而不尋常的是,這位母親談的是在美國取得成功會暢通無阻,以及她的目標和夢想。她希望,目標和夢想能夠帶領自己通嚮成功。
對於丹尼斯傢以及很多我交談過的傢庭而言,問題並不是他們的態度和積極性阻礙瞭他們,而是他們的貧睏和經濟的脆弱性在生活中製造瞭很多路障。如丹尼斯描述的她傢生活的特徵:
唯一我可以說的事情,就是……生活可以用一個詞概括,那就是活下去。這就是我們努力要做的。我們努力做到活下去。而且……我跟很多人談,他們說,“好吧,如果你去過埃塞俄比亞,你知道,活下去就是一件事情它就是……吃。”但是,該死的是,我並不在埃塞俄比亞,你知道的。因此,我想擁有比一點食物稍多的東西——那就是幾個人的食物。因此,如果我能用一個詞概括,它就是活下去,我們正在努力地活下去。我們努力地待在一起。這就是我最大的事情,讓一傢人待在一起,和孩子待在一起,而且,活下去。(1994:88)
我開始想得更遠。如果就眼界和積極性而言,這些傢庭與美國一般傢庭基本一樣的話,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他們陷入如此的處境,說到底,如果你在美國賣力地工作,你難道不該期望一個不用擔心貧睏的體麵生活嗎?
更多的問題開始浮現齣來。還會有多少像丹尼斯一樣的傢庭在未來的年頭裏陷入貧睏?問題的根源在哪裏?相比於西方其他工業化國傢,為何美國為窮人提供的這麼少?誰應該為貧睏的狀況承擔責任?這些問題和其他的一些問題,最終為這本書埋下瞭種子。
說實話,本書起步於《生活在邊緣:美國福利的真相》止步的地方。正如我在《生活在邊緣:美國福利的真相》最後一章所寫的,我們應該自問:我們是否還應該沿著老路一直走下去——我們一直在斥責窮人,卻沒有認真讀讀相關的材料。或者,我們應該更弦易轍,即不僅要慎重地反思貧睏,而且要有責任心地看待我們和社會究竟應該在應對貧睏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本書的目的,就是在證據支撐之下進行反思。
設計與戰略
本書的總體設計是基於三個基本問題。首先是貧睏的狀況如何以及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其次,為什麼貧睏問題對美國影響深遠?第三,我們怎樣纔能減輕美國的貧睏程度?並且本書的每一部分都力爭建構在前麵一些章節的證據和觀點的基礎上。
先從審視美國的貧睏狀況和原因開始。正如本章指齣的,美國讓人詫異的一麵就是財富的豐富與廣泛的物質匱乏之間的反差。第2章對美國貧睏的麵貌作瞭一個更詳盡的描述,包括貧睏的衡量方法、從美國貧睏的形式和特點中得到的教訓、與西方其他工業化國傢相比美國的貧睏程度以及貧睏帶給人的感受和痛苦。
在第3章中,問題轉嚮瞭為何美國存在比例如此之高的貧睏率。過去解釋貧睏的關注點,大多是在個體的特性和個人的不足上。本章認為,這種方法忽視瞭根本的原因,以及産生貧睏的機製。用一個類比來說,原來的方法關注的是,總體上誰在經濟遊戲中輸掉瞭,而不是關注這場遊戲在開始前就注定瞭必然有人會輸掉的事實。我認為,貧睏的根本原因能在經濟的、政治的和社會性的失敗中找到,並且提齣瞭“結構脆弱性”這個概念作為理解美國貧睏的新方法。
本書第二個1/3的內容,聚焦在大多數社會科學傢忽略的問題——為什麼貧睏應該成為一個國傢層麵的問題。第4、5、6章提齣瞭一個總體主張,並給齣瞭詳盡理由。第4章建立瞭一個自我利益的案例。無論作為個體還是在社區和社會中,貧睏都一樣地“抽乾”我們。直接或者間接地,我們每一個人都為允許我們中間存在貧睏而付齣高昂的代價。此外,我還討論瞭一組分析,這些分析第一次展示瞭大多數美國人在他們生命中某個時候都會遭遇到貧睏的事實。很多人不知道,貧睏就潛伏在我們每個人身邊。本章展示瞭這種聯係。
第5章談及瞭價值觀的問題。在美國主流人群信奉的兩套核心價值觀中,減少貧睏的目標是一緻的,而且居於核心位置。這包括猶太教與基督教所共有的倫理和美國的公民價值觀,(自由、正義、平等和民主),正是這兩者塑造瞭美國。這裏提齣的主張是,如果我們認真檢視這兩套價值觀,就會發現對窮人的無動於衷是與其核心內涵截然相悖的。為瞭與我們的原則保持一緻,共同謀劃如何減輕貧睏是必須的。當然,關於貧睏的原因及其解決方案是存在爭議的。但如果一個人宣稱忠於美國這兩套得以建國的價值觀的話,那麼在直麵貧睏的必要性上,便不會有爭議。
美國為什麼要關心貧睏,對此第6章建立瞭第3個論點——積極介入並且關心那些正遭遇厄運的人,這是公民權的一個重要方麵。社區比單個個體的簡單相加之和更大,作為其中的一員,我們有義務和責任來減輕降臨到其他成員身上的病痛,比如貧睏。這一點是基於公民權概念的,它要求必須要有分享社區的責任和職責的意識。當一個特定的問題被證明是結構性不公的結果時,這種義務就更加有約束力。公民義務的一部分就是存在於消除這種不平等中。此外,通過減輕貧睏的危害,我們就對社區盡到瞭更好的職責。我主張,這種職責也是公民權概念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
於是在這一部分,一個有3個分論點的主張就建立起來瞭,它認為總體地減少貧睏是符閤我們自我利益的,也是與我們最重要的價值觀相吻閤的,還是我們共擔的責任的一部分。這些概念是個基礎,可以用來建造一座從有錢人通往窮人、再從窮人通往富人的橋梁。在很大程度上,這樣一座橋梁在我們討論貧睏時是缺位的,但對於積極的社會變化絕對是不可或缺的。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探索瞭我們應該如何有效減輕貧睏的廣度和深度的方嚮。第7章主張,通往積極變化的第一步是我們思考貧睏方式時要有全國性轉變。在前麵的章節對這個轉變打下的基礎上,第7章探討瞭新的範式及其衍生齣的含義。它意味著與過去陳舊的看待貧睏的方式斷然告彆。對貧睏的新的概念建構,是為美國社會帶來深刻和積極變化的一個起點。
第8章討論瞭一組能有效降低貧睏可能性和嚴重程度的政策,以及政治上可行的策略。這些策略來自新的範式,而且與前麵章節中對貧睏的診斷有關。它們包括創造齣薪酬閤理的工作、增加一些關鍵公共産品的獲得渠道、為傢庭變故導緻的經濟衝擊提供緩衝、建立個體和社區的資産,並且提供一個實際可行的保障網絡。總而言之,它們的設計目的是減少短期和長期的貧睏風險。
最後一章把幾個觀察、主題和觀點都放在瞭一起。特彆地,我還討論瞭要實現重大變化,單個個人可以采取的方法。如果這個國傢要一次性地、有效地與貧睏中內含的不公平作戰的話,這些方法就是必要的。
為瞭我的論點,我在本書寫作過程中進行瞭大量的信息收集和研究。資料來源包括我做的對各個國傢各組數據的分析,包括來自美國人口調查局的信息和其他政府部門的信息,包括我與生活在貧睏中的和貧睏邊緣上的人的討論及對其的采訪,包括曆史資料,還包括有關此話題的已有的大量研究和作品。
我是想讓本書建立在紮實論據和推理基礎上,讓人信服。盡管價值觀在我的論點中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它也可能帶來過於依靠辯論技巧和過於意識形態化的危險,這就與手中的證據太背道而馳瞭。本書主張的觀點應當以論據的分量來衡量。我把此項工作交給讀者你們,由你們來衡量和判斷。
從根本上講,本書是用一種全新的方式重新對貧睏進行思考和概念建構。在近代曆史的大部分時候,我們把貧睏歸入個人的範疇來看待。貧睏的原因常規地被簡化為個人能力的不足,而且貧睏的影響也被局限在此人的小傢庭內或者左鄰右捨中。這種觀點導緻瞭很多美國人的嚴重貧睏並且得不到改善,甚至更本書從頭到尾都在說,它為削減社會保障網絡和其他社會保障項目提瞭藉口。本書從頭到尾都在說,這種視角是錯誤的,也是短視的。事實上,貧睏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我們必須看清這一事實。
挑戰
當然,讓人們用這樣一種新的眼光看待貧睏,充滿挑戰。至今,這都是很吃力的,因為,美國有幾個獨特的因素妨礙瞭人們掌握貧睏的真正本質和範圍。在後麵的各章中,我會談到這些因素,但是在這裏有非常重要的幾個因素值得先提齣來。
曆史上,美國被打上瞭強烈的個人主義意識的記號。正如赫伯特?甘斯在他的書《中産美國的個人主義》(Middle American Individualism)的開頭所言:
美國人經常被看作——而且也這麼看自己——處於持續的不穩定狀態。然而,正如那些隻要讀過幾頁亞曆西斯?德?托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的讀者就能知道的,美國的很多方式在過去150年中變化甚微,其中一個穩定的元素就是所有的人群都在持續地追求個人主義。(1998:1)
一般而言,個人主義與社區意識以及照顧彆人的意識是對立的。在對美國人價值觀的評價中,勞倫斯?米切爾如此寫到,“在構成我們國傢和我們自己的形象中,個人主義占據瞭讓人驕傲的位置,它的力量淹沒瞭我們關心他人的道德準則”(1998:11)。同樣,個人主義與從內在的角度看待這個國傢的社會和經濟問題的根源背道而馳。個人主義一直傾嚮於把很多社會問題都歸結於個人,比如貧睏。
與個人主義緊緊相聯係的,是自力更生的重要曆史特徵。從遙遠的過去到現在,有能力照顧自己和自己的傢庭而不依靠其他人,一直是一種理想。正如本?富蘭剋林在《窮理查曆書》 (Poor Richard�餾 Almanac)中所寫,“上帝幫助那些幫助自己的人”。每個人都被認為,應該對自己的福祉負責,包括脫離貧窮。
國富民窮:美國貧窮何以影響我們每個人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富民窮:美國貧窮何以影響我們每個人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