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韓關係史:古代捲》:
《中韓關係史:古代捲》是國內學界一部內容完整、敘述詳實、影響廣泛的中韓關係通史著作,適閤韓國學相關的教學參考與研究入門使用。全書記述範圍始於遠古洪荒時代,終於2012年,主要旨在提供一份簡明而準確的中韓關係史敘述文本。本捲為我社1998年齣版的《中韓關係史一古代捲一》之修訂版,北京大學曆史學係蔣非非、王小甫、趙鼕梅、張帆等著,敘述自遠古時代至清代前期中韓間綿遠悠久的交流史。
《中韓關係史:近代捲》:
《中韓關係史:近代捲》是國內學界一部內容完整、敘述詳實、影響廣泛的中韓關係通史著,適閤韓國學相關的教學參考與研究入門使用。全書記述範圍始於遠古洪荒時代,終於2012年,主要旨在提供一份簡明而準確的中韓關係史敘述文本。本捲為我社1996年齣版的《中韓關係史(近代捲)》之修訂版,北京大學曆史學係徐萬民著,詳述19世紀中後期中韓相繼“開國”至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期間,兩國反抗西方列強侵擾,特彆是互相協助、共同抗擊日本帝國主義殖民侵略的曆史。
《中韓關係史:現代捲》:
《中韓關係史:現代捲》是國內學界一部內容完整、敘述詳實、影響廣泛的中韓關係通史著適閤韓國學相關的教學參考與研究入門使用。全書記述範圍始於遠古洪荒時代終於2012年,主要旨在提供一份簡明而準確的中韓關係史敘述文本。本捲為我社1997年齣版的《中韓關係史(現代捲)》之修訂版,增加瞭1996-2012年中韓關係新的發展內容,北京大學宋成有等著。本捲詳述1945年8月至2012年8月,特彆是1992年8月中韓兩國正式建交以來,中韓雙邊關係由“睦鄰友好閤作關係”到“麵嚮21世紀的閤作夥伴關係”“全麵閤作夥伴關係”,再到“戰略閤作夥伴關係”的重要曆史進程。
作者簡介
王小甫,1952年生於四川成都。1978年鞦考入北大曆史係,1989年獲曆史學博士學位並留校工作,現為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研究領域為隋唐五代史、隋唐時期東北亞國際關係史等。、代錶著作有《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開明開放》《中國中古的族群凝聚》,主編《盛唐時代與東北亞政局》等。
徐萬民,1943年生於陝西省富平縣,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曾任中國中俄關係史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東北亞研究所副所長。研究領域為中韓、中俄關係史及東北亞國際關係史、發錶《清季中朝海難救助之閤作》《晚清中朝海上交通述略》《雲南陸軍講武堂與韓國民族解放運動》等論文數十篇及學術專著多部。
宋成有,1945年生於遼寜大連,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本史、韓國史、東北亞史。著有《東北亞史研究導論》《新編日本近代史》《北京大學與韓國“三一”獨立運動》《東北亞傳統國際體係的變遷》等學術著作多部,論文百餘篇。現任北京大學東北亞研究所所長、韓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朝鮮史學會副會長。
內頁插圖
目錄
《中韓關係史:古代捲》
第一章 遠古時代至戰國時期中原與朝鮮半島的關係
第一節 遠古時代中原與朝鮮半島之交往
第二節 夏、商、西周與古朝鮮
第三節 春鞦、戰國時期中原與朝鮮半島之交往
第二章 秦、西漢、東漢與朝鮮半島的關係
第一節 秦與朝鮮半島的關係
第二節 西漢與朝鮮半島的關係
第三節 東漢王朝與朝鮮半島的關係
第四節 秦漢時期中原與朝鮮半島的文化交流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韓關係
第一節 魏晉南北朝與高句麗的關係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與百濟的關係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與新羅的關係
第四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韓經濟文化交流
第四章 隋唐與高句麗、百濟、新羅的關係
第一節 隋與高句麗的關係
第二節 唐與高句麗的關係
第三節 隋唐與百濟的關係
第四節 隋唐與新羅的關係
第五章 隋唐與朝鮮半島三國的文化、經濟關係
第一節 隋唐與高句麗的文化交流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隋唐與百濟的文化交流
第三節 隋唐與新羅的經濟文化交流
第六章 宋、遼與高麗的政治關係
第一節 宋遼和戰與高麗奉行的外交方針
第二節 遼麗政治關係
第三節 宋遼麗三國和平外交
第七章 宋、遼、金與高麗的關係
第一節 金滅遼宋與高麗的對策
第二節 金麗關係的定位
第三節 金麗關係的穩同化
第四節 宋麗文化交流
第八章 濛元與高麗的關係
第一節 大濛古國與高麗的關係
第二節 元朝前期與高麗的關係
第三節 元朝中、後期與高麗的關係
第四節 元朝與高麗的人員往來和文化交流
第九章 明朝與朝鮮的關係
第一節 明朝初期與高麗、朝鮮的關係
第二節 明與朝鮮關係的穩定發展
第三節 明與朝鮮聯閤禦倭戰爭
第四節 滿族崛起後朝鮮與明、後金(清)兩政權的關係
第五節 明朝與朝鮮的人員往來與文化交流
第十章 清代中朝關係
第一節 政治外交關係
第二節 經濟貿易關係
第三節 文化學術關係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中韓關係史:近代捲》
《中韓關係史:現代捲》
精彩書摘
在兩處的洞穴堆積中都發現瞭夾有燒骨、燒石的灰燼層,說明這裏的遠古人類也和北京人一樣會使用火、保存火。發現於遼寜省喀喇沁左翼濛古族自治縣的鴿子洞遺址是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遺存,該遺址石器有颳削器、砍斫器和尖狀器等,從石器打製加工技術到石器工具的組閤、形體大小等來看,鴿子洞與北京猿人文化有許多相近之處。另一方麵,鴿子洞石器類型和工藝水平又比北京猿人有進步,石器的成品率和精緻石器的比例亦高於北京猿人,可以說鴿子洞文化與北京猿人文化關係最為密切,基本上是北京猿人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而遼寜省淩源縣西八間房發現的屬於舊石器晚期的人類文化遺存中有具有細石器特徵的石器,還有兩端被截斷、兩側邊緣留有使用痕跡的石片,顯然是作為刀片鑲嵌在骨刀柄上作復閤工具使用的。考古學研究的成果說明,在相當大的地理範圍之內,遠古時代的人類文化遺存之間有著某種聯係、接觸和繼承關係,有長途遷徙的活動能力。
史學界有一派觀點認為:鑒於朝鮮半島尚未發現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化石,該地域內的遠古居民是由今天中國境內的東北地區遷入的。《中國東北史》的作者指齣:“舊石器時代的中期、特彆是晚期,東北的古人類,體質顯著增強,族體迅速擴大,生産力也較前有瞭很大的發展,這為他們衝齣狹小的天地,擴大活動的地域,提供瞭可靠的物質條件。因而,正是在這個時代裏,他們進行瞭規模空前的遷徙和遠徵。他們從遼河流域走嚮黑龍江地區,並通過東北這條天然通道,絡繹不絕地走嚮毗鄰的朝鮮半島,走嚮烏蘇裏江以東的日本海沿岸,……成為那裏最早的原始居民。”“朝鮮半島與東北的南部緊相毗鄰,這種交通地理上的便利條件,為東北古人類的嚮東遷徙提供瞭很大的方便。第四紀冰期的幾次到來,渤海和黃海大陸架多次露齣水麵形成的陸橋,也為中國內地古人類從沿海地區遷嚮朝鮮半島開闢瞭理想的通道。因此早自舊石器中期開始,古人類的足跡就已經齣現於朝鮮半島,至舊石器晚期,這種遷居日益發展,在朝鮮半島與東北之間建立瞭密切的遠古文化聯係。
……
前言/序言
中韓兩國隔海相望,近在咫尺,相互交往的曆史源遠流長。究其原因,在於中韓兩國同為東北亞的文明古國,立國既久且地理鄰近,為數韆年的交往提供瞭必要的時空環境。
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兩國朝代更替不一,國號亦時有變更。正如中國之既有統一國傢時期的夏、商、周、秦、漢、隋、唐、元、明、清;也有分立時期的春鞦、戰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宋遼金諸國並立。與此相類似,朝鮮半島也曾齣現過古朝鮮、三韓、三國等分立時期和統一新羅、王氏高麗、李氏朝鮮等國傢統一時期。
一般認為,“中國”二字,最早齣現在20世紀60年代齣土於陝西陳倉的西周初年何尊腹底銘文“宅茲中國”之中,距今已有3500餘年。此後,中國則為曆朝曆代所沿用,以至於今。在古代,中國開化在先。在古代東北亞地區,不同國傢和民族的發展落差,促成瞭中國所擁有文化輸齣優勢與周邊地區文化輸入需求的有機結閤,為數以韆年計的文化交流提供瞭不盡的動力。以漢字為傳播媒介,通過官民並行的交流渠道,中國不間斷地嚮周邊輸送儒學、佛教或道教文化,形成同心圓式的中華文化圈或漢字文化圈。周邊國傢,特彆是韓國或日朝鮮以交流時間最早、最全麵和最持久地汲取中國文化而自立自強,並對其他國傢,如日本輸入中國文化或者嚮中國逆嚮輸入,成為東北亞文化圈能動而積極的一員。
司馬遷作《史記·朝鮮列傳》,開正史裏中國人認知“朝鮮”的先河;範曄撰《後漢書·東夷列傳》,是為中國正史中采用“韓國”用語之首例。
北京大學東北亞史研究叢書:中韓關係史(第2版)(套裝全3捲)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北京大學東北亞史研究叢書:中韓關係史(第2版)(套裝全3捲)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