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音乐文化

东方音乐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俞人豪,陈自明 著
图书标签:
  • 东方音乐
  • 音乐文化
  • 亚洲音乐
  • 中国音乐
  • 传统音乐
  • 民族音乐
  • 音乐史
  • 文化研究
  • 艺术史
  • 音乐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109653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34962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东方音乐文化》中“东方”二字系取“Orient”这一词的原意,它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指的是地中海以东的地区,尤其是亚洲地区,与“西方”(Occident)相对。它与我们国内在某种场合下使用的,包含政治色彩的“东方”这个词的含义有所不同,例如东方歌舞团表演的节目就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间歌舞在内,在这里“东方”所指的范围要比《东方音乐文化》所论及的对象在地域上要更宽一些。具体地说,《东方音乐文化》所要探讨的是除中国以外的亚洲以及与西亚属于同一乐系的北非阿拉伯地区的音乐文化。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日本音乐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古典音乐
一、日本古典音乐的一般特点
二、古典音乐的主要门类
第三节 民谣
一、民谣的类型
二、音乐特点
第四节 近现代的新音乐
一、新音乐发展的第一阶段——创始期
二、第二阶段——成熟期
三、第三阶段——多样化的时代

第二章 朝鲜音乐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音乐历史简述
一、三国时代(公元前57~公元935年)
二、高丽王朝(936~1392)
三、朝鲜时代(1392~1910)
四、近代和现代(1910年以后)
第三节 传统音乐的基本特点
一、调式构成
二、旋律特点
三、节奏形态
第四节 音乐体裁
一、正乐
二、民俗乐

第三章 印度尼西亚音乐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甘美兰音乐总论——以中爪哇为典型
一、东南亚的锣群文化和甘美兰的演进历程
二、甘美兰乐器与乐队
三、音阶与帕台特
四、音乐的结构原则
五、甘美兰音乐的功能
第三节 东、西爪哇和巴厘岛的音乐
一、东爪哇
二、西爪哇
三、巴厘岛
第四节 其他岛屿的民间音乐文化
一、苏门答腊及其周围的岛屿
二、加里曼丹
三、苏拉威西
四、小巽他群岛
第五节 印度尼西亚传统音乐对西方的影响
第六节 克隆钟歌曲(kronjong)
……
第四章 泰国音乐
第五章 缅甸音乐
第六章 菲律宾音乐
第七章 印度音乐
第八章 阿富汗音乐
第九章 伊朗音乐
第十章 土耳其音乐
第十一章 阿拉伯地区的音乐

精彩书摘

  但在开始阶段,他的宗教活动却遭到了麦加居民的反对,于是在622年他便率领300个信徒到麦地那,在那里继续传教,并宣告对反对他的麦加人进行圣战,最后他取得了胜利。以后10年间,整个阿拉伯半岛的居民相继皈依了伊斯兰,尊他为宗主。632年他突然去世后,各派推举了他的岳父阿布·巴克尔为哈里发(Khalifa,意为继承者,后用来指阿拉伯帝国政教合一的统治者),经过4代哈里发的扩张,帝国的势力迅速伸展到巴勒斯坦、叙利亚和埃及。到660年时,阿拉伯人的绿色旗帜已飘扬在一个东起波斯、中经新月地带、埃及和利比亚,西达突尼斯的庞大版图上。到此为止的前4代哈里发都是推举产生的,正统的穆斯林认为这是纯正的伊斯兰教时期,是它的黄金时代。
  但是从第5代哈里发穆阿维亚执政起(661年),世袭制取代了推举制,并把首都迁到了大马士革。穆阿维亚来自伍麦叶家族,以后的近百年间,帝国一直由这个家族统治,所以历史上称之为伍麦叶王朝。此期间,其版图进一步扩张,东达中亚的外阿姆河地区和北印度,西至西班牙。
  当谈到这一阶段阿拉伯音乐时,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伊斯兰教对待音乐究竟采取了什么态度,它对音乐的发展究竟起到了何种作用?古兰经没有谈到音乐,其礼拜仪式一般也不使用音乐。因此,一些正统的教徒出于种种原因,将音乐列为禁条。但是据传说,穆罕默德本人是喜欢音乐的。有一次他的岳父阿布·巴克尔到他那里,见到两名女奴一边打手鼓一边歌唱,巴克尔想赶走她们,而先知阻拦住他。由于相互矛盾的传说和教义中对音乐的态度不明朗,所以后来的各代哈里发和神学家实际上是以自己的好恶而对音乐采取不同态度的。一般认为,在先知时期音乐活动并未遭到禁止,而且先知还曾在麦地那带领当地居民边打手鼓边唱歌,欢迎来自麦加的迁士们。但在第1和第2代哈里发统治期间,为了避免男人们迷恋声色,不利于帝国军事扩张,故而对音乐采取了严厉禁止的措施,音乐活动暂时停顿下来。到了第3代哈里发时,音乐生活重新活跃,再加上版图扩大,阿拉伯人大量吸收了希腊、罗马、波斯、埃及、亚述和巴比伦的音乐遗产,使得整个帝国的音乐开始走向繁荣。
  当时音乐发展的主要特点首先是波斯歌曲对阿拉伯音乐产生的重大影响。来自波斯的歌手和大批战俘成了传播波斯音乐的媒介,许多著名的阿拉伯音乐家都从波斯人那里学习过声乐和器乐。其次是改变了过去的乐人都是来自外国的女奴这种状况,出现了许多阿拉伯的男性职业音乐家,称作木坎纳斯,音乐家的地位随之而大大提高了。当时最著名的是歌唱家塔威斯(Tavais),他年轻时从波斯奴隶学过音乐,后来声名大振,甚受上层人物尊重。第三,音乐进入到宗教活动的某些场合,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宗教歌曲:(1)召祷歌。这是宣礼员每天5次站在清真寺顶楼塔尖上召唤人们做礼拜时的呼喊,具有较强的音乐性,曲调带有鲜明的阿拉伯风格。(2)古兰经吟诵调。起初它只是一种声调略带抑扬顿挫的朗诵,后逐渐出现了旋律性的起伏,并使用了阿拉伯特征性的中三度音程,从而接近于歌唱。(3)双节歌。开斋节和宰牲节时教徒们所唱的礼拜歌曲。(4)赞美歌。赞颂真主和先知的歌曲,与古兰经吟诵调相比,其旋律有更大起伏,包括独唱、合唱、领唱、齐唱等演唱形式。第四,这期间乐器种类虽然没有明显增加,但人们对乐器的爱好有了变化,原先从幼发拉底河畔传来的乌德取代了米兹哈尔,成为阿拉伯最重要的乐器,这一传统沿袭至今。
  ……

前言/序言

  首先,对本书的书名及所论述的对象作一点说明。《东方音乐文化》中“东方”二字系取“Orient”这一词的原意,它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指的是地中海以东的地区,尤其是亚洲地区,与“西方”(Occident)相对。它与我们国内在某种场合下使用的,包含政治色彩的“东方”这个词的含义有所不同,例如东方歌舞团表演的节目就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间歌舞在内,在这里“东方”所指的范围要比本书所论及的对象在地域上要更宽一些。具体地说,本书所要探讨的是除中国以外的亚洲以及与西亚属于同一乐系的北非阿拉伯地区的音乐文化。
  这一被称为“东方”的广大地区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四大文明古国都产生在这片土地上。它们培育创造的灿烂音乐文化不仅对本地区,而且对其他大陆音乐的发展都产生过难以估量的影响。继古埃及和巴比伦之后出现的以马卡姆为特征的阿拉伯古典音乐,以拉格体系为代表的印度古典音乐,以主要由各种敲击乐器组成的大型合奏音乐为代表的东南亚锣群文化(最著名的是印度尼西亚的甘美兰),以及吸收自中国传统音乐而加以民族化了的日本宫廷雅乐、市民琴筝音乐及三味线音乐和朝鲜的唐乐与乡乐,所有这些都属于亚洲传统高级文化的音乐,它们都具有与西洋音乐明显不同的特征,一直是比较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无论从音乐史学、律学、美学、社会学,还是从民族学的角度来看,都有着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这一地区居住着30亿以上的人口,数百个民族,现今仍保存着难以计数的处于不同发展层次的民间音乐文化。对于音乐学术研究来讲,即使是那些只有一二个音的自然民族音乐和结构十分简单的原始乐器,也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因为它们给探索音乐的起源提供了难得的活样品。至于其他众多样式的民间音乐,更是为研究无文字社会的音乐发展历程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对于旋律学、节奏学、乐器学和音乐民俗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寰宇建筑史纲》 引言:凝固的时光,流动的文明 建筑,从来就不只是遮风避雨的物理构造,它是人类文明演进的物质载体,是特定时代精神风貌的立体展现。从原始的洞穴居所到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每一块砖石、每一道梁柱背后,都蕴藏着社会结构、技术革新、哲学思想与审美取向的深刻故事。《寰宇建筑史纲》旨在构建一部宏大而精微的全球建筑编年史,带领读者穿越数万年的时空,探访散落在地球各个角落的建筑奇迹,理解它们如何塑造了人类的历史进程。 本书并非单纯的风格罗列,而是一部以技术、文化和权力为核心驱动力的叙事。我们将深入剖析建筑在不同文明中的功能转变,从神圣的祭祀空间到世俗的权力中心,再到现代的功能主义殿堂。 第一部:文明的曙光与早期构造(约公元前 10000 年 – 公元前 500 年) 第一章:从穴居到定居——史前建筑的初始尝试 本章聚焦于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如何催生了早期建筑。我们将考察杰里科(Jericho)的早期塔楼,分析其防御功能与社会组织的需求;对比哥贝克力石阵(Göbekli Tepe)的神秘T形石柱,探讨祭祀场所的优先级如何高于居住需求;并详细分析巨石阵(Stonehenge)在天文学、宗教仪式中的精密布局,探究其结构力学上的巧妙应用,例如拱形与楣梁的平衡艺术。 第二章:泥土、洪水与神权——美索不达米亚与尼罗河谷的辉煌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泥砖技术定义了早期城市的面貌。本章重点解析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的建筑成就。从乌尔(Ur)的宏伟金字形神塔(Ziggurat)出发,讨论其作为连接天地媒介的宗教象征意义,以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核心地位。随后转向古埃及,分析金字塔的建造技术、内部构造的几何学精妙,以及法老陵墓如何体现了古埃及对永恒的执念。我们将详细比较孟菲斯与底比斯两大城市的建筑风格演变,探讨从早期阶梯金字塔到吉萨的完美几何体的技术飞跃。 第二部:古典秩序与哲学的高度(约公元前 800 年 – 公元 476 年) 第三章:人与尺度——古希腊建筑的理性之光 古希腊建筑是西方美学的基础。本章深入探讨了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三种柱式的演变与象征意义。重点分析帕特农神庙(Parthenon)的视觉矫正技术(如entasis,柱身略微凸起),揭示古希腊人对完美比例和人类尺度的不懈追求。我们将讨论公共建筑——如剧场、议事厅(Agora)——在公民政治生活中的核心作用,以及神庙如何成为城邦精神的物化体现。 第四章:实用至上与宏伟叙事——罗马工程学的胜利 罗马人是伟大的实用主义者。本章着重于罗马在材料科学和结构工程上的突破,尤其是对火山灰混凝土(Opus Caementicium)的广泛使用。从万神殿(Pantheon)中跨越时代的穹顶设计(及其对中空结构力的完美控制),到庞大的引水渠(Aqueducts)和完善的道路系统,再到浴场、巴西利卡(Basilica)和凯旋门的政治宣传功能,全面展示罗马建筑如何支撑起一个庞大帝国的日常运作与意识形态构建。 第三部:信仰的铸造与地域的融合(约公元 476 年 – 公元 1400 年) 第五章:拜占庭的穹顶与伊斯兰的几何迷宫 西罗马帝国衰落后,拜占庭帝国在君士坦丁堡继承了罗马的工程遗产,并将其与东方元素融合。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的巨大中央穹顶如何巧妙地过渡到方形基座,是本章的核心议题。紧接着,我们将转向伊斯兰世界的兴起,分析清真寺建筑的特点——从西班牙科尔多瓦的大清真寺(Mezquita)对多重拱廊的运用,到萨马尔罕的宏伟马德拉萨(Madrasa)。重点剖析几何图案、书法和光影在室内空间营造的“无限”感,及其与神学理念的契合。 第六章:从罗马式到哥特式的垂直冲动 中世纪的欧洲建筑是信仰的具象化。本章首先考察罗马式建筑的厚重墙体、半圆形拱券和防御性特征。随后,详细解析哥特式建筑革命——飞扶壁(Flying Buttresses)、肋拱(Rib Vaults)和尖拱(Pointed Arches)如何使得墙体变薄,引入巨大的彩色玻璃窗,将教堂内部转化为充满光线的“天堂之城”。以巴黎圣母院和沙特尔大教堂为例,解析这种技术进步如何服务于神学教义,即引导信徒向上帝的目光。 第四部:文艺复兴的回归与巴洛克的戏剧性(约公元 1400 年 – 公元 1750 年) 第七章:复兴的理性与人本主义空间 文艺复兴的建筑师们(如布鲁内莱斯基和阿尔伯提)重新发掘了古希腊罗马的比例学和透视法。本章分析了透视原理如何重塑了室内空间的线性聚焦,使人成为空间测量的中心。重点剖析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设计如何解决中世纪留下的技术难题,以及帕拉第奥(Palladio)如何将古典原则系统化,创立影响深远的“帕拉第奥母题”。 第八章:情感的释放与流动的线条 巴洛克建筑是反宗教改革时期对情感和戏剧性的追求。本章探讨了如何在建筑中运用曲线、椭圆形平面、多层次的光影变化和高度装饰性来制造“惊奇感”(Wonder)。我们将分析贝尼尼和博罗米尼在罗马的竞争作品,研究他们如何通过立面雕塑感和内部空间的动态布局,模糊建筑与雕塑、室内与室外的界限。 第五部:工业革命的冲击与现代的诞生(约公元 1750 年 – 20 世纪初) 第九章:新古典主义的复古与浪漫主义的张力 工业革命初期,建筑界在对古代风格的复兴(如新古典主义)与对新材料(如铸铁)的探索之间摇摆。本章分析了历史主义(Historicism)的兴起,以及工业技术(如水晶宫)对传统建筑美学构成的初步挑战。探讨了对异域风格(如埃及复兴、中国风)的挪用现象。 第十章:钢铁、玻璃与现代主义的宣言 20 世纪初,建筑摆脱了历史的束缚。本章聚焦于结构材料的革命如何解放了设计: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的广泛应用使得建筑可以“漂浮”和“透明”。深入分析芝加哥学派的摩天大楼技术,以及勒·柯布西耶“新建筑五点”和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哲学。我们将考察现代主义如何试图通过功能主义(Form follows Function)来解决社会问题,并塑造一个全新的、清晰可辨的现代世界。 第六部:多元化的时代与未来的探索(20 世纪中叶至今) 第十一章:后现代的语汇与地方主义的回响 面对现代主义的僵化,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在 20 世纪下半叶兴起,重新引入了装饰、历史符号和讽刺元素。本章对比了高技派(High-Tech)对结构清晰度的追求(如蓬皮杜中心),以及对地方语境(Critical Regionalism)的重新关注,探讨建筑师如何平衡全球化趋势与本土文化身份。 第十二章:解构、生态与未来的形态 本章探讨了当代建筑的复杂性,包括解构主义对稳定结构的挑战,参数化设计对复杂形态的实现,以及日益重要的可持续性议题。从垂直森林到被动式建筑,分析了技术进步如何引导建筑师思考人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展望建筑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城市化挑战的最后疆域。 结语:永恒的对话 《寰宇建筑史纲》最终呈现的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是技术与艺术的对话,是权力与信仰的对话,更是过去与未来的对话。建筑史不仅仅是关于伟大的建筑师和宏伟的建筑,更是关于人类如何理解自身、如何构建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的永恒记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东方音乐文化》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我一直对世界各地的音乐都充满了好奇,但总觉得西方音乐的体系过于成熟,而东方音乐则像一片神秘的海洋,令人向往却又难以捉摸。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东方音乐的求知之路。它并没有急于罗列各种乐器和曲调,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切入,比如音乐在东方社会中的地位,是如何与哲学、宗教、甚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意境”的探讨,西方音乐更注重结构和技巧的展现,而东方音乐似乎更追求一种氛围的营造,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共鸣。书中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比如古代宫廷音乐的仪式感,民间歌谣的淳朴情感,以及宗教音乐的虔诚与超脱,让我对“意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古老的东方庭院,聆听着悠扬的琴声,感受着丝竹的缠绵,也体会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所承载的独特生命力。它让我明白,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组合,更是文化的载体,是情感的宣泄,是心灵的寄托。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对东方文明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我对《东方音乐文化》这本书的第一印象是它的文化厚重感。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深邃而古老的东方韵味。这本书并没有选择直接罗列各种音乐类型,而是从文化背景入手,探讨了音乐在不同东方社会中的起源、发展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和塑造了当地的文化特质。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仪式性音乐”的描写,那些在庄严场合奏响的乐章,不仅仅是为了悦耳,更是为了沟通天地、祈求平安,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书中对民间音乐的关注也让我印象深刻,那些源自劳动人民生活中的歌谣,充满了生命力和朴素的情感,是了解一个民族最真实面貌的窗口。它让我明白,音乐并非是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它深深根植于人民的生活,与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紧密相连。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很吸引人,它不像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文关怀,让我能够沉浸其中,仿佛与作者一起在东方古国穿梭,聆听来自不同时代的旋律。

评分

拿到《东方音乐文化》这本书,我最开始的期待其实是能够了解一些不同国家的民族乐器和代表性曲目。然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介绍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东方音乐的文化根源和社会功能。比如,关于音乐与权力、音乐与社会等级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音乐在祭祀、节日庆典等重要场合所扮演的角色,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声音的哲学”的探讨感到震撼。它将东方哲学中的“道”、“气”、“阴阳”等概念与音乐的构成和表达方式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音乐理解维度。它不像我们惯常理解的那样,把音乐看作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宇宙运行规律的体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那些古老的东方智慧,是如何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音色得以传承和表达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解东方音乐,不仅仅是了解一种艺术,更是了解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观。

评分

我拿到《东方音乐文化》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太高的期望,以为会是一些比较浅显的介绍。但读完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对东方音乐的认识真的太狭隘了。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了从古至今,从不同地区,各种形式的东方音乐。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对于音乐与社会变革之间关系的分析。比如,在某些历史时期,音乐是如何被用来凝聚人心、传播思想,甚至是反抗压迫的。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中音乐所扮演角色的描述,都让我印象深刻,让我看到了音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另外,书中对不同地区音乐风格的对比也非常精彩,比如,同是鼓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其节奏、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情感都有着天壤之别。它让我认识到,东方音乐是一个极其多元化的体系,每一个分支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语言也通俗易懂,虽然内容很深入,但一点也不枯燥。

评分

《东方音乐文化》这本书带给我的体验是颠覆性的。一直以来,我对音乐的理解都比较西化,认为音乐的精髓在于旋律的流畅、和声的丰富以及结构的严谨。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东方音乐的另一番天地。它让我明白,在东方,音乐的价值可能更多体现在其“气韵”和“神韵”上。书中对于“留白”和“空灵”在东方音乐中的重要性的论述,让我深受启发。它不像西方音乐那样追求饱满和密集,而是懂得在声音的缝隙中留给听者想象的空间,让听者自己去体会和感受。此外,书中关于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的交融,也让我看到了东方艺术的整体性和互文性。例如,一首古琴曲如何能够描绘出一幅山水画卷,一段戏曲如何能够通过唱腔、念白和身段来表达复杂的情感,都让我叹为观止。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音乐的书,更是关于东方艺术思维方式的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