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秉元教授是台湾地区家喻户晓的经济学家,早年因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文章推翻著名的科斯定理而名扬经济学界,与张五常、黄有光、林行止并成为华人经济学界“四侠”。
在《优雅的理性》中,熊秉元重点向读者介绍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中,作者继续用那支带有魔力的笔,或用生活中的大小故事解释经济学原理,或用经济学原理解读生活中的大小故事。这些故事小到伦常关系,大到国家政治,经由作者由浅入深,有理有据的阐述,使我们在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同时,学会经济学思维方式。
熊秉元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告诉我们社会中的一切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的原理去解释。即便是那些在我们看来与经济毫无关系的事情,如家庭伦常关系、诚实的品质、司法的“公正”等。
《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通过16个章节,60个小故事,从人的特质到社会价值的演变,以经济学的视角,使一切事物的因果关系愈加清晰。作者用一只诙谐的笔,将复杂枯燥的经济学原理融入生活。使我们不需要太多的经济学知识,就能发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经济现象,同时塑造我们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熊秉元,台湾地区家喻户晓的经济学家,曾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推翻著名的“科斯定理”。在华人经济学界,与张五常、黄有光、林行止并称为“四侠”,现为浙江大学教授,并担任多所国内外高校兼职教授。
熊秉元还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散文家。1993年,推出第一本经济学散文集《寻找心中那把尺》,即获选为“金鼎奖”推荐著作。目前,熊秉元已有两篇文章被选为台湾高职国文课文,是华人经济学家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人。最新著作《优雅的理性:用经济学眼光看世界》、《正义的成本:当法律遇上经济学》备受好评。
★有人说经济学家是把事情弄得很复杂并让大家自觉得很笨的那种人,熊秉元正好相反,笔下常以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为发端,运用带有魔力的笔,把充满了数字与符号的经济学理论解释得清楚可亲,让人在享受阅读的趣味时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经济学的奇妙世界。
——《中国经济时报》
★熊秉元的心脏是在正常位置,他对经济学的兴趣是正确的趣味所在,而且观察力很有两手。
——张五常
推荐序
自序 何处是起点?
第一章经济学的基石——人和人的特质
照我的形象造神
情人眼中出西施
洪氏法则
第二章稻草人的由来——制度和成本
稻草人
传统智慧的智慧
制度的基础
第三章那一只看不见的手——价格机能
无处不在的市场机能
回归基本面
做事情的方法
第四章对铜臭味的追求——经济的增长
价值的寄居处
比聪明
到繁荣之路
跨越自然形成的秩序
第五章谁懂谁的心?——信息不对称
樱桃树的故事
樱桃是柠檬吗?
诚实的价值
给同学的一封信
第六章这种孩子,不养也罢——伦常的经济分析
无所不在的竞租
问情是何物
疏离的眷恋
第七章大道之行也——社会资本
内敛的浪漫
资本论
价值的凝结
第八章流逝的景观——社会变迁
量变和质变之间
当小朋友不回家吃晚饭时
一条裤子的启示
人类往何处去?
第九章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对话——政治过程的基本元素
“市场机能”和“政治过程”的ABC
大家都站着——之一
大家都站着——之二
第十章真理和圣人——政治过程的目标
圣人满世界?
赢家和输家
当老太太造访你家后院时
为真理而战
第十一章到民主之路——探索民主的真谛
民主的真谛
民主的基础
到民主之路
民主的精髓
有关“公民投票”的“公民投票”
第十二章公平正义的真正意义——社会产值最大化
金手指的故事
智慧的火花
令人伤心和伤神的难题
第十三章司法有价吗?——天平的诸多面向
多少柔情多少泪
“买路钱”的联想
先见之明的从容
后见之明的奢侈
“先见之明”或是“后见之明”
第十四章司法女神的举止——公平正义的操作
智慧的结晶
最高指导原则
天平的机械原理
其情(不)可悯?
第十五章以管窥天?——思维经济
远庖厨之后
相对的好坏
A—A1——之一
A—A1 ——之二
第十六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殊途同归
科学之钥和心中之尺
一以贯之的道
分别心
经济学无用论?
我是体育老师
附录一人生里的两支鱼竿
附录二一本书的启示
何谓理性、自利?
如果要给理性和自利一个定义,该怎么下呢? 在经济学者的眼里,“理性”指的是,人是能思索、会思索的生物;而“自利”则是指,人总是会设法追求自己的福祉。
能思索和会思索,并不表示不会犯错。我们可以考虑两个时点:t1 和 t2;t1 先出现,然后是 t2。当我站在 t1 这个时间点上,我可能认为最好去看场电影。看完电影回家之后,我已经在t2这个时点上。这时候,我可能会觉得自己做了一件蠢事,不该去看一场奇烂无比的电影。可是,这已经是在不同的时点上,我所拥有的信息已经大不相同。理性,指的就是在作决定的那个时点(t1)上,一个人是具有思索分辨的能力,而不是意味着因为人能思索判断,所以不会做错事和后悔。
至于自利,可能比较没有争议,人总是会设法增进自己的福祉。当然,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自利是指人会追求自己所认定的福祉或自己所设定的目标;在别人的眼里,可能是无稽或可笑、可悲的选择。关于人的自利心,下面的故事是很平实的描述。
情人眼中出西施
几年前有一位我教过的大学生来找我,希望我帮他写封推荐信,他好申请奖学金。我当时忙得很,就要他自己先打个草稿,我再润饰。
几天后他在我信箱里放了一份推荐信的草稿,信里描述这个学生品行兼具,一心向学。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常有过人的见解;课余则饱览群籍,常找老师切磋讨论。学业成绩出类拔萃之外,课外(公益)活动也有声有色……
我看了有点儿惊愕。印象里,教书几年来好像没教过这么好、这么完美的学生!
我重新打了一份稿,写道: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热情浪漫,有正义感;也和绝大部分的大学生一样,他偶尔也会翘几堂课。但是,比较不一样的是,他一直试着去思索一些社会问题,试着去关怀他自己生长的社会。相信贵会乐意鼓励这样有血有肉、乐观进取的年轻人……
后来他得到了那份奖学金,带了一小包糖果来看我。他略带腼腆地说,那封推荐信的草稿是他爸爸写的。
多年前,有一回妈妈从台中来台北玩,住在家里。我外出回家,她正在讲电话。听她和对方讲有一个一岁多的小孩子又聪明又可爱;要他表演,花样多得很,会真笑、大笑、微笑,还会假笑……她讲完电话,我问她刚才说的是谁家的小孩子,那么有趣。她满心欢喜地说:是“呆呆”啊!我听了差点没把嘴里的豆花喷出来。小犬呆呆哪里是那种孩子!哭闹叫跳,无所不来,把内人和我搞得惶惶终日、心力交瘁;呆呆哪有“那么好”!
事后想想,也难怪老妈爱孙情深。家里五个兄弟姊妹都晚婚,婚后又都忙于各自的工作。两位老人家威胁利诱多年,才在退休前得偿抱孙之乐,当然欢喜异常。小鬼用色笔把墙壁涂得一塌糊涂,说是有艺术细胞;把地板上的东西拣起来往嘴里送,说是有冒险精神;我坐在地上看报纸,他走过来一掌把我的眼镜扯掉,说是动作灵活而且有个性……反正,孙子的一举一动都是他们赞叹夸耀的材料。
其实,人不都是这样吗?拣自己喜欢听的听,挑自己希望看的看,选自己愿意讲的讲。不只老爸老妈如此,学生家长如此,我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内人怀孕待产时,我走在街上,看到的尽是怀孕大肚子的妇女,心里还觉得奇怪,为什么那么多产妇?孩子生下来之后,走在街上,眼里所见又都是其他的娃娃,好像又看不到半个孕妇了。
下次教经济学谈到“人性自利”的时候,也许我可以把这些例子拿出来讲一讲!
在我教过的课程里,往往要花相当多的时间,才能澄清理性和自利这两个概念。曾经有一位优秀军官,在课堂上很精确地背了很长一段林觉民的《与妻诀别书》。然后,他质疑:林觉民为了救国救民、为了革命献出生命,难道他是“自利”的吗?
我的解释很简单,林觉民刚新婚不久,娇妻才怀孕;他愿意放下家小爱妻,追求一个他所愿意为之生为之死的目标,他不只是自利,他甚至是很“自私”——为了自己所执著的目标,竟然置家小于不顾!所以,虽然每个人可能追求不同的目标,但人都是选择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即使有人拿着枪指着你的头说:“要钱还是要命?”你还是可以做某种选择,虽然是不愉快、不情愿的抉择。
我可以补充一下:那位优秀军官,原先对经济学极端排斥,经过一个学期的脑力激荡,后来不只接受经济学,而且深得其中真谛(要不然不会是“优秀军官”),变成经济学的卫道者和传教士。
关于人为了自利而具有的高度理性,下面的故事作了生动的刻画。
……
让我惊艳的是这本书的视角转换能力。作者像是拥有一个多棱镜,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同一个经济现象,并呈现出其多面性。比如,在解释“供求关系”时,他不仅分析了价格如何受到供需双方力量的博弈而波动,还进一步探讨了政府干预、消费者预期等因素对这一关系的复杂影响。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它不是简单地陈述经济学规律,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规律形成的原因,以及它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行为经济学”部分时,那种对人类非理性行为的温和而又深刻的解读。他承认人并非总是完全理性的,而这些“缺陷”恰恰也构成了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而言之,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经济学的理解边界,让我不再将它视为一套僵化的理论,而是理解人类社会运作方式的强大分析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相当了得,阅读起来是一种纯粹的享受。作者将复杂的经济学概念,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巧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到关于“理性人”的章节时,我仿佛看到自己曾经的一些行为被精准地概括和分析,既感到一丝“被看穿”的趣味,又深刻地理解了这种理论假设的意义。而当作者深入探讨“外部性”时,我更是醍醐灌顶,明白了许多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其根源都与个体行为对他人产生的非预期影响息息相关。本书的结构也十分严谨,逻辑清晰,每一部分都承接得恰到好处,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经济学原理有了全面的认识。它不是那种一次性读完就丢的书,而是那种可以在日后反复翻阅,每次都能从中获得新启发的“宝典”。作者的洞察力令人赞叹,他能够从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中,挖掘出经济学的精髓,并将其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知识,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技艺。
评分初读此书,便被其精炼的叙事风格所折服。作者巧妙地将宏大的经济学理论,拆解成一个个微小而又引人入胜的“故事片段”,让我这个原本对经济学有些畏惧的读者,也能够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探索。书中的每一章都像是一个独立的“案例研究”,聚焦于生活中的一个具体场景,然后层层剥茧,揭示其背后的经济学逻辑。比如,作者关于“机会成本”的阐述,并非仅仅是理论上的定义,而是通过一个具体的选择困境,让读者切身感受到每一个选择背后所放弃的价值。同样,对于“激励机制”的探讨,也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例子,展现了它在塑造人类行为中的强大力量。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信息不对称”的解读,它不仅解释了为何市场上会出现一些奇怪的定价现象,更让我反思了自己在信息获取和判断上的盲点。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获得了一套分析和理解世界的“经济学工具箱”,让我能够更理性、更深刻地看待周遭发生的一切。它没有卖弄艰深的术语,而是用最平实的语言,勾勒出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阔应用。
评分我一直认为,经济学是一门与“钱”直接挂钩的学科,所以总是对它敬而远之。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经济学远不止于金钱,更关乎我们的选择、行为、以及社会运转的底层逻辑。作者的写作方式非常别致,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在经济学的世界里漫步,用鲜活的案例和通俗的语言,解释那些看似深奥的原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稀缺性”的论述,作者通过对生活中各种资源的局限性进行分析,让我深刻体会到,正是因为稀缺,才催生了竞争、价格和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教会我如何用经济学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如何识别其中的利益博弈,如何做出更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感到经济学是遥不可及的,反而觉得它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并且能够深刻地影响着我的生活。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一股清流,瞬间点燃了我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好奇心。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流畅而又深入浅出的语言所吸引,那些曾经觉得晦涩难懂的经济学概念,在这本书里仿佛被打上了“易懂”的标签,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作者并没有上来就堆砌理论,而是从我们身边最熟悉不过的场景入手,比如为什么超市的促销活动总能让人忍不住多买,为什么早高峰的地铁总是那么拥挤,或者为什么我们总是难以抵挡“小确幸”的诱惑。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琐事,在作者的笔下,竟然都藏着深刻的经济学原理。我仿佛跟随作者一起,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些日常,发现自己曾经习以为常的行为背后,原来有着如此精妙的逻辑和规律。书中的例子也十分贴切,让我能立刻联想到自己的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其中的知识。读这本书,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更像是一场与智慧的对话,一场探索生活奥秘的奇妙旅程。它让我开始思考,原来经济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触手可及,并且能够真正地指导我们的生活,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正版,还没看,么么哒,
评分可以慢慢看的书,买来放在床头没事翻翻
评分很好,还没有开始阅读,刚收到,物流很快。
评分内容不错,细细读取比较受用
评分好书!推荐,经济学普及类书。细读有很深体会
评分解释的工具,很不错的一本书,解读经济知识,喜欢可买
评分昨天收到了,忘记来评价了
评分这两项可以重复获得
评分快递很快~包装很好~囤起来慢慢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