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城市环境污染及治理研究》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对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之道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内容简介
《城市环境污染及治理研究》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对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之道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环境污染的现状及严重性研究、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发展趋势分析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环境的要求。书中还重点分析了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概述了城市环境中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固体污染等污染源的特点及其治理方法,论述了城市环境污染的综合整治等问题。
作者简介
梁旭,1971年生,辽宁鞍山人。1998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政治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授行政管理学、市政学、领导学、行政组织学等课程。著有《邓小平与香港》(合著)、《依法治国方略》(合著)、《世界著名思想家传》(合著)、《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学习读本》、《政务礼仪与交往艺术》、《卓越领导力与影响力》和《易经与领导智慧》等。
目录
第一章 城市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城市环境问题概述
一、城市环境问题的由来
一、经济活动与城市环境问题
三、城市环境问题的人为性
四、城市环境问题的复合性
五、城市环境问题可以通过治理改善
第二节 城市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一、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二、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三、市民环保意识的缺失
四、城市政府环境管理能力的不足
第三节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要求
一、可持续发展观
一、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要求
第二章 城市环境评估的指标与模型
第一节 环境评估主要指标
一、空气污染指标
一、水污染指标
三、辐射指标
第二节 环境监测的数理模型
一、数理统计法
一、环境模型质量评价
三、模糊综合评判法
四、灰色类聚法
五、密切值法
第三章 空气污染问题
第一节 空气污染的源头
一、大气污染的自然因素
一、大气污染的人为因素
第二节 空气污染源的变化
一、以往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一、目前困扰城市大气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PM2.5 值的变化
第三节 空气污染的危害
一、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一、大气污染物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第四章 水体污染问题
第一节 水体污染的分类
一、从污染源上的划分
二、从污染性质上的划分
三、从污染成因上的划分
四、从污染具体形态上的划分
第二节 水资源的紧缺和不可替代性
一、城市水资源的紧缺
二、水资源的不可替代性
第三节 水体污染的现状
一、地下水污染
二、河水污染
三、湖泊、水库水污染
四、城市近海污染
第四节 水体污染的危害
一、水体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二、水体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第五章 其他污染问题
第一节 噪声污染
一、噪声污染的特点
二、城市室内噪声的主要来源
三、噪音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第二节 光污染
一、光污染定义
一、光污染的类型及危害
第三节 辐射污染
一、放射性污染及危害
一、电磁辐射及危害
第四节 固体垃圾污染
一、固体垃圾污染的形式
一、固体垃圾污染对城市环境的危害
第六章 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
第一节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一、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
二、转化经济结构,发展新经济
三、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
第二节 加强法制建设
一、当前环保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环保法制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第三节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治理污染
一、科技手段治理环境的必要性
二、发展绿色技术
三、环境治理中的科技应用
第四节 增强公民环保意识
一、城市环境保护要求普遍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二、树立公民生态意识,建设生态文明
三、提倡“绿色”新消费观念
第五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改造交通设施是减少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途径
二、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是减少水体污染的关键
第六节 推进清洁能源的应用
一、太阳能的利用
二、推广使用电动汽车
三、建设智能电网
第七节 以“生态城市”为建设目标
一、生态城市的定义
二、生态城市的特点和标准
三、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第八节 推动新型城镇化,减少大城市人口涌人带来的环境压力
一、工业化过程中的城镇化趋势
二、转变城镇发展方式,走环境友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九节 建设数字智能城市,减轻城市人口集中带来的环境问题
一、数字智能城市
二、加快建设数字智能城市
第十节 通过规划和改造解决城市环境问题
一、城市的环保规划
一、旧城区改造与新城区建设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一、以往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以往,工业企业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气卫生防护工作的重点之一。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目益增多。由于工业企业的性质、规模、工艺过程、原料和产品种类等不同,其对大气污染的程度也不同。
在居住区里,随着人口的集中,大量的民用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也需要耗用大量的煤炭,特别在冬季采暖时间,往往使受污染地区烟雾弥漫,这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源。烧煤是过去污染最根本的原因,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为核心的,这样的能源结构在现在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煤炭的消耗会随之大幅度提高,由此带来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排放将进一步增加。大气中的有害气体、细粒子和痕量有毒污染物已经形成复合污染。
二、目前困扰城市大气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近几十年来,由于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城市行驶的汽车日益增多,火车、轮船、飞机等客货运输频繁,这又给城市增加了2的大气污染源。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汽车排出的废气。进入21世纪,汽车污染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随着汽车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它对世界环境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危害城市环境,引发呼吸系统疾病,造成地表空气臭氧含量过高,加重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环境转向恶化。21世纪初,汽车排放的尾气占了大气污染的30%-60%。随着机动车的增加,尾气污染有愈演愈烈之势,由局部性转变成连续性和累积性,而各国城市市民则成为汽车尾气污染的直接受害者。汽车污染大气的特点是排出的污染物距人们的呼吸带很近,能直接被人吸入。总的来说,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有:
(一)固体悬浮颗粒
固体悬浮颗粒的成分很复杂,并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各种金属粉尘、强致癌物苯并芘和病原微生物等。固体悬浮颗粒随呼吸进入人体肺部,以碰撞、扩散、沉积等方式滞留在呼吸道的不同部位,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当悬浮颗粒积累到临界浓度时,便会激发形成恶性肿瘤。此外,悬浮颗粒物还能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阻塞皮肤的毛囊和汗腺,引起皮肤炎和眼结膜炎,甚至造成角膜损伤。
……
《教育的维度:跨越时空的思想探索》 本书旨在引领读者踏上一段跨越古今、融汇东西的教育思想之旅。我们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视角或地域限制,而是致力于勾勒出人类在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中所展现出的丰富多样性与深邃智慧。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实践模式以及思想家们所留下的宝贵遗产进行梳理与解读,本书旨在呈现一个更广阔、更立体的教育图景,激发读者对教育本质、目的与可能性的深度思考。 历史的回响:文明的摇篮与教育的萌芽 教育并非现代社会的产物,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曙光。本书将从早期人类社会的知识传递与技能传承讲起,探讨在氏族部落、早期文明(如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中,教育是如何以口头传授、模仿实践等形式,将生存技能、社群规范以及原始信仰代代相传。我们将审视早期学校的雏形,以及不同文化对于“何为知识”的初步认知。 古希腊:理性的启蒙与公民的塑造。 雅典的民主政治催生了对公民教育的重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对教育的理解,构成了西方教育思想的基石。本书将深入剖析他们关于知识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塑造德行与理性)、教学方法(对话、辩证法)以及理想教育体制的构想。我们将探讨城邦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以及不同时期希腊教育的侧重点。 古罗马:实用主义与帝国统治的工具。 罗马教育在继承希腊传统的基础上,更强调实用性与帝国统治的需求。法律、军事、修辞等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合格的公民、优秀的军官和高效的管理者。本书将考察罗马的家庭教育、私人教师制度,以及公共教育的发展,并分析其对后世法律与行政体系的影响。 中世纪的教会与大学:信仰的传播与知识的汇聚。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教会成为中世纪教育的主导力量。修道院学校与教会学校肩负着传播教义、培养神职人员的重任。本书将梳理这一时期教育的宗教色彩,以及知识传承的局限性。然而,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标志着知识的独立发展与体系化,本书将重点介绍博洛尼亚、巴黎、牛津等早期大学的兴起,探讨其组织结构、学术传统与课程设置,以及经院哲学的兴盛与影响。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人文的复苏与信仰的重塑 人文主义的浪潮:回归古典,关注人本身。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人及其潜能的关注重新被激发。人文主义教育家们强调对古典文献的学习,认为通过研习古希腊罗马的文学、历史、哲学,能够培养完整的、具有批判性思维和高尚品德的个体。本书将介绍如伊拉斯谟、维多利诺等重要人物的教育思想,探讨他们对古典语言、文学、历史课程的重视,以及对自由教育的追求。 宗教改革的冲击:信仰的自由与教育的普及。 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家的思想,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强调信徒能够直接阅读《圣经》,这推动了大众识字率的提高和基础教育的普及。本书将分析宗教改革如何催生了新的学校类型,例如针对普通民众的学校,以及其对教育内容和目的带来的改变。 启蒙时代与理性主义:理性之光与社会改造 理性主义的兴起:科学精神与系统性教育。 笛卡尔、洛克、卢梭等哲学家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启蒙思想家们相信理性的力量,倡导以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和改造社会。本书将深入探讨洛克的经验主义教育观,强调感官经验的重要性,以及“白板说”。我们将重点介绍卢梭的《爱弥儿》,解析其“自然主义”教育理念,强调顺应儿童天性,反对早期束缚,以及“负面教育”的实践。 教育的社会功能:普鲁士模式与国家化教育。 启蒙时代也孕育了国家干预教育的趋势。普鲁士建立的初等义务教育制度,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本书将考察这一模式的形成背景、主要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国家化)及其对现代公共教育体系的影响。我们将分析国家如何将教育作为培养合格公民、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的工具。 工业革命与教育的现代化:知识的爆炸与科学的应用 技术革新与职业教育的兴起。 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对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本书将探讨职业教育、技术学校的出现,以及工业化对课程内容(数学、科学、工程)的侧重。 教育理论的多元发展:行为主义、进步主义与杜威。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成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如巴甫洛夫、斯金纳,强调学习的刺激-反应机制,对教学设计产生影响。本书将重点关注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特别是约翰·杜威的“从做中学”理念,解析其对儿童中心、经验学习、民主学校的倡导,以及其对现代教育实践的深刻影响。 教育心理学与科学化管理。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教育研究开始走向科学化。本书将简要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分支,以及其在学习理论、测量评估等方面的贡献。同时,我们将触及早期教育行政管理的研究,探讨如何提高教育效率。 20世纪至今:多元主义、全球化与未来的挑战 教育的批判性转向:批判理论与后现代主义。 20世纪后期,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批判理论家,对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社会再生产作用提出了深刻质疑。后现代主义思潮也进一步挑战了宏大叙事,强调多元视角、差异与解构。本书将介绍这些批判性教育思想,分析它们对教育公平、权力关系的反思。 教育公平与社会正义的追求。 关注弱势群体、消除教育不平等成为重要议题。本书将探讨教育机会均等、补偿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变迁。 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使得教育面临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教育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都在不断地相互影响与借鉴。本书将讨论全球化对教育内容、教育技术以及教育理念的影响。 技术赋能与学习的未来。 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教育的面貌。在线学习、翻转课堂、个性化学习等新模式层出不穷。本书将展望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前景,探讨其对学习方式、师生关系以及教育公平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结语 《教育的维度:跨越时空的思想探索》并非一本简单的教育史教科书,而是一次对人类教育智慧的集体回溯与前瞻。我们相信,理解教育的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教育的现在,并为教育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本书,我们希望读者能够超越狭隘的认知,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审视教育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独特价值,并从中汲取力量,为构建更美好、更具启迪性的教育未来贡献智慧。本书旨在提供一个丰富的思想框架,引导读者主动地去探索、去提问,去发现属于自己的教育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