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中,*重要的并不在音符里。每一个时代对待音乐都有不同的态度,大概不存在“正确的”听音乐的方法,
杨照从音符之外,寻找通向音乐心灵的道路,希望爱好音乐的人都能从中得到的收获。
杨照介绍了自己喜爱的100首西方古典乐曲,包括晶莹清响的钢琴独奏曲、深沉隽永的大提琴曲、层次丰盈的小提琴协奏曲等等,他通过长年积累的音乐深度,书写乐曲创作故事、时代背景和乐段精华,让人得以感受音声下的丰富与感动。
作者自幼学习小提琴和乐理,又将各领域的知识带入音乐,结晶为一篇篇精简迷人的短文,通过独特的切入点,透过历史听音乐,字里行间闪耀着智慧光芒和独到的见解,足以燃起所有读者对每首乐曲无限的好奇和遐想。
杨照,台湾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政论家。本名李明骏,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曾任《明日报》总主笔、远流出版公司编辑部制作总监、台北艺术大学兼任讲师;现为新汇流基金会董事长,“诚品讲堂”、“敏隆讲堂”长期经典课程讲师,并在News98电台、BRAVOFM91.3电台主持广播节目。
著有长篇小说:《吹萨克斯风的革命者》、《大爱》;中短篇小说集:《星星的末裔》、《黯魂》、《独白》;散文集:《迷路的诗》、《Cafe Monday》、《为了诗》、《我想遇见你的人生》、《故事照亮未来》;文学文化评论集:《流离观点》、《文学的原像》、《知识分子的炫丽黄昏》、《十年后的台湾》、《在阅读的密林中》;以及现代经典细读系列等四十余种。
那些音符以外的声音(焦元溥)
自序
Ⅰ 黑白之间 钢琴独奏曲
入眠与警醒之间: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BWV988
为什么莫扎特不哀伤:
莫扎特第八号a小调钢琴奏鸣曲K310
听见乐曲、看见光亮:
莫扎特第十号C大调钢琴奏鸣曲KV330
令人瞬间落泪的音符:
贝多芬第七号大调钢琴奏鸣曲
躁郁灵魂的良药:
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
音乐与文学的交会:
舒曼的《儿时情景》钢琴曲集Op. 15
永远,且唯一:
肖邦升F大调船歌Op.60
上帝与魔鬼都在我们的身体里: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S.178
灵光乍现的片段:
德彪西二十四首前奏曲
近乎野蛮的勇气:
普罗高菲夫第六号钢琴奏鸣曲Op.82
Ⅱ 深沉之奏 大提琴曲
旧货店架上蒙尘的曲谱:
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意外出土的惊艳:
海顿第一号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
大提琴的小宇宙:
贝多芬第四号C大调大提琴奏鸣曲Op.102/1
当诗人变成了哲学家:
肖邦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Op.65
攻击前进,不停留:
圣-桑第一号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33
约瑟芬娜的挽歌:
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104
抛弃忧郁与矛盾:
勃拉姆斯第二号F大调大提琴奏鸣曲Op. 99
因杜普蕾而不朽:
艾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 85
诉说故事的音乐:
理查德?施特劳斯交响诗《堂吉诃德》Op.35
华丽的感伤:
拉赫曼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Op.19
III 王者之声 小提琴协奏曲
以音乐摹写时光:
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对位音乐的峰顶:
巴赫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BWV1043
附加小提琴独奏的交响曲: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 61
门德尔松不得安宁?: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64
天启般跃现的浪漫星光:
布鲁赫第一号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 26
收敛掩藏反而更动人: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77
谁说这无法演奏: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5
西贝柳斯的阴郁与疯狂:
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 47
冷静与热情之间:
巴尔托克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Sz.112
魔鬼般的本事:
帕格尼尼第一号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
Ⅳ 清朗之音 钢琴协奏曲
自我个性的跃动:
莫扎特第九号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KV271
吹着芦笛驯服猛兽:
贝多芬第四号G大调钢琴协奏曲 Op. 58
浪漫诗人的古典情怀:
肖邦第一号e小调钢琴协奏曲
没有人会这个:
李斯特第一号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S. 124
给克拉拉的情书:
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Op.54
快速冲突变化的情绪:
勃拉姆斯第一号d小调钢琴协奏曲Op.15
来自北方的浪漫风格:
格里格a小调钢琴奏鸣曲 Op.16
妙手缝合多样元素:
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降b小调钢琴协奏曲Op.23
让钢琴尽情歌唱:
拉赫曼尼诺夫第二号钢琴协奏曲
钢琴与乐团的交战:
普罗高菲夫第三号C大调钢琴协奏曲
Ⅴ 澎湃之潮 交响曲
伦敦中的伦敦,交响中的交响:
海顿第一○四号D大调交响曲
辉煌交响时代的开端:
莫扎特第四十一号C大调交响曲K.551
活在英雄永恒的生命里:
贝多芬第三号降E大调交响曲《英雄》Op. 55
真诚的诗意:
贝多芬第六号交响曲《田园》Op.68
人声器乐浑然合唱:
贝多芬第九号d小调交响曲“合唱”Op.125
惊人的偶然:
舒伯特第九号C大调交响曲“伟大”D944
是又不只是贝多芬的传人:
勃拉姆斯第二号D大调交响曲Op.73
最后的挽歌:
柴可夫斯基第六号b小调交响曲“悲怆”Op.74
啊,新世界:
德沃夏克第九号e小调交响曲Op.95
没有人能抗拒这种音乐:
马勒第二号c小调交响曲《复活》
Ⅵ 缭绕之奏 小提琴独奏曲
精确对位的独奏曲:
巴赫《六首无伴奏小提琴曲》
超越的追求:
塔蒂尼《魔鬼的颤音奏鸣曲》
铺天盖地的春天:
贝多芬《春之奏鸣曲》
一则男女情话的寓言:
贝多芬《克罗采奏鸣曲》
伪装的“作品编号一”:
帕格尼尼《二十四首绮想曲》
失而复得的友谊:
勃拉姆斯《第二号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狂野激情的追求:
萨拉沙泰《流浪者之歌》
拥抱变动的力量:
拉威尔《吉卜赛人》
演奏技巧的大总汇:
伊萨伊《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
来自唐人街的灵感:
克莱斯勒《中国花鼓》
Ⅶ 和谐之乐 三重奏
巴洛克与古典之间:
海顿《第二十七号C大调三重奏》
以乐会友:
莫扎特《降E大调钢琴、竖笛、中提琴三重奏》K498
英雄身旁的配角:
贝多芬《大公》钢琴三重奏Op.97
激情与大胆的试验:
门德尔松《第一号d小调钢琴三重奏》Op.49
给老友的鼓励:
舒曼《第一号d小调钢琴三重奏》Op.63
学生时代的习作:
肖邦《g小调钢琴三重奏》Op.8
忧郁的挽歌:
勃拉姆斯降E大调《自然号》三重奏Op.40
破格的三重奏:
勃拉姆斯《第一号B大调钢琴三重奏》Op.8
承先启后的作曲家:
亚伦斯基《第一号d小调钢琴三重奏》
没有留一手的“遗作”:
拉威尔《a小调钢琴三重奏》
Ⅷ 庄严之声 宗教音乐
精密计算的上帝之歌:巴赫《b小调弥撒曲》
连国王也得起立:亨德尔《弥赛亚》
赞美上帝:海顿的神剧《创世》
走向死亡的最后作品:莫扎特《安魂曲》
人声与器乐的平衡:贝多芬《庄严弥撒》
天上神界的对决:门德尔松的神剧《以利亚》
对救续的向往:舒曼《浮士德情景》
安生者之魂: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追念大师:威尔第《安魂曲》
战争的反思:布里顿《战争安魂曲》
Ⅸ 人声之美 咏叹调
熊熊的复仇之火:
亨德尔《朱利欧?恺撒》中的《唤醒在我心中》
世俗的闹剧:
莫扎特《费加洛婚礼》中的《微风轻吹》
女高音的极致挑战:
莫扎特《魔笛》中《夜后的复仇》
徒劳无功的提防:
罗西尼《塞尔维亚理发师》中的《谣言毁谤》
疯狂边缘的新娘:
多尼采蒂《露西亚》中的《他温柔甜美的声音》
朗朗上口的三拍子:
威尔第《弄臣》中里的《女人是善变的》
爱人的两难:
普契尼《托斯卡》中的《我为艺术而活》
移花接木的曲子:
奥芬巴赫《霍夫曼故事》中的《船歌》
魔鬼的戏谑:
古诺《浮士德》中《假装睡着的人》
狡猾的时光:
理查德?施特劳斯《玫瑰骑士》中的《时间是件奇怪的东西》
Ⅹ 魔鬼之音 李斯特的音乐
魔性与神性的统一:第一号魔鬼圆舞曲
钢琴演奏的终极挑战:超技练习曲
被借用的吉卜赛灵魂:匈牙利狂想曲
借音乐壮游浪漫圣境:《巡礼之年》钢琴曲集
加了注解的贝多芬:李斯特改编的《贝多芬交响曲钢琴版》
爱与信仰的法则:两首关于圣方济的传奇曲
新瓶装旧酒:第二号钢琴协奏曲
永恒生命的前奏:交响诗《前奏曲》
要求太高的交响曲:但丁交响曲
奋斗不懈的浪漫:清唱剧《史特拉斯大教堂之钟》
附录:人名对照表
自序
一
音乐是抽象的,不像绘画描摹现实的景物,不像文学诉说生活的情节,音乐和现实没有明确的对应。
因而听音乐的经验,比起看画、读文学,都更主观,也就是说,同样的音乐在不同人心中会有更多不同的感受。
换个方向看,听音乐的方式也就更个人、更多样,音乐里没有那么明确的指示,要你听到什么、要有什么样的联想感受。一段这个人听来哀伤的音乐,另一个人很可能觉得可以安稳放松,感觉这样或那样,不是音乐本身决定的,而是高度依赖听音乐的人用什么态度、用什么方式听音乐。
音乐对接收者,有着较高的要求,你得自己去听出里面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人觉得和音乐间有距离,不知道音乐要表达什么,他们就说:“这音乐我听不懂”、“这音乐怎么那么难”。
他们希望音乐给他们简单可以接收的意义,不想要自己决定音乐的意义。
二
很多时候我们说“听音乐”,其实讲的是“听歌”。
听歌和听音乐不是同一回事。听歌,歌词是主,配合歌词的旋律与节奏是从,歌词的本质是语言,所以我们可以轻易地从语言中得到意义,然后用歌词提供的意义再来想象音乐。歌词是悲,音乐听来就是悲的;歌词欢乐,音乐听来也就欢乐了。
听歌的经验,常常反而成了听音乐最大的阻碍,愈爱听歌,对于歌词愈有感应的人,愈难真正听到音乐,也愈难听没有歌词来做意义指引的音乐了。
只有摆脱了听歌的习惯反应,我们才有办法听音乐。
三
小时候,我透过乐器,透过自己制造出乐音,接触音乐。
先是小提琴,用弓擦弦,将乐谱上记录的音符还原为音乐。这种关系中,最重要也最麻烦的,是“还原”。反复的辛苦练习为了什么?为了要创造出“对的”声音,如果没有那想象中的“对的”理想,何必折磨练习呢?可是我手中乐器发出的声音,和那“对的”声音中究竟有什么差距,却没那么容易知道。很多时候,我自己听来觉得不对劲,却说不上来到底怎样不对劲;还有很多时候,就算我自己听来觉得像模像样,老师却皱着眉头无法接受。
后来换成吉他。虽然都是乐器,小提琴和吉他制造的音乐经验,大不相同。小提琴的声音主体是旋律,吉他却是和弦。拉小提琴,最重要的是将谱上每个音符、每个记号表现出来,弹吉他最重要的却是依照既有的歌曲旋律,配上和弦。
抱着吉他,立即的反应就是“对的和弦在哪里?”同样的旋律,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和弦选择,可以一小节换一次和弦,也可以一拍就换一个和弦。不同和弦就和旋律发生不同关系,更神奇的,前后和弦次序,也必然产生不同的感受效果。
两种乐器共同之处,在于让我养成了习惯思考音乐,音乐和思考总是一并连带出现,不思考就没有“对的”音乐、“对的”和弦与和声进行。
四
年纪再大一点,我转而透过历史听音乐。
还记得最初在西方近代思想史的著作中读到巴赫名字时的惊讶。之前学的,几乎都是以文字记录下来的思想,哲学家、文学家写在各种著作里的思想,从来没有意识到思想也可以用音乐、绘画、建筑等各种形式留下纪录。
当然可以,事实是,思想必定会以音乐、绘画、建筑等形式留下纪录,倒过来也通:音乐、绘画、建筑等形式的作品,必定表现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留着那个时代的思想印记。
我重新听过去听的音乐,这次心中抱持着历史的想象,按照时间顺序听下来,一方面怀想着音乐诞生的那个时代,他们的衣着、宫廷环境、宗教信仰、内在与外在的价值标准,另一方面揣摩这种音乐和之前之后其他音乐间的关系,为什么先有这个,接着来了那个,而不是倒过来,也不可能倒过来?
思想史讲究的,是“知人论世”,处于什么样的时代,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因而产生了什么样的思想,这中间应该有其来龙去脉,可以分析的道理的。将音乐放回到人与时代的脉络下,音乐闪耀出了不同的光芒,之前不管音乐家其人其时代情况下,绝对感觉不到的光芒,照映出深刻的人生伏流。
五
一个偶然的机缘下,香港《明报?星期副刊》主编黎佩芬邀我撰写一系列“我最喜欢的古典音乐作品”文章,我就想或许可以将这些年来对于音乐的思考,做些整理。
刚开始本来说写十篇的,但四百年丰富的乐史,要怎样从中间选出“最喜欢的十首”?这是我无论如何做不到的,只好缩小范围,从钢琴独奏曲中选出十首来。即使这样都还是很难选,随口念出来觉得应该介绍的曲子,一下子就超过了五十首。而且还有一项原本没有预期的困扰:有些曲子是因为乐史上的特殊地位,所以应该介绍,有些曲子是因为有我自己认定的特殊意义所以觉得应该介绍,两项标准有很大重叠部分,但毕竟不是同一回事。
虽然后来在《明报》刊登时,标题还是叫“我最喜爱的十首钢琴独奏曲”,但事实上我个人主观“最喜爱”并不是最主要的标准。我选的是一些乐史上认定的经典杰作,而且一般很容易找得到听得到的曲目。有点像是古典音乐中的入门或“必听”曲目,用这些曲子串起钢琴音乐史变化的轨迹。
十首钢琴独奏曲写完,反映还不错,就接着写十首大提琴曲、十首小提琴协奏曲……花了一年时间,写完了五十篇才收手。
这就是书中篇章的源头来路。
六
这里记录的,是我自己在音乐中寻找意义的过程。用心、用身体主观感受音乐的经验,很难转手传给别人;相对地,用大脑思考过的材料,或许比较有机会可以提供作别人听音乐时参考,增加从音乐中找到意义的机会,也就是增加“听懂”音乐的机会。
我从来不主张有什么“正确”的听音乐方法,我也无法接受有人主张一定只能用什么方法、一定不能用什么方法听音乐。唯一的标准,是如何从音乐中得到最大的收获吧!什么准备都不做,光靠听力与直觉,显然不会是好办法。
了解乐理会有帮助,明白乐曲结构会有帮助,感应乐曲背后作者的生命与思考也会有帮助。我能做的,就是摊开一些对我发挥过作用,又能以文字表达出来的知识,呈现给大家。
……
就逻辑或戏剧效果而言,这当然是合理的表现方法,然而若对俄国历史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就会发现这个场景其实并非如此——在戈多诺夫之前,沙皇伊凡就曾下令禁止任何编年史写作,违者一律问斩。即使在修道院写作,要是文稿被发现,皮门就是死路一条。因此普希金之所以安排这个场景,绝对有其强烈反抗的情绪。歌者若知这段俄国史实,或对俄国文学有深入认识,老僧皮门的独白就不会只是平静感伤,而该是以生命为赌注的愤怒激昂。这是完全不同的诠释方式,而诠释的知识并非来自乐谱判读或声乐技巧,而是来自历史或文学。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被彻底洗涤了一遍,仿佛经历了一场灵魂的 SPA。原本我对音乐的认识,停留在比较浅层的“好听”和“不好听”的层面,更多是凭借一种直觉。但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引导我,一步步去理解音乐是如何通过不同的音色、节奏、和声,来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并没有用枯燥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音乐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一位作曲家如何用音乐表达内心的挣扎时,那种描绘简直跃然纸上。我仿佛能看到作曲家在昏暗的灯光下,眉头紧锁,指尖在琴键上飞舞,将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一点一滴地注入到乐曲中。而这些情感,又通过音乐,精准地传递到了我的耳朵里,甚至我的心里。它让我意识到,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组合,更是情感的载体,是人类心灵最纯粹的表达。这本书让我对那些伟大的音乐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聆听音乐的机会,因为我知道,在那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鲜活的灵魂,一段动人的故事。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写点什么。一直以来,我对音乐都有着莫名的情愫,总觉得那跳跃的音符背后,隐藏着无数故事,承载着丰富的情感。然而,我始终缺乏一种能够深入挖掘这些故事的能力,就像是在一片广袤的森林边缘徘徊,看到的只是树叶的颜色,却无法触及根部的深沉。直到我翻开了它,才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那把能够开启音乐世界大门的钥匙。它不仅仅是讲解乐理,更像是一本精心编织的导览手册,带领我穿越音符的迷宫,去感受那些被旋律包裹着的,最真实、最细腻的人类情感。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一段乐曲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我能够从原本模糊的听觉体验,转化为清晰可辨的情感脉络。那些我曾经听过却无法言说的感受,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它让我明白,原来一段悲伤的旋律,可以承载着如此深沉的爱意;一段欢快的乐章,背后可能隐藏着对逝去时光的淡淡怀念。这种洞察力,简直是颠覆了我对音乐的理解。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听过的每一首曲子,仿佛它们都拥有了新的生命,每一段旋律都变得更加生动、立体,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我心底埋藏已久的一片绿洲,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舒缓和宁静。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流淌进我的心田,滋润了我干涸的精神世界。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用艺术来表达内心复杂情感的人们充满敬意,而这本书,正是让我看到了这种敬意的具象化。它不仅仅是关于音乐,更是关于那些隐藏在音符背后的灵魂。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于不同音乐作品的解读,那种深入骨髓的分析,让我看到了音乐背后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我仿佛能够听到作曲家在创作时内心的呐喊、低语、甚至是沉默。它让我明白,音乐并非只是纯粹的艺术,更是人类情感最直接、最真挚的表达方式。每一次聆听,都是一次与作曲家灵魂的深刻连接。这本书让我开始更加关注音乐的“质感”,去感受那些隐藏在旋律和节奏中的微妙变化,去体会那些只有用心才能捕捉到的情感细节。它让我意识到,音乐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形式,更在于它所承载的,那份属于人类的,最纯粹、最动人的情感。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乎了我的想象。起初,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音乐鉴赏的入门读物,但事实证明,它远不止于此。作者以一种极为独特的视角,将音乐与人类的情感、心理、甚至人生哲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它让我明白,聆听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消遣,更是一种自我探索和精神成长的过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音乐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归类,更是深入剖析了这些音乐风格的形成背景,以及它们所反映出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我仿佛跟着作者一起,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见证了音乐是如何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不断发展、演变的。这本书让我对音乐的理解,从“听”变成了“懂”,从“感受”变成了“体悟”。我开始更加关注音乐的细节,去辨别那些微小的旋律变化,去体会那些隐藏在节奏背后的力量。它让我意识到,每一首伟大的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用毕生心血浇灌而成的心灵之花,而我们每一次的聆听,都是一次与这些心灵的深度对话。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就像在一片宁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闪耀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久久无法平静。我一直认为,音乐是一种非常抽象的东西,很难用语言去准确地描述。但作者却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他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音符的色彩,旋律的形状,和声的温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声音构建而成的奇幻世界,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生命力,每一段旋律都饱含着深刻的情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一些古典音乐作品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细致。他能够捕捉到音乐中那些极其细微的情感变化,并将其与作曲家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联系起来,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让我明白,原来一段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排列,更是作曲家情感的倾诉,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写照。它让我更加理解那些伟大的音乐家,他们的音乐不仅仅是才华的展现,更是他们对生命、对世界、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思考和表达。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能够“看见”音乐的眼睛,能够更深刻地去理解和感受音乐的美。
评分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网络文学融入主流文学之难,在于文学批评家的缺席,在于衡量标准的混乱,很长一段时间,文学批评家对网络文学集体失语,直到最近一两年来,诸多活跃于文学批评领域的评论家,才开始着手建立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很难得的是,他们迅速掌握了网络文学的魅力内核,并对网络文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寄予了很深的厚望。随着网络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网络文学在创作水准上的不断提高,网络文学成为主流文学中的主流已是清晰可见的事情,下一届的“五个一工程奖”,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网络文学作品的入选。一直想买这书,又觉得对它了解太少,买了这本书,非常好,喜欢作者的感慨,不光是看历史或者史诗书,这样的感觉是好,就是书中的字太小了点,不利于保护视力!等了我2个星期,快递送到了传达室也不来个电话,自己打京东客服查到的。书是正版。京东商城图书频道提供丰富的图书产品,种类包括小说、文学、传记、艺术、少儿、经济、管理、生活等图书的网上销售,为您提供最佳的购书体验。网购上京东,省钱又放心!在网上购物,动辄就要十多元的运费,往往是令许多网购消费者和商家踌躇于网购及销售的成本。这是一个太摔的举动了,支持京东。
评分希望你能越做越好,成长有你有我大家一起来,很好的宝贝。
评分文艺复兴
评分还没看 ,质量不错
评分好书一起读,随便评价一下
评分第二种是文学作品阅读法。文学作品除了内容之外,还有修辞和韵律上的意义。因此阅读时应该非常缓慢,自己能听到其中每一个词的声音,如果嘴唇没动,只是因为偷懒。例如读“压力”这个词时,喉部肌肉应同时运动。阅读诗词更要注意听到声音,即使是一行诗中漏掉了一个音节,照样也能听得出来。阅读散文要注意它的韵律,聆听词句前后的声音,还需要从隐喻或词与词之间的组合中获取自己的感知,得到自己的理解。文学家的作品,唯有充分运用这种接受语言的能力,才能汲取他们的聪明才智、想象能力和写作技巧。这种依赖耳听—一通过眼睛接受文字信号,将它们转译成声音,到达喉咙,然后加以理解的阅读方法,最终同我们的臆想能力相关。
评分非常好的乐评论集
评分为啥没有配个曲碟呀?要自己边找歌来听边看书么?
评分快递春节也很给力快递春节也很给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