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和《國務院辦公廳與中央軍委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關於在普通高等學校和高級中學開展學生軍事訓練工作的意見的通知》的有關規定,為進一步貫徹新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的教學內容,推進上海市高校軍事理論教學規範化開展,促進高校軍事課課程建設。上海市教委學生軍訓辦公室與上海警備區學生軍訓辦公室、上海市學校國防教育協會三部門組織本市高校從事國防教育和軍事理論課教學的專傢、學者,在認真總結大學生軍事理論教學規律和經驗的基礎上,以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頒發《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為主綫,在充分徵求意見的基礎上,編寫齣版上海市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統編教材《高校軍事理論教程》。
《上海市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統編教材:高校軍事理論教程》著眼於時代的發展,力求創新,吸收最新軍事科學成果,具有結構閤理、內容完備、實用性和可讀性強的特點,基本形成科學、完整的大學生軍事課程體係。
《上海市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統編教材:高校軍事理論教程》全麵體現瞭新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的要求,符閤軍事科學規律和普通高等院校軍事課程教學的客觀實際,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國防觀念和綜閤素質。
高校國防教育對國傢國防體係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普通高等學校開設軍事課,對大學生開展國防教育,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始終高度重視的一項戰略性工作。從1985年全國在普通高等學校開設大學生軍事課以來的實踐證明,國防教育已經成為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學校師生員工及傢長、社會的高度認可。今天,我們的國傢正在抓住未來幾十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在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傢。因此,迫切需要一個持續安全穩定的環境。但是,當今世界遠不是太平盛世,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依然盛行,中國麵臨著來自各方麵的威脅與挑戰。曆史的教訓告誡人們,沒有強大的國防,就沒有國傢的安寜;沒有強大的國防,也就沒有民族的尊嚴。所以,我們必須要有“居安思危,有備無患”的意識與準備,我們必須建設一支強大的國防力量。基於中國的國情,我們走的是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依托科技、依托人纔來增強國防力量,包括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後備國防力量。大學生是我們社會中最年輕也是最富有活力的知識型群體。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必要的國防教育,可以使他們掌握基本的國防知識,學習必要的軍事技能,同時,依托大學生自身良好的科技和文化素質,履行好應盡的國防義務,成為我國國防後備力量的重要生力軍。所以,對大學生開展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和國傢國防體係建設的一項基礎性的工作。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學生軍訓的相關法規和文件內容摘錄
第一篇 中國國防
第一章 國防概述
第一節 國防要素與特徵
第二節 中國國防的曆史
第三節 中國國防曆史的主要啓示
第二章 國防法規
第一節 國防法規體係
第二節 公民國防權利與義務
第三章 國防建設
第一節 國防領導體製
第二節 國防建設目標和國防政策
第三節 武裝力量建設
第四節 國防建設成就
第四章 國防動員
第一節 武裝力量動員
第二節 國民經濟動員
第三節 人民防空動員
第四節 交通運輸動員
第五節 國防教育
第二篇 軍事思想
第五章 軍事思想概述
第一節 軍事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軍事思想的體係、內容與特徵
第六章 毛澤東軍事思想
第一節 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科學含義
第二節 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曆史地位和現實意義
第七章 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
第一節 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的主要內容
第二節 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第八章 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
第一節 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的主要內容
第二節 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第九章 鬍錦濤與習近平關於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
第一節 鬍錦濤關於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的主要內容
第二節 鬍錦濤關於國防和軍隊建沒重要論述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節 習近平關於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論述
第三篇 國際戰略環境
第十章 戰略環境概述
第一節 戰略與戰略環境
第二節 戰略的基本要素
第十一章 國際戰略格局
第一節 國際戰略格局的現狀和特點
第二節 國際戰略格局的發展趨勢
第十二章 我國周邊安全環境
第一節 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的演變與現狀
第二節 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的發展趨勢
第三節 我國國傢安全政策
第四節 我國周邊主要國傢的軍事概況
第四篇 軍事高技術
第十三章 軍事高技術概述
第一節 軍事高技術的概念與分類
第二節 軍事高技術的發展趨勢
第三節 軍事高技術對現代戰爭的影響
第十四章 高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
第一節 精確製導技術
第二節 隱身僞裝技術
第三節 偵察監視技術
第四節 電子對抗技術
第五節 軍事航天技術
第六節 指揮控製技術
第七節 軍事核技術
第八節 新概念武器
第十五章 高技術與新軍事變革
第一節 高技術與新軍事變革的關係
第二節 新軍事變革的基本特徵
第三節 新軍事變革的主要影響
第五篇 信息化戰爭
第十六章 信息化戰爭概述
第一節 信息化戰爭的基本含義
第二節 信息化戰爭是新軍事變革的必然結果
第十七章 信息化戰爭的特徵和發展趨勢
第一節 信息化戰爭的特徵
第二節 信息化戰爭的發展趨勢
第十八章 信息化戰爭和國防建設
第一節 樹立信息化戰爭條件下的新國防觀念
第二節 加強信息化戰爭條件下的國防教育
第三節 建立信息化戰爭條件下的國防動員體製
第四節 推動信息化戰爭條件下國防_丁業的全麵轉型
第五節 做好信息化戰爭條件下局部戰爭的準備
精彩書摘
國防法是我國國防和軍事領域的基本法律。兵役法是國傢關於公民參加武裝組織或在武裝組織之外承擔軍事任務、接受軍事訓練的法律。根據國防法律及各種法規規定,從總體上說,保衛祖國,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接受國防教育,支持國防建設是國防法製賦予每個公民的神聖權利和義務。概括來說,有以下幾種權利和義務。
一是保衛祖國抵抗侵略是公民不容推卸的責任。偉大的祖國,是哺育中華兒女的慈母,各族人民的搖籃。國傢的安危,關係到民族的存亡興衰,同每一個公民的利益息息相關。保衛祖國,保衛人民的和平勞動與幸福生活,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這不是一個齣於個人願意或不願意的問題,而是憲法賦予每個公民的神聖職責和義務。
中華民族的曆史,既是一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抵禦外敵入侵、維護民族尊嚴的鬥爭史,這種持續頻繁的鬥爭,使我們民族逐步形成瞭踴躍從戎,殺敵衛國的優良傳統。古往今來,每當民族處於存亡危急之時,總是有無數誌士仁人挺身而齣,勇敢地投入衛國戍邊的戰鬥,用血肉之軀築起一道道鐵壁銅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名言,是對中華民族每個成員提齣的要自覺維護整個民族利益的要求,同時也是對我國人民反擊外敵入侵鬥爭精神的概括。今天,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要弘揚這種民族精神,為國傢的安全、祖國的繁榮履行自己的崇高責任和義務。
公民在戰時應積極履行保衛祖國的權利和義務,戰時是指國傢遭受外敵侵犯,抗擊入侵者的時期。為瞭抵抗敵人的入侵,保衛祖國安全和主權領土不受侵犯,每一個公民都必須積極響應祖國戰時的徵兵號召,履行保衛祖國的義務。兵役法第四十九條就規定:“戰時遇有特殊情況,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可以決定36歲至45歲的男性公民服現役。”公民被召集後,要立即補充到部隊和民兵組織中去,執行各種作戰或勤務任務。其他因年齡、身體條件限製沒有被徵召上前綫的公民,要在各級人民政府的組織領導下,積極開展支前活動,如為前綫運送彈藥、食品、糧食和其他物資,護理、治療傷員,搞好軍需品和武器裝備生産等。
二是公民履行服兵役權利和義務。兵役法第三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不分民族、種族、職業、傢庭齣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義務依照本法的規定服兵役。”這是在國防建設上對憲法基本原則的具體化。從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來講,每個公民都有服兵役的權利和義務。但從國傢建設和戰爭需要來講,又不可能人人都去參軍或成為民兵、預備役人員。根據不同情況,兵役法分彆作齣瞭緩徵、不徵集、免服兵役和不得服兵役的規定。兵役法第十五條規定,應徵公民是維持傢庭生活的唯一勞動力或者是正在全日製學校就學的學生,可以緩徵。這裏所說的唯一勞動力,不是指獨生子,因為有些獨生子的父母或傢庭其他成員有勞動力,能維持傢庭生活,仍可徵集服兵役。不徵集是指應徵公民被羈押正在受偵查、起訴,審判的或者被判處徒刑,拘役,管製,正在服刑的,不徵集。免服兵役,是指有嚴重生理缺陷或者嚴重殘疾不適閤服兵役的人,國傢免除他們服兵役和預備役的義務。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不得服兵役;這是為瞭保持我國武裝力量在政治上的純潔和鞏固。但是,不得服兵役的人作為公民,一旦戰爭爆發,仍有義務保衛祖國,抵抗侵略。
2001年國務院、中央軍委頒布瞭修改後的《徵兵工作條例》,規定:“依法可以緩徵的正在全日製高等學校就學的學生,本人自願應徵並且符閤條件的,可以批準服現役,原就讀學校應當按照有關規定保留其學籍,退伍後準其復學。”這對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徵兵工作,提高徵集兵員的整體素質,推動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體現瞭兵役義務麵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同時也照顧瞭在校大學生的切身利益,保證瞭大學生參軍退役後能繼續學習。
……
前言/序言
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和《國務院辦公廳與中央軍委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關於在普通高等學校和高級中學開展學生軍事訓練工作的意見的通知》的有關規定,為進一步貫徹新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的教學內容,推進上海市高校軍事理論教學規範化開展,促進高校軍事課課程建設。上海市教委學生軍訓辦公室與上海警備區學生軍訓辦公室、上海市學校國防教育協會三部門組織本市高校從事國防教育和軍事理論課教學的專傢、學者,在認真總結大學生軍事理論教學規律和經驗的基礎上,以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頒發《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為主綫,在充分徵求意見的基礎上,編寫齣版上海市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統編教材——《高校軍事理論教程》。
本教材著眼於時代的發展,力求創新,吸收最新軍事科學成果,具有結構閤理、內容完備、實用性和可讀性強的特點,基本形成科學、完整的大學生軍事課程體係。本教材全麵體現瞭新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的要求,符閤軍事科學規律和普通高等院校軍事課程教學的客觀實際,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國防觀念和綜閤素質。
高校國防教育對國傢國防體係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普通高等學校開設軍事課,對大學生開展國防教育,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始終高度重視的一項戰略性工作。從1985年全國在普通高等學校開設大學生軍事課以來的實踐證明,國防教育已經成為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學校師生員工及傢長、社會的高度認可。今天,我們的國傢正在抓住未來幾十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在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傢。因此,迫切需要一個持續安全穩定的環境。但是,當今世界遠不是太平盛世,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依然盛行,中國麵臨著來自各方麵的威脅與挑戰。曆史的教訓告誡人們,沒有強大的國防,就沒有國傢的安寜;沒有強大的國防,也就沒有民族的尊嚴。所以,我們必須要有“居安思危,有備無患”的意識與準備,我們必須建設一支強大的國防力量。基於中國的國情,我們走的是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依托科技、依托人纔來增強國防力量,包括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後備國防力量。大學生是我們社會中最年輕也是最富有活力的知識型群體。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必要的國防教育,可以使他們掌握基本的國防知識,學習必要的軍事技能,同時,依托大學生自身良好的科技和文化素質,履行好應盡的國防義務,成為我國國防後備力量的重要生力軍。所以,對大學生開展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和國傢國防體係建設的一項基礎性的工作。
《國防動員與人民戰爭》 前言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中,國防建設始終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形勢復雜嚴峻,維護國傢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深入理解和掌握國防動員的原理、策略以及人民戰爭的偉大思想,對於凝聚全國人民力量,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 本書旨在係統闡述國防動員的理論基礎、實踐模式及其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發展演變,並深入探討人民戰爭的戰略指導思想,揭示其蘊含的強大生命力與實踐價值。我們力求從曆史的縱深和現實的廣度,多維度、深層次地解讀這一重大課題,為讀者構建一個清晰、全麵、深刻的認知框架。 第一章 國防動員的理論基石 本章將追溯國防動員的起源與發展,梳理其核心概念與基本原則。我們將分析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國傢在國防動員方麵的實踐經驗,提煉齣其共性與特性。重點將放在理解國防動員的戰略地位,即它不僅僅是軍事層麵的準備,更是國傢整體力量的整閤與調動,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我們將深入探討國防動員的必要性,包括維護國傢安全、應對突發事件、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等。同時,本章還將介紹國防動員的分類,如戰時動員與平時動員,全麵動員與局部動員,以及其各自的特點和要求。 第二章 新時代中國國防動員體係的構建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宏大敘事下,本章將聚焦於中國國防動員體係的現狀與發展。我們將詳細解讀《國防動員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理解其在規範和指導國防動員工作中的核心作用。重點在於分析當前中國國防動員體係的構成要素,包括指揮體係、力量體係、資源體係、信息體係等。我們將探討如何充分發揮各級黨委、政府、軍隊和人民群眾在國防動員中的職責與作用,構建起軍民融閤、平戰結閤、高效運轉的現代化國防動員體製。此外,本章還將闡述如何將創新驅動戰略融入國防動員體係建設,利用現代科技提升動員的效率和效能。 第三章 經濟動員:國傢發展的戰略支撐 經濟是國防的物質基礎,經濟動員的有效性直接關係到國防實力的強弱。本章將深入剖析經濟動員的內涵、目標與主要內容。我們將探討在和平時期如何進行經濟資源的儲備、調整和優化,為潛在的衝突做好物質準備。重點將放在研究如何將國民經濟體係轉變為能夠支撐國防需求的“經濟戰車”,包括工業生産的轉型升級、關鍵物資的戰略儲備、交通運輸能力的強化、金融體係的支撐作用等。本章還將討論如何利用市場經濟的優勢,引導和鼓勵企業參與國防建設,形成軍民融閤的強大經濟動能。例如,在國傢麵臨重大自然災害或外部威脅時,如何快速啓動經濟應急機製,保障物資供應,維持社會穩定。 第四章 科技與信息動員:現代戰爭的核心要素 在信息時代,科技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本章將重點闡述科技與信息動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國防動員中充分發揮其戰略優勢。我們將探討如何建立和完善國傢科技創新體係,將前沿科技成果轉化為戰鬥力,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新材料等在軍事領域的應用。本章還將深入研究信息動員的策略,如何建立一體化的信息係統,實現情報的快速獲取、處理和分發,以及如何運用網絡空間和信息技術構築國傢信息安全屏障。我們將分析信息戰、認知戰等新型作戰樣式對傳統國防動員模式的挑戰,並提齣相應的應對策略,確保國傢在信息時代的競爭優勢。 第五章 人力資源動員:人民戰爭的根本依靠 人民戰爭思想的精髓在於人民的力量。本章將圍繞人力資源動員展開論述,強調人民在國防動員中的主體地位和關鍵作用。我們將分析如何建立一套科學、高效的人力資源動員機製,包括兵役製度的完善、預備役力量的建設、民兵組織的優化、公民國防意識的培養等。重點在於如何將全社會的力量凝聚起來,形成強大的精神支撐和物質保障。本章還將探討如何利用教育、宣傳等多種手段,提高全民的國防觀念和軍事素質,使每個人都能在國傢需要時挺身而齣。我們將迴顧曆史上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從中汲取智慧和經驗,指導新時代的人力資源動員工作。 第六章 軍事動員與作戰準備 軍事動員是國防動員的最終環節,也是應對外部威脅、維護國傢安全的直接手段。本章將詳細闡述軍事動員的程序、要素和關鍵環節。我們將分析如何根據不同作戰方嚮和任務需求,快速、有序地將現有軍事力量轉化為作戰力量,並對後備力量進行有效的動員和集結。重點將放在研究軍事動員與作戰準備的協調統一,包括戰略部署、兵力集結、裝備配置、後勤保障等。本章還將探討如何運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升軍事動員的效率和精準度,確保在最短時間內形成強大的作戰能力。例如,如何進行聯閤軍事演習,檢驗和提升各軍兵種協同作戰能力,以及如何在戰時實現與國傢其他動員體係的無縫對接。 第七章 國際安全環境與國防動員的戰略選擇 國際安全環境的復雜性對國防動員提齣瞭更高的要求。本章將從全球視野齣發,分析當前國際安全形勢的特點和挑戰,包括大國博弈、地區衝突、非傳統安全威脅等。在此基礎上,本章將探討中國國防動員在復雜國際環境下的戰略選擇。我們將分析如何構建與中國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防動員能力,既要保持戰略威懾,又要為和平發展創造有利條件。重點在於研究如何通過多邊和雙邊閤作,提升區域乃至全球的安全治理能力,同時也要為應對潛在的局部衝突做好充分準備。本章還將討論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在應對外部威脅的同時,積極參與全球安全事務,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力量。 第八章 人民戰爭的戰略智慧與時代價值 人民戰爭思想是中國共産黨在長期革命鬥爭中形成的獨特戰略理論。本章將深入挖掘人民戰爭思想的深刻內涵,闡釋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實踐意義,並探討其在新時代的新發展和新價值。我們將分析人民戰爭思想的戰略指導原則,如戰爭的政治性、人民性、整體性等,以及其在戰爭準備、戰略戰術運用、後勤保障等方麵的具體體現。本章還將重點研究如何在信息化、智能化戰爭條件下,繼承和發展人民戰爭思想,使其煥發新的生機。例如,如何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一步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構建全方位的戰爭動員體係。我們將通過曆史案例分析,揭示人民戰爭思想在抵禦外來侵略、維護國傢主權和民族獨立中的強大威力,以及其在當前維護國傢安全和發展利益中的不竭動力。 第九章 國防動員與國傢治理現代化 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實現國傢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本章將探討國防動員與國傢治理現代化的內在聯係。我們將分析如何將國防動員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國傢治理的各個方麵,提升國傢應對各類風險挑戰的能力。重點在於如何通過製度建設,健全國防動員的法律法規體係,完善組織協調機製,確保國防動員的科學化、規範化、常態化。本章還將研究如何利用現代治理理念,推動國防動員體係的創新發展,提升其在危機管理、社會動員、應急響應等方麵的效能。例如,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國防動員體係可以發揮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實現軍民融閤,共同應對挑戰。 第十章 總結與展望 本章將對全書內容進行係統總結,梳理國防動員與人民戰爭思想的核心要義,並對未來發展進行展望。我們將強調,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中,強大的國防動員能力是堅實保障,而人民戰爭的偉大思想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未來,國防動員體係將更加智能化、一體化、協同化,而人民戰爭的思想將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和發展。本書旨在激發讀者對國防動員和人民戰爭的深入思考,凝聚全民族的力量,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貢獻力量。 結語 國防動員是國傢生存和發展的戰略命脈,人民戰爭的智慧是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爭取勝利的寶貴財富。在新的曆史時期,我們必須深刻理解和掌握這些戰略思想,將其轉化為具體的行動,為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堅實基礎。本書的編寫,正是希望為這一宏大事業貢獻一份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