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世界熱議中國:尋找共同繁榮之路》由中外國傢首腦、高級智囊、全球一流政治傢、戰略傢、社會學傢、國際關係專傢告訴你,未來十年——
中國將如何影響世界?中國會有怎樣的大變動和哪些新覺醒?
中美的角力會有怎樣的結果?中國是否會取代美國,成為西太平洋的統治力量?
中歐的閤作又會是怎樣的走勢?中國將如何與全新格局下的全球相處?世界需要一個怎樣的中國?中國如何與世界共贏?
全球變革是否箭在弦上?全球治理新體係何時建立? 共同繁榮是不是幻想?
鄭必堅、基辛格、希拉剋、布朗、施羅德、佐利剋、桑頓、河野洋平、吳建民、周文重、王緝思、黃仁偉、金燦榮、王誌樂…...
中外國傢首腦、高級智囊的思想交鋒,預測未來世界大勢與戰略走嚮!
內容簡介
在過去30多年裏,中國經濟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這個擁有輝煌過去的古老國傢,正在迴到它已經坐擁瞭300年之久的地位,綻放齣新的光彩與活力。在曆史上,大國的崛起往往引發新舊大國的衝突。中國的崛起對世界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未來十年,中國將如何影響世界?中國是否可能取代美國成為西太平洋的統治力量?世界各國該如何尋求閤作共贏,避免戰爭和對抗?
《世界熱議中國:尋找共同繁榮之路》圍繞這些話題展開,由中國資深戰略專傢鄭必堅、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法國前總統希拉剋、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德國前總理施羅德、世界銀行前行長佐利剋、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主席約翰·桑頓、日本前眾議長河野洋平以及吳建民、周文重、王輯思、黃仁偉、金燦榮、王誌樂等中外國傢政要和國際問題專傢聯閤撰寫,詳盡分析瞭中國和世界未來十年麵臨的戰略機遇與挑戰,以及中美、中歐等大國關係和地區關係的關鍵點,試圖尋找一條世界各國共同繁榮和發展的道路。
《世界熱議中國:尋找共同繁榮之路》認為,在全球化時代,國傢之間相互依存不斷加深,全球性的問題隻能由全球共同解決,必須構建有效的全球治理體係。中國的和平崛起給世界帶來的是機遇和市場。鄭必堅提齣,中國需要和世界一切相關國傢和地區擴大和深化 “利益匯閤點”,構建 “利益共同體”。而基辛格也提齣瞭構建“太平洋共同體”的概念,指齣中美衝突並非必選項;作為21世紀世界重要的雙邊關係,中美必須戰略閤作,否則世界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與發展。
作者簡介
鄭必堅,中國資深戰略專傢,曾任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中國和平崛起理念的提齣者,鄧小平1992年南方談話的整理執筆人,參與瞭1982年後曆次中共中央大會文件的起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專傢之一。
基辛格,美國知名外交傢、戰略理論傢。曾擔任尼剋鬆政府的國傢安全顧問和國務卿,曾積極推動美國與中國改善關係。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瞭結束越南戰爭的談判,並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奬。曾著有《大外交》《白宮歲月》《論中國》等。
目錄
序言 大變動·新覺醒·兩重性 鄭必堅
一 21世紀第二個10年的中國和平發展之路 鄭必堅
二 美中關係的未來:衝突並非必選項 亨利·基辛格
三 歐中閤作塑造全球變革 格哈德·施羅德
四 世界需要中國 雅剋·希拉剋
五 嚮建立全球治理體係邁進 戈登·布朗
六 歐盟與中國:一場必要的對話 費利佩·岡薩雷斯
七 中國與世界的雙贏 肖卡特·阿齊茲
八 實現共同繁榮的機遇 羅伯特·佐利剋
九 美中兩國的閤作是必選項 約翰·桑頓
十 “以消除核武器為目標”,尋求利益共同體 河野洋平
十一 尋找共同繁榮的道路:印尼視角 優素夫·瓦南迪
十二 從長城到長橋:中國在世界上的角色 尼古拉斯·貝格魯恩 內森·嘉戴爾斯
十三 通嚮共同繁榮的必由之路 吳建民
十四 緻力於同各國各地區建立並發展“利益共同體” 周文重
十五 破解大國衝突的曆史宿命——關於中美發展新型大國關係的思考 王緝思 仵勝奇
十六 中美共同利益發展的曆史進程 黃仁偉
十七 中美“攜手共進”:阻力與動力——寫於尼剋鬆訪華40周年之際 金燦榮 董春嶺
十八 發揮全球公司在促進中國和平發展與崛起中的積極作用 王誌樂
精彩書摘
二
美中關係的未來:衝突並非必選項
美國前國務卿 亨利·基辛格
2011年1月19日,在中國國傢主席鬍錦濤即將結束對美國的國事訪問之際,鬍主席和美國總統奧巴馬發錶瞭一份聯閤聲明。聲明宣告,兩國將緻力於建立“積極、閤作、全麵的美中關係”。雙方均對彼此的重大關切做齣承諾:“美方重申,歡迎一個強大、繁榮、成功、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中國。中方錶示,歡迎美國作為一個亞太國傢為本地區和平、穩定與繁榮做齣努力。”
此後,兩國政府著手將上述目標付諸行動。兩國高層展開互訪,並將他們在重大戰略和經濟問題上的交流製度化。兩國重啓軍方接觸,打開瞭一個重要的交流渠道。在非官方層麵上,所謂的第二軌道團體也在探索美中兩國關係發展的可能性。
然而,在加強閤作的同時,兩國之間的爭議也日益凸顯。雙方國內均有一些重要組織聲稱美中爭霸在所難免,或許已然展開。從這點來看,呼籲美中閤作顯得不閤時宜,甚至幼稚。
雙方國內都進行瞭不同但平行的分析,都齣現瞭對彼此的指責。一些美國戰略智囊認為,中國的政策追求兩項遠期目標:一是取代美國,成為西太平洋地區的主導力量;二是將亞洲整閤成一個排他性的、符閤中國經濟和外交利益的陣營。在這樣的設想中,雖然中國的絕對軍事實力不能和美國相提並論,但是北京有能力在與華盛頓的衝突中對後者構成難以承受的風險,此外中國正在發展軍力以抵消美國的傳統優勢。中國無懈可擊的核二次打擊能力最終將配以不斷豐富的反艦彈道導彈及其在網絡空間、太空等新領域的非對稱戰力。中國可以沿著周邊島鏈完成主導性的海軍部署。有人擔心,這一屏障一旦形成,中國的鄰國將有可能必須根據中國的喜好調整自己的政策,因為它們都依賴於對華貿易,同時也不確定美國的反應能力究竟如何。這一切可能最終導緻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陣營形成,並由中國主宰西太平洋地區。最近的美國國防戰略報告多多少少反映齣瞭這樣的不安,至少是含蓄地點到瞭。
尚未有中國官員聲稱這一戰略即是中國的真正政策。事實上,他們強調的正好與之相反。然而,中國半官方媒體和研究機構有足夠的資料說明,中美關係將走嚮衝突,而非閤作。
與整個“非民主世界”開戰的意識形態傾嚮放大瞭美國的戰略關切。一些人士聲稱,專製政權有其內在的脆弱性,不得不通過民族主義和擴張主義的論調與手段聚攏民心。這一理論認為,美國與中國的緊張關係和衝突均源於中國的國內結構,而這樣的說法在美國左、右陣營中均有擁護者。有人宣稱,世界和平將通過民主製度在全球的勝利來實現,而非通過各國對閤作的呼籲來實現。例如,政治學傢亞倫·弗裏德貝格這樣寫道:“一個自由民主的中國幾乎沒有理由懼怕其他民主國傢,更不可能與它們擦槍走火。”因此,“剝去溫文爾雅的外交掩飾,美國戰略的最終目標應是加速推動和平革命,一舉掃除中國的一黨執政,代之以自由民主”。
在中國方麵,與美國相對抗的解讀遵循的是截然相反的邏輯。他們將美國視為受挫的超級大國,決意要阻止任何挑戰者的崛起,而中國最有可能成為這一挑戰者。一些中國人認為,無論中國多麼熱心地尋求閤作,華盛頓的既定目標仍是通過軍事部署、條約承諾等方式抑製不斷強大的中國,阻止其重新成為曆史上的“中央之國”。從這一角度講,任何與美國的長期閤作都不可能成功,因為閤作隻會服務於美國改變中國的最高目標。有時,中國人認為係統性的敵對行動甚至包含在美國的文化和技術影響中,這些影響力時常被描繪成旨在侵蝕中國國內共識和傳統價值的惡意壓力。最為強硬的說法是,中國在敵對逆流麵前過於被動(比如在南海的領土領海爭議上),中國應直麵那些主權訴求與之有衝突的鄰國,藉用戰略分析師龍韜的話說就是:“冷靜分析,抓住機會,在形勢逐漸失控前先下手,……小仗打幾下,大仗就可以避免。”
曆史並不必然重演
那麼尋求閤作的美中關係還有什麼意義?製定政策實現這樣的關係又有什麼意義?誠然,在曆史上,大國的崛起往往引發新舊大國之間的衝突。但現在世殊時異瞭。那些在1914年殺入“一戰”的領導人如能預知戰後世界,還能否如此義無反顧?當今領導人萬不可再心存幻想。核大國之間的大戰隻會釀成與任何精心確定的目標絕不相稱的災難與動蕩。“先發製人”幾無可能,尤其是在美國這樣的多元民主政治國傢。
如果麵臨挑戰,美國將為維護自身安全而采取必要的行動,但它絕不應將對抗作為備選戰略。美國將會發現,它遇到的中國這個對手在幾個世紀以來都擅長打持久戰,而且崇尚在精神上拖垮對手。在實戰中,美中雙方均有實力和智慧給對方造成災難性的破壞。等一切關於衝突的假想都告一段落,所有的假想者都會精疲力竭,疲憊不堪。屆時,他們就會重新麵對今天所麵臨的狀況:構建一個雙方都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國際秩序。
雙方在冷戰時期為阻止蘇聯擴張而采取的“遏製”政策已不再適用於當今時勢。當時,除軍工産業外,蘇聯經濟非常虛弱,不會對全球經濟産生影響。中國與蘇聯斷交,蘇聯顧問撤齣中國之後,除個彆被逼進蘇聯勢力範圍的國傢之外,幾乎沒有國傢在經濟上與莫斯科有太多牽扯。然而,當今的中國是世界經濟中的一個活躍分子,是其周邊國傢和包括美國在內的大多數西方工業化國傢的主要貿易夥伴。如果美中長期對抗,將改變世界經濟,導緻全球動蕩。
中國也會發現,其用於對抗蘇聯的策略並不適用於對抗美國。隻有少數國傢(而且其中沒有亞洲國傢)會認為美國在亞洲的存在是必須被“砍斷”的“手”(鄧小平對蘇聯擴張的形象描述)。甚至那些並非美國盟友的國傢也希望美國在該地區保持政治存在,並在其近海駐軍,以維護它們已經習慣瞭的世界。印尼某高官對其美國同僚的一番話錶達瞭這些國傢的立場:“不要離開我們,但也不要逼我們二選一。”
中國近年的軍事發展本身並非驚人之舉,若世上第二大經濟體及第一大自然資源進口國不將自身經濟實力轉化成軍力的增強,纔更加反常。問題在於這樣的軍力增強是否沒有止境,以及增強兵力是齣於何種目的。若美國將中國軍力的每一點進步都視作敵對行為,那麼美國將很快陷入無休止的關於中國隱秘目的的爭論之中。但是,從本國的曆史齣發,中國也應意識到防禦型軍力與進攻型軍力之間的微妙分界,以及軍備競賽失控可能帶來的後果。
誠如中國公開宣稱的那樣,中國領導層有過硬的理由拒絕國內那些采取敵對態度的要求。曆史上,中國封建時代的擴張曾由“融閤”而非“攻剋”實現,還有一種情況是入侵者改投中華文明旗下,然後將其疆土並入中國。靠軍事實力主宰亞洲絕非易事。冷戰時期,蘇聯的鄰國大都是一些在戰爭和外國侵占中國力消耗殆盡的弱國,它們的國防依賴的是美國的軍事承諾。如今,中國北鄰俄羅斯,東鄰美國盟友日本和韓國,南接越南和印度,印尼和馬來西亞也相距不遠。這樣的地緣格局並不適宜軍事徵服,反而更容易引起被圍睏的恐懼。上述各國都有悠久的軍事傳統,如果自身領土或是實施獨立政策的能力受到威脅,則可能形成強大的抵禦力量。如果中國在外交上實行“大棒政策”,那麼所有這些國傢,或者至少其中的一些國傢將加強閤作,讓中國再次經曆曆史噩夢,正如2009~2010年間所發生的那樣。
應對新興中國
中國至少應在中期未來保持剋製,另一個原因是它所麵臨的國內調整。在中國社會中,發達沿海地區與落後西部省份之間的巨大差距令中國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十分引人注目卻又難以推進。文化方麵的改變也是挑戰的一部分。未來的幾十年將首次見證計劃生育政策對中國社會的全麵影響,這必將改變在傳統上由大傢庭照顧老弱病殘者的社會文化模式。當四位祖父母爭著得到一個孩子的關注、對滿堂兒孫的殷殷期許隻能寄托於獨苗單傳時,一副傢長望子成龍、對孩子的期待大到可能無法實現的景象或將浮現。
所有這些事態使中國2012年換屆挑戰更為復雜,中國國傢主席和副主席,絕大多數政治局、國務院、中央軍委的職位及數韆個重要的國傢級和省部級職位進行瞭交接班。新領導層中的大部分人是過去150年來齣生於和平年代且沒有經曆過戰爭的第一代中國人。他們麵對的主要挑戰將是:應對因經濟情況變化而發生巨大變革的社會、前所未有而快速發展的通信技術、疲弱的全球經濟、數億從農村湧入城市的人口。由此形成的政府模式很有可能是現代思想與中國傳統政治文化觀念相結閤的産物,對這種結閤的探索將呈現齣中國變革的流動畫捲。
中國社會與政治的轉型必將在美國引燃興趣與希望。美國直接齣手乾預既不明智,也不會奏效。美國將會,也應繼續在人權與一些個案上闡明自己的觀點。其一舉一動將彰顯自身對民主原則的推崇。但是,有組織地藉用外交壓力及經濟製裁來改變中國的製度很有可能事與願違,並陷美國本想支持的自由人士於孤立的境地。在中國國內,大多數中國人將透過民族主義的有色眼鏡來看待這樣的舉動,讓人想起早前中國經受外國乾預的歲月。
然而,當今局勢並非要求拋棄美國價值,而是應該將可實現的目標和絕對的目標加以區分。美中關係不應被理解為一場零和博弈,一個繁榮富強的中國之崛起也並不意味著美國的戰略性失敗。
對閤作道路的選擇挑戰瞭雙方對彼此的成見。中國在國土麵積、自信程度、經濟成就和國際影響力上都與美國相當,但文化和政治體係卻和美國迥異。美國曆史上還鮮有同這樣的國傢和諧共處的先例。中國曆史上也難以找齣應對這樣的大國的先例。而美國將在亞洲長期存在,其尊崇的普世理念與中國的理念迥異,還與中國的一些鄰國是盟友。在美國之前,所有試圖獲得大國地位的國傢都曾與中國的鄰國結盟以達到控製中國的目的。
製定戰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堅持用優勢的資源和物質條件來擊敗潛在對手,然而這在現代社會中幾乎行不通。對中國和美國來說,對方的繼續存在將難以避免地成為一個長期的現實。兩國都不會把自身的安全寄托在對方身上——長久以來,也沒有大國會這麼做——它們會繼續追求各自的利益,有時還會犧牲對方的利益。但是,兩國都有責任考慮到對方的關切,並且充分認識到它們的言辭確實能像實際政策那樣使對方産生懷疑。
中國最大的戰略關切是某個或幾個外部力量在中國周邊地區進行軍事部署,有能力侵犯其領土或乾預其國內製度。以往,當中國認為自身受到這種威脅時,就會開戰,而不想冒險承擔外部勢力集結所帶來的後果,例如1950年參與朝鮮戰爭、1962年與印度開戰、1969年與蘇聯在北部邊境開戰、1979年與越南開戰。
美國擔心被一個排他的集團排擠齣亞洲,這種擔憂有時隻是間接地錶達齣來。為瞭防止這種後果,美國與德國、日本進行瞭一次世界大戰。齣於同樣的目的,無論美國由哪個政黨執政,都對蘇聯實行瞭最有力的冷戰外交。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兩個事件中,針對一個明顯存在的霸權威脅,兩國進行瞭大量閤作。
其他的亞洲國傢會齣於其自身的原因,堅持發展自身實力,而不會加入其他國傢的競爭中。它們不願意迴到一個復活的從屬秩序中,也不會成為美國遏製政策或是改變中國國內製度的計劃的一部分。它們希望和中國、美國都保持良好關係,並抵製任何要求它們站隊的壓力。
對霸權的擔憂和對軍事包圍的恐懼可以解除嗎?是否可以找到一個空間,使雙方不必實行軍事化的戰略,就能實現各自的最終目標?對於具有全球競爭力,但目標各異,有時甚至部分矛盾的大國來說,發生衝突與放棄爭奪之間的迴鏇餘地有多大?
中國會對周邊地區産生重大影響,這一事實滲透在中國的地理概念、價值觀和曆史之中。然而這種影響的範圍取決於環境和政策決策。這就決定瞭對影響力的必然追求是否會轉變為抵消或排斥其他獨立的力量來源。
近兩代人以來,美國的戰略依靠的是地麵部隊進行本地區域防禦——主要是為瞭避免一場大規模的核戰爭。近幾十年來,國會和公眾輿論卻使美國在越南、伊拉剋和阿富汗終結瞭這方麵的努力;現在,齣於預算上的考慮,又進一步限製瞭這種做法的範圍。美國的戰略從領土防衛變成瞭以無法接受的懲罰來威脅潛在的挑釁者。這需要軍隊能夠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快速乾預,而不是建立包圍中國邊界的軍事基地。美國不應該把有限預算基礎上的國防政策和無限意識形態目的上的外交結閤起來。
正如中國在周邊國傢中的影響力會引發他國被控製的擔憂,美國對於傳統國傢利益的追求也會被看作一種軍事包圍。雙方都應該認識到某些微妙差彆,這種差彆會使錶麵上看起來傳統而閤理的做法引發對方最深切的擔憂。兩國應該共同努力定義一個範圍,在此範圍中限定和平競爭。如果能巧妙處理這個問題,雙方就可以避免軍事對峙和控製;否則,就難以避免緊張局勢的加劇。外交的任務就是尋找這個空間,如果可能還要擴大這個空間,並防止兩國關係被戰術上和國內的需要壓倒。
共同體還是衝突
當前的世界秩序很大程度上是在沒有中國參與的情況下建立的,所以中國有時會感到並不需要像其他國傢那樣遵守世界規則。當中國認為某種秩序不符閤自己的喜好時,就會進行另一種安排,比如與巴西、日本和其他國傢建立單獨的貨幣渠道。如果這種方式變成慣例並且延伸到其他活動領域,那麼就會發展齣不同的世界秩序。缺乏共同目標和一緻認同的剋製規則,製度性的競爭可能會加劇,其程度將超齣競爭參與者的估計和本意。在如今這個進攻力量和侵入技術大幅提高的時代,這種行為造成的後果可能是難以挽迴的。
中國和美國的關係如此國際化,又受到兩國國內和兩國之間的各種壓力睏擾,單靠危機處理已難以為繼,所以我提齣瞭一個太平洋共同體的概念,並希望兩國至少可以在某些廣受關注的問題上擁有共同的目標。但是,如果任何一方認為這個計劃主要是擊敗或破壞對方的一種更有效的形式,建立這個共同體的目標就難以實現。中國和美國都不可能不注意到對方對自己發齣瞭係統性的挑戰,一旦發現這種挑戰,它們都會進行抵抗。兩國都需要緻力於真誠閤作,尋找一種方式把自身的目標傳達給對方和世界,並與之形成關聯。
在這個方麵,兩國已經采取瞭一些實驗性的行動。比如,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傢共同發起瞭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這是一個連接美洲和亞洲的自由貿易協定。這種安排是走嚮太平洋共同體的一步,因為它可以在共同推進的項目中減少世界上最富有生産力、最有活力、資源最豐富的經濟體之間的貿易壁壘,並連接大洋兩岸。
奧巴馬已經邀請中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但是,正如美國的簡短聲明和評論人士所說,加入該協議的條件有時似乎要求中國對國內製度做齣根本性的改變。從這個角度來說,該協議可能會被中國認為是孤立它的一種戰略。從中國方麵來看,它也會提議進行另一種安排。中國已經與東南亞國傢聯盟協商瞭一個貿易協定,並嚮日本和韓國提議瞭一個東北亞貿易協定。
對於各方來說,重要的國內政治考量也不容忽視。如果中國和美國把各自建立貿易協定的努力當作孤立戰略的一部分,那麼亞太地區就會陷入兩個相互敵對的陣營當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如果中國滿足瞭美國的訴求,按照最近一次五年規劃的要求,把齣口導嚮型經濟轉變為內需拉動型經濟,上述問題將極具挑戰性。這樣的趨勢不利於美國繼續擔當中國的齣口市場,即使美國鼓勵其他亞洲國傢與中國建立更多貿易聯係。
北京和華盛頓都需要做齣一個重要決定,那就是兩國究竟是要走上一條真誠閤作的軌道,還是要進入又一輪曆史性國際鬥爭。兩國都聲稱要建立共同體,甚至還為此確立瞭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這一高級彆論壇,並一年召開兩次會議。在一些現實問題上,這一論壇頗見成效。但要實現建立一個真正全球性的經濟和政治秩序這一最終目標,該論壇依然任重道遠。如果在經濟領域中未能形成國際秩序,那麼在諸如領土和安全問題等帶有更多感情色彩和擁有更少贏傢的領域,阻礙因素或將更加變得難以逾越。
言論的風險
在兩國往積極方麵努力的同時,雙方都要認識到錶達看法和估測的言論會造成怎樣的影響。齣於國內政治的需要,美國領導人偶爾會對中國展開猛烈抨擊,包括采取敵對政策的具體提議。甚至當政客們的最終目的是采用一個溫和政策的時候,也許尤其是在這種時候,這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具體的某個指責,因為這些都可以就事論事,關鍵在於美國政客對中國政策的基本動機的攻擊,比如宣布中國為美國的戰略對手。被攻擊的對象必然會問,這些要求采取敵對立場的國內力量,是否最終也會要求采取敵對行動。同樣,中國方麵的威脅性言論,包括那些半官方媒體上的言論,也有可能會轉化為他們所說的行動,無論國內的壓力或催生這些言論的意圖是什麼。
在美國國內的辯論中,兩黨都經常把中國描述成一個需要變得“成熟”,並學會如何在國際舞颱上履行責任的“崛起中的大國”。而中國並不把自己看成一個崛起中的大國,而是一個迴歸中的大國。中國認為自己已經在該地區輝煌瞭兩韆年,隻是暫時被殖民統治者藉用其國內的爭鬥和腐敗而取而代之。在中國看來,強大的中國在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事務上影響著世界,對世界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反常的挑戰,而是讓一切重迴正軌。美國人不需要完全同意中國方麵的分析,憑藉常理也能理解,告訴一個韆年古國要“長大”並且“負責任”是多麼刺耳和沒有必要。
在中國方麵,政府和民間關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世界熱議中國:尋找共同繁榮之路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世界熱議中國:尋找共同繁榮之路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