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第四辑):二叶书录

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第四辑):二叶书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启勋,叶启发<撰> 著,李军 校
图书标签:
  • 中国古籍
  • 书目学
  • 题跋
  • 二叶书录
  • 善本
  • 古籍目录
  • 版本目录
  • 文献史
  • 中国文化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05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522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第四辑)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6
字数:2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第四辑):二叶书录》收录在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第四辑中。包括《华鄂堂读书小识》和《拾经楼紬书录》两种,作者分别为叶启勋、叶启发昆季,整理者为李军。二叶生于清末民初,见前人所未见,发前人所未发,且家学渊源,为版本目录大家叶德辉之侄,其撰写书录,直承叶氏之旨。二叶所作,皆客观记录,多博考版本,并具实事求是、情文并茂等特点。

内页插图

目录

拾经楼绌书录卷上
尚书古文疏证五卷
韩诗外传十卷
诗外传十卷
诗毛传疏三十卷
释名八卷
说文解字十五卷
说文解字十五卷
说文解字注三十二卷六书音均表五卷
说文释例八册
说文系传考异二册
广韵五卷
韵补五卷
韵补五卷
重续千字文二卷
史记一百三十卷
史记一百二十卷
三国志六十五卷
陈书三十六卷
周书五十卷
旧唐书二百卷
旧唐书二百卷
……
拾经楼绌书录卷中
拾经楼绌书录卷下

精彩书摘

  拾经楼细书录卷中
  南阳叶启动定侯甫纂宣和书谱二十卷宋刊本
  余旧藏明嘉靖庚子杨慎序刊本《宣和书谱》二十卷,为兰陵孙渊如粮储星衍所藏,即《孙祠书目》着录,《廉石居藏书记》所谓《书谱》最古之本」也。余得之邑人袁氏卧雪庐。前有慎序云《博古图》南国子监有刻本,此书虽中秘亦缺。余得於亡友许吉士雅仁,转写一帙,冀传播无绝二万。则此书在明中秘已缺,故慎以写本传刊,宜乎历来藏书家未见有以宋元旧刻着录者也。丁卯三月,家遭变乱,典籍颇多散亡,此书亦被窃去,年来踪迹,遂不可复得矣。庚午冬月,避乱沪皋,叔弟东明留滞省垣。忽一日有持此书求售者,索值至三百金。驰书告余,云前後无序跋,全书欧体绝精。每半叶十行,行十九字,黑缀口。板心上左方问记字数量鱼尾下「书谱卷第几气书中「玄」、「匡」、「胤」斗贞」、「让」、「桓」斗恒」、「构」字皆缺笔,而「慎」、「敦」字不阙。盖宋建炎、绍兴问刻本也。亟复书如值偿之,然未信其真为宋刊,第以历来收藏家志目罕见纪载,虽重值勿惜也。迨邮航递至,展读一过,始知书中於高宗嫌名「遘」、「购」二字亦缺笔,庙号上皆空一格或二格,间尚留有墨钉,似是刻成後尚未加以洗刷者,的是宋刊宋印无疑。惜杨本早失,无由校其同异为可憾耳。仁和丁氏《善本书室藏书志》载明抄本,卷未有大德王寅吴文贵识云《宣和书画谱》乃当时秘录,未尝行世,近好古雅德之士始取以资考订,往往更相传写,譌舛滋甚。余窃病之。暇日博求善本一箱《雅士参校,十得八九,遂镘诸梓二气又有大德七年王芝後序云=宣和书画谱》自宋南渡後,不传於江左,士大夫罕见称道。及圣朝混一区宇,其书盛行,好事之家转相誊写。吴君和之刻二谱於梓,余嘉其有志於古也,因为书於篇末二气盖此书编纂後即有靖康之乱,据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高宗虽值军事倥偬,而殷殷好古,日以刊书为事。意者此书成於兵荒乱世,故譌谬滋甚。高宗虽刻之,尚未惬於心意,印行不多,故当时江左士大夫已罕见称道。至元初,始为好古者所重,吴文贵遂重刻之,然固未见天水旧椠也。迨明杨慎时,元刊又称罕见,乃以写本付梓,於是後世流传皆杨本矣,故粮储以杨本为最古也。余後於慎且数百年,得此宋刊秘帙,为历来藏书家所未见,不可谓非至幸。而此书不仅为天水精刊,且系海内孤本。後人得一杨本已宝爱逾恒,则余之以三百金得此,不能谓为书癖不可医者矣。戊辰新正人日,秉烛记於海上寓庐之宝书阁。
  甲戌夏五,江安傅沅叔学使增湘因游南岳之便,道经长沙。学使为先世父王辰同年,余以通家子往谒。学使请观家藏,因出此书共赏,亦叹为生平所未见,推为海内孤本。归京後,驰书来告,云《故宫书目》养心殿所储有,可称合璧。
  ……

前言/序言


二叶书录:古籍鉴赏与文献流传的微观注脚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那些散落在书籍扉页、卷首、卷尾的题跋,如同散落的珍珠,熠熠生辉,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版本信息等宝贵资料,更承载着一代代读书人的智慧、情感与见解。当这些题跋被汇集、整理,形成专著,便能勾勒出一条条清晰的文献流传脉络,展现出古籍鉴赏的独特魅力。《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第四辑):二叶书录》正是这样一部深入探究书目题跋价值的学术力作,它以“二叶书录”为切入点,将目光聚焦于那些或许不曾被大书特书,却在特定领域或特定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文献记录。 “二叶书录”之名,其意象深远。它让人联想到的是一片并不宏大的叶子,却承载着重要的信息;又或是两片相依相生的叶子,共同诉说着书物的点滴。这种命名本身就带有一种精巧与专注,暗示着本丛书所收录的题跋,并非全然是帝王将相、文坛巨擘的鸿篇巨制,而是更加细致、更为分散,却同样富有价值的文献片段。这些片段,可能是某个地方志的修订者在卷首留下的对前代文献的考订,可能是某个藏书家在珍贵善本上圈点批注的读书记,也可能是某个学者在整理家族藏书时,对几件孤本的简短说明。它们如同古籍海洋中的细微涟漪,却能折射出时代的光彩,反映出学术的演进,记录下文化的传承。 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书目题跋”这一文献形式的系统梳理与深入解读。在中国古代,书目与题跋往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古籍文献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书目,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等,是国家层面对图书的全面记载,为后世提供了宏观的文献视野。而题跋,则更加个人化、细节化,它弥补了书目所不及之处,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版本信息、流传过程、鉴别要点等。许多重要的版本信息,如刻印时间、刻工姓名、避讳字、行款字体、纸张墨色等,往往就隐藏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题跋之中。 《二叶书录》的编纂,无疑是继承了中国传统目录学、版本学、文献学的深厚学术基因。它并非简单地堆砌零散的题跋文字,而是通过对这些题跋进行细致的考证、辨析与阐释,挖掘出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这要求编纂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古汉语功底,更要熟悉相关的历史文献、制度沿革、学术思潮,以及各类古籍的版本特征。每一条题跋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历史的细节,一个学派的争论,一个家族的兴衰,或是一个时代的学术风貌。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对“微观”文献的关注。相较于那些广为人知的、影响巨大的书目文献,本书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更为“二叶”般存在,却同样不可或缺的文献记录。这是一种更加精细、更加深入的学术视野。或许,某些题跋记录的是一部地方性文献的流传,其影响范围有限,但对于研究地方史、区域文化,乃至某一特定学术领域的传播,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又或许,某些题跋仅仅是对某一本孤本的简要说明,但它却可能是该书存世的唯一线索,填补了文献史上的空白。这种对“微观”的关注,体现了当代学术研究的精细化趋势,也彰显了编纂者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二叶书录”所收录的内容,很可能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近现代的广大时间跨度。无论是战国竹简上简短的文字标记,还是汉代帛书上的题识,亦或是唐宋元明清时期士大夫们在书籍上的批语,都可能成为本书考察的对象。这些题跋,如同一个个时间胶囊,将当时的书写习惯、阅读方式、学术观念、社会生活等种种信息,凝聚其中,等待着后人的开启与解读。 本书的价值,对于多方面的研究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籍版本研究者: 《二叶书录》将提供大量关于古籍版本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题跋中对纸张、墨色、字体、行款、刻工、避讳、印章等方面的描述,研究者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文献的年代、版本价值、流传途径,甚至发现 hitherto 不为人知的珍贵版本。 目录学研究者: 题跋中常常包含对前代书目的补充、纠正或评价,这些信息对于研究中国目录学的发展演变,梳理历代书目著录的得失,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献学研究者: 《二叶书录》所收录的题跋,往往涉及文献的发现、考订、整理、传抄、校勘等各个环节,能够为文献学的研究提供鲜活的案例与翔实的证据。 思想史、学术史研究者: 题跋中透露出的作者的阅读范围、学术兴趣、思想观点、师承关系等,是研究古代思想史、学术史,特别是某些边缘学科、地方学派的重要线索。 文化史、社会史研究者: 许多题跋中记录了藏书家的故事、读书的场景、人际交往中的赠答、时代的文化氛围等,为研究古代的文化生活、社会风尚、士人交往,提供了生动的侧面。 此外,本书的编纂也体现了对古籍文献整理的现代化理念。在信息时代,将这些分散的、珍贵的文献信息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无疑能够极大地拓展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本书的出现,为未来更深入的文献数据库建设、更智能化的文献检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第四辑):二叶书录》并非仅仅是一部汇集古籍题跋的文献集,它更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书籍世界、学术殿堂的微观窗口。通过对这些“二叶”般细小却精要的文献记录的深入挖掘与解读,本书为我们展现了文献流传的生动图景,揭示了古籍鉴赏的独特魅力,拓展了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必将成为中国古籍整理与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为海内外学者提供宝贵的学术资源。它如同一个辛勤的园丁,将散落在历史角落的知识露珠,汇聚成一片滋养学术的清泉,等待着有心人的品味与汲取。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上就感觉沉甸甸的,纸张厚实,装帧也相当考究,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没有过多的装饰,反而透露出一种沉静的力量,非常符合学术著作的气质。我一直对古籍版本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曾涉猎过不少相关的文献,但说实话,很多时候都觉得有些晦涩难懂,要么是语言过于古奥,要么是逻辑跳跃,读起来总感觉差了那么一点意思。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二叶书录》时,一股清新之感扑面而来。作者并非一味地罗列考证,而是将文献背后的故事、书法的传承、时代的变迁巧妙地融为一体。他笔下的每一件古籍,都仿佛拥有了生命,不再是冰冷的文字符号,而是有了温度、有了灵魂。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些鲜为人知的抄本时,那种如同寻宝者般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惊喜之情,让人仿佛也一同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探索。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古籍研究者,但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态度,他对每一个细节的挖掘都力求精准,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既有知识的深度,又有故事的趣味,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受益匪浅。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进来的。《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这个系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传承和积累,而“二叶书录”更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究竟是怎样的“二叶”文献,竟能独立成章,汇入这浩瀚的书目题跋之中?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二叶”文献的单纯收录与考证,它更像是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去审视和理解古代士人对于书籍的珍视与传承方式。我惊叹于作者对文献流传过程的细致梳理,每一个版本的细微差异,每一次的题跋题记,都如同蛛丝马迹,被他一一捕捉,并赋予了新的解读。书中的一些考证,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或许有些专业,但作者的行文却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抽丝剥茧的趣味。他不仅仅是在做学术研究,更是在讲述历史,讲述那些埋藏在书卷深处的文化密码。读这本书,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传承的深沉思考。它让我明白,每一本书的背后,都承载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智慧,而这些“二叶书录”,更是其中的瑰宝。

评分

我一直认为,阅读一部优秀的书籍,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而《二叶书录》带给我的,正是这样一种体验。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因为它涉及大量的古籍文献和版本考据。然而,一旦你愿意投入时间,它所回报的,是无比丰厚的文化盛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文献关系时的清晰逻辑和条理。他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将那些看似零散的文献碎片,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历史图景。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版本题跋的比较分析,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演进和文化的变迁。有时候,读着读着,我会停下来,想象一下千百年前,那些文人墨客是如何在书本上留下他们的批注与感悟,那是一种多么动人的场景。这本书,让我对“题跋”这一古老的学术传统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书籍的附属品,更是承载着时代精神和个人情感的独特载体。它的厚重感,不仅体现在纸张的物理重量上,更体现在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上。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苦于找不到能够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学术著作。很多时候,过于学术化的表达会让人望而却步,而过于通俗的普及读物,又往往流于表面。《二叶书录》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作者在对“二叶”文献进行考证时,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他对每一个细节的把握都一丝不苟,引用的文献资料也十分翔实。但更难得的是,他并没有让这些专业知识束缚住自己的笔触,而是用一种温和而富有洞察力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学术问题娓娓道来。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色古香的书房,与作者一同徜徉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之中,一起探寻那些被遗忘的文献之美。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某些珍贵版本流传过程中所经历的坎坷与曲折的描述,那不仅仅是文献的价值,更是历史的温度。这本书,让我对古籍整理和版本学研究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视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籍。

评分

在我看来,《二叶书录》绝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籍目录和题跋的书,它更像是一部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录。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视角,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由古代文献构建的奇妙世界。书中的内容,虽然涉及到不少专业的学术知识,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却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故事性。他并没有把重点放在枯燥的考证上,而是通过对题跋背后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书籍流传过程的深入挖掘,赋予了这些古籍鲜活的生命力。我尤其被打动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他不仅仅是在研究古籍,更是在传承文化,在唤醒我们对历史的记忆。读这本书,我常常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与那些古代的先贤们,在纸上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书卷气”的含义,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那种追求真理、传承文明的伟大精神。这本书的厚重,不仅在于其篇幅,更在于其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文化。

评分

南阳叶启动定侯甫纂宣和书谱二十卷宋刊本

评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代典籍浩如烟海。面对大量的书籍,如何进行保存、整理、流传和连用,就显得颇为重要。我国自古有重视藏书的优良传统。除宫廷官府专藏之外,私人藏书蔚然成风。历代藏书家往往耗尽财力和尽力,穷搜珍籍,手自编目、题跋、校勘,甚或抄写、刻印,以广流传,对于保存文化,厥功甚伟。明清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书籍的刻印、流通和收藏均处于全盛时期,因而藏书家辈出。如明代毛晋之汲古阁、范钦之天一阁,清代钱谦益之绛楼、黄丕烈之百宋一廛、瞿镛之铁琴铜剑楼、陆心源之皕宋楼等,俱曾称雄一时,为时人所艳头羡。然而,世事无常。由于兵燹水火、虫咬鼠啮以及家道中落等因素,私家藏书能促使者寥寥。如天一阁之被盗,绛云楼之毁于火,皕宋楼之售于日本静嘉堂,常令后人不胜惋惜。所幸藏书主人大多编撰有书目上、题跋等,雪泥鸿爪,不致湮没无闻。

评分

目录学的书,买来备用的。

评分

对于&ldquo;版本&rdquo;、&ldquo;目录&rdquo;之类,余只是小学生。最近看了大量的这方面的书籍,总体感觉好像没有入门。过去吾遇到别人拿来&ldquo;古书&rdquo;让我购买,通通放弃了,因为我是搞字画收藏的,对破破烂烂的书籍没有兴趣。现在想起来,很幼稚&hellip;&hellip;

评分

都买了一个系列

评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代典籍浩如烟海。面对大量的书籍,如何进行保存、整理、流传和连用,就显得颇为重要。我国自古有重视藏书的优良传统。除宫廷官府专藏之外,私人藏书蔚然成风。历代藏书家往往耗尽财力和尽力,穷搜珍籍,手自编目、题跋、校勘,甚或抄写、刻印,以广流传,对于保存文化,厥功甚伟。明清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书籍的刻印、流通和收藏均处于全盛时期,因而藏书家辈出。如明代毛晋之汲古阁、范钦之天一阁,清代钱谦益之绛楼、黄丕烈之百宋一廛、瞿镛之铁琴铜剑楼、陆心源之皕宋楼等,俱曾称雄一时,为时人所艳头羡。然而,世事无常。由于兵燹水火、虫咬鼠啮以及家道中落等因素,私家藏书能促使者寥寥。如天一阁之被盗,绛云楼之毁于火,皕宋楼之售于日本静嘉堂,常令后人不胜惋惜。所幸藏书主人大多编撰有书目上、题跋等,雪泥鸿爪,不致湮没无闻。

评分

京东这次活动很给力,买了好多想买的,感谢。

评分

闻之。而未尝目睹。请问刺马。&rdquo;刺马者。帝师也。 上遂命沙刺班传旨问之。答日:&ldquo;有之。凡人萌歹心害人者。事觉。则以其 心肝作供耳。&rdquo;以此言复奏。上复命问日:&ldquo;此羊曾害人乎?&rdquo;帝师无答。 减御膳 国朝日进御膳。例用五羊。而上自即位以来。日减一羊。以岁计之。为 数多矣。 圣俭 太府少监阿鲁奏取黄金三两。为御靴剌花用。上日:&ldquo;不可。&rdquo;因请易 以银而镀金者。上日:&ldquo;亦不可。金银。首饰也。今民间所用何物?&rdquo;对日 :&ldquo;用铜。&rdquo;上日:&ldquo;可。&rdquo;右五事。杨太史璃所言。太史居官时。日侍上 。故知其详。 后德 今上皇太子之正位东宫也。设谕德。置端本堂。以处太子讲读。忽一日 。帝师来启太子母后日:&ldquo;向者太子学佛法。顿觉

评分

好书,终于买到了,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