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

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云冈石窟研究院 编
图书标签:
  • 云冈石窟
  • 佛教艺术
  • 考古学
  • 历史学
  • 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
  • 学术论文
  • 中国石窟艺术
  • 佛教文化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1901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2152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3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主要内容包括:仙人崖石窟新发现、太和年间造像的变化与演进——以太和十三年铭造像为中心、试论响堂系石窟与地论系石窟的异同、从西域到平城——北魏平城的外来文明艺术、云冈石窟的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及其意义、古代佛、菩萨像的衣服及其名称、“褒衣博带”与云冈石窟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云冈石窟科学保护与考古研究五十年(代序)
从《大慈如来告疏》说起——北魏孝文帝的云冈弥勒佛王造像
论山西龙山石窟开凿于唐代贞元年间
平城地区北魏小石窟群的分期与云冈之关系
北朝豳宁地区部族石窟的分期与思考
仙人崖石窟新发现
太和年间造像的变化与演进——以太和十三年铭造像为中心
试论响堂系石窟与地论系石窟的异同
从西域到平城——北魏平城的外来文明艺术
云冈石窟的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及其意义
古代佛、菩萨像的衣服及其名称
“褒衣博带”与云冈石窟
敦煌石窟中的鲜卑族服饰文化研究之三——北朝鲜卑族服饰对隋唐及后世服饰的影响
试论云冈第7、8窟雕刻中的鲜卑因素
云冈石窟的佛像样式给与单尊佛像的影响
云冈石窟某些题材内容和造型风格的源流探索
云冈飞天雕刻的类型及其特征
云冈石窟中维摩诘和文殊菩萨造像的探讨
云冈石窟七佛造像题材浅析
关于云冈石窟第5、6窟的人工系统
云冈石窟第6窟上层龛如来立像制作一考
云冈石窟多臂护法神探源——从第8窟摩醯首罗天与鸠摩罗天谈起
云冈第11窟太和七年邑义造像和武州山石窟寺的变化
中国石窟佛社造像最早出现于云冈石窟——云冈第11窟《北魏太和七年邑义信士女造像记》探讨
云冈第11窟营凿的几个问题
昙曜五窟新考——试论第18窟本尊为定光佛
云冈20窟原始窟形初探
云冈“昙曜五窟”帝王新说
《杂宝藏经》与龟兹石窟本缘壁画——兼论昙曜的译经
敦煌莫高窟北朝隋代洞窟图像构成试论
粟特人与莫高窟第285窟的营建——粟特人及其艺术对敦煌艺术贡献
甘肃武山水帘洞石窟北周供养题记反映的历史与民族问题
麦积“姚秦五龛”对云冈“昙曜五窟”的启示
浙江新昌南朝佛教造像
莫高窟第61窟中心佛坛造像为绘塑结合“新样文殊变”试考
北响堂山石窟山东东平郡寿张县人曹礼造像题记考
龟兹地区石窟概况
库木吐喇石窟寺的龟兹风洞窟
邺城地区新发现的慧光法师资料
麦积山第76窟考察
云冈和麦积山早期洞窟的简单比较
敦煌唐代壁画中宝相花纹饰及其运用
北魏太和期的中心柱窟
云冈洞窟明窗窟门体系调查
云冈、龙门北魏佛塔的比较研究
北魏中小型造像石塔的形制与内容——以甘肃庄浪出土的卜氏石塔为中心
从云冈石窟中塔的雕刻看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从云冈和麦积山看中国北方早期石窟寺的营建与分布
大同北魏石窟的皇帝造像——读《云冈孝文石窟考》而发
云冈石窟与耆阇崛山
佛教的大众化与敦煌石窟——以经变画为中心
……

精彩书摘

  三壁三龛式方形窟,其形制和布局方面的特点约来源于几个方面的因素。其一远承云冈三期的三壁三龛式窟,近承巩县第5窟的三壁三龛式窟。巩县第5窟方形、平顶,三壁各凿一大龛,三壁大龛的进深均较浅,而主佛俱坐于龛内坛面上。此特征与云冈三期的三壁三龛式窟类似,不过已较云冈三期的此类窟已有进步(云冈三期的三壁三龛人深更浅)。
  其二源于龙门,不过它并非直接来源于龙门孝明帝时期所凿的魏字洞、普泰洞、皇甫公窟等所谓“三壁三龛式”窟。严格地讲,龙门魏字洞、普泰洞、皇甫公窟等窟应称“一坛二龛式”,而非三壁三龛式。因为正壁非龛,而是一大坛,坛上造主像一铺,该主像是整个洞窟的主像,而非一壁之主像。同时窟顶为穹隆式顶,正壁坛上主佛的背光顶端直达窟顶中央的莲花。两壁各凿一大龛,该两大龛的雕刻内容是服从于正壁主像的。如魏字洞左右大龛主尊各系一半跏坐弥勒菩萨;皇甫公窟左右大龛分别为释迦、多宝双佛和半跏坐的弥勒菩萨,而正壁坛上的主佛是有绝对权威的释迦牟尼佛,他是在说法。而两壁大龛中出现的人物只是在释迦佛演讲《法华经》过程中出现的,因而居于从属的地位,它和云冈三期的三壁三龛式窟,无论在形制上还是布局上都不一样,属于不同性质的两类洞窟,不能混为一谈。有人认为龙门此类所谓“三壁三龛式”(实一坛二龛式)窟的形制来源于云冈三期的三壁三龛式窟,实为不了解龙门“一坛二龛式”窟本质的一种误解。
  龙门路洞,完工于北魏末。其洞窟形制及平面布局为:穹隆顶,正壁坛上凿一大龛、两侧壁布列龛的方形窟。正壁大龛在形制上为真正的龛式结构,它有帷幕形的龛楣,同时坛下壁前另凿有基坛,基坛上雕香炉与对狮。此外,正壁大龛内的主佛佛座已是独立的叠涩束腰方形台座(此为北齐流行的主流佛座样式)。笔者认为:路洞正壁大龛龛楣的出现(此前龙门北魏窟无l例在正壁佛坛上雕出龛楣的龛式结构),加上皇甫公等窟的两壁二大龛的布局形式,以及正壁大龛坛前雕刻香炉与对狮的做法,它从真正意义上已完成了由龙门一坛二龛式布局,向邺城地区北朝晚期三壁三龛式的过渡准备工作。换言之,响堂系石窟中的三壁三龛式布局除了继承云冈、巩县等石窟的一些因素外,还主要借鉴了龙门路洞正壁大龛、独立佛座以及基坛雕刻香炉、对狮的一些做法发展而成①。
  邺城地区三壁三坛式方形窟则主要来源于龙门的三壁三坛式窟的平面布局,实例如慈香洞(神龟三年,520)、六狮洞、地华洞等窟,不过龙门所有的北魏窟均为穹隆顶。邺城地区北齐出现的覆斗形顶的形制来源,依次可以上溯到天龙山的第2、3窟(东魏),义马鸿庆寺第2窟(北魏晚期),庆阳北石窟寺第165窟(北魏永平二年,509)。以庆阳北石窟寺的第165窟为最早,规模也最大。
  ……

前言/序言


沧桑与辉煌:中古丝绸之路上的信仰、艺术与社会变迁 一本跨越千年,聚焦于中古时期(约公元4世纪至10世纪)欧亚大陆互动与文化熔炉的学术论文集,旨在通过对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及艺术遗存的深入剖析,重构一个宏大而精微的时代图景。 本书精选了来自全球顶尖汉学家、考古学家、艺术史学家和宗教史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收录的论文聚焦于丝绸之路沿线,尤其关注佛教艺术的传播、多元宗教的共存与冲突、游牧民族与定居文明的互动,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和物质文化的深刻变革。 核心议题与内容模块: 第一部分:信仰的流播与本土化:佛教艺术的范式转换 本部分汇集了多篇关于佛教自印度次大陆向东传播过程中,在不同地理与文化环境中发生的适应性演变。研究不再仅仅停留在对造像风格的简单分类,而是深入探讨了“在地化”(Indigenization)的复杂过程。 犍陀罗艺术的后续影响与中亚风格的形成: 探讨了希腊化艺术的母题如何被中亚本土匠人吸收、改造,并最终影响到早期中国佛教石窟造像的比例与衣饰。重点分析了粟特地区和吐火罗河流域的壁画中,对叙事方式和色彩运用的创新。 “胡风”的融入与中国化叙事: 考察了自十六国至隋唐时期,佛教艺术中游牧民族审美趣味的渗透。例如,对“褒衣博带”向“褒衣窄袖”的演变,以及中原与西域佛本生故事画卷在笔法和构图上的取舍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特别关注了高昌和敦煌壁画中,世俗供养人形象与神圣场域的融合。 密教的早期传入与本土的哲学对话: 分析了唐代长安、洛阳译场中,对中印度密宗经典(如《大日经》、《金刚顶经》)的翻译实践,及其对中国本土道教和玄学思想产生的冲击与借鉴。通过对少数出土的泥塑和供养器皿的分析,探讨了胎藏界和金刚界的早期图像学特征。 第二部分:丝绸之路的物质证据:贸易、技术与日常生态 本部分着眼于连接东西方的商业网络及其对沿线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强调物质文化交流的动态过程。 陶瓷与玻璃的跨区域技术转移: 通过对吐鲁番、楼兰遗址出土的早期青瓷、白瓷残片与萨珊波斯玻璃器的化学成分分析,揭示了技术交流的路径和速度。有论文详细比对了中原釉料配方与西亚玻璃熔制技术的差异与融合点。 丝绸之路上的纺织技术与服饰变迁: 结合考古发现的绢本、麻纺织品与文献记载,重构了中古时期流行于中亚和中国北方宫廷的服饰样式。着重研究了“昭武九姓”商人群体的服饰特点,以及他们对中原士族服饰的影响。 货币流通与经济网络的重构: 收集了不同政权(如北魏、吐谷浑、突厥汗国)发行的钱币谱系,分析了罗马金币、波斯萨珊银币在中国西北地区的流通范围与价值比价,描绘了一幅复杂的国际贸易结算图景。 第三部分:权力、身份与社会结构:多民族政权的互动 本部分聚焦于中古时期欧亚大陆政治实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了游牧-农耕文明交界地带的权力构建、族群认同以及法律制度的适应性。 突厥汗国与周边王朝的外交策略: 详尽梳理了唐朝与西突厥、东突厥在册封、和亲、军事结盟等方面的官方文书与碑刻记载,探讨了“天可汗”概念的政治内涵及其在草原上的实际效力。 高昌、焉耆等绿洲王国的民族构成与社会治理: 基于地方志和新发现的文书,分析了这些“城邦国家”内部,汉人、羌人、吐火罗人等不同族群的居住分布、赋税制度和军事组织模式。强调了其在文化上扮演的“缓冲地带”角色。 游牧精英的汉化进程与文化挪用: 探讨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外,其他北方政权中,鲜卑、羯等族精英在定居后,对儒家经典、官僚制度以及土地私有观念的吸收程度与保留的草原文化残余之间的张力。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野的整合: 汇集了考古学、文献学、艺术史、人类学等领域的最新方法论,提供了多维度、立体化的历史解读。 侧重“过程”而非“静止”: 强调文化交流中的互动、张力、误解与重塑,展现了中古时代作为一个动态演变时期的复杂性。 聚焦边缘与连接点: 研究对象多集中于丝绸之路上的关键节点(如河西走廊、葱岭以西绿洲),揭示了这些地区在世界史中的枢纽地位。 本书适合从事中古史、宗教史、艺术史、考古学研究的学者、研究生,以及对世界文化交流史抱有浓厚兴趣的广大历史爱好者阅读。它提供了一扇深入理解那个充满创造力、冲突与融合的伟大时代的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份论文集最大的价值,在我看来,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特定时间点上,对云冈石窟研究热点的集中展示和深度挖掘。它像一个快照,凝固了2005年前后学界对这个世界文化遗产最前沿的思考。阅读这些早期的观点,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后续十几年研究脉络的源头和转向。比如,里面关于保护技术的一些初步讨论,对比今天成熟的数字化保护方案,能让人清晰地看到技术进步对考古学研究范式产生的颠覆性影响。它记录了那些奠基性的工作,也为我们今天的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参照系。对于新进入这个研究领域的后辈学者来说,这不是一个起点,而是一个重要的“中继站”——你必须了解前辈们已经解决了什么、争论的焦点在哪里,才能有效地提出新的、具有突破性的研究问题。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它提供了最终的答案,而在于它清晰地界定了问题,引导着我们深入探索未知。

评分

阅读这份文集的过程,与其说是在“看书”,不如说像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这些研讨会上的论文,保留了很强的现场辩论感和最新的研究视角,不像某些出版物经过过多修饰,显得有些“陈旧”。我特别欣赏其中几篇关于石窟风化机理和环境影响的报告,数据图表详实,分析逻辑清晰,看得出是经过了大量实地考察和长期监测的成果。这对我正在进行的一个关于古代建筑材料耐久性的课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照。有时候,一篇看似边缘的论文,比如关于某一尊佛像面部表情的微妙差异的探讨,反而能揭示出不同时期工匠群体审美观念的细微变迁,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非常考验读者的悟性和耐心。说实话,有些地方的专业术语密度非常高,我需要频繁地查阅相关的考古报告和文献综述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但同时也带来了知识的巨大增量,每攻克一个难点,成就感都油然而生。它强迫你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拥抱更广阔的学术疆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采用了一种比较朴实的米黄色调,搭配深蓝色的标题字体,整体给人一种沉稳、学术的气息。纸张的质感摸上去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光面纸,而是略带纹理的哑光纸,这对于长期阅读和查阅来说非常友好,长时间看眼睛也不会太累。不过,我得说,初拿到手的时候,厚度还是挺惊人的,这本论文集的分量感十足,也预示着里面内容的丰富程度。从目录上看,涵盖的议题非常广泛,从早期的造像风格演变,到中晚期的佛教造像艺术特征,再到石窟的保护与修复技术,几乎把云冈石窟研究的各个维度都触及到了。虽然我还没能完全细读完每一篇,但光是快速浏览一下各个章节的标题和摘要,就能感受到作者们在各自领域里深厚的积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尤其是看到一些关于图像学细节的深入剖析,让我对云冈石窟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对中国古代雕塑史、佛教艺术史,乃至区域历史地理有浓厚兴趣的研究者准备的重量级参考书,它绝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普及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嚼慢咽的学术珍馐。

评分

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这本论文集的收录标准显然是相当高的,汇集了当时国内外顶尖学者的智慧结晶。我注意到,几篇来自海外学者的文章在研究方法上体现出与国内不同的侧重,例如,他们可能更倾向于运用社会学或人类学的框架来解读宗教现象,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宝贵的“他者”视角,避免了我们可能陷入的“本土化”的思维定势。这些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碰撞,使得云冈石窟的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雕塑艺术的“美”与“丑”,而是延展到了信仰的传播、权力结构的需求以及不同族群间的文化互动等宏大命题。当然,学术论文集难免存在观点对立的情况,但正是这种良性的学术争议,才构成了真正的学术生命力。你可以在阅读中清晰地看到不同学派之间的“交锋”与“融合”,比如,对于某一特定时期造像风格突变的成因,各家便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这反而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促使我不再盲从任何一家之言,而是要自己去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判断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编辑和排版工作做得可以说是中规中矩,符合国家级大型学术会议论文集的标准流程。插图部分是其亮点之一,尽管受限于印刷成本,很多彩图似乎未能完全展现出石窟造像的微妙色彩和光影变化,但黑白图版的清晰度和标注的准确性还是值得称赞的。尤其是那些细节拓片和测量的图示,对于研究者来说,价值甚至高于精美的彩色照片,因为它们直接呈现了作品的结构信息。然而,如果非要吹毛求疵的话,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的三维扫描数据或者线描图辅助理解那些复杂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关系。另外,索引系统的设计稍微欠缺了一点,如果能有一个更细致的“人名索引”和“主题关键词索引”,对于需要快速定位特定信息的研究者来说,将会大大提高查阅效率。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份严肃的、面向专业读者的“研究工具箱”,而非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这一点从其厚重的文本量和严密的论证结构中便可窥见一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