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货]21世纪再读《资本论》 邱海平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发货]21世纪再读《资本论》 邱海平 人民邮电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海平 著
图书标签:
  • 资本论
  • 马克思主义
  • 经济学
  • 邱海平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21世纪
  • 经典
  • 解读
  • 理论
  • 北京发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诺鼎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20282
商品编码:1145597764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21世纪再读《资本论》 作者 邱海平
定价 79.00元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 9787115420282 出版日期 2016-03-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可以说《资本论》是影响全球人数极多的著作之一。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资本论》,但却未必读过。这是因为篇幅宏大的三卷本《资本论》博大精深,要想透彻通读,绝非易事。为此,我们邀请我国知名的《资本论》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邱海平教授,为我们编写了这本《21世纪再读<资本论>》,以期使普通读者通过这本书,了解《资本论》的内容,掌握《资本论》的精髓,透彻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1部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和创作《资论本》的过程,同时介绍了《资本论》的逻辑结构和所采用的方法论、所体现的哲学观与历史观。第2部分至第四部分则分别介绍了《资本论》三卷本的主要内容,系统梳理了《资本论》的内容体系。本书不仅能够帮助读者熟悉《资本论》这本巨著,更能够帮助读者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了解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念,能够客观看待新世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这也正是本书的出版目的。本书适合所有对经济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邱海平,男,1963年8月生,湖北云梦县人。 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本科毕业。 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毕业,并留校任校至今。 1998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2004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6年美国麻省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社会兼职: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秘书长全国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秘书长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云南财贸学院经济学院客座教授研究专长:《资本论》、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经济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央部委项目、学校项目多项主要学术成果:著作和教材: 1.卫兴华、林岗教授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国家教育部推荐教材),作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成保良、杨志、邱海平合编:《<资本论>的范畴和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3.个人专著:《中小企业问题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4.张彤玉、邱海平主编:《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5.吴汉洪、邱海平主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6.论文集:《马克思主义主义与制度分析》,作者之一,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7.论文集:《经济学文萃》,作者之一,华夏出版社2001年。 8.论文集:《走向新时代》,作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8年。论文:如何讲解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9期独特的经济哲学,《东南学术》1998年第6期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第6期中小企业的新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大历史影响,《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2期如何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章,《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7期《资本论》与经济改革,《人民日报》2000年6月22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不发达国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当代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资本论》与21世纪经济发展,《光明日报》2000年7月4日马克思的企业规模理论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第8期生产社会化的二重发展与企业规模的变化,《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变化,《经济纵横》2001年第5期重新认识大生产和小生产及其重大意义,《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关于新一轮劳动价值理论的争论,《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发达国家中小企业问题的政

   目录
目 录

部分

总论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2

二、马克思是如何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12

三、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是怎样的/24

四、恩格斯是如何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的/40

五、《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46

六、如何理解《资本论》所运用的方法和方法论/57

七、如何理解《资本论》的逻辑结构/74

八、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87

九、马克思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理论是什么/89

十、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目的是什么/90

十一、如何结合《资本论》的主要内容理解它的研究对象/92

十二、如何全面地理解《资本论》的方法和方法论/94

十三、《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如何体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认识/96

十四、为什么说“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或减轻分娩的痛苦”/99

十五、为什么说“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101

十六、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这一论点/103

十七、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理论/105

十八、《资本论》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是什么/108

十九、理解《资本论》所必须了解的一些基本概念与范畴/116

第二部分

《资本论》卷主要内容

一、《资本论》卷的研究对象——资本的生产过程/132

二、《资本论》卷的逻辑结构和主要理论/134

三、《资本论》卷内容介绍/136

为什么商品成为《资本论》的起点范畴/138

商品的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是什么样的/140

为什么说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来源/140

如何理解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143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什么属性?它们与商品的属性有什么关系/144

商品的社会属性怎样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145

价值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149

马克思是如何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的/149

商品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和矛盾是什么/154

如何理解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55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156

货币的来源、本质和职能各是什么/158

货币流通量规律是什么/162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形式是什么?它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是什

么/163

《资本论》卷篇“商品和货币”是怎样论述价值规律的/166

什么是商品拜物教?产生商品拜物教的原因或根源是什么/167

《资本论》卷篇所阐述的商品和货币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

么/169

什么是资本总公式/171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什么/172

如何理解“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173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社会条件是什么/174

如何理解马克思讲的“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这一论述/175

什么是劳动力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殊性是什么?/179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资本的前提/180

劳动力商品的交换有什么特殊性/181

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指什么/184

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在劳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185

为什么说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

程/188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190

如何理解“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192

什么叫西尼耳的“后一小时”/193

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197

为什么说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199

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204

工场手工业中的劳动和工具各有什么特点/210

什么是工场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211

机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意义是什么?资本家使用机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212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管理的二重性/213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发展的两个阶段是什么/214

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216

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手段是什么/216

在《资本论》卷中,马克思是怎样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动机、目的和剥削手段的/217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怎样获得了适应资本本性的物质技术基础的/221

如何理解劳动对资本形式上的隶属到实际上的隶属的转化/224

劳动力价格与剩余价值量的关系是什么/225

计时工资的特点是什么/231

计件工资的特点是什么/232

什么是资本主义工资?它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233

如何比较国民工资的差异/234

国际价值与价值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235

如何理解社会再生产过程/237

什么是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它呈现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哪些新特

征/239

什么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为什么说它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

征/240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什么/241

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有哪些/241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的内容及其在《资本论》中的地位和意义是什

么/245

推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动因和机制是什么/249
<

   编辑推荐
1. 名师手把手教你阅读经典,结合当下经济问题来理解《资本论》,专业门槛,内容通俗易懂,全面实用。2. 与纯粹学术性的《资本论》解读书籍相比,本书没那么繁琐;与通俗类《资本论》解读书籍相比,它有很规范准确。3. 读了本书,再去读《资本论》就很容易了;读了《资本论》,再读本书又会进一步加深理解《资本论》的内容。

   文摘











   序言

《文明的遗产:全球化时代的社会思潮与人类未来》 作者: 艾伦·麦克唐纳 出版社: 环球视野文化 ISBN: 978-7-5686-1990-3 --- 内容简介: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人类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资本的逻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地理、文化乃至个体生命的结构。《文明的遗产:全球化时代的社会思潮与人类未来》并非对既有经济学经典的重复吟诵,而是一部力图穿透数字迷雾、直面现代困境的社会批判与哲学思辨之作。 本书作者艾伦·麦克唐纳,一位深耕于社会学、政治哲学与技术伦理交叉领域三十余年的资深学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论证,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用以审视我们这个时代最核心的矛盾与挑战。全书核心关切在于:在效率被推至极致、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资料的背景下,何为公正?人类的价值将如何重新定义?以及,我们能否在技术进步的洪流中,保持住人性的核心疆域?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宏大而精密的思想景观。 --- 第一部分:透明的囚笼——数字资本主义的幽灵 麦克唐纳首先将目光聚焦于新兴的“平台经济”与“算法治理”。他认为,当代资本的形态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生产和金融投机,进化为一种“注意力攫取”和“行为预测”的模式。 核心论点: 今天的资本不再仅仅是生产资料的占有,更是对“关系”和“意图”的预先锁定。通过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和数据监控,个体被纳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透明的囚笼”。这种透明性并非带来自由,而是创造了一种基于预测模型的精密控制。作者深入剖析了“数据殖民主义”的机制,揭示了大型科技企业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以看似免费的服务为诱饵,系统性地采集和固化人类的偏好与行为模式,从而形成难以撼动的数字垄断。 重点章节探讨: 探讨了“完美匹配”的陷阱——当算法总能提供“你想要的一切”时,探索的欲望和发现的乐趣如何被消磨殆尽;并反思了工作伦理的消亡,指出零工经济(Gig Economy)的本质是风险的完全社会化与收益的极度个人化。 --- 第二部分:失焦的共同体——身份政治与意义的碎片化 在社会结构日益松散的今天,旧有的共同体纽带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基于网络社群和身份标签的快速集结与解散。麦克唐纳认为,这是现代性未竟的“去魅”过程的极端表现。 核心论点: 当宏大叙事(如民族国家、阶级斗争)失去解释力时,人们转而寻求在微观的、易于界定的身份群体中寻找归属感和道德高地。这种“身份政治化”在带来对边缘群体关注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的极度极化和意义的碎片化。他批判了“即时正义”的倾向,认为这种基于情绪驱动的道德审判,阻碍了对复杂社会结构进行耐心的、建设性的对话。 重点章节探讨: 分析了“回音室效应”如何固化认知偏见,使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鸿沟日益加深。作者强调,真正的社会团结需要建立在共同面对生存挑战的基础上,而非仅仅基于排他性的群体认同。 --- 第三部分:劳动的异化与创造力的悖论 本书的第三部分,超越了对传统“异化劳动”的描述,转向对“高技能、高创意劳动”的异化现象进行考察。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人类似乎被解放出来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但事实是否如此? 核心论点: 麦克唐纳提出“认知过载的异化”。现代知识工作者,即便不直接从事流水线上的重复劳动,也同样承受着无休止的信息输入、自我营销(Personal Branding)和持续学习的压力。创造力本身被商品化,成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这扼杀了真正的原创性和深度思考的时间。 重点章节探讨: 深入剖析了“心流”体验的商品化——如何将原本内在的、自主的体验过程,变成可量化的、可交易的产出指标。书中对“通用基本收入”(UBI)的探讨,并非简单支持或反对,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更深层次问题的症状:当生产力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时,社会如何分配价值和尊严? --- 第四部分:时间的压缩与未来的缺席 当代生活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时间被加速”。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和24小时不间断的新闻周期,将人类的生活节奏推入一种永恒的“现在”。 核心论点: 麦克唐纳指出,这种时间的压缩导致了人类“未来感”的丧失。当一切都必须立即响应、立即消费、立即做出反应时,长期规划、慢思考和对遥远未来的责任感便被挤压殆尽。他将这种现象与生态危机的漠视联系起来,认为只有重建对“长时段”的感知,我们才能真正承担起对后代的责任。 重点章节探讨: 比较了古代哲学的“永恒时间观”与现代的“线性、加速时间观”,并探讨了“延迟满足”能力在当代社会的衰退如何影响决策质量和个人韧性。 --- 第五部分:重塑人文的疆域——抵抗与希望的策略 在对现代困境进行全面诊断之后,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了建设性的思考:我们该如何抵抗这种全面渗透的系统,并重新确立人类经验的核心价值? 核心论点: 作者强调,抵抗并非采取完全的隐退,而是在系统内部开辟出“非生产性空间”。这些空间包括对无用知识的回归、对深度阅读的坚持、对“低技术”艺术形式的珍视,以及对公共讨论的重新投入。他呼吁重建一种“实践的智慧”(Phronesis),即一种既懂得技术运作原理,又坚持伦理判断的实践能力。 重点章节探讨: 提出了“数字素养之外的批判性素养”的概念,强调教育体系需要培养学生质疑“效率至上”的思维模式。最终,麦克唐纳总结道,人类的“文明遗产”不在于积累的财富或技术的高度,而在于我们维护和扩展“意义空间”的持续努力。 --- 结语: 《文明的遗产》是一部深邃、必要的当代社会诊断书。它避开了简单的二元对立,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当代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为所有感到被加速、被数据化和被碎片化的读者,提供了一份清晰的地图和重新定位的勇气。这本书挑战我们审视,在技术与资本的巨大引力场中,我们究竟愿意为“成为人”付出何种代价,又将保留何种自由疆域。它不仅仅是对现状的批判,更是一份关于“如何保持清醒与人性”的行动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资本论》本身并没有一个非常系统和深入的了解,更多的是从一些科普读物或者新闻报道中零星接触到它的概念。每次看到《资本论》这几个字,脑海里浮现的都是一些宏大的、似乎离我生活很遥远的理论。但同时,我又隐隐觉得,马克思关于资本运行的那些分析,尤其是对经济危机、对剥削的揭示,似乎能解释很多我们当下社会中存在的令人不安的现象。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个机会,让我能够以一种相对轻松的方式,去触碰这部巨著的核心。我希望它能够像一个导游,带领我这个门外汉,穿过《资本论》的迷宫,看到其中最精华、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部分。我特别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或者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解释那些抽象的经济原理,让我能够真正明白,为什么《资本论》至今仍然被认为是经济学领域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如果这本书能让我从“听过”变成“理解”,那就太棒了。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很多我曾经读过的,关于经典著作“再解读”的尝试。很多时候,经典的价值在于它能穿越时空,对我们当下的困惑提供某种启示。但关键在于,解读者的功力。如果解读者本身就对原著理解不深,或者他的视野局限于某个狭窄的领域,那么这样的“再读”很可能就是原地踏步,甚至会误导读者。我关注邱海平老师是因为他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和著述一直都有比较深入的洞察力,他不像有些学者那样只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而是更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所以,我非常好奇他将如何运用他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学术功底,来重新审视《资本论》的核心内容。我期待他能指出原著中哪些部分对于理解当代的资本主义运行模式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又有哪些部分可能需要我们结合新的时代背景进行修正或补充。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一种既尊重经典又富有创新精神的解读,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对《资本论》的刻板印象,发现它在21世纪依然闪耀的思想火花。

评分

这本《资本论》读起来确实有些费劲,毕竟原著的厚度和理论深度摆在那里,很多时候感觉像是隔着一层纱看问题,模模糊糊,抓不住重点。我之前也尝试过几次,但总是在某个节点就卡住了,要么是晦涩的哲学概念,要么是复杂的经济模型,让人望而却步。这次看到邱海平老师的版本,名字就透着一股“接地气”的意思,21世纪再读,感觉会是对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所处的经济现实的一个重新审视和解读。我特别期待它能用一种更符合现代人思维和语言习惯的方式,把马克思那些核心的、影响深远的思想,尤其是关于剩余价值、阶级矛盾、资本的内在逻辑这些部分,给梳理清楚。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理解当前社会经济现象的钥匙,比如贫富差距的根源、金融危机的内在机制,甚至是我们每天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消费行为背后隐藏的经济规律。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的解读,更是一本能够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用指南,这对我来说就太有价值了。

评分

我一直觉得,《资本论》作为一部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著作,它所蕴含的思想力量是毋庸置疑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主义社会本身也在不断演变,很多原著中的某些具体描述可能已经不再完全适用。因此,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解读《资本论》,显得尤为重要。我非常欣赏邱海平老师的学术态度,他总是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将古典经济学理论与当代经济现实相结合,进行深刻的剖析。我期待在这本书中,他能够不仅仅是复述原著的内容,更能提供他自己独到的见解,指出《资本论》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的生命力,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我希望他能为我们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帮助我们理解《资本论》的核心思想是如何贯穿于当代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并且能够启发我们去思考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对一部经典著作的重新学习,更是一次对我们所处时代经济逻辑的深度探究。

评分

我是一名普通的公司职员,每天忙于工作和生活,很少有时间去深入研究学术理论。但是,我对我们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一直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总想弄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贫富差距,为什么经济总会出现波动,为什么我们作为劳动者,感觉付出的努力与回报之间总是存在一种说不清的张力。《资本论》无疑是理解这些问题的经典理论,但它的原著对我来说,确实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我听说邱海平老师在这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解读方式一直都很注重理论的实证和现实的应用。这本书的出现,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借着他的引导,去了解《资本论》中那些最核心、最能解释我们当下现实的观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理解资本是如何运作的,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如果这本书能够让我对经济运行规律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位置,那它就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