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者杨念群新随笔结集
摘下学术的面具,抛开温良恭俭让
一语道破盛世妖娆遍地王道背后的
苦涩、嗜血和谋杀
小引
【上辑】
什么叫“势”
“报”的尴尬
天地玄黄喊一年
代战公主好威严
为什么有人要为秦桧翻案
谁的“大清”
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
糟蹋人的艺术
明清文人的关系学
大清亡了有点冤
做一个清朝官员到底有多累
汉奸随想
炮灰史观的煽情与阙失
英雄为什么总是做不成完人
西方性想象里的中国腔调
中国有中产阶级吗
一个人的乌托邦
武侠:梦境与现实
教堂与恐怖
身体、革命与“痛史”
女特务的逻辑
缠足美丑与女性主体
革命时期“破鞋”考
我看“八十年代”
【下辑】
老冬烘的无用之用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国学热何以变成了“文化桑拿”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一场消费鲁迅未遂的事件
官样文章与农民的生存智慧
“气场”、抗争政治与维稳
神经衰弱,有木有
什么是中国式自杀
食色性的政治与去政治
什么是文坛的真性情
说戾气
文艺腔与愤青黑话
猫眼看人
和尚的屁股应该坐哪儿
从太太的客厅到淑女训练营
大师与超女
“琴声”的滥用
京剧改造与好莱坞大片
日本人的压抑与信任
脑筋急转弯与中国人的教育
家门口出了个“大峡谷”
废墟之恋
杨三姑爷
遭遇评估团
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
一日友人聚会,忽有人出了个选择题:你最喜欢生活在哪个年代?一一问将下去,答案虽稍显纷纭,却最终集中在了先秦、唐代这两个时段。理由简单得近乎恶俗,喜欢先秦是因为这个时代老出思想家,据说那时出现的几个人就已把咱中国人的智慧发明得差不多了,西人给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轴心时代”。后人和他们比,简直都像傻子,没什么事好干,只能收拾他们的思想余唾。唐代可以用个顺口溜概括:“想浪漫,找李白;想诉苦,找杜甫”,用现在时髦的话说,“自由派”的洒脱和“新左派”的忧郁全让它给占了,以至于一提“大唐”两字就最好啥也别说,只有艳羡的份儿。
等轮到我时,我却颇感底气不足地闷声说,晚明。大家从惊讶默然到愤愤然地开始质问,搞得我呢喃半晌,终于还是说不出什么有分量的理由来,于是现场气氛怪怪的有些异样,在场友人多半以为我在搞恶作剧。晚明的奢靡与空谈,早已被定性为亡国的耻迹,晚明士人和先秦大唐优容大气的思想巨匠比,也如矮人一般的卑琐渺小,缺乏光彩。当我面红耳赤地急急争辩又不得要领时,似乎也觉得自己比周围境界高大的友人矮了半截。
不过事后想来,何必辩解呢?这个选择题的答案其实没有对错之分,分歧纯在乎个人对某段历史的不同感受和判断。我给出的答案完全出自阅读清代历史的那点感觉,现在我痛恨这个经验,因为这是一种催人老成世故的经验。
余英时先生曾感叹明代王阳明这样的大儒都有被扒下裤子打板子的经历,与宋代王安石和宋神宗勾肩搭背地共治天下的美事简直没法比。可是再看看清朝,你就会觉得官员被公开脱裤子打板子已是一种幸福,这就是我读清史倍感郁闷的一个理由。近翻《鲁迅全集》,猛然发现鲁迅先生已提前感受了类似的郁闷。鲁迅当年讲了一个文字狱的故事,说是有一个山西汾县的傻帽书生叫冯起炎,等皇上出巡时拦驾,呈上自己的经书,非嚷嚷着要让乾隆爷披阅,如此犯混也就罢了,他随文还有段话却更离谱,说是自己看中了亲戚家的两个漂亮姑娘,这家伙在泡妞方面有点底气不足,怕人家瞧不上眼,却又贪婪得两个都想要,心想这回可找到皇爷给撑腰了,于是很自信地说,如果乾隆爷您差个干员,派个快马和地方官知会一声,两个妞奉旨后照单全收,这事不就全齐了吗?那话透着股肉麻的亲近劲儿,好像乾隆爷就是他老爸。按鲁迅的话说,这傻帽儿不过是中了才子佳人小说的毒,总想着天子做媒、表妹入怀的大梦。傻是傻到家了,可人家的初衷不坏,起码是视皇如父,对自己老爸撒撒娇总是可以的吧,这在前朝有的是先例,明代的皇上恐怕还巴不得臣子如此献媚呢。可这次娇却撒错了地方,这才子的结局是被他的皇帝老子发配出关去了。
因此,我以为,清朝比前代更恶劣的地方在于,前代下人想做奴才,主子会假装高兴,至少不至于屁股被板子打烂,到了清代,做奴才还得排队等候,看主子的眼色,随便夹塞插队的后果就是挨揍,弄不好还得被发配到蚊子成窝的地方去。骂人当然要杀头,吹捧也得看场合,这“思不出其位”的火候实在是太难把握了!想要修炼到家非闹成心理变态不可。还是鲁迅看得清楚,他说,如果您对乾隆爷说这龙袍旧了,咱还是补补吧!进言者以为是尽忠,在皇上眼里却是大罪!那补袍子的话轮得着你说吗?轻则流放,重则砍头!
没错,和明代比,清代获得了大一统的地盘,也拥有维系这个局面的超级能量,正因此,清代皇家为维系这个放出的大烟花不破灭,终使清朝变成一个千方百计让人活得难受的朝代。难受到什么程度?不是一般的打杀和廷杖,而是用无穷尽的洗脑暗示杖杀你的心灵,过程犹如慢工出细活般小火煎熬,最后过滤出的,是一个个精神药渣。乾隆这个心理大师有话不明说,让你自己琢磨,等你琢磨错了,他便突然冒出来扇你一个嘴巴,你甚至来不及揉揉痛处又得巴巴地继续琢磨,直到嘴巴抽多了,脸颊红肿起来才知道那线该踩在哪里。这番操练的化境就是嘴巴不用皇帝来抽,自己就会知道什么时候该自己抽自己,或是该抽哪个部位,作践脸颊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发展到每天不抽嘴巴就不舒服甚至活不下去的地步。
自己抽嘴巴的例子,也发生在文字狱密集的乾隆时代。《四库全书》的编修进度和诛心文网的编织几乎同步已不是什么秘密,《四库》书收得全,毁得更狠。可最初,这同步奏鸣曲只是乾隆爷一人谱出来的,如何变成官员士人的混声合唱还得费些心思。据说当初查书的阻力就来自地方官,因为他们实在不知什么应该算作禁书,常常草草交上几部搜出来的书就想蒙混过关,此时,乾隆爷的巴掌会呼呼生风地扇将过去,奴才们脸上泛出了红手印,缴上来的书也变得越来越多。其实禁书的数目还在其次,重要的是嗅觉的培养和态度的规训。
聪明的人脑筋转得就是快,几个巴掌扇过去,一个叫海成的江西巡抚出主意说,光注意大地方还不够,说不定那些文盲白丁的家里还藏着违碍书籍,也许是个搜查盲点。乾隆爷心里暗喜,这奴才开始会扇自己嘴巴了,免不了大大奖赏一番,其他人一眼看明白了,赶紧跟上,于是蜂拥而上出了更多更馊的主意。有人说,应该派些闲散人员挨家挨户地搜,大有挖地三尺的意思,乾隆爷虽觉这办法有些过于阴损,可还是忍不住高兴。让乾隆爷有些尴尬的是,靠扇自己耳光换取表扬的海成那厮却得好卖乖,某日想出了一个世界上最馊的主意,他说,天下所有的读书人在写完书后应一律交到地方官那里去接受审查,拒绝交出者就按私写反动言论惩处。这往死里作践人的想法连乾隆都觉得过分,于是一个嘴巴又扇过去,把那走火入魔的海成打回了原形。其实乾隆私下里当然还是高兴,事情虽然做过了头,可奴才毕竟大体知道了如何少挨耳光的秘诀。
鲁迅曾说过,大家向来的意见总以为文字成了祸害是起于笑骂了清朝,其实事情没那么简单,文字成祸往往更多是起于“隔膜”,这确是妙论。敢直接笑骂皇家的终是少数,但仅因隔膜而掉了脑袋才真真叫人恐惧。而我以为,最恐怖的莫过于有意识地用精神自宫的方式去抹平隔膜的那种人,如海成之类。这厮知道了消除与皇上隔膜的方法犹如获得了做官的秘笈,但代价是必须摘净残存在身上的那点血性,宫里的太监只是去了男根,而奴才们的心理去势做得更狠,自己变态麻木,却还颇感怡然,如此一来,百姓可真没法活下去了。
我们总有个错觉,觉得清朝大一统有功,不管其手段是否恶劣,但总算把“北狄南蛮”统统攒和到了一块,至于人在里面是否活得窝囊好像已无所谓,为了大一统,那些个体血泪的牺牲仿佛都是应该的。可我以为,人的尊严不应因任何廉价或高尚的替代品出现而遭随意践踏,否则我们将会永远生活在乾隆淫威的阴影之下。
……
法国人余莲写了本书叫《势:中国的效力观》。一说到“势”,中国人的脑子里一定会闪现出一种强霸的形象,比如形容某人“有权有势”、“猖狂得势”,又或是一种人力不可逆转的趋向,如常言道,“形势比人强”。如果避开这种常识般的感悟让你解释“势”这个字到底是何意,它又会变得模糊难辨,不可名状;似躲在日常语言的丛林里时隐时现,似曾相识,却又不像“道”“理”这些大词那般登堂入室,一旦被讲家拖上讲台,就能轻易被钉死在“思想史”的画框里,像等待一一剖辨的标本,自动显灵般成了俗人把握的教条。“势”就如余莲所说,常常辨不清、摸不着,似濛濛夜雨,如影随形,润迹于战争、书法、绘画、诗词中,迁转灵动,百变无痕,由此也恼坏了惯于“刻板思维”的西人哲士。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选择”这个主题的探讨。它没有设定一个绝对美好的“黄金时代”,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个体为了生存、尊严或抱负,必须做出的那些艰难取舍。你会看到,即便是位高权重者,他们的选择也往往被时代的大势所裹挟,身不由己。而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们的每一次顺从或反抗,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细微却真实的涟漪。作者非常擅长用小切口来折射大背景,比如一段关于家庭祭祀仪式的描写,就能让人窥见当时礼教对个体情感的压制到了何种地步。这种不张扬的叙事手法,反而比宏大的战争场面更具穿透力,因为它触及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困境:我们究竟是自由的选择者,还是历史的必然产物?这本书没有给出答案,但它提供了最好的思考的土壤。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考究,看得出编辑团队也下了不少功夫。它并非那种追求快速消费的爽文类型,它需要你沉下心来,细细咀嚼每一个段落。初读时,可能会因为其中一些晦涩但精准的古词汇运用而稍感吃力,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语境和节奏,就会发现这些词汇是不可替代的,它们精确地还原了彼时的精神面貌。而且,作者的知识储备量惊人,在不影响叙事流畅性的前提下,穿插了许多关于当时的制度、哲学、乃至气候变迁的知识点,但绝不生硬说教,而是自然地融入人物的对话或内心独白之中,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完成了知识的汲取,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阅读享受。它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真是妙啊,作者仿佛是一位时间的旅人,不带任何评判地将我们拉入了那些宏大历史的侧影之中。我特别欣赏他对于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那种细腻入微的描摹,让人仿佛能闻到古代市井里的烟火气,感受到贵族阶层那份精致却又暗流涌动的压抑。他没有过多渲染朝代的更迭,而是聚焦于个体在特定社会结构下的挣扎与妥协。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枯燥,反而像是在翻阅一部部手抄的私人日记,充满了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厚重感。尤其是对那些边缘人物——比如失意的文人、身不由己的宫女、或者是在战乱中挣扎求生的匠人——他们的心路历程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完后让人不禁思考,在任何一个看似辉煌的时代背后,都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叹息与无奈。这种深层次的人文关怀,使得整本书的格调一下子就拔高了,它不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文风变化多端,让人常常需要重新适应它的节奏。有时候,它像是一篇篇锋利无比的时事评论,观点犀利,直指人性中的弱点和制度的弊病,那些批判性的语言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拍案叫绝。可下一秒,它又会转变成极其抒情、近乎诗歌的散文,描绘某一特定季节、某一特定场景下的光影与心绪,那种慢下来的文字节奏,给了读者极大的喘息空间,也让人沉浸在一种近乎冥想的状态里。这种在批判与抒情之间自如切换的能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我尤其喜欢他处理矛盾冲突的方式,不给出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将所有的灰色地带都摊开来,让读者自己去掂量、去感受那种历史的“不得已”。整本书读下来,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情绪的过山车,既有被狠狠敲打的震撼,也有被温柔抚慰的宁静。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我们对“理想时代”的浪漫幻想。很多历史作品为了吸引眼球,总会不自觉地美化或妖魔化某个特定的朝代,但这本书拒绝走捷径。它撕开了“盛世”光鲜亮丽的外衣,露出了底层民众为了维持这种“盛世”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同时也揭示了即便是看似开明的时代,其思想控制和权力斗争依然无处不在。它提供了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让你明白,每一个时代都有其难以逾越的困境和令人窒息的规则。读完之后,你会对历史的复杂性产生一种全新的敬畏感,不再简单地用“好”与“坏”来划分时代,而是开始理解每一个“当时”的人们,他们如何挣扎求存,如何寻找微小的希望。这是一本能让你跳出自身时代局限,去更深刻理解“人”的困境的力作。
评分帮人买的,不知道咋样哦
评分速度很快,很便宜!!??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历史小短篇。
评分书不错,真正的次日达!
评分东西挺不错的,价格也还算公道。
评分做活动买了好多书,快要集全了哈
评分我觉得史学家可以多写点这样的文字,挺不错的一本书。杨念群认为晚明是最好的时代。
评分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呢?除了生活在这个时代,哪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郁闷。现在这个时代,最好的事只不过是你有机会获得比以前更多的自由,可以更多的选择。想要更多的权利,实行更多的富国的理想,只是从来都是肉食者谋之。
评分好。送货快。便宜。哈哈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