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學圖書館文庫:鄉土中國》雖然篇幅很小,但提煉的問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視野宏大,見解精闢,頗多點睛之筆,令人耳目一新,很能見齣學術氣魄與學術識見。文字不以氣勢壓人,反而平易曉暢、簡潔明快。能做到這些,除瞭費孝通卓越的學術能力和高超的寫作功力外,還緣於他對中國鄉土社會的瞭解與情感。他不以“先進/落後”的成見來看待“城/鄉”、“中/西”的文化差異,同時在抗戰結束後,又能預見中國社會正處在劇烈的變遷過程中,數韆年鄉土社會正在蛻變。因此,讀者即使在中國城市化進程如火如荼的今天再來翻閱《中學圖書館文庫:鄉土中國》,想必依然可從中會得到啓發。可以說,它仍是“讀懂中國”的上佳讀本,也是所謂學術普及讀物的最佳範例。
作者簡介
費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漢族,江蘇吳江人。是著名社會學傢、人類學傢、民族學傢、社會活動傢,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內頁插圖
目錄
舊著《鄉土中國》重刊序言
鄉土本色
文字下鄉
再論文字下鄉
差序格局
係維著私人的道德
傢族
男女有彆
禮治秩序
無訟
無為政治
長老統治
血緣和地緣
名實的分離
從欲望到需要
後記
精彩書摘
我說瞭這許多話,也許足夠指明瞭人的生活和時間的關聯瞭。在這關聯中,詞是最主要的橋梁。有人說,語言造成瞭人,那是極對的。《聖經》上也有上帝說瞭什麼,什麼就有瞭,“說”是“有”的開始。這在物質宇宙中盡管可以不對,在文化中是對的。沒有象徵體係也就沒有概念,人的經驗也就不能或不易在時間裏纍積,如要生活也不能超過禽獸。
但是詞卻不一定要文。文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符號,就是字。詞不一定是刻齣來或寫齣來的符號,也可以是用聲音說齣來的符號、語言。一切文化中不能沒有“詞”,可是不一定有“文字”。我這樣說是因為我想說明的鄉土社會,大體上,是沒有“文字”的社會。在上篇,我從空間格局中說到瞭鄉下人沒有文字的需要,在這裏我是想從時間格局中說明同一結果。
我說過我們要發展記憶,那是因為我們生活中有此需要。沒有文化的動物中,能以本能來應付生活,就不必有記憶。我這樣說,其實也包含瞭另一項意思,就是人在記憶上發展的程度是依他們生活需要而決定的。我們每個人,每一刻,所接觸的外界是眾多復雜,但是並不盡人我們的感覺,我們有所選擇。和我們眼睛所接觸的外界我們並不都看見,我們隻看見我們所注意的,我們的視綫有焦點,焦點依著我們的注意而移動。注意的對象由我們選擇,選擇的根據是我們生活的需要。對於我們生活無關的,我們不關心,熟視無睹。我們的記憶也是如此,我們並不記取一切的過去,而隻記取一切過去中極小的一部分。我說記取,其實不如說過後迴憶為妥當。“記”帶有在當前為瞭將來有用而加以認取的意思,“憶”是為瞭當前有關而迴想到過去經驗。事實上,在當前很難預測將來之用,大多是齣於當前的需要而追憶過去。有時這過程非常吃力,所以成為“苦憶”。可是無論如何記憶並非無所為的,而是實用的,是為瞭生活。
在一個鄉土社會中生活的人所需記憶的範圍和生活在現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鄉土社會是一個生活很安定的社會。我已說過,嚮泥土討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動的。在一個地方齣生的就在這地方生長下去,一直到死。極端的鄉土社會是老子所理想的社會,“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不但個人不常拋井離鄉,而且每個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於斯,死於斯”的結果必是世代的粘著。這種極端的鄉土社會固然不常實現,但是我們的確有曆世不移的企圖,不然為什麼死在外邊的人,一定要把棺材運迴故鄉,葬在祖塋上呢?一生取給於這塊泥土,死瞭,骨肉還得迴人這塊泥土。
……
前言/序言
三聯文叢:鄉土中國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三聯文叢:鄉土中國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