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旦追溯佛像的渊源,我们就会发现,佛像是违背原始佛教教义的。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明确反对他的信徒造像膜拜。早期的佛教造像仅以菩提树、双树等象征物代表佛陀觉悟、说法及涅槃的过程。
总体而言,佛像的产生是佛教传播的一个结果。真正在中国发展起佛像艺术,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汉传佛教造像的极度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其实阻碍了佛教义理的推广。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汉传佛教造像溯源
1 汉传佛教造像的由来
2 历代汉传佛像的风格流变
3 汉传佛教造像何去何从
二 造像的分类及其根据
1 根据工艺分类
2 根据题材分类
三 汉传佛教石窟造像
1 莫高窟
2 麦积山石窟
3 云冈石窟
4 龙门石窟
5 其他重要石窟简介
6 石窟的功能及其造像的变化
四 汉传佛教寺庙造像
1 著名寺庙造像
2 寺庙佛像与信徒礼拜
五 汉传佛教俗家造像
1 官廷(故宫)藏品
2 民间藏品
精彩书摘
第五,五代、两宋,是佛像世俗化流行的时期,同时也是雕塑艺术的最高潮。虽然唐末五代之时,佛教造像的生命力已经开始呈下坡路的趋势,佛像制作愈发工艺化,唐人的畅快豪气也随着国势的衰弱而逐渐消失;但到了宋代,由于经济与文化重新获得高度发展,艺术方面的成就也被推向了巅峰。宋代的风格偏于写实,注重细部的刻划,比起唐代,更具有文人审美的倾向。所以,在宋代佛教造像之中的精品,尽管形象写实,有些许艺术的夸张,却丝毫不流于俗气,一颦一眉、举手投足之间,全都洋溢着高贵的气节。南宋时,政府偏居南方一隅,这些没落贵族崇尚精神生活,却又无力挽回日益衰颓的政治局面,然而他们对文艺的重视无疑激励着民间文化的发展,所以南宋的工艺出众,社会普遍的审美水平反而有所提高。在今天大足石窟的菩萨像面前,我们依然可以见证这一时代近乎绝唱的艺术杰作。
第六,辽、金,被称为“学唐比宋”的中间阶段。辽、金两代乃北方女真和契丹两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大部分时间与宋并立。他们也同样提倡推广佛教,所以尽管北方此时已经失去了唐前后佛像制作的模范地位,但也并没有完全停滞不前。如今我们能够在四大石窟中看到的塑像,其中相对完整的许多都是辽、金时期对前人之作的重修。这个时期的作品,脸型宽大,唇部丰满,身体轮廓圆润而委婉,体态饰物都比较丰富;还由于受到佛教密宗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期间的造像在气质上自信大方,堪追唐风,而在艺术处理上简雅柔和,则似卷代。
第七,元代,是西天梵相传人的时期(所谓“西天梵相”是特指从尼泊尔应邀而来的工匠阿尼哥,在12世纪所传播的尼泊尔佛像艺术风格)。由于元代特殊的政治环境,其疆域东西打通,加之八思巴担任国师,中国尤其是北方的佛教,极大地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这无疑也反映在了造像上面。藏传佛教的造像从形式上就与汉传不同,他们经常使用密教主尊与明妃的题材,多以曼荼罗城为背景,以金、铜为材料,装饰也十分细密繁复。这些元素经过汉化,形成了新的风貌,与宋代的汉传式样相比而言更为神秘,刻画也更精细,但也失去了汉文化中所追求的灵动之气。
第八,明清,接续元代的梵藏之风,是汉藏艺术交融共存的时期。明清的佛教造型在形制上略显呆板,经常感觉缺乏生气,色彩也很单一(石窟中仅以红绿设色、俗艳的即清代修补)。受到藏传风格的影响,偏好使用贵重金属来打造佛像,其中不乏精品,但多数千篇一律。倒是在烧制的瓷器中,出现了一批产自德化窑的佛教造像,光泽仿若白玉,形象细节等塑造,也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过就总体而言,汉传佛像艺术已经丧失了唐、宋时的生命力,仅有一些工艺精品,为寺庙、家居以及各种仪式所用,却很难说有多少艺术造诣。
正因此,明清以后的佛像,我们通常不把它们视为汉传佛像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一方面它与藏传合一,另一方面时代断层使得佛像艺术几乎断了宗脉。但是,我们也不能绝对地看待这个问题,在当今中国,关于佛教的各种工艺品层出不穷,并有了一些新的符合时代潮流的形式,虽然当下很难判断其总体价值,但是佛教造像毕竟没有走上绝路。不论大环境下佛教造像艺术如何没落衰竭,面对前人的杰作如何望尘莫及,只要它还存留有一口气,我们就有必要好好审视。所以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弥补“断代”之不足,试图对明清以后的佛教造像,尤其是当下境况作一番反思,希望能够提供信息,并提出问题。相信只要佛教存在,佛像艺术就能够获得它源源不绝的养料。
……
华夏文库·佛教书系·妙相庄严:汉传佛教造像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华夏文库·佛教书系·妙相庄严:汉传佛教造像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