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旭,1971年生,辽宁鞍山人。1998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政治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授行政管理学、市政学、领导学、行政组织学等课程。著有《邓小平与香港》(合著)、《依法治国方略》(合著)、《世界著名思想家传》(合著)、《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学习读本》、《政务礼仪与交往艺术》、《卓越领导力与影响力》和《易经与领导智慧》等。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我最看重的是一本书能提供多少可供借鉴的“活的经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不仅仅是梳理了那些伟大的理论家们说了什么,更深层次地挖掘了“为什么”他们会这么说,以及这些理论在历史实践中遭遇了怎样的阻力、又带来了怎样的实际影响。书中对几次重大教育改革失败或成功的案例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研究。作者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坦诚地展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例如,当讨论到某种理想化的教育模式在特定国家推行时所遇到的文化抵触,那种描述的细致入微,让我对教育推广的难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读完这些案例,我不再把教育问题简单地看作是“方法好不好”的问题,而是意识到它是一个涉及权力、文化认同和社会结构的复杂系统工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历史的耐心”,告诫我们在追求进步的同时,必须尊重历史的惯性与教育的复杂性。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距离感。我向来对过于说教或者堆砌术语的文本感到头疼,但这本书却让我沉浸其中,欲罢不能。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自然,仿佛是在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史诗故事,而不是在陈述冰冷的史实。特别是当他阐述某个教育哲学家的核心观点时,总能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人茅塞顿开。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咖啡馆里读到关于某个中世纪教育模式如何应对社会转型的段落,因为太投入,差点没注意到咖啡已经凉了。这种能够激发读者主动思考、并且让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的写作能力,实在难得。而且,书中对历史背景的描绘也极其到位,让我们明白,教育思想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深深植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土壤之中。这本书真的做到了将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完美结合,成功地将“历史”这个听起来有些沉重的词汇,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知识充满好奇心的人量身定制的!拿到手的时候,厚实的封面和精心设计的排版就让人眼前一亮。我尤其欣赏它在内容组织上的匠心独运。作者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年代记述方式,而是巧妙地将那些看似零散的历史片段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是穿越时空,与那些教育先驱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他们如何看待知识的本质?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教育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些宏大的议题在书中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剖析。特别是关于不同流派思想如何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的论述,简直是精彩绝伦。我发现,很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教育理念,其实都源于那些看似遥远的过去,每一次的变革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无数思想家智慧的结晶。读完第一部分,我立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教育的理解深度提升了一个层次。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扎实的史料,更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教育的“为什么”和“怎么样”。它提供的视角是多维度的,让人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能反思当下的教育实践,可以说是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一部力作。
评分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的结构编排,这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过去读过不少教育史的入门读物,但往往在某个阶段就会迷失方向,不知道该抓住主线还是关注细节。然而,这本书的脉络清晰得惊人。它不是简单地按时间轴推进,而是采用了主题式的划分,比如“理性主义的崛起”、“经验主义的挑战”等等,这样一来,读者就能非常清晰地追踪特定教育思想的演变路径和影响力范围。更妙的是,每一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极其平滑,前一节的结论往往自然地引出了下一节要探讨的新问题。这种精心的设计,使得整本书读下来,逻辑链条非常完整,不会让人感到碎片化。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复杂理论时的对比分析,比如将某两位教育家的观点放在一起比较,能够迅速凸显出他们思维的差异点和共通之处。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帮助了我整理和内化这些复杂的历史信息,它不是强行灌输知识,而是在搭建一个可以让你自行构建知识体系的脚手架。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其视野的宏大和深邃。它没有将目光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国家或文化圈,而是展现了教育思想跨越地域、跨越文明的传播与演变。这种全球化的视角,尤其在今天这个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书中对非西方古代教育思想的提及和探讨,也让整个叙事摆脱了那种单一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它鼓励读者去思考,教育的“普适性”与“文化特殊性”之间如何取得平衡。每次阅读到一个新的篇章,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不同文明的窗户,看到了人类在追求启蒙和智慧传承上的共通努力。这种将个别思想家置于更广阔的人类文明背景下去审视的做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它让我认识到,教育史研究的终极目标,或许不是要为今天的教育找到一个完美的蓝图,而是要理解人类作为学习者和传承者,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所做出的最根本的探索和努力。这本书无疑是一部站在巨人肩膀上,同时又引领我们看向更远未来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评分送货有点慢,整体上还过得去
评分都是些很经典,很不错的书!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好
评分送货有点慢,整体上还过得去
评分不错
评分还不错。有关宇宙起源以及生命本身的最基本的问题,曾经为哲学的范围,现在占据着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相遇但却自说自话的领地。在霍金和蒙洛迪诺的新书中,他们以精彩简朴的非专业语言表述有关宇宙奥秘的最新的科学思考。他们在《大设计》中解释,根据量子论,宇宙不仅具有单独的存在或历史,而且同时存在每种可能的历史。把这种思想应用于宇宙整体,就对因果概念本身提出疑问。然而,霍金和蒙洛迪诺描述的"从顶到底"的宇宙学方法会说,过去没有采取确定的形式这一事实意味着,我们因观察历史而创造历史,而非历史创造我们。作者进一步解释,我们自身是宇宙极早期的量子涨落的产物,并且展现量子论如何预言"多宇宙"--该思想是说,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自发地从无中出现的许多宇宙中的一个,每个宇宙具有不同的自然定律。霍金和蒙洛迪诺在这过程中诘问实在的传统概念,提出"依赖模型"的实在论,这是我们能够希望找到的最佳答案。他们以对M理论的精彩评价来结束全书,M理论解释了制约我们和我们宇宙的定律,它还是完备的"万物理论"的目前可行的仅有候选者。他们写道,如果被证实的话,它将是爱因斯坦寻求的统一理论,也是人类理性的终极胜利。 这是一部简洁的惊人的附有大量插图的指南,导向正在改变我们的宇宙观并危及我们最神圣的信仰系统的一些发现。没有任何一本书像《大设计》这样信息丰富,这样刺激。从《时间简史》首版以来的十年间,相对论家、宇宙学家和粒子物理学家通力合作,在寻找宇宙最核心的万物理论上取得长足进展。但和人们以往期望不同的是,我们可能不再具有统一理论的唯一表述,这正如不能用一张地图描绘整个地球表面一样。这种所谓的M-理论把超引力和五种弦理论在一个单独的理论框架中统一起来。超弦理论是在不同情形下对自然的方便的近似。但是M-理论的整体概况还是不很清楚。霍金一生贡献于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被誉为当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时间简史》及《黑洞与婴儿宇宙以及相关文章》。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着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我们个人存在的时间都极为短暂,其间只能探索整个宇宙的小部分。但人类是好奇的族类。我们惊讶,我们寻求答案。生活在这一广阔的、时而亲切时而残酷的世界中,人们仰望浩渺的星空,不断地提出一长串问题:我们怎么能理解我们处于其中的世界呢?宇宙如何运行?什么是实在的本性?所有这一切从何而来?宇宙需要一个造物主吗?我们中的多数人在大部分时间里不为这些问题烦恼,但是我们几乎每个人有时会为这些问题所困扰。按照传统,这是些哲学要回答的问题,但哲学已死。哲学跟不上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现代发展的步伐。在我们探索知识的旅程中,科学家已成高擎火炬者。本书的目的是给出由最近发现和理论进展所提示的答案。它们把我们引向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的最新图像,这种图像和传统的,甚至与仅一二十年前我们画出的图像都大相径庭。尽管如此,新概念的最初梗概几乎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之前。根据宇宙的传统观念,物体沿着明确定义的途径运动,而且具有确定的历史。我们能够指定其每一时刻的精密位置。尽管,对于日常的目的这种描述已是足够成功,但在20世纪20年代发现这种“经典”图像不能解释在原子和亚原子的存在尺度下观察到的似乎奇异的行为。反而,必须采用一种称为量子物理的不同的框架。结果发现在预见那种尺度的事件时,量子物理特别精确,而且在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宏观世界时,还重复了旧的经典理论的预言。然而,量子物理和经典物理是基于物理实在性的非常不同的观念之上。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