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21世纪再读《资本论》 | 作者 | 邱海平 |
| 定价 | 79.00元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 ISBN | 9787115420282 | 出版日期 | 2016-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可以说《资本论》是影响全球人数极多的著作之一。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资本论》,但却未必读过。这是因为篇幅宏大的三卷本《资本论》博大精深,要想透彻通读,绝非易事。为此,我们邀请我国知名的《资本论》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邱海平教授,为我们编写了这本《21世纪再读<资本论>》,以期使普通读者通过这本书,了解《资本论》的内容,掌握《资本论》的精髓,透彻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1部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和创作《资论本》的过程,同时介绍了《资本论》的逻辑结构和所采用的方法论、所体现的哲学观与历史观。第2部分至第四部分则分别介绍了《资本论》三卷本的主要内容,系统梳理了《资本论》的内容体系。本书不仅能够帮助读者熟悉《资本论》这本巨著,更能够帮助读者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了解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念,能够客观看待新世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这也正是本书的出版目的。本书适合所有对经济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 作者简介 | |
| 邱海平,男,1963年8月生,湖北云梦县人。 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本科毕业。 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毕业,并留校任校至今。 1998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2004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6年美国麻省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社会兼职: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秘书长全国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秘书长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云南财贸学院经济学院客座教授研究专长:《资本论》、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经济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央部委项目、学校项目多项主要学术成果:著作和教材: 1.卫兴华、林岗教授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国家教育部推荐教材),作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成保良、杨志、邱海平合编:《<资本论>的范畴和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3.个人专著:《中小企业问题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4.张彤玉、邱海平主编:《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5.吴汉洪、邱海平主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6.论文集:《马克思主义主义与制度分析》,作者之一,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7.论文集:《经济学文萃》,作者之一,华夏出版社2001年。 8.论文集:《走向新时代》,作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8年。论文:如何讲解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9期独特的经济哲学,《东南学术》1998年第6期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第6期中小企业的新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大历史影响,《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2期如何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章,《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7期《资本论》与经济改革,《人民日报》2000年6月22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不发达国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当代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资本论》与21世纪经济发展,《光明日报》2000年7月4日马克思的企业规模理论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第8期生产社会化的二重发展与企业规模的变化,《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变化,《经济纵横》2001年第5期重新认识大生产和小生产及其重大意义,《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关于新一轮劳动价值理论的争论,《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发达国家中小企业问题的政 |
| 目录 | |
| 目 录 部分 总论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2 二、马克思是如何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12 三、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是怎样的/24 四、恩格斯是如何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的/40 五、《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46 六、如何理解《资本论》所运用的方法和方法论/57 七、如何理解《资本论》的逻辑结构/74 八、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87 九、马克思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理论是什么/89 十、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目的是什么/90 十一、如何结合《资本论》的主要内容理解它的研究对象/92 十二、如何全面地理解《资本论》的方法和方法论/94 十三、《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如何体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认识/96 十四、为什么说“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或减轻分娩的痛苦”/99 十五、为什么说“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101 十六、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这一论点/103 十七、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理论/105 十八、《资本论》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是什么/108 十九、理解《资本论》所必须了解的一些基本概念与范畴/116 第二部分 《资本论》卷主要内容 一、《资本论》卷的研究对象——资本的生产过程/132 二、《资本论》卷的逻辑结构和主要理论/134 三、《资本论》卷内容介绍/136 为什么商品成为《资本论》的起点范畴/138 商品的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是什么样的/140 为什么说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来源/140 如何理解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143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什么属性?它们与商品的属性有什么关系/144 商品的社会属性怎样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145 价值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149 马克思是如何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的/149 商品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和矛盾是什么/154 如何理解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55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156 货币的来源、本质和职能各是什么/158 货币流通量规律是什么/162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形式是什么?它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是什 么/163 《资本论》卷篇“商品和货币”是怎样论述价值规律的/166 什么是商品拜物教?产生商品拜物教的原因或根源是什么/167 《资本论》卷篇所阐述的商品和货币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 么/169 什么是资本总公式/171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什么/172 如何理解“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173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社会条件是什么/174 如何理解马克思讲的“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这一论述/175 什么是劳动力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殊性是什么?/179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资本的前提/180 劳动力商品的交换有什么特殊性/181 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指什么/184 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在劳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185 为什么说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 程/188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190 如何理解“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192 什么叫西尼耳的“后一小时”/193 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197 为什么说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199 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204 工场手工业中的劳动和工具各有什么特点/210 什么是工场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211 机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意义是什么?资本家使用机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212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管理的二重性/213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发展的两个阶段是什么/214 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216 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手段是什么/216 在《资本论》卷中,马克思是怎样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动机、目的和剥削手段的/217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怎样获得了适应资本本性的物质技术基础的/221 如何理解劳动对资本形式上的隶属到实际上的隶属的转化/224 劳动力价格与剩余价值量的关系是什么/225 计时工资的特点是什么/231 计件工资的特点是什么/232 什么是资本主义工资?它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233 如何比较国民工资的差异/234 国际价值与价值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235 如何理解社会再生产过程/237 什么是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它呈现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哪些新特 征/239 什么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为什么说它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 征/240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什么/241 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有哪些/241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的内容及其在《资本论》中的地位和意义是什 么/245 推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动因和机制是什么/249 < |
| 编辑推荐 | |
| 1. 名师手把手教你阅读经典,结合当下经济问题来理解《资本论》,专业门槛,内容通俗易懂,全面实用。2. 与纯粹学术性的《资本论》解读书籍相比,本书没那么繁琐;与通俗类《资本论》解读书籍相比,它有很规范准确。3. 读了本书,再去读《资本论》就很容易了;读了《资本论》,再读本书又会进一步加深理解《资本论》的内容。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说实话,我对《资本论》本身并没有一个非常系统和深入的了解,更多的是从一些科普读物或者新闻报道中零星接触到它的概念。每次看到《资本论》这几个字,脑海里浮现的都是一些宏大的、似乎离我生活很遥远的理论。但同时,我又隐隐觉得,马克思关于资本运行的那些分析,尤其是对经济危机、对剥削的揭示,似乎能解释很多我们当下社会中存在的令人不安的现象。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个机会,让我能够以一种相对轻松的方式,去触碰这部巨著的核心。我希望它能够像一个导游,带领我这个门外汉,穿过《资本论》的迷宫,看到其中最精华、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部分。我特别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或者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解释那些抽象的经济原理,让我能够真正明白,为什么《资本论》至今仍然被认为是经济学领域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如果这本书能让我从“听过”变成“理解”,那就太棒了。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很多我曾经读过的,关于经典著作“再解读”的尝试。很多时候,经典的价值在于它能穿越时空,对我们当下的困惑提供某种启示。但关键在于,解读者的功力。如果解读者本身就对原著理解不深,或者他的视野局限于某个狭窄的领域,那么这样的“再读”很可能就是原地踏步,甚至会误导读者。我关注邱海平老师是因为他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和著述一直都有比较深入的洞察力,他不像有些学者那样只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而是更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所以,我非常好奇他将如何运用他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学术功底,来重新审视《资本论》的核心内容。我期待他能指出原著中哪些部分对于理解当代的资本主义运行模式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又有哪些部分可能需要我们结合新的时代背景进行修正或补充。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一种既尊重经典又富有创新精神的解读,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对《资本论》的刻板印象,发现它在21世纪依然闪耀的思想火花。
评分这本《资本论》读起来确实有些费劲,毕竟原著的厚度和理论深度摆在那里,很多时候感觉像是隔着一层纱看问题,模模糊糊,抓不住重点。我之前也尝试过几次,但总是在某个节点就卡住了,要么是晦涩的哲学概念,要么是复杂的经济模型,让人望而却步。这次看到邱海平老师的版本,名字就透着一股“接地气”的意思,21世纪再读,感觉会是对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所处的经济现实的一个重新审视和解读。我特别期待它能用一种更符合现代人思维和语言习惯的方式,把马克思那些核心的、影响深远的思想,尤其是关于剩余价值、阶级矛盾、资本的内在逻辑这些部分,给梳理清楚。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理解当前社会经济现象的钥匙,比如贫富差距的根源、金融危机的内在机制,甚至是我们每天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消费行为背后隐藏的经济规律。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的解读,更是一本能够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用指南,这对我来说就太有价值了。
评分我一直觉得,《资本论》作为一部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著作,它所蕴含的思想力量是毋庸置疑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主义社会本身也在不断演变,很多原著中的某些具体描述可能已经不再完全适用。因此,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解读《资本论》,显得尤为重要。我非常欣赏邱海平老师的学术态度,他总是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将古典经济学理论与当代经济现实相结合,进行深刻的剖析。我期待在这本书中,他能够不仅仅是复述原著的内容,更能提供他自己独到的见解,指出《资本论》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的生命力,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我希望他能为我们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帮助我们理解《资本论》的核心思想是如何贯穿于当代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并且能够启发我们去思考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对一部经典著作的重新学习,更是一次对我们所处时代经济逻辑的深度探究。
评分我是一名普通的公司职员,每天忙于工作和生活,很少有时间去深入研究学术理论。但是,我对我们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一直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总想弄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贫富差距,为什么经济总会出现波动,为什么我们作为劳动者,感觉付出的努力与回报之间总是存在一种说不清的张力。《资本论》无疑是理解这些问题的经典理论,但它的原著对我来说,确实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我听说邱海平老师在这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解读方式一直都很注重理论的实证和现实的应用。这本书的出现,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借着他的引导,去了解《资本论》中那些最核心、最能解释我们当下现实的观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理解资本是如何运作的,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如果这本书能够让我对经济运行规律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位置,那它就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