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大一岁,须立一岁志气,长一岁学问。
大抵少年能以旅行观览山水名胜为乐,乃好事。
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
内容简介
用国学指导家庭教育,正是徐向明译评的《向名贤家训学教子》的精髓所在;如何指导叛逆期的孩子做人,正是《向名贤家训学教子》的重点。古往今来堪称优秀的家族,都有自己宝贵的教育思想和对子女教育的真知灼见。这些教育方法得以继承和发扬,才形成优良的家族传统,最后成为家训。笔者从曾国藩、左宗棠、严复和梁启超四位先贤的家书中,选择了和现代教育契合度较高的部分,进行解读。做人要善良、真诚,懂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还要勤俭节约、谦虚谨慎、淡泊名利……这些似乎都是老道理,却是正在被我们淡忘的真理。除了这些抽象的道理,对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习惯和意志品质,笔者也进行了一些方法指导。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曾国藩家训
一、节俭是一种生活态度
二、做了圣贤想不成功也难
三、不要骄傲要谦虚
四、做人“敬恕”二字最重要
五、做事要有始有终
六、喜欢才是硬道理
七、做绅士淑女不过时
八、“常”是人生第一美德
九、天下事贵在坚持
十、读书还是美容?
十一、再富不能富孩子
十二、选一个志趣远大的人做朋友
十三、误人的短板理论
十四、要乐学不要苦学
十五、点燃每位孩子的火花
十六、不要用爱的名义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利
十七、做个刚柔相济的人
十八、知足天地宽
十九、伟大的遗嘱
二十、可怕的课程表
二十一、成就美丽人生
二十二、读书不要走马观花
二十三、占小便宜吃大亏
二十四、做人要低调
二十五、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
左宗棠家书
一、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二、好(hao)读书时好(hao)好读书
三、读书“三到”法
四、让孩子喜欢学习
五、少年立志
六、立志宜坚
七、勤奋为先
八、爱之深、责之切
九、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
十、择友需慎重
十一、为孩子铺设成长的阶梯
十二、与书结缘
十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十四、字一定要写好
十五、聪不聪明都是宝
十六、聪明人的种种表现
十七、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十八、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十九、吃得苦中苦
二十、把握爱的尺度
二十一、家居时光好读书
二十二、走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误区
二十三、择良师、交益友
二十四、苦在其中,乐在其中
二十五、管孩子不必太严
二十六、不要给后代留钱
二十七、教你怎样写作文
二十八、读不好书的几个原因
严复家书
一、好男儿志在四方
二、不必太在意考试成绩
三、青春作伴好读书
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五、做一个善良的人
梁启超家书
一、把孩子读书看作头等大事
二、顺境是最大的敌人
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四、挫折是个机会
五、如果我们的孩子不进学校
六、但求耕耘,莫问收获
七、成才的关键是自身奋斗
八、教育孩子要引导不要打压
九、读书要博采众长
十、体会“慢阅读”
精彩书摘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在很多学校,学生是被要求统一穿着校服的,其出发点之一就是为了让学生们少在衣着上面攀比。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衣着方面无法攀比了,学生们就开始比鞋子。今天你买了一双阿迪达斯,明天我就要买一双耐克,其中不乏因为买鞋子的事和家长吵架的。到了中学,攀比之风愈演愈烈,有些学生已经不满足于球鞋,甚至买名牌包包来攀比。现在的“90后”“00后”,根本没有经历过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穷苦日子,对于节俭的重要性也几乎是全然不知,这就要求现在的家长从小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正如曾国藩所说,“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教育孩子节俭最好是从小教起,从早做起,在孩子还没有养成奢侈懒惰的生活习惯之前就开始教育。首先,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节俭朴素的生活环境,让孩子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的影响,自觉养成节俭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从小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知道勤俭节约是美德,好逸恶劳是恶习;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对自己的东西有爱惜之心,浪费时有愧疚之意。
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碰到各种各样的事。自己的孩子节俭,别人的孩子却好攀比,万一带坏了自己的孩子,怎么办?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遇到这种事情,第一方案就是让自己的孩子避开“他”,免得沾染上不良习气。如果做不到,那就早发现,早治理,多多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可以和老师沟通,请他整顿班级风气,让节俭之清风“吹醒”更多的孩子。
如果孩子不小心沾染上了不良习气,好与人攀比,那也不是无药可救,只要多多劝导,慢慢改变,孩子还是可以回归朴素,重新做回一个勤劳朴素的孩子。看了冯小刚的《一九四二》,班上一个娇生惯养的孩子写了这样一段文字:“让我震撼的第一个画面,就是灾民抢粮食,有的人因为饥饿难忍,就自相残杀,甚至说出了这样的话:‘死了好,死了就不会受罪了。’还有的人为了吃的,把孩子还有家人都卖了,换来的也只有不超过五升的小米。所有人满脑子里就是两个字,‘粮食’!现在,我们已经超过了‘吃饱’很多很多了,但我们(包括我,我也要自责)却不知道当时人们是怎么过的,随便浪费粮食。虽然家长老师曾不止一次对我们说不要浪费,但我们没有想过挨饿是多么痛苦,听不进去,还是一如既往地浪费。看电影时,我非常愧疚,因为饭菜不符合我的胃口,我为了买一个自己想吃的东西,却倒掉整盘没动过的菜。所以我们要节约资源,不能让”一九四二,再重演。你别说,一段时间,那个孩子总是把餐盘里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
当然,我们讲勤俭并不是让家长苦着孩子,一夜回到解放前,光吃素菜不吃肉,而是让孩子养成一种节约、勤劳的生活态度。我们允许孩子适当消费,但是家长千万不要一味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要,这会让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自私懒惰的习惯了。我们都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创造者,而不是一个挥霍者。家长满足孩子的正常需求,让孩子在节俭的环境中自己创造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孩子将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多少金钱也难以买到的,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曾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明确地告诉孩子,节俭不仅是经济方面的事情,更与道德品质相关。这句话正适用于当下的孩子。现在的社会喧闹浮躁、诱惑多多,若没有“嚼得菜根,干得大事”的定力,肯定抵制不住花花世界的诱惑。所以孩子们想要在这个社会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养成勤劳节俭的习惯,并且做事持之以恒。
在我看来,一个真正走向成功的人,是不会沉溺于奢华的物质生活当中的。
……
《向名贤家训学教子》 卷首语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家训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家族的史册之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指引着后世子孙的成长。这些饱含着先人经验、道德情操与人生哲理的训诫,不仅是家族精神的传承,更是塑造人格、砥砺品行的宝贵财富。 本书《向名贤家训学教子》正是这样一部致力于发掘、梳理、解读中国历代名贤家训的著作。我们旨在将那些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字字珠玑、掷地有声的家训,以一种更易于现代人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些家训,源自那些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贤良之士,他们不仅在事业上成就斐然,更在治家育子上倾注了毕生心血,留下了堪称典范的教诲。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古人的训诫,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时代背景、文化意蕴与实践价值。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家训的细致解读,帮助广大读者,特别是为人父母者,从中汲取养分,学习如何更好地教育子女,如何构建和谐美满的家庭,如何培养出既有才华又有德行的下一代。 我们相信,任何时代,优秀的家训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们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应对当下教育挑战的智慧之源。愿本书能成为您在育子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助您领略名贤家训的深邃魅力,并将其精髓融入您的家庭教育之中,让优秀的家风代代相传。 引言 “教子一艺,不如教子一德。”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倾注了巨大的心血,留下了汗牛充栋的著作与教诲。这些教诲,浓缩了他们的人生智慧、道德追求和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期盼。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重要传承。 然而,在信息爆炸、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优秀的传统家训似乎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被视为过时的陈迹。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文化传承中的一个遗憾。事实上,这些家训所蕴含的道理,穿越时空,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们关于品格的塑造、学问的追求、处事的智慧、修身的原则,乃至对社会责任的担当,都是现代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营养。 本书《向名贤家训学教子》便应运而生。我们深感有责任将这些被时间冲刷却愈发闪光的宝藏重新挖掘出来,并以现代的视角进行解读和阐释。我们精选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名贤家训,力求展现家训的广度与深度。这些名贤,或为帝王将相,或为文臣武将,或为文人墨客,或为商界巨贾,他们从各自的人生阅历出发,为后代子女留下了或严谨、或恳切、或幽默、或警示的教诲。 本书的编写,并非对家训的简单堆砌,而是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精选经典: 严格筛选,选取那些经过历史检验,真正具有普适性、指导性和借鉴意义的家训。 深度解读: 不仅呈现家训原文,更深入剖析其字面意义之外的深层内涵、历史背景、文化根源,以及其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联系实际: 结合当代社会教育的特点与挑战,探讨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融会贯通,应用于现代家庭教育中,解决当前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启迪思考: 鼓励读者在阅读中进行独立思考,理解家训的精髓,并从中找到适合自身家庭的教育方法,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家风。 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名贤家训的学习,家长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有效地引导子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书的目标是成为一本不仅让家长受益,也能让有一定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青少年读者有所启发的读物。 教育子女,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灵魂、传承品德、指引人生方向的过程。古往今来,多少贤者在“教子”二字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智慧,如同星辰,在漫漫长夜中,为我们指引方向。《向名贤家训学教子》愿成为您探索这份古老智慧的引路人,与您一同踏上这段充满意义的旅程。 第一部分:立德为本,品格先行——家训中的道德养成密码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自古以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品德的修养始终被置于教育的首位。中国古代的贤者们深谙此道,他们在家训中反复强调,培养高尚的品德是教育子女的基石。本书将重点梳理历代名贤关于道德养成的教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仁爱之心: 许多家训都强调“仁”的重要性。如曾国藩家训中“家以孝友为本,人以仁爱为怀”,告诫子孙要孝顺长辈,友爱兄弟,更要推己及人,怀有仁爱之心。我们将会探讨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同理心,让他们懂得关爱他人,理解社会。 诚信为基: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身处世的根本。从孔子“言必信,行必果”的教诲,到范仲淹“宁可自己受穷,不欺弄别人”的担当,家训中对诚信的强调贯穿始终。我们将分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理解诚实守信的意义,培养他们正直的品格。 勤俭节约: 奢靡是堕落的开始。许多勤奋的贤者,如包拯、朱柏庐,都在家训中告诫子孙要勤俭持家,反对铺张浪费。我们将探讨如何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引导孩子认识到勤俭的价值,培养他们珍惜劳动成果,懂得量入为出。 谦逊有礼: “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满是进步的敌人。家训中不乏告诫子孙保持谦虚,待人有礼的教诲。如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们将分析如何引导孩子在取得成绩时保持谦逊,尊重他人,学会感恩。 担当与责任: 伟人之所以伟大,往往在于他们肩负的责任感。许多家训都包含着对子孙担当精神的期许。如张履祥家训中的“事吾之责,量吾之力,毋敢辞也”,鼓励子孙勇于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我们将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他们明白做人做事要负责,对家庭、对社会都要有担当。 正直不阿: 在权力与诱惑面前,保持正直尤为可贵。诸如包拯“不贪不义之财”的家规,都体现了对后代子孙正直品格的严苛要求。我们将分析如何帮助孩子辨别是非,抵制诱惑,坚持原则,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第二部分:学海无涯,知行合一——家训中的求学智慧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传统社会,读书被视为改变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然而,家训中对求学的阐述,绝非仅仅追求功名利禄,更强调学问的意义在于明理、修身,并最终落实在行动上。本部分将深入挖掘家训中关于求学智慧的精髓: 勤奋好学: “读书须用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家训中对勤奋的强调,是古人治学态度的集中体现。如颜之推《颜氏家训》中对学习方法的多处论述,都体现了其严谨的态度。我们将分析如何引导孩子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克服惰性,真正热爱学习。 学以致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许多家训都强调学习不应是死记硬背,而应注重理解和实践。如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虽非家训,但其精神早已融入家训的血液。我们将探讨如何引导孩子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广泛涉猎,兼收并蓄: 优秀的家训并不局限于某一学科,而是鼓励子孙广泛学习,开阔视野。如明代学者、文学家高启在《高氏族谱》中对子孙读书范围的建议。我们将分析如何在信息时代,引导孩子形成广泛的阅读兴趣,吸收不同领域的知识。 持之以恒,终身学习: 学习并非一时之功,而是贯穿人生的过程。家训中不乏鼓励子孙坚持不懈,终身学习的教诲。我们将探讨如何培养孩子坚持学习的毅力,让他们明白学习是一个持续精进的过程。 明辨是非,独立思考: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真伪、独立思考的能力尤为重要。许多家训都告诫子孙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判断。我们将分析如何引导孩子培养批判性思维,形成独立的见解。 师德与师道: 家训中也常提及对老师的尊重,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师长。我们将探讨如何引导孩子尊敬师长,理解师道尊严,从中汲取知识与教诲。 第三部分:修身养性,内圣外王——家训中的人生智慧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训不仅关乎子女的个人成长,更蕴含着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人生起伏的深刻智慧。本部分将聚焦家训中关于修身养性、实现人生价值的论述: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许多贤者强调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节俭是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教诲,探讨如何在纷扰的现代生活中,帮助孩子找到内心的平静,培养淡泊宁静的心态。 谨言慎行,不惹是非: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家训中关于说话的智慧,如何待人接物,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我们将分析如何引导孩子学会谨言慎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与人和谐相处。 知足常乐,心态平和: 许多家训都传递着一种知足常乐的人生观,告诫子孙不要过分追求物质,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我们将探讨如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宽厚待人,与人为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家训中关于人际关系的智慧,往往体现在宽厚待人、与人为善的原则上。我们将分析如何引导孩子学会理解和包容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坚韧不拔,勇于面对挑战: 人生之路并非坦途,挫折与困难在所难免。家训中不乏激励子孙坚韧不拔、勇于面对挑战的教诲。我们将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让他们在逆境中成长。 回馈社会,兼济天下: 许多名贤的家训,都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子孙在安身立命的同时,也要为社会做出贡献。我们将分析这些“兼济天下”的精神,引导孩子从小树立奉献精神,关心社会。 结语 《向名贤家训学教子》一书,旨在通过对历代名贤家训的深入挖掘与解读,为当代家庭教育提供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我们相信,家训的智慧,如同陈年的美酒,越是醇厚,越是甘甜。它穿越古今,始终能够为我们提供为人处世的准则,修身养性的方法,以及教育子女的深刻启示。 阅读本书,您将有机会: 重温中华传统美德: 重新认识那些被誉为“传家之宝”的家训,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刻道德力量。 学习科学育儿理念: 借鉴古人成功的育儿经验,结合现代教育的特点,找到最适合您家庭的教育方式。 提升自身修养境界: 在学习家训的过程中,您也将有机会反思自身的行为,不断提升自身品德修养。 构建和谐幸福家庭: 优秀的家风是家庭和谐幸福的基石,通过学习家训,您将更能有效地引导家庭成员,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我们诚挚地邀请您翻开《向名贤家训学教子》这本书,与我们一同走进名贤的世界,汲取他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愿这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家训,能够照亮您和您的子女前行的道路,让优秀的家风,在您的家庭中得以传承与发扬,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有担当的新一代。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沟通,一份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让我们携手,从古贤的家训中,汲取力量,共同书写更加美好的教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