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体系新颖,测量与评价的原理及应用贯穿全书
·教材理念新、资料全,精选内容突出实用性,主要章节围绕实际研究问题展开
·各章均配有研究性阅读材料,适应不同层次教学
·语言简洁,示例精当,方便自学
内容简介
《全国高等院校教育硕士规划用书:化学教学测量与评价》共分八章,内容涉及化学科高考的试题和能力层次要求,包括现代测量理论在内的考试质量评价理论和方法,定量测量数据的报道,化学课堂教学(内容处理及教学技能)评价、学生个体(认知和技能)发展评价以及教学实验结果评价,最后介绍使用SPSS进行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和因素分析等。《全国高等院校教育硕士规划用书:化学教学测量与评价》内容围绕实际研究问题展开,示例多,语言简洁易懂,便于自学;各章均配有研究性阅读材料,适应不同层次教学。
《全国高等院校教育硕士规划用书:化学教学测量与评价》可作为化学学科教育硕士、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以及化学(师范类)专业本科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用书,化学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本科生进行自学的参考用书,以及广大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教学研究及管理人员的工具性参考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化学科高考
第一节 高考与教育测量
一、高考的历史沿革
二、教育测量
第二节 化学科高考与能力层次
一、化学科高考改革回顾
二、化学科高考的特征
三、考试的分类
四、化学科高考的能力和层次要求
第三节 标准化考试及试题命制要求
一、标准化考试
一、考试大纲
研读材料: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化学)
三、标准化试题命制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化学科高考的试题
一、客观性选择题
研读材料:猜测校正公式
二、主观性化学计算题
研读材料:相对评分法
三、限制性填空/简答题
四、信息给予题
第五节 考试结果的整理与描述
一、考试的教育功能
二、考试结果的收集与整理
研读材料:数据的类型
三、考试结果数据的描述
第二章 考试的质量评价
第一节 考试与教育目标
一、教育(教学)目标与考试目标
二、教育目标分类
研读材料:《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描述目标水平的词语
第二节 考试结果的有效性
一、效度的概念
二、内容效度
三、积差相关系数
研读材料:相关系数的平均数
四、效标关联效度和结构效度
第三节 考试结果的可靠性
一、内部一致性信度
二、评分者信度
三、等级相关系数
研读材料Ⅰ:信效度的理论意义及两者关系
研读材料Ⅱ:利用肯德尔和谐系数计算评分者信度
第四节 考试的项目分析
一、难度分析
研读材料:多重选择题难度的校正
二、点双列相关系数
研读材料:二列相关系数
三、区分度分析
研读材料Ⅰ:考试的信度与试题区分度的关系
研读材料Ⅱ:目标参照性考试的试题分析
第五节 考试理论的进展
一、经典测验理论
研读材料:概化理论简介
二、题目反应理论介绍
研读材料:拉什模型简介
三、认知诊断评价与测量的结合
第三章 测量结果的报道
第一节 概率与正态分布
一、概率
二、正态分布
研读材料:二项分布
第二节 百分等级和百分位数
一、百分等级
二、百分位数
研读材料:从原始数据资料求中位数以及中位数与均数的比较
第三节 转换分数及应用
一、Z分数
二、多科成绩的总评定
三、T分数
研读材料:原始分数正态化
第四节 等级计分及等级的数量化
一、正态分布计分
研读材料:教学班级的均分和标准差控制
二、质量等级的数量化
第四章 测量资料的定性分析
第一节 化学教育科研中的定性方法
一、定性分析的特点
二、定性分析的过程和注意点
三、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
第二节 访谈法与出声思维法
一、访谈法
二、出声思维法
第三节 编码技术与问题行为图
一、编码技术
二、问题行为图技术
第四节 概念图技术
一、概念图及其发展
二、概念图的结构和类型
三、概念图的评估方法
第五章 化学课堂教学评价
第一节 教学目标确立的评价
一、教学目标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
第二节 教学内容处理的评价
一、同课异构的“同”与“异”
二、不同视角的同课异构
研读材料:“奇妙的二氧化碳”同课异构的评价案例
第三节 教学技能使用的评价
一、导人技能
二、结束技能
三、提问技能
研读材料:课堂提问技能的评价案例
第六章 学生个体发展评价
第一节 学习过程的质性评价
一、学习档案袋
二、Z管理图
第二节 个体发展趋势的量化评价
一、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研读材料:回归系数的实际检验过程
研读材料:剩余标准差
一、化学学习进步倾向的定量评价
第三节 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测评
一、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
二、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教学目标学习水平分类
三、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测量与评价
第四节 化学学习中学生情感测评
一、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
一、化学教育中情感目标分类
三、化学教学中情感领域目标建构
第七章 教学实验结果评价
第一节 总体水平的估量
一、标准误差
二、总体平均成绩的区间估计
三、t分布
研读材料:其他总体参数的置信区间
第二节 两对照集体水平的比较
一、假设检验
研读材料:两类错误
一、两均数差异比较
第三节 多个集体水平的同时比较
一、F分布
一、方差分析
研读材料:方差分析的条件
三、多个集体水平的同时比较
第四节 两因素方差分析介绍
一、2×2实验设计
一、双因素方差分析的一般格式
第五节 调查计数与比率的评量
一、比率的区间估计
一、两比率差异的比较
三、计数数据的评量
第八章 SPSS的使用介绍
第一节 SPSS基本操作
一、基本操作
二、数据的描述与转换
第二节 均值检验
一、单一样本均值检验
二、两独立样本均值差异检验
第三节 相关分析
研读材料:偏相关的计算公式
研读材料:φ相关的计算公式
第四节 线性回归分析
一、线性回归分析原理
研读材料:标准化回归系数
二、用SPSS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五节 因素分析
一、因素分析原理
研读材料:高师化学系课程分析
二、用SPSS进行因素分析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
附表1 正态分布表
附表2 t值表
附表3-1 F值表(单侧检验)(a=0.05)
附表3-2 F值表(单侧检验)(a=0.01)
附表4 x2值表
附表5 积差相关系数显著性临界值
附表6 等级相关系数显著性临界值
精彩书摘
(1)建构性。借助于常模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进行的传统的评价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人们注意到评价应该重视学生认知建构的个体差异。既然认知个体是在主动地解释客观世界,认知个体处在不断发展与改变的过程中,那么,单一的、统一的、一次性的纸笔测量方式评价学生,就容易忽略每个学生知识建构的独特性和过程性。而概念图方式可以弥补这一缺点,通过对概念图采用不同的评分法或采用不同的概念图任务得出的分数结果可以反映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不同方面。
(2)整体性。一般的测验试题常采用如选择、填空等问题类型,这种问题往往集中关注某一领域小部分和相对孤立的概念,缺乏概念间联系程度的考察。而概念图测试能够超越单个概念本身,主要强调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关系,关注的是整体性概念网络。通过概念图学习,不仅可以巩固单个的概念,加强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还可以从中创生出新的有意义的概念。一个好的概念图不仅可以显示其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更能体现出其创新的能力。如果从哲学的角度进行考察,概念图的使用原理很显然突出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哲理。
(3)真实性。为了追求标准化考试的成绩,教师往往会陷入以传播应试知识为主的教学误区;学生也可能由于长期的被迫机械记忆和逐字逐句的再认答题考试,无奈地转入机械学习的模式。人们所指的“高分低能”的学生,不仅其“低能”是事实,其“高分”通常也都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很多学生的“高分”往往是暂时的,很多知识不久就无法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即使能够回忆再认,也很少有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全新的问题情境中。习得的知识无法迁移,这样的学习有时候称为定势学习。而概念图是学生知识结构的表征和测量工具,可以如实地反映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和概念意义的变化,并促进将机械学习转化为意义学习,具有真实性。恰当地使用概念图还可能将学生的创新潜能转变为显能。
(4)直观性。由于画概念图是学习者将他们自己的思想描绘成概念和联系,以一种特定的类似于语义网络形式的空间排列图式,其实质就是将内隐的知识网络外显化、直观化、形象化。通过命题的正确性、有效性、复杂性和整体性的程度就可以看出学生所学知识的概况。同时,从层次性的水平可以看出他的逻辑思维水平,从所举的事例中可以获知学生对概念意义(内涵和外延)理解的清晰性和广阔性。通过横向联系的多少可以看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
(5)发展性。不少学者提出,要为学生的发展而评价。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且不断深化的过程,传统的测验或考试常过于注重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学习结果,而忽视其知识结构是否有所发展。概念图结构可以反映学生搜索已有概念、联系新旧概念、产生新知的能力,学生对于某一领域的知识结构在教学前后有没有变化和发展,可以通过画概念图的方式来实现。
……
前言/序言
全国高等院校教育硕士规划用书:化学教学测量与评价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高等院校教育硕士规划用书:化学教学测量与评价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